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作为图书情报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尝试将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作为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关联理论对信息检索做了一些诠释的工作,具体阐释了如何利用“明示”与“推理”达到信息检索的最佳相关度。
关键词:关联理论;信息检索 ;明示推理交际
一、引言
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 和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同时关联理论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对自然话语理解中的诸多语用现象进行解释。从实用的角度看,关联理论的思想也可以对许多实践工作产生指导性的影响,如果应用得当,还能孕育出新型的应用理论和交际策略,其影响范围涉及语言教学、语言测试、企业传讯公关、广告宣传、论辩实践策划、实用说服性话语设计,如竞选宣传、商品促销、买卖等方面。
用关联理论去解释我们每天的交际活动,如信息检索,亲自去了解和体会它的价值,这是我们每一个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
二、关联理论适用于文献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 从学科性质视角分析
从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对象以及任务等视角可以得出结论,语言学的理论可以适用于涉及到语言的地方。对于信息检索而言,除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之外,信息检索语言是信息检索的核心与基础,因此普通的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具有专用特征的信息检索语言,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关联理论可用于解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现象。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信息检索语言又源于自然语言,因此,检索语言的设计也应遵循关联原则。
(二)从交流形式视角分析
Sperber和Wilson指出关联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形式的交流问题,他们认为关联理论仅适用于明示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编码交流。比如两个电报公司雇员之间只需要保证电报内容的编码解码正确即可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方式因无需更多地推理从而不属于关联理论的适用领域。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理论适用于特定的信源与信宿(通信科技用语,指在通信中,从信源接收信息的部件。)之间的交流,比如两个个体之间的交流,也适用于无明确信宿的情况,比如信息生产者与信息用户之间以及广播通信中的信宿等。信息检索可以被抽象为信息生产者借助于信息检索系统的中介与潜在信息用户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从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可以得出基本的结论:关联理论适用于信息检索,属于无明确信宿的信息交流情形。
三、关联理论在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中应用
(一) 关联理论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检索是明示—推理交际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信息检索中,交际者就是信息生产者,信息生产者生产信息的过程就是明示的过程, 信息生产的成果——论文、著作以及报告等文档就是信息生产者明示的形式。信息生产者明示的目的是向潜在信息用户传递其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在实现该交际意图的过程中, 必然离不开潜移默化地遵从关联理论的明示交际观、认知原则、交际原则。
1、认知原则—提供足够的相关性刺激
信息生产的过程是通过信息生产者编码将信息输入到论文、著作以及报告等文档中的过程。为了使信息检索获得成功, 信息生产者往往使用各种明示手段, 力求向信息用户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以求得信息用户对论著中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根据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相关性相吻合,据此,信息生产者在著述过程中依据对自己表达能力的认知, 以其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认为能够与其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最大相关性的文档。
2、交际原则—具备最佳的相关性刺激
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 都应该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相关性, 信息用户将注意力和需要加工处理的信息都放在那些看上去有相关性的信息上面,信息用户期待文档/文档替代物具备最佳的相关性。当文献/替代物具备足够的相关性而值得信息用户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当文献/替代物具有最大相关性时, 该文档/文档替代物就是最佳相关性文档。
下面借助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交际原则分析以下两个文档替代物(来源于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
例1:于杰.关联理论发展与不足的研究. 华章,2010, (18)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应用;关联理论的不足;
【摘要】本文针对关联理论的创立背景,前人研究及其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性的研究综述;集中讨论了关联理论的认知与交际、定义与测量;介绍了它在语言因素制约以及二语研究领域如翻译,英语教学等的应用;进而反思指出关联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性的改进方法.
