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数字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图像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海德格尔认为现在的时代本质是“世界图像时代”。所谓“图像时代”自然不是“以图像出现的多寡和图像出现的频率为指标示人的,那一定是话语集中在视觉事物之上”。美国著名的图像理沦家W.J.T.米歇尔(W.J.T.Mitchell)认为,图像不再是表征外在现实或内在情感的工具或载体,而转变为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存环境被极度图像化与视觉化了。“图像识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关键词】图像识读;识别;解读
一、“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首先,从上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图像识读的范围包括“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可以说内容相当广泛,甚至可以说都超出了美术学科的范畴。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发现图像识读的过程,即“观看、识别和解读”。用约翰·伯格的话说就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图像识读首先是观看和感知图像;然后是“识别图像、解读内涵”,不仅仅解读美术作品,也要解读生活中视觉文化的现象。
再者,“图像识读”核心素养并非是仅仅识记一些视觉艺术作品的名称、风格特征、艺术家的名字和趣闻轶事,而是通过学习视觉艺术作品的解码方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纷繁的图像时,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观看,能调动相关的知识去分析、识别和解释,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或者受到精神的陶冶,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素养。
二、“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
(一)“图像识读”强调把视觉形象内化于心
视觉形象乃美术学科立科之本,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生发之源”。“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均以视觉形象为起点展开学习活动,是美术学科的两大基本素养,也是美术学科独有的核心素养。在这两个基本素养中,图像识读主要是对视觉形象进行感知和理解的活动,美术表现主要是对视觉形象进行创作的活动。“图像识读”倾向于对视觉形象的输入,“美术表现”则倾向于对视觉形象的输出。没有输入,谈何输出?可见,“图像识读”之于美术教学的作用之重。
(二)“图像识读”常常离不开“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
识读图像时,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图像,动漫、卡通、绘本、插图,广告、游戏、时尚杂志、综艺节目等等,影响着他们的视觉经验。当美术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图像进行识读时,必然要对图像展开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识读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在分享与拓展环节中涉及“美术表现”核心素养,用描绘或创作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美术学科的五個核心素养并非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美术教学中常错综在一起。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在具体的某个学习活动中有所侧重。
三、“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观看图像的方式应多样化,重视图像识读过程中的体验
图像识读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观看,即对图像的观察与感知。不同类别的图像有不同的观看方式,并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如,绘画作品是需要凝神观看的对象,观者可以从容地进行静观和揣摩。观看大型雕塑时,观者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视点能够看到它的全貌,只能不断移动位置来观看和体验作品。网上随处可见的动图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我们会忍不住地去看。VR使用者可以漫游在三维场景中,沉浸其中,使观看行为更加主动,视觉体验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富有刺激性的电影画面不断变换,观者根本无法对其进行认真思考,就会情不自禁得被带进剧情中……如此多样的观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体验。
识读图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采用多种观看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例如鉴赏《最后的晚餐》,一方面可以观看静态的作品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情境中,品味其对《最后的晚餐》的另类解读,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作品故事的欲望,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情境感,使学生在趣味观看的体验中进一步解读图像。
(二)创设问题情境,着重从形式和文化这两个维度对图像进行识别和解读
“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当我们在观看美术作品时,运用“空间”、“体积”、“比例”、“质感”、“色彩”等术语进行分析,就是采用了形式分析的方法,这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寻找画面的形式因素,如画面上代表江水的大面积的“空白”与渔舟形成了面积上的大小对比,颜色上的黑白对比,还有虚实对比等等,再探究其表现出的意境,如“寒”与“独”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对美术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学习形式美法则,探究美术形式的表现性内涵,是在美术教学中常常提到的鉴赏方法和学习内容。
“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把西方风景画与中国文人山水画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差异。西方风景画阳光明媚、景色宜人,而中国文人山水画往往有孤寂冷清之境。东西方审美观的不同正是源于文化的差异。西方风景画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变化表现真实的自然风光。这种美学倾向是建立在注重客观真实的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的。中国山水画不满足于对自然的模仿,笔墨里渗透着画家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天人合一 ”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核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精神。识读图像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和生活情境,理解图像与文化的关系。
(三)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意义,关注批判、反思和意义建构的能力
图像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图像的意义,不在于它有,而在于传播效果的体现,在于受众对图像的诠释。”
“中间有一块冰,一只北极熊的前掌搭在冰块的边缘,四周都是水,只有头露出水面”。这样的图像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我们不难明白为什北极汪洋一片,而冰不见了。十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拍了个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变暖问题。这是纪录片中的一个画面,显然它成功地传达了纪录片的核心信息。关于纪录片中所讲的科学结论,估计大多数人早已忘记,而能记住的可能会是这个画面。
图像都是通过人制作出来的,“意义或明确或模糊,或许为人所知觉也许未被发觉”,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一定是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电视节目中即便是纪录片或者最基于事实的报道,也遵循某种主观的意愿。如果我们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解读,要么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图像传播的文化,要么无法对它们提出质疑。特朗普在大选之前,曾经有很多人说他是个种族主义者,有人建议特朗普只需要公开拥抱一些不是白人的人、亲一些不是白人的小孩,就能证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于是,这些图像就问世了。
“日常对话、高雅艺术、电视肥皂剧、梦境、电影和网游等,都是意义传播的途径”,图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像传播已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图像识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指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也指在生活中常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发现意义、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
