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情感、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最佳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和创造,给学生智慧和启迪。下面,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和灌输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调动和主体性的发挥。此时,若想从根本上扭转数学课堂长期“高耗低效”这一现状,教师就需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精彩巧妙的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发展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能动性。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激发兴趣
于小学生而言,兴趣通常是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内驱力。有了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能。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导向,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有没有看过赛车比赛或自行车比赛?当你看着运动员驾着赛车或骑着自行车在赛道上飞驰时,你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纷纷被聚焦到了課堂中来,待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继续说道:“老师设计了三款自行车,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辆去参加自行车比赛,你会选择哪辆?为什么?”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辆自行车图,第一辆是椭圆形轮子、第二辆是正方形轮子、第三辆是圆形轮子。此时,学生纷纷选择了第三辆车子,因为第三辆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于是,我顺势引出了新课:“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圆的奥秘。”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情感,强化动机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索然无味,若此时教师还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就势必会大大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为此,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立足现实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家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决定举办抽奖活动。规则如下:抽奖箱内有4个球,摸到红球有奖,摸到黄球没有奖。凡一次性购物满99元,有一次抽奖机会。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会怎样放球?为什么?”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不仅快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进而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探究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先是让学生测量了事先制作好的圆柱体的底面直径,计算出了圆柱上底和下底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共同探寻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继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经过思考分析,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后是长方形,其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的乘积。如此,通过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不仅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将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探寻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以谋求课堂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洪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1):79-80.
[2]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53+61.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来对教师所讲授和灌输的知识进行全盘接收,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调动和主体性的发挥。此时,若想从根本上扭转数学课堂长期“高耗低效”这一现状,教师就需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精彩巧妙的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发展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能动性。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激发兴趣
于小学生而言,兴趣通常是他们展开一切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内驱力。有了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能。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导向,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之初,我先是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有没有看过赛车比赛或自行车比赛?当你看着运动员驾着赛车或骑着自行车在赛道上飞驰时,你有什么感觉?”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纷纷被聚焦到了課堂中来,待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继续说道:“老师设计了三款自行车,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辆去参加自行车比赛,你会选择哪辆?为什么?”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辆自行车图,第一辆是椭圆形轮子、第二辆是正方形轮子、第三辆是圆形轮子。此时,学生纷纷选择了第三辆车子,因为第三辆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于是,我顺势引出了新课:“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圆的奥秘。”如此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情感,强化动机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索然无味,若此时教师还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和灌输,就势必会大大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为此,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立足现实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家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决定举办抽奖活动。规则如下:抽奖箱内有4个球,摸到红球有奖,摸到黄球没有奖。凡一次性购物满99元,有一次抽奖机会。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会怎样放球?为什么?”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不仅快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进而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促进参与,提升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探究来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先是让学生测量了事先制作好的圆柱体的底面直径,计算出了圆柱上底和下底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共同探寻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继而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经过思考分析,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后是长方形,其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和高的乘积。如此,通过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不仅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将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探寻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以谋求课堂教学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洪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1):79-80.
[2]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