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书是不求甚解吗?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据英国《卫报》的一位记者透露,布克奖评委们“整整一个夏天……闭户读书,‘吞食’了一本又一本佳作”,最终选定了入围的十二三本小说。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吃相关的词汇常被借用来描述阅读习惯。如果非得追问一个解释,人们也许会表示“吞”书是个褒义的说法。它暗示读者对书赞誉有加,意味着这些书读起来是令人愉悦的,是美味的,如同热乎乎的油酥点心。
  然而,這个比喻并不总是听起来这么顺耳。两百年前,若说某人“吞”书,那是对此人严厉的道德谴责。阅读与饮食之间的隐喻关系长久以来充满曲折,而现代人却一无所知。实际上,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各种媒体的文化中,这两者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狼吞虎咽”这个未经慎重权衡就拿过来用的词,只是把一种类型的阅读说得很美好,而忽视了余下其他类型的阅读,令读者耳目闭塞。
  中国早在明代就有庄元臣在《叔苴子·内篇》里说:饮食不化,积腹成闷;闻见不化,积胸成惑。17世纪英国亦常把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喻为消化不良,以不消化来比喻读书不经过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这与现代提倡大快朵颐的阅读似乎相互矛盾?且听听这段阅读与饮食之间无硝烟战争的漫漫长路。
  数千年来,人们把阅读与饮食联系起来,足可见阅读是多么接近社会的权力和责任中心。一些关于阅读比喻最古老的记录可追溯到《圣经》:例如,先知以西结和使徒约翰,在神的指示下真的把书卷吃入肚内,表明他们作为神谕传递者的身份。长期以来,视读者为知识传递者的观念具有广泛的文化共鸣,尤其在尚未完全开化的地区,那些有能力解读文本的人常常会拥有独特的社会权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读者/学者坚信阅读绝非“生而平等”。虽然他们有时会使用不同饮食比喻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书籍(例如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一些书可以浅尝辄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但最首要的还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读者。阅读具有重要社会意义这一古老观念如今体现为将认真阅读视为道德义务。
  在17世纪,不良的阅读习惯被喻为消化不良:人们认为肤浅、零碎或费劲的阅读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交谈方式和身体健康。本·琼森的戏剧《冒牌诗人》(1601)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在戏剧高潮时,剧中的伪诗人克里斯宾纳斯把他自命不凡的自创新词全都呕了出来,揭露出他阅读的过程是粗糙而匆忙的。琼森写道,有抱负的作者应该这样阅读:
  一个人不该是囫囵吞枣式的,任何东西胡乱下咽,不加咀嚼,不辨滋味,不经消化;反之,要依从食欲,将入口之食加以调制、区分良莠,消化转为营养,
  因与基督教中可食的神谕相呼应,关于“营养”的话语使(对不同读者类型的)区分有了道德层面的屈折变化。琼森认为,如果阅读食而不化,那么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堵塞不堪。他的作品揭示了阅读,饮食话语模式如何成为人们的修辞暗语,用于彰显自己在文学、社会和宗教层次上高人_等。
  到了18世纪,作家们开始强调食欲(阅读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与品味(阅读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之间的差别。霍布斯哲学将人性描绘成无节制欲望汇聚的污浊之地;歌颂复辟王朝宫廷文化的诗歌令肉体享乐显得粗俗下流。与这样的思想势头相悖,一股关于品味的文雅话语潮流也逐渐兴起:适当的文学阅读欲望被重新认为是品味的体现。良好的阅读成了一种净化活动,流行于高雅人士之间。这言下之意就是:那些对文本充满渴望、恨不得将其通通吞食的人是庸俗的。
  特别是小说,由于它们成为了新兴文学市场的象征,便被人们与食用习惯勾连起来。评论家们称小说为病态的阅读提供了养料。相应的,部分特定的读者群被视为具有喜欢阅读小说的习惯,尤其是女性。把她们的阅读称作食用,实质上是对女性读者的一种诋毁,因为这将她们定位为脆弱、无知、道德上容易受到玷污。味觉的隐喻经常暗示了女性根据身体需要而选择阅读,与男性“理性的”、形而上的阅读习惯大不相同。
  但是,关于消化的话语模式仍然具有正面的影响力。教化手册、杂文和指导手册将“消化”与“狼吞虎咽”变为对立面,试图减慢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阅读节奏,重新打造阅读与品格形成之间的联系。艾萨克·华兹在《心智的提升》(1741)中告诫道:“读者可能会胡吃海塞精神食粮,可却劳而无功……因为缺乏适当的思考进行消化。”这种观点使作家能够将“可消化的”阅读宣扬为一种道德理想,与此同时谴责“吞”书,认为那是不经思考、单纯的享乐主义。
  现在这一对立到哪里去了?虽然它代表了对阅读的一种观点,影响力持续了几个世纪,但是它已不再受现代人的欢迎。首先,20世纪评论家们抨击对“食用”话语的社会偏见和歧视。例如,珍妮丝·拉德威的《阅读不等同于吃》(1986)一文,揭露了精英人士对待通俗言情小说读者的态度,说明隐喻是如何导致当代偏见的。“消化”与“狼吞虎咽”的对立充满了政治不正确的隐含意义,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成为了不合时宜的观点。
