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下小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科教学单一,教学模式化,知识碎片化,学习浅显化等等。尤其是语文学习,一篇一篇课文,一节一节语文课,学习机械化、技术化,一学期一学期看不清楚语文能力的提升。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造就学生现在和未来必需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研究、实践深度学习。
一、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应包含三个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跨学科的共通素养以及自我发展素养。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是主干部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是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引领”的转变,旨在彰显育人价值,探索深度学习,让学生健康发展、幸福成长。这也是践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神,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进行深度实践的重要举措。
(一)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必须关注人格的四层要素:志向(愿望、兴趣、理想、信念等)、经验(知识、技能、熟练、习惯等)、反映(情绪、思考、体悟、感情、意志、记忆等)、气质(性别特质、年龄特质、身体变化等)。北京清华附小提出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和学会改变。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宽和心态、问学精神、和谐融通、审美情趣、学会改变。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小学语文素养是以小学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笔者认为,学生年龄越小,越应当去学科化,培养共同素养。随着年级升高,语文核心素养逐渐细化。
(二) 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与浅层学习进行比较,在诸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如:学习的状况,记忆的方式,思维的层次,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批判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思维过程。它通常是个人在与他人分享学习和互动中发生的,其形成的知识是可迁移的,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及如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国内提出的问学课堂、助学课堂、导学课堂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深度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习力、思维力、表达力,使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过程。语文的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感受多元的文化,接受情感熏陶,在阅读与实践中体验、思索,做一个完整的人。
(三) 深度学习与素养提升的关联
深度学习基于真实的问题与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带得走的能力。深度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从学生的视野出发,构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多元思维方式的语文课程,进而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这种摸索、探究、积累、体悟,自我发展与超越的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合作性动手探究活动和阅读文本、写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小组讨论、专家指导结合起来,把学习引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学生综合能力、语文素养必然大大提升。
二、 深度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相融相通
(一) 深度学习的原则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达到深层的学习水平。
1. 问学有机结合:不代替学生思维。“发明千千万,起问在一点。”“问”为“学”指明了方向,是“学”的思维起点;“学”是对“问”的探索,是经历解惑的过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催生人的智慧,获得解惑的快乐。问学相融,相辅相成,螺旋上升,同构共生。“问学”既是提问,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是学生的关注点所在,他们必然邀请同伴合作互助解决,甚至进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向教师、专家等咨询请教……问学,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均能得以提升。
2. 探究深度推进:不代替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一篇篇有价值的经典课文,尤其是那些文质兼美、能为学生精神打底的优秀课文,必须使用好。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望月》《黄果树瀑布》等,仅一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靠教师创造性地拓展、加深,把短课变为长课,甚至空间变换。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分组,设计评价量表,督促学生全员参与,深度探究,合作前行。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理性地调整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方向,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能力。
3. 全心自主学习:不代替学生成长。学习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学习不是只给学生一个个答案,而应当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主体性行为的合理让渡,为学生主体性成长提供了空间,教师不再“以教代学”。原来本该由学生自己承担的学习行为,比如自学、质疑、合作等到回归学生本体,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情操陶冶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每个个体都要关照到,让他们参与到深度学习中去,全面得到成长。 (二) 建立与核心素养契合的语文学习架构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使用者,用课程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为此,必须建构与素养提升契合的语文学习。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1. 提供深广的学习内容:让学习丰富起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身心健康的人,其价值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教学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生活两个世界中,彰显个性成长与生命成长,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敏感,收获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独特理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把语文的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项目学习与主题学习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必备的共有素养,同时关注学生差异,彰显学生的个性。
2. 追求幸福、自由、智慧的学习,让学情真正发生。幸福、自由、智慧这三者,分别是对学生在道德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认知学习活动中的终极关怀。首先,“立德树人”第一,引领学生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就是精神世界的丰盈,由他律到自律,团结合作,追求卓越。其次,“自由”是审美学习活动的终极追求。体味、感受、体验……丰富情感,陶冶性情,让学生自由徜徉、欣赏、创造。最后,乃是“智慧”,教育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记忆固然必要,更多的还是要发展和创造,从要学,走向会学,乃至学成。
3. 教师行为的合理让渡:让学生成为自己。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虽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成长和发展的内因,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健康地成长。
三、 语文深度学习的支架与建构
语文课程最终会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深藏在课程核心的、赖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的精神财富,语文的深度学习便是如此。
(一) 深度学习支架建构的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确立专题→下发量表、自主学习→驱动问题、深度学习→完成量表、细致指导→成果展示、项目反思。
教师与学生一同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师生共同拟定一个学年的语文深度学习专题内容;下发设计的深度学习总表、单项评价量表、过程及成效考核表(见表1、2、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同伴互助、教师引领、专家指导下深度学习,并完成各项量表;完成各项汇报材料,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撰写学习反思,促进深度学习再度发生。
