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是对鲁国官修史书《春秋》的解释,记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间二百七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史传说。汉初,解释《春秋》的只有《公羊》、《梁》二家,立于学官。东汉时,《左传》逐渐通行,贾逵、服虔并作训解。至晋,杜预以《左传》附于《春秋》,作《春秋经传集解》,大行于世。后来,《左传》与《公羊传》、《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大义灭亲。《隐公四年传》
为维护正义或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僖公九年传》
利于国家的事,知道了没有不做的,这是忠诚。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僖公二十年传》
估量自己的实力而后行动,过错就少了。成败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别人呢!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僖公二十四年》
言语,是行为的文饰。身体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僖公二十七年传》
《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德行的准则。德行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僖公三十三年传》
恭敬,是德行的集中体现。能够恭敬,必定有德行。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文公元年传》
忠诚,是德行的根本;信实,是德行的巩固;谦卑退让,是德行的基础,
孝,礼之始也。《文公二年传》
孝道,是礼制的开端。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文公五年传》
有名无实,言过其实,会聚集怨恨;触犯别人而聚集怨恨,不能够使自己安定。
以私害套,非忠也。《文公六年传》
以私义损害公家利益,是不忠诚的行为。
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传》
君子不虐待幼小卑贱的人,是畏惧上天。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成公十三年传》
礼仪,是立身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基础,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成公十三年传》
人民禀受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谓命。因此有行为的礼义、威仪的法则,来固定这个命。有能力的人保持威仪礼法而获致福禄,没有能力的人败坏威仪礼法而自取祸殃。所以君子谨遵礼法,小人竭尽力量。谨遵礼法没有比恭敬更好的了,竭尽力量没有比敦厚笃实更好的了。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守住本业。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襄公二十三年传》
祸福没有门,都是人招致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二十四年传》
最上等的是树立恩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许久也不会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襄公二十五年传》
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文采是用来完成言语的。不是言语,谁知道他的思想?言语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襄公二十五年传》
君子做事,要想到结果,想到以后继续做。
服美不称,必以恶终。《襄公二十七年传》
服饰与人的地位不相称,必定得到恶果。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襄公二十八年传》
好人富有叫做奖赏,坏人富有叫做祸殃。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襄公二十八年传》
君子有长远的打算。小人只看到眼前利益,饥寒都顾不上,谁有工夫考虑将来?
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学习之后才做官,没有听说把做官作为学习的。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尽力了解重大的长远的事,小人尽力了解渺小的眼前的事。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襄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在官位上可以使人敬畏,施舍可以使人喜爱,进退可以作为法度,揖让可以作为准则,举止可以让人观瞻,行事可以让人效法,德行可以让人学习,声音气度可以让人欢乐,行为有修养,言语有文采,以这些条件来对待下面的人,就叫做有威仪。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昭公元年传》
不合于道义而强大,他的失败一定很快。
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昭公七年传》
有显赫德行的圣人,如果不能当政,他的后人中必有显贵的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昭公八年传》
君子的话,诚实而有凭据,所以怨恨远离他:小人的话,过分而无凭据,所以怨恨灾祸来到他身上。
凡有血气,皆有争,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昭公十年传》
凡是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利益不能强取,想着道义就胜人一筹。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昭公十八年传》
学习,就如同种植:不学习就要堕落。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昭公二十五年传》
礼,是上天的常规,大地的标准,民众的依据。天地的规范,民众就遵循它。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昭公二十五年传》
礼,是上下关系的纲纪,是天地之间的准则,民众赖之得以生存,所以先王崇尚它。因此能从不同的天性经过改造或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德才兼备的人。
甚美必有甚恶。《昭公二十八年传》
十分美丽的一定有十分丑恶的一面。
夫有尤物,足以移入,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昭公二十八年传》
有了绝色美女,足以使人改变,如果不是有德有义的人,就一定有祸殃。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昭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行动就想到礼法,办事就想到道义,不为私利而背礼,不为道义而内心痛苦。有人谋求名声而不能得到,有人想掩盖而名声更昭著,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富而不骄者鲜。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定公十三年传》
