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地区的新课程充分反映出这个重要的教学范式转向。要想有效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学与教”应把重点放在学习上。上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互动、具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学习经历),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学得更有效。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上期文章中,笔者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地区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演变,本文主要介绍香港地区当代教育的取向,并分析其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范式转向是指一些重大的基础理念取向的改变,如从着重“教”转移到着重“学”。这些重大的基础理念取向的改变会对教育的很多方面,如课程、教材、方法、评估、设备、教师培训及研究重点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量的扩展,包括强迫义务教育、教师学位化、扩充教师专业培训、扩建新校及90年代的教育专业化,如教师在职课程多元化、校长专业化、成立香港教育学院、严谨的课本编写与审批、成立课程发展处后,在2000年,香港地区的教育开始进行三大改革,大大地转变了教育的方向与实施。这三大改革分别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及学制改革。
香港地区的教育及课程发展主要由两个高层次的政府委员会带领,即教育统筹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EC)及课程发展议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CDC)。它们由教育界有各方面背景的人员,如大学教授、校长、教师、行政人员及课程发展、考评及师资培训领导等,和社会中不同专业界别的人,如会计师、律师、医生等组成,目的是从教育专业及其他专业角度向香港地区的政府提供发展与政策上的建议。如果建议被接纳后,便由政府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EDB)各部门,包括课程发展处(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CDI)推行。
一、21世纪香港地区的教育目标
教育统筹委员会重新订立了香港地区的教育目标。新的目标比以前的更均衡及全面,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全面发展。纵的方面着重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横的方面是将学习多元化,进行科目学习,着重均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各种技巧与持续学习的精神。这纵横并重的培养目标,带领香港地区的课程发展,为香港教育打开新的一页。
二、香港地区的新课程及其范式转向
1. 香港地区的新课程
在以上新的教育目标下,香港地区的新课程有以下的主要特色。
(1)学习领域
在全面检讨学校学生应学习的科目后,课程发展议会厘定出8个基础的学习领域,以保障学生均衡地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在每个领域课程都会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目做选择。这8个领域包括中文,英文,数学,个人、社会及人文,科学,科技,艺术与体育。
除了在8个领域内的独立学科,如中文、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美术、体育、音乐等外,课程亦着重提供适当的跨学科学习。例如,在新的“334”高中课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修读“通识科”。这个科目主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科目的角度去观察、探索、分析事物,以高层次思考不断评鉴及创建自己个人的见解、看法与心得,成为更聪明的人。这不但是学习多科的知识,更是以跨学科的方法,锻炼高层次的思考及态度。
从独立科目扩展到跨学科学习是个新的取向,重点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他人的知识,而是主动与高层次地创建自己的心得、知识与价值观。这是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范式转向”之一。
(2)学习成果
图1的8个基础学习领域的不同科目课程图与传统的课程图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其指出课程学习的最重要成果不再仅仅是8个基础学习领域的科目知识,而主要是共通能力及态度与价值观。
共通能力共有9项,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研习能力。这其中包括重要的高阶思考能力,及一些做人做事应有的基础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关爱及诚信等,全都是做一个好人应具备的条件。这代表新课程在科目知识以外,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态度与技巧。这与世界最新的教育方向十分一致,亦与著名教育家布鲁姆(Bloom)的三大学习目标范畴——思维、态度与技巧一致。今日,科目知识的重要性,已转化为培养高层次思考、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这是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第二个范式转向。
(3)教学转移
要想有效达到这些高层次的新目标,新课程的教学亦随之改变。重点不仅仅是要教得好,而是要着重帮助学生“学”。“教”未必一定达致“学”。就算教师教得很精彩,如果学生未能学到我们预期他们要学到的知识、思考、态度或技巧,这样的教学亦是徒然。所以,现代教育的重点要从“教”转移到“学”上,不断研究与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这个名词亦渐被“学与教”(learning and teaching)取代,而有效的“学与教”便是为学生在课内外提供有效的“学习经历”(learning experiences)。
香港地区的新课程充分反映出这个重要的教学范式转向。要想有效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学与教”应把重点放在学习上。上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互动、具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学习经历),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学得更有效。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新课程着重在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全人发展。
(4)评估重点扩展
在课程评估方面,新课程不仅只依靠测验、考试等评估最终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亦很着重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习成效进行进展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以期不断地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节,提升“学与教”的成效。
因此,在新课程中,评估也有很大的改变,反映出另一范式转向。
2.从新课程看香港地区教育的范式转向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上述香港地区教育与课程的特色,反映出一些当代帮助学生学得更有效的专业理念。总体来看,改革后的香港地区的教育,在主导的理念上,有以下的范式转向。
(1)学习内容从科目扩展到跨学科及其他学习经历的境界;
(2)学什么从知识转移到共通技考及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点由教转移到学;
(4)评估从总结性扩展到进展性。
希望上述几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看透及了解课程改革背后之方向,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程创新工作中。