例2:何自然. 关联理论是一种"因错而'对'"的理论吗?——关联理论是非谈. 现代外语,2004,(01)
【关键词】关联理论 不可证伪性 概括性 经验性证据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衍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可证伪",是一种"因错而‘对'"的理论.他指出,除非关联理论最终有可能找到证明它不能解释的反例,除非人们不靠直觉而靠其他手段就能估量理解的过程,关联理论才算站得住脚.本文同时介绍了Francisco Yus博士和Dan Sperber教授对黄衍言论所作的评述.Yus认为,关联理论根本就不是经验性的,至少不具备词典给"经验性的(empirical)"这个词所下的定义.关联理论是一个理论模式,它旨在解释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Sperber针对黄认为关联理论"不可证伪"、不容存在反例的观点,说这这个批评是错误的.他认为正确的论证恰恰与此相反:允许例外情况存在的概括性理论是很难被驳倒的,因为任何反例都可以作为例外而不被看成是反例;另一方面,他申辩说,不容例外的概括性理论(如一些硬科学理论)一旦发现它们是错时,就很容易被证伪了.关联理论与所有概括性科学理论一样,它并不会为迎合某些数据而没完没了地去重新解释自己.本文在回顾Popper证伪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该理论与关联理论之间的学界对关联理论发展关系,旨在通报有关关联理论的一些争鸣,以便扩大国内语言动向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关联理论的发展. 首先看题名,共同具有“关联理论”一词,因此,就题名而言,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两位信息生产者都基于认知原则, 选取了与信息意图以及交际意图具有最大相关性的文字。
其次分析摘要,例1中的字数只有116字,与国家标准指示性文摘的字数都有显著的距离,而例2中有473字,阐述相对较详细。因此从文摘项的比较来看,例2 要优于例1,也就是说,例2在这一信息点上的明示效果要优于例1。
第三,来源:例1的来源期刊是“华章”,在语言学领域,名不见经传。例2:“现代外语”,是语言学的一流期刊。学科的一流期刊的明示效果显然优于普通期刊。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例2的明示效果要优于例1.
(二) 关联理论在人工标引过程中的应用
标引可以分为两类,即人工标引与自动标引。本文中仅讨论人工标引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1、人工标引—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
如果将翻译中的译者映射为标引人员, 读者映射为信息用户,那么,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人工标引可被看作是信息生产者、标引人员、信息用户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该模式下,人工标引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是信息生产者、标引人员和信息用户这三个交际者通过原文和标引词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标引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信息生产者和信息用户之间交际的成功。为此,标引人员可采用多种人工标引策略, 以帮助信息用户找到标引词与原文之间的最佳相关性,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2、人工标引—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双重目的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工标引不仅要标引出信息意图,更深层次应该标引出交际意图,当二者不可求全时,则取交际意图。
在分析提炼标引主题时, 应特别注意不要遗漏隐性主题。比如“99%Ni 钢”不但包含着“镍钢” 这一显性主题, 还包含着“高合金钢”这一隐性主题, 从专业角度来讲, 更包含着“低温钢”这一隐性主题。这体现了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关系,要求标引人员充分地从文档所蕴含的内容中分析出信息生产者没有明示的内容,从而推理出信息生产者隐含的交际意图。
3、 人工标引—最佳相关性的传递
若把人工标引看成是交际行为, 用衡量交际成功的标准来考察人工标引,也是可行的。关联理论的人工标引评判标准,便是要确定标引人员是否做到了互明,是否体现了最佳相关性。其实质是标引人员在原文中寻找最佳相关性,再在标引词汇中保持这种最佳相关性,即最佳相关性的传递。
三 关联理论在用户相关性评估中的应用
相关性评估的实质就是信息用户对文献/文献替代物进行相关性判断的过程。
1、语言感知与解码
信息用户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检索系统中介的明示信息———检索结果,如文献/文献替代物,然后传达给大脑的中央处理机制。中央处理机制以明示信息的核心概念为关联标记, 在允许的时间内调取大脑记忆中所有可及的含有此关联标记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逻辑信息(1og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1exical information)。逻辑信息由一组演绎规则组成,每条规则可对输入及输出的假设进行形式化的描述。百科信息包括概念的外延/内涵,既包括事实性的信息,也包括概念性信息,适当的认知语境能将其转换为具体明确的信息。词汇信息包含的是自然语言中用以表达概念的词项信息,如句法范畴、语法规则及音位规则等。语言感知与解码形成的结果通过词汇信息分别和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联系起来。
2、认知假设的建立
