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为大家,只因那一束耀眼的人性的光芒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志同道合,二人同成为新文化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胡适与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两个巨人,初为同道,后来奔向不同的方向。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相互对立,但私交却胜似亲人。他们各自的思想与品性至今仍值得世人解读,而两人之间的友谊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值得人们深思与怀念。
  胡适与陈独秀都是安徽人。胡适出生于皖南山区的绩溪,绩溪襟山带水,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胡适的性格很像这里的田园山水,一派自然风光。“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大概也是胡适一生朋友多的原因,正如胡适自己说:“我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
  陈独秀生于皖北长江边的安庆,气势恢宏的长江襟怀坦荡,一泻千里,奔腾入海。陈独秀的性格就如这长江,百折不回,愈挫愈勇,且光明磊落。
  胡适与陈独秀的友谊始于新文化运动。1916年,陈独秀经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时,收到胡适从美国寄来的关于文学改革的稿子,大加赞赏。1917年1月,胡适那篇被郑振铎称为“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刊出,文中正式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八不主义”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胡适从文化意义上为中国进入新时代跨出了惊世骇俗的第一步,紧接着陈独秀就在下一期的《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把“文学革命先锋”的头衔赠与胡适,愿将胡适引为同志。
  1917年9月,在陈独秀的竭力推荐下,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来到北京大学担任了教授。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陈独秀、胡适等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新观念提供了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羡慕的宽容。二人齐心协力,推动新文化运动,同成为这次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
  
  二、因思想相同走到一起,又因政治主张不同分道扬镳,但于私之间仍鼎力相助,不失其为老朋友
  
  然而,二人亲密无间的友谊在1918年12月出现了裂痕。由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与编辑的《每周评论》,办报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以政治鼓动为主,这与胡适“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主张有所背离。
  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反对北洋政府的传单而被捕,胡适接管了这份报纸的编辑工作,从而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由于陈独秀还在监狱中,因此没有参加这次论战。出狱后,陈独秀明确支持马克思主义者,并批判“只谈文学,不谈政治”的思想。“五四”运动后,两人分道扬镳,陈独秀日趋激进,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暴力革命之路,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胡适则坚持科学、民主,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代言人。二人之思想已是水火不容。
  胡、陈分道扬镳,导致了北大知识分子的分裂。集合在胡适旗下的主要有周作人、傅斯年、顾颉刚等人,集合在陈独秀旗下的有李大钊、张国焘等人。
  虽然政治主张相悖,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这可从陈独秀后来的遭遇中看出来。陈独秀一生遭绑架—次,四次被捕。遭绑架时他与胡适还不相识。后来的四次被捕,胡适动员了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不遗余力地营救了他。究其原因,一则胡适重友谊,二则两人都爱国,三则都能容忍异己。正如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所说:“我们两个老朋友,政治主张上尽管不同,事业上尽管不同,所以仍不失其为老朋友者,正因为你我脑子背后多少总还有一点容忍异己的态度。”
  
