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点难点就是应用题的讲解,尤其的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更加注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等要求都有了提高,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下文笔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
数学中的应用题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其他数学计算更加地灵动和趣味性,也容易让学生对于这个部分产生兴趣。但是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较弱,对于信息的提取能力也较其他年龄段差,所以应用题部分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成为了较困难的一个部分。另外,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和做题经验较少,容易受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所干扰。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成为了一个难点,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 审明题意,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
应用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题目有点短,有的冗长,而且数学语言具有天壤之别,对于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正在培养,对于理解冗长的应用题就出现了困难。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读清题意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看到应用题就仔细阅读、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要理清处这是一件什么事,要解决哪些问题,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条件,哪些数字有用,哪些数字只是为了增加难度而添加的干扰项。同时,学生在边读边想的时候还可以为了让题目的条件看起来更加简单而利用画线段的方式来进行审题的过程。把题目中的条件集中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缩写、改写等方式来把难以理解的应用题转换为自身容易理解的语言。缩写,即将题中有用的条件和数字自己组织起来,让题目中的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清楚明了地展现出来。改写即将具有生活化的题目改写为数学语言,更加方便学生的解题。学生养成了审清题目的好习惯,大大地减少了应用题无法下笔的情况。
例如,例题: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三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教师带领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已知甲乙一共97筐,甲车减去14筐,乙车增加14筐,现在甲车比乙车多了三筐。现在问原来甲乙的筐数。说明甲车是大数,乙车是小数,甲乙的差是14×2+3,而甲乙的和是97,所以甲车筐数是(97+14×2+3)÷2=64,乙车筐数=97-64=33,进而完成对题的解析。
2 解析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过程。
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用上直观的图示可以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地具体和形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做题时,教导学生使用在草稿上模拟演示题目的过程的方法,从而完成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进而从中发现各种数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使用最基本的两种解答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学生从问题下手,通过分析各种数量的数学关系,发现和问题的不谋而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此方法的引导: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量?这些量我们看看和题目中的哪些条件有联系的么……而综合法,比较简单,即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数学知识,把可以通过条件求出来的量求出,再利用求出的量再求出和问题相关的量。其次,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处理应用题,一步一步地将应用题解清楚,直到最后求出此题。
另外,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虽然答案正确,但是分却得不满,这就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关了,很多学生不注重过程的科学性,胡乱写,无法让改题者明白思路。所以,对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进而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比如在例题: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一共248棵,桃树的棵树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教师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需要这样写:解:
(1)杏树有多少棵?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3 检查正误,帮助学生善于和生活实际联系。
在对应用题进行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解题技巧进行教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算式是否正确,是否和思路中的算式一致,还要注意数字的誊抄是否出现了错误,数学计算是否有误,加减乘除运算是否按照顺序来进行,乘法口诀是否出现背错情况,解答出来的数字是否与实际生活问题中有强大的差别等。养成做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同时,应用题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用题的出现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而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是对任何事物具有强大的好奇心的阶段,对于单一枯燥的数字很容易产生乏味之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在对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和实际生活结合,让问题变得有趣灵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产生热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班级或者学校的男女比例进行探究和计算,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总的来说,数学应用题作为数学中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教育部更加注重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考察,小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通常不能对题目进行综合的分析,只能靠题中的某个条件进行单一理解,按照固定的思路进行解题,思维不能跟着题型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思维,应用题这个部分也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注意教学效率的高低,从实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A版,2014(03):106-108.
[2]田军.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学周刊B版,2014(02):100-101.
[3]欧惠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3(11):99-103.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市实验小学 山西省霍州市 03140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
数学中的应用题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其他数学计算更加地灵动和趣味性,也容易让学生对于这个部分产生兴趣。但是在小学数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较弱,对于信息的提取能力也较其他年龄段差,所以应用题部分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成为了较困难的一个部分。另外,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和做题经验较少,容易受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所干扰。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成为了一个难点,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1 审明题意,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
应用题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题目有点短,有的冗长,而且数学语言具有天壤之别,对于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正在培养,对于理解冗长的应用题就出现了困难。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读清题意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看到应用题就仔细阅读、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要理清处这是一件什么事,要解决哪些问题,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条件,哪些数字有用,哪些数字只是为了增加难度而添加的干扰项。同时,学生在边读边想的时候还可以为了让题目的条件看起来更加简单而利用画线段的方式来进行审题的过程。把题目中的条件集中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缩写、改写等方式来把难以理解的应用题转换为自身容易理解的语言。缩写,即将题中有用的条件和数字自己组织起来,让题目中的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清楚明了地展现出来。改写即将具有生活化的题目改写为数学语言,更加方便学生的解题。学生养成了审清题目的好习惯,大大地减少了应用题无法下笔的情况。
例如,例题: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三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教师带领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已知甲乙一共97筐,甲车减去14筐,乙车增加14筐,现在甲车比乙车多了三筐。现在问原来甲乙的筐数。说明甲车是大数,乙车是小数,甲乙的差是14×2+3,而甲乙的和是97,所以甲车筐数是(97+14×2+3)÷2=64,乙车筐数=97-64=33,进而完成对题的解析。
2 解析题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过程。
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用上直观的图示可以让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地具体和形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做题时,教导学生使用在草稿上模拟演示题目的过程的方法,从而完成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进而从中发现各种数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使用最基本的两种解答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即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学生从问题下手,通过分析各种数量的数学关系,发现和问题的不谋而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此方法的引导: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量?这些量我们看看和题目中的哪些条件有联系的么……而综合法,比较简单,即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数学知识,把可以通过条件求出来的量求出,再利用求出的量再求出和问题相关的量。其次,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处理应用题,一步一步地将应用题解清楚,直到最后求出此题。
另外,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虽然答案正确,但是分却得不满,这就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关了,很多学生不注重过程的科学性,胡乱写,无法让改题者明白思路。所以,对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进而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比如在例题: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一共248棵,桃树的棵树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教师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需要这样写:解:
(1)杏树有多少棵?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3 检查正误,帮助学生善于和生活实际联系。
在对应用题进行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解题技巧进行教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算式是否正确,是否和思路中的算式一致,还要注意数字的誊抄是否出现了错误,数学计算是否有误,加减乘除运算是否按照顺序来进行,乘法口诀是否出现背错情况,解答出来的数字是否与实际生活问题中有强大的差别等。养成做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同时,应用题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应用题的出现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而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是对任何事物具有强大的好奇心的阶段,对于单一枯燥的数字很容易产生乏味之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在对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和实际生活结合,让问题变得有趣灵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产生热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班级或者学校的男女比例进行探究和计算,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总的来说,数学应用题作为数学中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教育部更加注重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考察,小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通常不能对题目进行综合的分析,只能靠题中的某个条件进行单一理解,按照固定的思路进行解题,思维不能跟着题型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思维,应用题这个部分也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扩散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注意教学效率的高低,从实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胡帅.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A版,2014(03):106-108.
[2]田军.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学周刊B版,2014(02):100-101.
[3]欧惠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刊),2013(11):99-103.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市实验小学 山西省霍州市 0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