由三张表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多关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以整合的方式推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可学、可评、可测,可提升。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合作,既训练了运用语文的技能,同时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成长。
(二) 深度学习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深度学习要在教材基础上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依托教材,带领学生共同选择,确立研究主题。
1. 设计过程。开学初,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教师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存在问题较多的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教材共有53篇课文,其中《精读与略读》《神奇的克隆》等23篇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即可;《望月》《水》等30篇课文需要精读。师生最终确定开展深度学习共6个专题:“珍惜水资源”“走向大自然”“月亮的研究”“长征行”“追寻一个名人”“说名道姓”。这6个专题学习时间不一,短则一周,长则贯穿一个学期。每一专题学习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如以“追寻一个名人”系列活动为例,凡教材中涉及的作家高尔基、萧红、冰心或者课文主人公钱学森、诺贝尔、法布尔、海伦·凯勒……以及《中外名人故事》中选择的爱因斯坦、钱学森、乔布斯等均可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学习,教师、专家等进行协助、帮助、扶助。
2. 整合教材,实施深度学习。
(1) 根据儿童发展需求,整合取舍现行教材。根据儿童发展需求选择教材,删减增修。保留文质兼美,富有童趣的文本精读,补充优秀的文学作品。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人性的温暖,感悟语文的温度,转化为精神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如,增加20首古词,20篇小古文,阅读《童心里的诗篇》50首小诗,必读书目《三十六计》《海底两万里》等6部。
(2) 利用儿童生活资源,充实优化课程内容。课堂只是小天地,课外乃为大课堂。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习一篇课文带动几篇,或者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本甚至多本专著。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有效充实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之路,阅读之旅,实践之程,才能刺激学生发展和创造的能量,成为他自己。
(3) 合理改进学习方式,共建动态共生课程。“一事一物皆课程”。我们把课程视为师生、教材、环境等协调运作的动态生长过程。在学校系列成长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班本课程,如:《两河读书乐》《秀秀成语》《校园小向导》等。让读写课、演讲课、表演课成为常态,激发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阅读苏教版五年级教材,先学习《朝代歌》,了解不同时期出现的名人(时间4周)。
第二阶段,细读文本(课文),寻找作品或专著,进行阅读、摘抄等(置于大背景下的阅读,时间2个月左右,地点自选)。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写感想、开演讲会、写研究报告、表演、参观、访谈等促进学习(时间1月)。
第四阶段,整理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互相评价,撰写学习心得,提出新的问题(时间2周)。
这样的设计与实施,真正关注了儿童成长,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独特理解、质疑、应用上来,这种动态的运作过程,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发展,真正通过深度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想通了、坚定了,学习就会成为自觉行为。
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使得学生得到语文训练,同时唤醒学生的情操与心灵、生命与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未来,教育者还需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的支撑资源,这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学习资源,深度学习就无从谈起。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应然之道。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陈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
一、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应包含三个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跨学科的共通素养以及自我发展素养。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是主干部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是从“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引领”的转变,旨在彰显育人价值,探索深度学习,让学生健康发展、幸福成长。这也是践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神,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进行深度实践的重要举措。
(一)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必须关注人格的四层要素:志向(愿望、兴趣、理想、信念等)、经验(知识、技能、熟练、习惯等)、反映(情绪、思考、体悟、感情、意志、记忆等)、气质(性别特质、年龄特质、身体变化等)。北京清华附小提出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和学会改变。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宽和心态、问学精神、和谐融通、审美情趣、学会改变。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小学语文素养是以小学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笔者认为,学生年龄越小,越应当去学科化,培养共同素养。随着年级升高,语文核心素养逐渐细化。
(二) 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与浅层学习进行比较,在诸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如:学习的状况,记忆的方式,思维的层次,等等。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批判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理解、思维过程。它通常是个人在与他人分享学习和互动中发生的,其形成的知识是可迁移的,包括学科内容的知识及如何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国内提出的问学课堂、助学课堂、导学课堂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理念。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深度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习力、思维力、表达力,使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过程。语文的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感受多元的文化,接受情感熏陶,在阅读与实践中体验、思索,做一个完整的人。
(三) 深度学习与素养提升的关联
深度学习基于真实的问题与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带得走的能力。深度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从学生的视野出发,构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多元思维方式的语文课程,进而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这种摸索、探究、积累、体悟,自我发展与超越的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合作性动手探究活动和阅读文本、写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小组讨论、专家指导结合起来,把学习引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学生综合能力、语文素养必然大大提升。
二、 深度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相融相通
(一) 深度学习的原则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达到深层的学习水平。
1. 问学有机结合:不代替学生思维。“发明千千万,起问在一点。”“问”为“学”指明了方向,是“学”的思维起点;“学”是对“问”的探索,是经历解惑的过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催生人的智慧,获得解惑的快乐。问学相融,相辅相成,螺旋上升,同构共生。“问学”既是提问,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是学生的关注点所在,他们必然邀请同伴合作互助解决,甚至进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向教师、专家等咨询请教……问学,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均能得以提升。