在信息检索过程中, 信息用户的认知语境存在个体差异,其原因在于:虽然信息用户都生活在同一物理世界里,都具有从该环境里获取信息、知识的愿
望,然而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个人之间认知能力的不同、推理能力的高低、不同经历形成的记忆方面的差异等因素,最终反映到个人关于世界、关于事物的
认知/假设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绝不会雷同。因此,认知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变量。因此,逻辑信
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也就会因人而异,因此,就同一文献/文献替代物,不同的信息用户很难形成相同的认知假设。
3、相关性推理
根据关联理论, 信息检索的相关性判断是在文献/文献替代物和认知语境之间进行的。在相关性判断过程中,每个文献/文献替代物都传递最佳相关性的假定,相关性推理则是一个通过文献/文献替代物处理找出最佳相关解释的推理过程。在明示—推理交际中,相关性判断的过程即是寻找相关性的过程,主要方法是对三种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旧假设,即信息用户对某个主题的已知信息;新假设,即信息用户对某个文献/文献替代物所形成的新信息; 关联假设,即把新、旧假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
在信息检索过程中,三者之间的作用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旧假设是相关性推理的前提, 新假设在旧假设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以理解, 关联假设则起着加快相关性推理速度的作用。信息用户利用关联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假设提供的前提推导信息生产者的意图。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到基本的结论:采用关联理论来阐释信息检索的相关性判断过程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00.
[2] Stefano Mizzaro. Relevance: The whole histo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7, 48(9): 810—832.
[3]艾琳.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意义[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25—30.
[4] 孙建军, 成颖. 基于信息检索交互模型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41—45,70.
[5] 张新民等. 相关性研究探析. 情报学报,2008,27(5):691—697.
[6]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8—31.
[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关联理论;信息检索 ;明示推理交际
一、引言
从本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认知语言学,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于是也出现了认知语用学。其基本理论基础便是Sperber 和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同时关联理论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对自然话语理解中的诸多语用现象进行解释。从实用的角度看,关联理论的思想也可以对许多实践工作产生指导性的影响,如果应用得当,还能孕育出新型的应用理论和交际策略,其影响范围涉及语言教学、语言测试、企业传讯公关、广告宣传、论辩实践策划、实用说服性话语设计,如竞选宣传、商品促销、买卖等方面。
用关联理论去解释我们每天的交际活动,如信息检索,亲自去了解和体会它的价值,这是我们每一个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
二、关联理论适用于文献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 从学科性质视角分析
从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对象以及任务等视角可以得出结论,语言学的理论可以适用于涉及到语言的地方。对于信息检索而言,除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之外,信息检索语言是信息检索的核心与基础,因此普通的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具有专用特征的信息检索语言,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关联理论可用于解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现象。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信息检索语言又源于自然语言,因此,检索语言的设计也应遵循关联原则。
(二)从交流形式视角分析