富有而不骄傲的人很少。骄傲而不败亡的。还没有过。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哀公元年传》
树立恩德最好接连不断,去掉毒害最好干净彻底。
大义灭亲。《隐公四年传》
为维护正义或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庄公二十四年传》
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僖公九年传》
利于国家的事,知道了没有不做的,这是忠诚。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僖公二十年传》
估量自己的实力而后行动,过错就少了。成败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别人呢!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僖公二十四年》
言语,是行为的文饰。身体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僖公二十七年传》
《诗》《书》,是道义的府库;《礼》《乐》,是德行的准则。德行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僖公三十三年传》
恭敬,是德行的集中体现。能够恭敬,必定有德行。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文公元年传》
忠诚,是德行的根本;信实,是德行的巩固;谦卑退让,是德行的基础,
孝,礼之始也。《文公二年传》
孝道,是礼制的开端。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文公五年传》
有名无实,言过其实,会聚集怨恨;触犯别人而聚集怨恨,不能够使自己安定。
以私害套,非忠也。《文公六年传》
以私义损害公家利益,是不忠诚的行为。
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传》
君子不虐待幼小卑贱的人,是畏惧上天。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成公十三年传》
礼仪,是立身的根本;恭敬,是立身的基础,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成公十三年传》
人民禀受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谓命。因此有行为的礼义、威仪的法则,来固定这个命。有能力的人保持威仪礼法而获致福禄,没有能力的人败坏威仪礼法而自取祸殃。所以君子谨遵礼法,小人竭尽力量。谨遵礼法没有比恭敬更好的了,竭尽力量没有比敦厚笃实更好的了。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守住本业。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襄公二十三年传》
祸福没有门,都是人招致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二十四年传》
最上等的是树立恩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许久也不会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襄公二十五年传》
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文采是用来完成言语的。不是言语,谁知道他的思想?言语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襄公二十五年传》
君子做事,要想到结果,想到以后继续做。
服美不称,必以恶终。《襄公二十七年传》
服饰与人的地位不相称,必定得到恶果。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襄公二十八年传》
好人富有叫做奖赏,坏人富有叫做祸殃。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襄公二十八年传》
君子有长远的打算。小人只看到眼前利益,饥寒都顾不上,谁有工夫考虑将来?
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学习之后才做官,没有听说把做官作为学习的。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襄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尽力了解重大的长远的事,小人尽力了解渺小的眼前的事。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襄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在官位上可以使人敬畏,施舍可以使人喜爱,进退可以作为法度,揖让可以作为准则,举止可以让人观瞻,行事可以让人效法,德行可以让人学习,声音气度可以让人欢乐,行为有修养,言语有文采,以这些条件来对待下面的人,就叫做有威仪。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昭公元年传》
不合于道义而强大,他的失败一定很快。
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昭公七年传》
有显赫德行的圣人,如果不能当政,他的后人中必有显贵的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昭公八年传》
君子的话,诚实而有凭据,所以怨恨远离他:小人的话,过分而无凭据,所以怨恨灾祸来到他身上。
凡有血气,皆有争,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昭公十年传》
凡是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利益不能强取,想着道义就胜人一筹。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夫学,殖也;不学将落。《昭公十八年传》
学习,就如同种植:不学习就要堕落。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昭公二十五年传》
礼,是上天的常规,大地的标准,民众的依据。天地的规范,民众就遵循它。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昭公二十五年传》
礼,是上下关系的纲纪,是天地之间的准则,民众赖之得以生存,所以先王崇尚它。因此能从不同的天性经过改造或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德才兼备的人。
甚美必有甚恶。《昭公二十八年传》
十分美丽的一定有十分丑恶的一面。
夫有尤物,足以移入,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昭公二十八年传》
有了绝色美女,足以使人改变,如果不是有德有义的人,就一定有祸殃。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昭公三十一年传》
君子行动就想到礼法,办事就想到道义,不为私利而背礼,不为道义而内心痛苦。有人谋求名声而不能得到,有人想掩盖而名声更昭著,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富而不骄者鲜。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定公十三年传》
富有而不骄傲的人很少。骄傲而不败亡的。还没有过。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哀公元年传》
树立恩德最好接连不断,去掉毒害最好干净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