2. 探究深度推进:不代替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一篇篇有价值的经典课文,尤其是那些文质兼美、能为学生精神打底的优秀课文,必须使用好。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望月》《黄果树瀑布》等,仅一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靠教师创造性地拓展、加深,把短课变为长课,甚至空间变换。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的平台,给学生分组,设计评价量表,督促学生全员参与,深度探究,合作前行。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理性地调整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方向,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能力。
3. 全心自主学习:不代替学生成长。学习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学习不是只给学生一个个答案,而应当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主体性行为的合理让渡,为学生主体性成长提供了空间,教师不再“以教代学”。原来本该由学生自己承担的学习行为,比如自学、质疑、合作等到回归学生本体,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情操陶冶都有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每个个体都要关照到,让他们参与到深度学习中去,全面得到成长。 (二) 建立与核心素养契合的语文学习架构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使用者,用课程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为此,必须建构与素养提升契合的语文学习。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1. 提供深广的学习内容:让学习丰富起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身心健康的人,其价值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教学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生活两个世界中,彰显个性成长与生命成长,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敏感,收获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独特理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把语文的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项目学习与主题学习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必备的共有素养,同时关注学生差异,彰显学生的个性。
2. 追求幸福、自由、智慧的学习,让学情真正发生。幸福、自由、智慧这三者,分别是对学生在道德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认知学习活动中的终极关怀。首先,“立德树人”第一,引领学生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就是精神世界的丰盈,由他律到自律,团结合作,追求卓越。其次,“自由”是审美学习活动的终极追求。体味、感受、体验……丰富情感,陶冶性情,让学生自由徜徉、欣赏、创造。最后,乃是“智慧”,教育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记忆固然必要,更多的还是要发展和创造,从要学,走向会学,乃至学成。
3. 教师行为的合理让渡:让学生成为自己。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虽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成长和发展的内因,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健康地成长。
三、 语文深度学习的支架与建构
语文课程最终会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深藏在课程核心的、赖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的精神财富,语文的深度学习便是如此。
(一) 深度学习支架建构的基本流程:
发现问题、确立专题→下发量表、自主学习→驱动问题、深度学习→完成量表、细致指导→成果展示、项目反思。
教师与学生一同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师生共同拟定一个学年的语文深度学习专题内容;下发设计的深度学习总表、单项评价量表、过程及成效考核表(见表1、2、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同伴互助、教师引领、专家指导下深度学习,并完成各项量表;完成各项汇报材料,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撰写学习反思,促进深度学习再度发生。
由三张表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多关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以整合的方式推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可学、可评、可测,可提升。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合作,既训练了运用语文的技能,同时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成长。
(二) 深度学习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深度学习要在教材基础上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依托教材,带领学生共同选择,确立研究主题。
1. 设计过程。开学初,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教师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存在问题较多的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教材共有53篇课文,其中《精读与略读》《神奇的克隆》等23篇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即可;《望月》《水》等30篇课文需要精读。师生最终确定开展深度学习共6个专题:“珍惜水资源”“走向大自然”“月亮的研究”“长征行”“追寻一个名人”“说名道姓”。这6个专题学习时间不一,短则一周,长则贯穿一个学期。每一专题学习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如以“追寻一个名人”系列活动为例,凡教材中涉及的作家高尔基、萧红、冰心或者课文主人公钱学森、诺贝尔、法布尔、海伦·凯勒……以及《中外名人故事》中选择的爱因斯坦、钱学森、乔布斯等均可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学习,教师、专家等进行协助、帮助、扶助。
2. 整合教材,实施深度学习。
(1) 根据儿童发展需求,整合取舍现行教材。根据儿童发展需求选择教材,删减增修。保留文质兼美,富有童趣的文本精读,补充优秀的文学作品。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人性的温暖,感悟语文的温度,转化为精神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如,增加20首古词,20篇小古文,阅读《童心里的诗篇》50首小诗,必读书目《三十六计》《海底两万里》等6部。
(2) 利用儿童生活资源,充实优化课程内容。课堂只是小天地,课外乃为大课堂。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习一篇课文带动几篇,或者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本甚至多本专著。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有效充实课程内容。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之路,阅读之旅,实践之程,才能刺激学生发展和创造的能量,成为他自己。
(3) 合理改进学习方式,共建动态共生课程。“一事一物皆课程”。我们把课程视为师生、教材、环境等协调运作的动态生长过程。在学校系列成长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班本课程,如:《两河读书乐》《秀秀成语》《校园小向导》等。让读写课、演讲课、表演课成为常态,激发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阅读苏教版五年级教材,先学习《朝代歌》,了解不同时期出现的名人(时间4周)。
第二阶段,细读文本(课文),寻找作品或专著,进行阅读、摘抄等(置于大背景下的阅读,时间2个月左右,地点自选)。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写感想、开演讲会、写研究报告、表演、参观、访谈等促进学习(时间1月)。
第四阶段,整理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互相评价,撰写学习心得,提出新的问题(时间2周)。
这样的设计与实施,真正关注了儿童成长,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独特理解、质疑、应用上来,这种动态的运作过程,适用于不同学生的发展,真正通过深度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我要成为一个什么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想通了、坚定了,学习就会成为自觉行为。
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使得学生得到语文训练,同时唤醒学生的情操与心灵、生命与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未来,教育者还需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的支撑资源,这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学习资源,深度学习就无从谈起。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应然之道。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陈红,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