  对大众阅读的辩护恰恰与另一个现象同时存在:对阅读可能会完全失去其文化影响力的忧虑。这就是为什么“狼吞虎咽式的”阅读又重新被提起,拥有其前所未有的积极导向。“狼吞虎咽”之所以再次兴起,是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它意味着兴趣。如今,我们有脸书、WhatsApp和奈飞网络电视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之中,若能使读者重拾昔日老派的阅读方式,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给予鼓励。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认可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是良好的阅读这一观点,导致人们对良好阅读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假设。“狼吞虎咽”意味着一定的节奏——它把快节奏的阅读体验说得很美好。它还促进了某种写作模式,就像英国《卫报》所描写的布克奖评委团那样。如果一本书扣人心弦,就像好莱坞惊险电影似的牢牢吸引我们,它就达到了目的。任何能够引发更缓慢、更令人沉思的阅读体验的作品都会被视为有缺陷。任何阻碍或打断线性阅读、令读者无法一口气读完的阅读策略都会被抛弃。
  过去关于阅读的讨论包含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值得当下继续延续,也确实值得我们称赞。几个世纪以来,关于阅读与饮食的对比,观点不一,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信念——不同类型的阅读是重要的。在我们这个沉浸于各式媒体之中的社会里,这一信念对我们是利大于弊的。“只是阅读”还不够好:我们需要恢复阅读的多样性。关于“消化”的语言鼓励慢阅读。它提醒我们要多注意作者巧妙地组织文本的方式——动脑筋思考,在我们停不住地翻页之前。
其他文献
2017年中国辽河口冰凌穿越挑战赛  摄影 邢哲魁  2017年1月14日,辽河口红海滩景区的海岸边人潮澎湃,来自俄罗斯、韓国和国内的上百名专业选手与3500名业余选手相聚在这里,参加2017年中国辽河口冰凌穿越挑战赛。这是盘锦市第二次举办辽河口冰凌挑战赛,参赛的专业选手从4人增加到了上百人,业余选手从1000人增加到了3500人。    每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是辽河口的盛冰期。这时候的辽河口冰凌
1990年  尼泊尔当局为促进旅游营收,放宽珠峰登山许可的发放条件,并提高了价格。珠峰开始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登山者,从前那些有能力却无法参与官方登山队的登山者,开始向商业登山公司寻求服务。1993年  西方各商业登山探险队大规模招揽客户,新西兰“探险顾问”公司和美国的“疯狂登山” 公司随即成为两大行业先锋。同年,有15支探险队294人从珠峰南坡攀登。之后,尼泊尔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季节在尼泊尔一
“创客”(maker)也是个“进口词”,指的是能够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的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创客”的特点是要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也有人说他们是在“玩技术”(play with technology)。
比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同声名狼藉的人有来往,就会不可避免地因此而受到损害。这句谚语可追溯到J. 桑福德(J. Sanford)的《欢乐花园》(Garden of Pleasure, 1573)。拉丁语中有句谚语与此相似:Qui cum canibus concumbunt cum pulicibus surgent(They who lie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公路越野的新生代对抗  摄影 Tim De Waele  在车王斯文·尼斯退役后,公路越野竞技领域几乎同时完成了巨星一代的更迭,马修·范·德·普尔和沃特·范·阿特几乎包揽了2016~2017赛季所有比赛的前两名,两位车手之间的对抗也成为引领公路越野新时代的主旋律。    出身豪门  在当今职业自行车领域,你几乎无法再找出另一位像马修·范·德·普尔(Mathieu van der Poel)那样拥有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需得安居才可乐业,觉得房子还是自己的好,但随着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的增多和城市房价的飙升,租房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特别是离开家乡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秉承“我们的房子是租来的,但我们的生活不是”的态度经营自己在异乡的小日子。情怀归情怀,但作为一个“理性人”,买房还是租房归根结底应该当成一道计算题,输入各种变量,权衡利弊后得到一个客观的结果,大大规避可预见的风险。  Wheth
It’s pretty rare to be able to trace1 a word’s invention back to a single person. Most words develop slowly, over time, and are shaped by entire cultures, not individual people.  And then there are th
这条线能不能爬?顶绳还是领攀?  春天的阳朔常下雨,好在还有洞可以爬。最常去穿岩藏球洞,线多,风景也好。有次视攀(on-sight)了一条3D风格5.11b,自我感觉良好。当朋友怂恿我爬洞内侧一条5.11d时,想也没想就上了。难点对当时的我来说不太好读,彻底走偏,没法继续往上走,退也退不回来,僵持不下。  扣进的最后一把挂片在脚下一米处,那现实中的一米,一眼望去仿若万丈深渊。呼吸彻底紊乱,恐惧攫取
(院校的)学术活动,学术知识。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乱世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