核心素养本位的图像识读,正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位的生活者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批判性地识读各类图像,形成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做出积极的反应。建立学生良好的视觉意识和习惯,具备独立思考视觉现象,分析视觉形式语言和进行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图像识读;识别;解读
一、“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首先,从上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图像识读的范围包括“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可以说内容相当广泛,甚至可以说都超出了美术学科的范畴。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发现图像识读的过程,即“观看、识别和解读”。用约翰·伯格的话说就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图像识读首先是观看和感知图像;然后是“识别图像、解读内涵”,不仅仅解读美术作品,也要解读生活中视觉文化的现象。
再者,“图像识读”核心素养并非是仅仅识记一些视觉艺术作品的名称、风格特征、艺术家的名字和趣闻轶事,而是通过学习视觉艺术作品的解码方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纷繁的图像时,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观看,能调动相关的知识去分析、识别和解释,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或者受到精神的陶冶,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素养。
二、“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
(一)“图像识读”强调把视觉形象内化于心
视觉形象乃美术学科立科之本,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生发之源”。“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均以视觉形象为起点展开学习活动,是美术学科的两大基本素养,也是美术学科独有的核心素养。在这两个基本素养中,图像识读主要是对视觉形象进行感知和理解的活动,美术表现主要是对视觉形象进行创作的活动。“图像识读”倾向于对视觉形象的输入,“美术表现”则倾向于对视觉形象的输出。没有输入,谈何输出?可见,“图像识读”之于美术教学的作用之重。
(二)“图像识读”常常离不开“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
识读图像时,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图像,动漫、卡通、绘本、插图,广告、游戏、时尚杂志、综艺节目等等,影响着他们的视觉经验。当美术教师选择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图像进行识读时,必然要对图像展开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识读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在分享与拓展环节中涉及“美术表现”核心素养,用描绘或创作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美术学科的五個核心素养并非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美术教学中常错综在一起。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在具体的某个学习活动中有所侧重。
三、“图像识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观看图像的方式应多样化,重视图像识读过程中的体验
图像识读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观看,即对图像的观察与感知。不同类别的图像有不同的观看方式,并使观者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如,绘画作品是需要凝神观看的对象,观者可以从容地进行静观和揣摩。观看大型雕塑时,观者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视点能够看到它的全貌,只能不断移动位置来观看和体验作品。网上随处可见的动图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我们会忍不住地去看。VR使用者可以漫游在三维场景中,沉浸其中,使观看行为更加主动,视觉体验和想象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富有刺激性的电影画面不断变换,观者根本无法对其进行认真思考,就会情不自禁得被带进剧情中……如此多样的观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体验。
识读图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采用多种观看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例如鉴赏《最后的晚餐》,一方面可以观看静态的作品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的情境中,品味其对《最后的晚餐》的另类解读,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作品故事的欲望,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情境感,使学生在趣味观看的体验中进一步解读图像。
(二)创设问题情境,着重从形式和文化这两个维度对图像进行识别和解读
“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当我们在观看美术作品时,运用“空间”、“体积”、“比例”、“质感”、“色彩”等术语进行分析,就是采用了形式分析的方法,这是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寻找画面的形式因素,如画面上代表江水的大面积的“空白”与渔舟形成了面积上的大小对比,颜色上的黑白对比,还有虚实对比等等,再探究其表现出的意境,如“寒”与“独”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对美术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学习形式美法则,探究美术形式的表现性内涵,是在美术教学中常常提到的鉴赏方法和学习内容。
“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把西方风景画与中国文人山水画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差异。西方风景画阳光明媚、景色宜人,而中国文人山水画往往有孤寂冷清之境。东西方审美观的不同正是源于文化的差异。西方风景画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变化表现真实的自然风光。这种美学倾向是建立在注重客观真实的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的。中国山水画不满足于对自然的模仿,笔墨里渗透着画家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所向往的精神家园。“天人合一 ”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核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精神。识读图像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联系文化和生活情境,理解图像与文化的关系。
(三)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意义,关注批判、反思和意义建构的能力
图像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图像的意义,不在于它有,而在于传播效果的体现,在于受众对图像的诠释。”
“中间有一块冰,一只北极熊的前掌搭在冰块的边缘,四周都是水,只有头露出水面”。这样的图像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我们不难明白为什北极汪洋一片,而冰不见了。十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拍了个纪录片叫《难以忽视的真相》,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变暖问题。这是纪录片中的一个画面,显然它成功地传达了纪录片的核心信息。关于纪录片中所讲的科学结论,估计大多数人早已忘记,而能记住的可能会是这个画面。
图像都是通过人制作出来的,“意义或明确或模糊,或许为人所知觉也许未被发觉”,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一定是反映真实的现实情况。电视节目中即便是纪录片或者最基于事实的报道,也遵循某种主观的意愿。如果我们以完全“自然”的方式解读,要么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图像传播的文化,要么无法对它们提出质疑。特朗普在大选之前,曾经有很多人说他是个种族主义者,有人建议特朗普只需要公开拥抱一些不是白人的人、亲一些不是白人的小孩,就能证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于是,这些图像就问世了。
“日常对话、高雅艺术、电视肥皂剧、梦境、电影和网游等,都是意义传播的途径”,图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像传播已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图像识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指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也指在生活中常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发现意义、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
核心素养本位的图像识读,正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位的生活者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批判性地识读各类图像,形成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做出积极的反应。建立学生良好的视觉意识和习惯,具备独立思考视觉现象,分析视觉形式语言和进行审美价值判断的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思考并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