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说,下次一定去度假。
但冬季随即到来,就像我们
一直守着、却从来不懂的秘密,
日光再度变为影院般漆黑:
黑暗中透着光泽,冰冷刺骨,
亟须修复的胶片
开始如临暴雪般地吞噬自身,
尽管现在尚未飘雪。
抑或是在空枯树篱上跳跃的
成群麻雀,这股强光正试图
将苗木连根卷起?就当是麻雀吧,
依旧在闪耀的樹篱间起舞,
怨怒却又温柔,旋即倒地,
因为雪花飘落,炽热灼人。
评介
肖恩·奥布赖恩(Sean O’Brien,1952—)曾四次荣获前进诗歌奖(Forward Poetry Prize),并凭借《淹没之书》(The Drowned Book)(2007)摘得当年的艾略特诗歌奖(T.S.Eliot Prize for Poetry),是英国文学史上首位同时包揽这两项大奖的诗人。奥布赖恩在英格兰北部城镇赫尔(Hull)长大,现任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创意写作教授并在该市定居,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北方地域特色,譬如这首《夏型冬至》便描写了英国北部夏季短暂晴朗、冬季漫长多雪的特点,由此凸显数次错过夏季时光、未能外出度假的遗憾。
标题中的“solstice”一词包含夏至和冬至双重含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奥布赖恩融合夏冬两景的奇怪想象。开篇的说辞“下次一定去度假”,想必是句重复数年的空口许诺,诗人怕已是多次由夏盼到了冬,因此才会沮丧地在阳光明媚的夏至日突然想到阴冷飘雪的冬至夜,顿生“日光再度变为影院般漆黑”的错觉。他随即用两段充满暴力的幻想来展现内心的焦躁不安:胶片以“吞噬自身”的方式受损,一如诗人对亲友的信任逐渐被自己的不祥预感击退:尽管表征耐心和期盼的“麻雀”仍在心头的“树篱”上起舞,“强光”已欲将“苗木连根拔起”,因为夏至后便渐入秋冬。诗人知晓自己终将愿望落空(“旋即倒地”),心存愤恨却又不忍斥责,只得以冬夏交融的幻象表现“怨怒却又温柔”的矛盾心理。
值得玩味的是,不论是双行诗节,还是两次出现的矛盾修辞(oxymoron)和光/雪意象,都巧妙地呼应了“solstice”一词暗含的数字“二”。奥布赖恩通过“黑暗中透着光泽”(lustrous darkness)和“怨怒却又温柔”(tender fury)这两个矛盾修辞,精炼地表达内心冲突,并随即分别扩展为胶片曝光作废和树篱被雪压垮两个意象,既各有侧重地对应夏至和冬至,又以“如临暴雪”和“雪花飘落,炽热灼人”的表述,糅合分属两季的“强光”和“暴雪”,照应标题的双重意蕴。
开篇的“我们”一词,大概是诗中最为隐蔽的“二”数了。诗人的忧心忡忡和对方的无动于衷,构成了如冬夏一般的强烈反差。笔者曾好奇,既然他如此心急,为何不独自出发、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转念一想,兴许奥布赖恩正着迷于这种矛盾形成的张力,方才能耐着性子作出如此细腻精妙的诗作。由此看来,究竟谁才是玩拖延把戏的失信者,倒确然是这二位“一直守着、却从来不懂的秘密”了。
但冬季随即到来,就像我们
一直守着、却从来不懂的秘密,
日光再度变为影院般漆黑:
黑暗中透着光泽,冰冷刺骨,
亟须修复的胶片
开始如临暴雪般地吞噬自身,
尽管现在尚未飘雪。
抑或是在空枯树篱上跳跃的
成群麻雀,这股强光正试图
将苗木连根卷起?就当是麻雀吧,
依旧在闪耀的樹篱间起舞,
怨怒却又温柔,旋即倒地,
因为雪花飘落,炽热灼人。
评介
肖恩·奥布赖恩(Sean O’Brien,1952—)曾四次荣获前进诗歌奖(Forward Poetry Prize),并凭借《淹没之书》(The Drowned Book)(2007)摘得当年的艾略特诗歌奖(T.S.Eliot Prize for Poetry),是英国文学史上首位同时包揽这两项大奖的诗人。奥布赖恩在英格兰北部城镇赫尔(Hull)长大,现任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创意写作教授并在该市定居,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北方地域特色,譬如这首《夏型冬至》便描写了英国北部夏季短暂晴朗、冬季漫长多雪的特点,由此凸显数次错过夏季时光、未能外出度假的遗憾。
标题中的“solstice”一词包含夏至和冬至双重含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奥布赖恩融合夏冬两景的奇怪想象。开篇的说辞“下次一定去度假”,想必是句重复数年的空口许诺,诗人怕已是多次由夏盼到了冬,因此才会沮丧地在阳光明媚的夏至日突然想到阴冷飘雪的冬至夜,顿生“日光再度变为影院般漆黑”的错觉。他随即用两段充满暴力的幻想来展现内心的焦躁不安:胶片以“吞噬自身”的方式受损,一如诗人对亲友的信任逐渐被自己的不祥预感击退:尽管表征耐心和期盼的“麻雀”仍在心头的“树篱”上起舞,“强光”已欲将“苗木连根拔起”,因为夏至后便渐入秋冬。诗人知晓自己终将愿望落空(“旋即倒地”),心存愤恨却又不忍斥责,只得以冬夏交融的幻象表现“怨怒却又温柔”的矛盾心理。
值得玩味的是,不论是双行诗节,还是两次出现的矛盾修辞(oxymoron)和光/雪意象,都巧妙地呼应了“solstice”一词暗含的数字“二”。奥布赖恩通过“黑暗中透着光泽”(lustrous darkness)和“怨怒却又温柔”(tender fury)这两个矛盾修辞,精炼地表达内心冲突,并随即分别扩展为胶片曝光作废和树篱被雪压垮两个意象,既各有侧重地对应夏至和冬至,又以“如临暴雪”和“雪花飘落,炽热灼人”的表述,糅合分属两季的“强光”和“暴雪”,照应标题的双重意蕴。
开篇的“我们”一词,大概是诗中最为隐蔽的“二”数了。诗人的忧心忡忡和对方的无动于衷,构成了如冬夏一般的强烈反差。笔者曾好奇,既然他如此心急,为何不独自出发、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转念一想,兴许奥布赖恩正着迷于这种矛盾形成的张力,方才能耐着性子作出如此细腻精妙的诗作。由此看来,究竟谁才是玩拖延把戏的失信者,倒确然是这二位“一直守着、却从来不懂的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