Sperber和Wilson指出关联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形式的交流问题,他们认为关联理论仅适用于明示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编码交流。比如两个电报公司雇员之间只需要保证电报内容的编码解码正确即可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方式因无需更多地推理从而不属于关联理论的适用领域。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理论适用于特定的信源与信宿(通信科技用语,指在通信中,从信源接收信息的部件。)之间的交流,比如两个个体之间的交流,也适用于无明确信宿的情况,比如信息生产者与信息用户之间以及广播通信中的信宿等。信息检索可以被抽象为信息生产者借助于信息检索系统的中介与潜在信息用户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从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可以得出基本的结论:关联理论适用于信息检索,属于无明确信宿的信息交流情形。
三、关联理论在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中应用
(一) 关联理论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信息检索是明示—推理交际的一种具体形式。在信息检索中,交际者就是信息生产者,信息生产者生产信息的过程就是明示的过程, 信息生产的成果——论文、著作以及报告等文档就是信息生产者明示的形式。信息生产者明示的目的是向潜在信息用户传递其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在实现该交际意图的过程中, 必然离不开潜移默化地遵从关联理论的明示交际观、认知原则、交际原则。
1、认知原则—提供足够的相关性刺激
信息生产的过程是通过信息生产者编码将信息输入到论文、著作以及报告等文档中的过程。为了使信息检索获得成功, 信息生产者往往使用各种明示手段, 力求向信息用户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以求得信息用户对论著中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根据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相关性相吻合,据此,信息生产者在著述过程中依据对自己表达能力的认知, 以其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认为能够与其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最大相关性的文档。
2、交际原则—具备最佳的相关性刺激
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 都应该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相关性, 信息用户将注意力和需要加工处理的信息都放在那些看上去有相关性的信息上面,信息用户期待文档/文档替代物具备最佳的相关性。当文献/替代物具备足够的相关性而值得信息用户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当文献/替代物具有最大相关性时, 该文档/文档替代物就是最佳相关性文档。
下面借助于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交际原则分析以下两个文档替代物(来源于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
例1:于杰.关联理论发展与不足的研究. 华章,2010, (18)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应用;关联理论的不足;
【摘要】本文针对关联理论的创立背景,前人研究及其应用领域进行了介绍性的研究综述;集中讨论了关联理论的认知与交际、定义与测量;介绍了它在语言因素制约以及二语研究领域如翻译,英语教学等的应用;进而反思指出关联理论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性的改进方法.
例2:何自然. 关联理论是一种"因错而'对'"的理论吗?——关联理论是非谈. 现代外语,2004,(01)
【关键词】关联理论 不可证伪性 概括性 经验性证据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衍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可证伪",是一种"因错而‘对'"的理论.他指出,除非关联理论最终有可能找到证明它不能解释的反例,除非人们不靠直觉而靠其他手段就能估量理解的过程,关联理论才算站得住脚.本文同时介绍了Francisco Yus博士和Dan Sperber教授对黄衍言论所作的评述.Yus认为,关联理论根本就不是经验性的,至少不具备词典给"经验性的(empirical)"这个词所下的定义.关联理论是一个理论模式,它旨在解释人们理解话语的过程.Sperber针对黄认为关联理论"不可证伪"、不容存在反例的观点,说这这个批评是错误的.他认为正确的论证恰恰与此相反:允许例外情况存在的概括性理论是很难被驳倒的,因为任何反例都可以作为例外而不被看成是反例;另一方面,他申辩说,不容例外的概括性理论(如一些硬科学理论)一旦发现它们是错时,就很容易被证伪了.关联理论与所有概括性科学理论一样,它并不会为迎合某些数据而没完没了地去重新解释自己.本文在回顾Popper证伪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该理论与关联理论之间的学界对关联理论发展关系,旨在通报有关关联理论的一些争鸣,以便扩大国内语言动向的认识和了解,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关联理论的发展. 首先看题名,共同具有“关联理论”一词,因此,就题名而言,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两位信息生产者都基于认知原则, 选取了与信息意图以及交际意图具有最大相关性的文字。
其次分析摘要,例1中的字数只有116字,与国家标准指示性文摘的字数都有显著的距离,而例2中有473字,阐述相对较详细。因此从文摘项的比较来看,例2 要优于例1,也就是说,例2在这一信息点上的明示效果要优于例1。
第三,来源:例1的来源期刊是“华章”,在语言学领域,名不见经传。例2:“现代外语”,是语言学的一流期刊。学科的一流期刊的明示效果显然优于普通期刊。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例2的明示效果要优于例1.