以上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及范式转向都反映出香港地区新课程在学、教、评估方面都进行了一些与全球当前促进有效学习一致的取向,有助于学生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让其学得更有效。希望对读者在思考教育与课程创新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在上期文章中,笔者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地区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演变,本文主要介绍香港地区当代教育的取向,并分析其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范式转向是指一些重大的基础理念取向的改变,如从着重“教”转移到着重“学”。这些重大的基础理念取向的改变会对教育的很多方面,如课程、教材、方法、评估、设备、教师培训及研究重点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量的扩展,包括强迫义务教育、教师学位化、扩充教师专业培训、扩建新校及90年代的教育专业化,如教师在职课程多元化、校长专业化、成立香港教育学院、严谨的课本编写与审批、成立课程发展处后,在2000年,香港地区的教育开始进行三大改革,大大地转变了教育的方向与实施。这三大改革分别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及学制改革。
香港地区的教育及课程发展主要由两个高层次的政府委员会带领,即教育统筹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EC)及课程发展议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CDC)。它们由教育界有各方面背景的人员,如大学教授、校长、教师、行政人员及课程发展、考评及师资培训领导等,和社会中不同专业界别的人,如会计师、律师、医生等组成,目的是从教育专业及其他专业角度向香港地区的政府提供发展与政策上的建议。如果建议被接纳后,便由政府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EDB)各部门,包括课程发展处(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CDI)推行。
一、21世纪香港地区的教育目标
教育统筹委员会重新订立了香港地区的教育目标。新的目标比以前的更均衡及全面,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全面发展。纵的方面着重点燃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横的方面是将学习多元化,进行科目学习,着重均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态度、价值观、各种技巧与持续学习的精神。这纵横并重的培养目标,带领香港地区的课程发展,为香港教育打开新的一页。
二、香港地区的新课程及其范式转向
1. 香港地区的新课程
在以上新的教育目标下,香港地区的新课程有以下的主要特色。
(1)学习领域
在全面检讨学校学生应学习的科目后,课程发展议会厘定出8个基础的学习领域,以保障学生均衡地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在每个领域课程都会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目做选择。这8个领域包括中文,英文,数学,个人、社会及人文,科学,科技,艺术与体育。
除了在8个领域内的独立学科,如中文、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美术、体育、音乐等外,课程亦着重提供适当的跨学科学习。例如,在新的“334”高中课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修读“通识科”。这个科目主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科目的角度去观察、探索、分析事物,以高层次思考不断评鉴及创建自己个人的见解、看法与心得,成为更聪明的人。这不但是学习多科的知识,更是以跨学科的方法,锻炼高层次的思考及态度。
从独立科目扩展到跨学科学习是个新的取向,重点不再是被动地学习他人的知识,而是主动与高层次地创建自己的心得、知识与价值观。这是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范式转向”之一。
(2)学习成果
图1的8个基础学习领域的不同科目课程图与传统的课程图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其指出课程学习的最重要成果不再仅仅是8个基础学习领域的科目知识,而主要是共通能力及态度与价值观。
共通能力共有9项,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研习能力。这其中包括重要的高阶思考能力,及一些做人做事应有的基础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关爱及诚信等,全都是做一个好人应具备的条件。这代表新课程在科目知识以外,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态度与技巧。这与世界最新的教育方向十分一致,亦与著名教育家布鲁姆(Bloom)的三大学习目标范畴——思维、态度与技巧一致。今日,科目知识的重要性,已转化为培养高层次思考、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这是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第二个范式转向。
(3)教学转移
要想有效达到这些高层次的新目标,新课程的教学亦随之改变。重点不仅仅是要教得好,而是要着重帮助学生“学”。“教”未必一定达致“学”。就算教师教得很精彩,如果学生未能学到我们预期他们要学到的知识、思考、态度或技巧,这样的教学亦是徒然。所以,现代教育的重点要从“教”转移到“学”上,不断研究与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得更有效。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这个名词亦渐被“学与教”(learning and teaching)取代,而有效的“学与教”便是为学生在课内外提供有效的“学习经历”(learning experiences)。
香港地区的新课程充分反映出这个重要的教学范式转向。要想有效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学与教”应把重点放在学习上。上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互动、具有挑战的学习活动(学习经历),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学得更有效。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此外,新课程着重在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全人发展。
(4)评估重点扩展
在课程评估方面,新课程不仅只依靠测验、考试等评估最终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亦很着重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习成效进行进展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以期不断地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节,提升“学与教”的成效。
因此,在新课程中,评估也有很大的改变,反映出另一范式转向。
2.从新课程看香港地区教育的范式转向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上述香港地区教育与课程的特色,反映出一些当代帮助学生学得更有效的专业理念。总体来看,改革后的香港地区的教育,在主导的理念上,有以下的范式转向。
(1)学习内容从科目扩展到跨学科及其他学习经历的境界;
(2)学什么从知识转移到共通技考及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点由教转移到学;
(4)评估从总结性扩展到进展性。
希望上述几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看透及了解课程改革背后之方向,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课程创新工作中。
以上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及范式转向都反映出香港地区新课程在学、教、评估方面都进行了一些与全球当前促进有效学习一致的取向,有助于学生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让其学得更有效。希望对读者在思考教育与课程创新有参考价值。
(作者系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副总校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