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怎样解决刚入学儿童适应性困难,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了解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培养儿童的学习社会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之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同时,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幼小教育等基础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位置。幼小教育是儿童在以后接受初中、高中、大学等高级教育机构培养深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的重要结构。幼儿和小学教育为儿童的成长和日后的进阶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核心部分。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是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强调,幼小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和儿童的家庭成员以及儿童家庭所在街道社区等基础社会单位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并与小学教育结构进行无缝对接和融合。在国家教育体质的制定和实践中又特别指出,幼小教育培养必须和低龄儿童教育相互配合对接。
幼儿培训教育机构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小学是密切相关且逐步递进相连的不同阶段。由幼儿培训机构上升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包括接受教育的地点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集体生活、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关系、儿童自身的思想行为状态,以及儿童自身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理想期望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变化和差异极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的发生,例如儿童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身心劳累,抵触学习,心理负担加重等。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源,主观上是儿童在接受幼小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的能力较为薄弱,客观上是幼儿教育机构和九年义务教育机构本质上就存在着诸多不同。促使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是实现国家教育体制政策中“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互通,融合,对接”,确保儿童心理、思想、身体各方面安全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一年级新生初入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情况,制定一些科学的教学措施来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儿童的入学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有利于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一年级新生初入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情况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为特点,分析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情况,进而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措施来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随着教育更进一步的改革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如何去设置,对幼小衔接工作来说,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幼儿进入小学后其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适应过程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所以,笔者将以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现状为主题来进行研究,并探讨一些儿童入学适应性困难的对策,对以后幼小衔接的实践工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幼小衔接
美国的正式学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小衔接是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我国则是将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于不同的教育机构,两者之间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会对儿童在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的学习适应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同时小学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适应与适应性
1.適应。从心理学上来讲,适应是以符合环境条件为目标,继而对自己的心理模型以及自身素养进行调节的过程,想要适应环境,首先要改变自身素养,从个体与环境影响来讲,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适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个体、环境与改变。个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环境交互影响,在满足自然与社会的纵深要求的基础上,升华为调节打造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适应性。教育或者学习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增强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通过获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适应社会,更是个体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更新自我的能力是教育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首先,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遗传体征、气质,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认识自己的角色与追求。通过认识自己,关心自己,通过实践与环境互动,通过教育自我更新,来满足自身的适应性需求。
3.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是指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解决方式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调节自身规律,适应所在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
(一)国外幼儿到小学的教育现状
在国外,从幼儿到小学的教育打造流程已经趋于成熟,此次调研以线上调研为主,针对学生和家长两个不同的目标群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整理后输出调研报告以及总结,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对幼小衔接过程的优化提出建设性建议。对于教育端适应性的研究,标准是实操性技能的实现比例以及对于预期渴望值的达标程度,儿童评价的指标分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种。数据表明,适龄儿童要想在义务制教育中受益,学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前准备分为学习准备和入学准备,前者是指对于某一基础学科的学习接受过程,后者是指除课本知识之外的包括交流、才艺等多方面机能的培养。NASBE认为,入学准备应涵盖儿童的家庭、初期环境、学校和交流氛围等不同的方面。
(二)国内幼儿到小学的教育
在国内,通过对PGC以及OGC两个不同的方向对于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性教育的调研与考究进行实证研究以及经验汇总之后得出,儿童适应性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一张焦点牌。所以,解决学习适应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是帮助学生走好第一步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适应性现状分析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对小学一年级学新生主要从学习态度、独立性、毅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表现良好,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少部分学生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学习,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书桌前进行学习时会感到厌烦。而从独立性和毅力两个方面来分析的话,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独立性较弱。相应的,毅力也是解决学习适应性的难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变得尤为重要。
(四)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大部分儿童社会独立性较好,能够用钥匙开启房门或抽屉,几乎都能说出自己父母的姓名。但从得到的数据来看,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如绝大部分儿童不能自己洗袜子、短裤等小件衣物,早上不能按时起床等。所以在这方面,家长需要提高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所谓社会适应性,其实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靠写信沟通的年代了,在大数据时代或者说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小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频次非常高。所以,网络带给人们的除了信息的实时分享就是沟通的升华。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现在小学生的社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进而带来的就是自我管理价值的实现和成长。