(二) 关联理论在人工标引过程中的应用
标引可以分为两类,即人工标引与自动标引。本文中仅讨论人工标引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1、人工标引—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
如果将翻译中的译者映射为标引人员, 读者映射为信息用户,那么,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人工标引可被看作是信息生产者、标引人员、信息用户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该模式下,人工标引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是信息生产者、标引人员和信息用户这三个交际者通过原文和标引词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标引人员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信息生产者和信息用户之间交际的成功。为此,标引人员可采用多种人工标引策略, 以帮助信息用户找到标引词与原文之间的最佳相关性,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2、人工标引—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双重目的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工标引不仅要标引出信息意图,更深层次应该标引出交际意图,当二者不可求全时,则取交际意图。
在分析提炼标引主题时, 应特别注意不要遗漏隐性主题。比如“99%Ni 钢”不但包含着“镍钢” 这一显性主题, 还包含着“高合金钢”这一隐性主题, 从专业角度来讲, 更包含着“低温钢”这一隐性主题。这体现了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关系,要求标引人员充分地从文档所蕴含的内容中分析出信息生产者没有明示的内容,从而推理出信息生产者隐含的交际意图。
3、 人工标引—最佳相关性的传递
若把人工标引看成是交际行为, 用衡量交际成功的标准来考察人工标引,也是可行的。关联理论的人工标引评判标准,便是要确定标引人员是否做到了互明,是否体现了最佳相关性。其实质是标引人员在原文中寻找最佳相关性,再在标引词汇中保持这种最佳相关性,即最佳相关性的传递。
三 关联理论在用户相关性评估中的应用
相关性评估的实质就是信息用户对文献/文献替代物进行相关性判断的过程。
1、语言感知与解码
信息用户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检索系统中介的明示信息———检索结果,如文献/文献替代物,然后传达给大脑的中央处理机制。中央处理机制以明示信息的核心概念为关联标记, 在允许的时间内调取大脑记忆中所有可及的含有此关联标记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逻辑信息(1og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词汇信息(1exical information)。逻辑信息由一组演绎规则组成,每条规则可对输入及输出的假设进行形式化的描述。百科信息包括概念的外延/内涵,既包括事实性的信息,也包括概念性信息,适当的认知语境能将其转换为具体明确的信息。词汇信息包含的是自然语言中用以表达概念的词项信息,如句法范畴、语法规则及音位规则等。语言感知与解码形成的结果通过词汇信息分别和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联系起来。
2、认知假设的建立
在信息检索过程中, 信息用户的认知语境存在个体差异,其原因在于:虽然信息用户都生活在同一物理世界里,都具有从该环境里获取信息、知识的愿
望,然而由于具体环境的差异、个人之间认知能力的不同、推理能力的高低、不同经历形成的记忆方面的差异等因素,最终反映到个人关于世界、关于事物的
认知/假设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绝不会雷同。因此,认知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变量。因此,逻辑信
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也就会因人而异,因此,就同一文献/文献替代物,不同的信息用户很难形成相同的认知假设。
3、相关性推理
根据关联理论, 信息检索的相关性判断是在文献/文献替代物和认知语境之间进行的。在相关性判断过程中,每个文献/文献替代物都传递最佳相关性的假定,相关性推理则是一个通过文献/文献替代物处理找出最佳相关解释的推理过程。在明示—推理交际中,相关性判断的过程即是寻找相关性的过程,主要方法是对三种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旧假设,即信息用户对某个主题的已知信息;新假设,即信息用户对某个文献/文献替代物所形成的新信息; 关联假设,即把新、旧假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
在信息检索过程中,三者之间的作用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旧假设是相关性推理的前提, 新假设在旧假设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以理解, 关联假设则起着加快相关性推理速度的作用。信息用户利用关联原则指导推理,从新旧假设提供的前提推导信息生产者的意图。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到基本的结论:采用关联理论来阐释信息检索的相关性判断过程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00.
[2] Stefano Mizzaro. Relevance: The whole histo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7, 48(9): 810—832.
[3]艾琳.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实践意义[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25—30.
[4] 孙建军, 成颖. 基于信息检索交互模型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41—45,70.
[5] 张新民等. 相关性研究探析. 情报学报,2008,27(5):691—697.
[6]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8—31.
[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