  三、胡适四次雪中送炭,营救陈独秀
  
  “五四”运动以后,胡、陈分手,陈独秀领导的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北伐,取得一系列胜利。1927年两党分裂,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直落底谷。而在此过程中,最惨的莫过于陈独秀。他不仅痛失爱子,自己也被开除出党,1932年又以共党魁首名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国民党政府已内定由军事法庭审判他,并处以死刑。这时,正是胡适,鼓动起北大教授,对陈独秀采取了营救活动,通过各种关系四处活动,由胡适的好友罗文干(时任司法部长)斡旋,在蒋介石首肯下,将陈独秀转到刑事法院,以判刑保全生命。
  胡适这不是第一次救陈独秀。1919年陈独秀被北洋政府拘捕,也是胡适出头营救,那时,他们是战友。这次两人在思想上是敌手,而陈独秀已沦落到无人答理的境地,胡适的援手,无异雪中送炭,难能可贵。
  为此,陈独秀在狱中亲笔给胡适写信,表示了感谢:“适之先生,此次累及许多老朋友奔走焦虑,甚为歉然……”
  一生孤傲的陈独秀,从不言谢,这次例外可看出他对胡适的友情和信任。
  胡适为陈独秀聘请了辩护律师。陈独秀坐牢后,胡适经常去看望他,送物送书,关心其生活,并为出版陈独秀的文字学著作而奔走。
  1937年8月,全国抗战爆发后,胡适又为提前释放陈独秀出了大力,使陈独秀得以提前出狱。陈独秀出狱后,住在胡适最好的朋友傅斯年家中。
  南京、武汉失陷后,陈独秀流落到重庆不远的江津县农村,生活窘迫,而此时已出任驻美大使的胡适仍然一直关心着陈独秀的命运。胡适的朋友几次写信告诉他陈独秀贫病交加的状况,但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显然爱莫能助了。1942年,陈独秀在贫困中死去。
  品味胡适、陈独秀之間的恩怨纠葛,人们又见到了他们耀眼的光芒,正如胡适那不朽的诗句:“山风吹散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其他文献
1965年5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科列加、工矿部长蒂奥多西一行来华访问。  周恩來总理特别选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带他们去大寨。  为了招待好贵宾,当地省市领导专门组织厨师、服务员,提前带上原料、饮料、餐具、酒具来到大寨做准备。不料,周恩来总理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  周总理总理以大寨高粱白、土豆丝、腌咸菜待客,并向科列加等人介绍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历程,劝勉
期刊
曾巩,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见长,其中不少篇章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他的佳作《邑令夏希道繁昌县兴造记》却很少有人知晓。  南唐升元年间,由南陵县划出延载、金峨、灵岩、春谷、铜官五乡,设置繁昌县,县衙所在地为延载乡(今繁昌县新港镇)。  此后100多年,這座滨江而设的县城既无城墙,也不设门关,四周仅以竹篱为障;城内空空了了,街上行人稀少,偶有宾客驻足,也无舍馆留宿。  堂堂的县府衙门
期刊
在中日首次长沙大会战中,中国军人曹锡,这位勇敢的机枪手,一人击毙日军500余人,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猛士。《大公报》、《中央日报》刊登了他英勇杀敌的事迹,著名作家田汉为曹锡所在的五十二军编写了新历史剧《新战长沙》,公演时引起轰动。2010年国庆节前夕,香港SAZT影视公司宣布,将斥资1亿元将抗战英雄曹锡的故事搬上银幕。    一、一人干掉500日军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湖南成为
期刊
长期以来,受各种影响,人们习惯给《水浒》贴上农民起义的标签。其实一部《水浒》从头到尾,和农民、农村、农业都没有太大关系。  《水浒》里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出自各行各业,下级军官、无业游民、惯偷、城市闲汉、小牢子……真正可以算是农民出身的,只有打渔的三阮兄弟、打獵的解珍解宝等几人,可谓寥寥无几。  至于好汉们上山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他们或因杀人犯法、避罪上山,或因与梁山义军交战失败,无奈上山;或因军师
期刊
马甲是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所进场人员的指定着装。穿红马甲的是证券交易经纪人,着黄马甲的是中介經纪人。  为何交易员的指定着装是马甲呢?  原来,在早期的证券交易所里,经纪人填写各种交易凭证所使用的是鹅毛笔(当时自来水笔、圆珠笔尚未问世),交易大厅内喧嚣的气氛、拥挤的人群,常常使鹅毛笔中的墨水飞溅到经纪人洁白的衬衣上。每天交易结束后,经纪人身上常常墨迹斑斑,狼狈不堪。  为了防避飞溅的墨汁,有人别出心裁
期刊
沃特·罗利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603年,他受人诬告,被判处死刑,在伦敦塔中关了13年,是历史上在伦敦塔滞留时间最长的一名囚犯。  在污水遍地、潮湿阴暗的牢房里,他用了12年的时间写就《世界史》。  历史究竟该怎么写呢?在狱中,他抓紧时间,想在生命结束之前完成他的《世界史》。然而,有一件事情却几乎击碎了他的梦想。一天,看守他的两个狱卒发生了争执,罗利从头到尾目睹了这场争吵。与此同时,他的一个朋友
期刊
是谁第一个喊出了“毛主席万岁”?有人说是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二十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了“人民革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也有人认为是195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的最后一条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  其实,都不对。第一个喊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农历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丰盛的晚餐,一边观看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这真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然而,每年的春节,总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1951年2月5日——我在朝鲜战场上过的那一个特殊的除夕之夜。  1951年春节前夕,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迫退到“三八线”以南,并抛出了“停火建议”的协议。  美军在这时抛出“停火建议”,只不过是为了争取喘息,准备再
期刊
一、逮捕了一对儿美国间谍,妻子劝丈夫交待了吧    1951年7月,北京市公安局逮捕了一对儿美国间谍,男的叫李克(中国名字),女的叫李又安(中国名字),两人都是受美国情报部门派遣来到中国的。  李克、李又安夫妇被抓后,北京市公安局侦讯处预审员齐超立即对他们进行了提审。  李克被押到预审室,样子十分傲慢。齐超是第一次审外国人,心里没有底。齐超问过姓名、年龄、住址等基本情况后,突然问:“你知道为什么会
期刊
古时候的1两银子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通过《水浒》,到800年前的北宋年间看一看。  第四回,鲁智深在五台山下定做了一条62斤的水磨禅杖和一把戒刀,用的还是“十分好铁”,一共花了5两银子。  第十回,著名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不过是拿出了一两银子,就叫小二“取三四瓶好酒”,“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一两银子下馆子请客吃饭可以這样爽快,当时银子值钱,可见一斑。  第十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