(一)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隐形教育环境。我们更多的是重视物质环境,对精神环境却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开展精神环境的教育活动十分重要,这样不仅满足了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给他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的提升与精神环境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2.改革教学模式。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就必须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切入点,融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去,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情感,获取更多的知识。儿童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当他们一下子进入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小学生活时,在各个方面都会面临著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游戏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灌输,而是接受。要想让幼儿接受,只有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入手,以孩子的成长为目标,打造他们喜爱的课程体系。
(二)增强教师衔接的意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自由的教学方式,比如做游戏、唱儿歌、讲童话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可程度。
(三)发挥家长的作用
1.注重早期培养。在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家长应多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发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独立性差,或者缺乏学习的动力等问题时,家长应该及早帮助学生解决,提高其适应能力。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改善家庭环境。要知道儿童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其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就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儿童的成长、发展、成熟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家庭环境。
3.主动配合学校。家长要想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首先在思想上应与学校保持一致,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主动与教师联系与沟通,定期联系,效果会更好,在沟通过程当中有很多家长与教师成为朋友。所以,学校与家长只有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使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促进学习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和谐发展
在入学前,孩子的生活以玩为主,在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会突然面对来自教师以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这个时候,孩子对于学习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还是以为在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需要将游戏与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
(五)提高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能力
实现幼小衔接,不能使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有衔接意识并进行双向衔接。所以,幼儿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与小学进行各种交流与沟通,让儿童顺利升入小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双向衔接”。
笔者认为,促进儿童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幼小衔接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在整合了之前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把研究重心转向了对于儿童在升学衔接时的相关适应能力方面,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解决儿童升学衔接问题,不仅对于幼小学生教育有建设性意义,也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黄济.基础教育战略意义浅议[J].集美大学学报,2004,5(04):3-7.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05):51-53.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
[4]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6):36-40.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
一、引言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幼小教育等基础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位置。幼小教育是儿童在以后接受初中、高中、大学等高级教育机构培养深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的重要结构。幼儿和小学教育为儿童的成长和日后的进阶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核心部分。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是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强调,幼小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和儿童的家庭成员以及儿童家庭所在街道社区等基础社会单位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并与小学教育结构进行无缝对接和融合。在国家教育体质的制定和实践中又特别指出,幼小教育培养必须和低龄儿童教育相互配合对接。
幼儿培训教育机构和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小学是密切相关且逐步递进相连的不同阶段。由幼儿培训机构上升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包括接受教育的地点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集体生活、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关系、儿童自身的思想行为状态,以及儿童自身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理想期望状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变化和差异极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的发生,例如儿童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身心劳累,抵触学习,心理负担加重等。出现以上情况的根源,主观上是儿童在接受幼小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基础的能力较为薄弱,客观上是幼儿教育机构和九年义务教育机构本质上就存在着诸多不同。促使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是实现国家教育体制政策中“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互通,融合,对接”,确保儿童心理、思想、身体各方面安全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及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一年级新生初入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情况,制定一些科学的教学措施来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儿童的入学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有利于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终身发展。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一年级新生初入学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情况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为特点,分析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情况,进而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措施来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随着教育更进一步的改革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小学的学习准备期如何去设置,对幼小衔接工作来说,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幼儿进入小学后其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适应过程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所以,笔者将以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现状为主题来进行研究,并探讨一些儿童入学适应性困难的对策,对以后幼小衔接的实践工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幼小衔接与适应性
(一)幼小衔接
美国的正式学校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小衔接是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我国则是将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于不同的教育机构,两者之间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会对儿童在幼儿园到小学这一阶段的学习适应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同时小学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适应与适应性
1.適应。从心理学上来讲,适应是以符合环境条件为目标,继而对自己的心理模型以及自身素养进行调节的过程,想要适应环境,首先要改变自身素养,从个体与环境影响来讲,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适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个体、环境与改变。个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环境交互影响,在满足自然与社会的纵深要求的基础上,升华为调节打造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适应性。教育或者学习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增强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通过获得制度化的文化资本适应社会,更是个体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更新自我的能力是教育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首先,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遗传体征、气质,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认识自己的角色与追求。通过认识自己,关心自己,通过实践与环境互动,通过教育自我更新,来满足自身的适应性需求。
3.学习适应性。学习适应性是指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解决方式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调节自身规律,适应所在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
四、从幼儿到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幼儿到小学的教育现状
在国外,从幼儿到小学的教育打造流程已经趋于成熟,此次调研以线上调研为主,针对学生和家长两个不同的目标群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整理后输出调研报告以及总结,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分析作为支撑,对幼小衔接过程的优化提出建设性建议。对于教育端适应性的研究,标准是实操性技能的实现比例以及对于预期渴望值的达标程度,儿童评价的指标分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种。数据表明,适龄儿童要想在义务制教育中受益,学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前准备分为学习准备和入学准备,前者是指对于某一基础学科的学习接受过程,后者是指除课本知识之外的包括交流、才艺等多方面机能的培养。NASBE认为,入学准备应涵盖儿童的家庭、初期环境、学校和交流氛围等不同的方面。
(二)国内幼儿到小学的教育
在国内,通过对PGC以及OGC两个不同的方向对于一年级小学生适应性教育的调研与考究进行实证研究以及经验汇总之后得出,儿童适应性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一张焦点牌。所以,解决学习适应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是帮助学生走好第一步的重要环节。 (三)学习适应性现状分析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对小学一年级学新生主要从学习态度、独立性、毅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表现良好,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少部分学生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学习,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书桌前进行学习时会感到厌烦。而从独立性和毅力两个方面来分析的话,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独立性较弱。相应的,毅力也是解决学习适应性的难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变得尤为重要。
(四)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大部分儿童社会独立性较好,能够用钥匙开启房门或抽屉,几乎都能说出自己父母的姓名。但从得到的数据来看,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如绝大部分儿童不能自己洗袜子、短裤等小件衣物,早上不能按时起床等。所以在这方面,家长需要提高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所谓社会适应性,其实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靠写信沟通的年代了,在大数据时代或者说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小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频次非常高。所以,网络带给人们的除了信息的实时分享就是沟通的升华。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现在小学生的社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进而带来的就是自我管理价值的实现和成长。
五、改善入学适应性困难的对策
(一)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隐形教育环境。我们更多的是重视物质环境,对精神环境却没有重视起来。所以,开展精神环境的教育活动十分重要,这样不仅满足了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给他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物质环境的提升与精神环境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2.改革教学模式。要想改革教学模式,就必须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切入点,融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去,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情感,获取更多的知识。儿童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当他们一下子进入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小学生活时,在各个方面都会面临著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游戏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灌输,而是接受。要想让幼儿接受,只有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入手,以孩子的成长为目标,打造他们喜爱的课程体系。
(二)增强教师衔接的意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自由的教学方式,比如做游戏、唱儿歌、讲童话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可程度。
(三)发挥家长的作用
1.注重早期培养。在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家长应多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发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独立性差,或者缺乏学习的动力等问题时,家长应该及早帮助学生解决,提高其适应能力。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改善家庭环境。要知道儿童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其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造就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儿童的成长、发展、成熟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家庭环境。
3.主动配合学校。家长要想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首先在思想上应与学校保持一致,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主动与教师联系与沟通,定期联系,效果会更好,在沟通过程当中有很多家长与教师成为朋友。所以,学校与家长只有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使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促进学习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和谐发展
在入学前,孩子的生活以玩为主,在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会突然面对来自教师以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这个时候,孩子对于学习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还是以为在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需要将游戏与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
(五)提高幼儿园和小学的沟通能力
实现幼小衔接,不能使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有衔接意识并进行双向衔接。所以,幼儿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与小学进行各种交流与沟通,让儿童顺利升入小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双向衔接”。
六、总结
笔者认为,促进儿童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幼小衔接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在整合了之前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把研究重心转向了对于儿童在升学衔接时的相关适应能力方面,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解决儿童升学衔接问题,不仅对于幼小学生教育有建设性意义,也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济.基础教育战略意义浅议[J].集美大学学报,2004,5(04):3-7.
[2]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05):51-53.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222.
[4]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