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格式。本文主要对该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详细描写和分析,以归纳其特点,总结其规律。
关键词:早不 晚不 偏偏 时间词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
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
日常交际中,该格式的个别词语会有一定变化,其中“晚”用“迟”,“偏偏”用“偏”,“单”用“单单”等,本文将一并考察分析。
一、格式的句法分析
(一)句法结构
该格式中,“早不”“晚不”“偏偏”是常量,“V1”“时间词”和“V2”是变量。“V1”分别与“早不”“晚不”构成状中结构。“V1”一般为谓词,如动词、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V2”与“偏偏”“时间词”也构成状中结构,“V2”与“V1”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一般以谓词为主。
1.“V1”/“V2”的构成
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一致,所以我们主要讨论“V1”。
1)单音节动词
“V1”的句法成分由单音节动词充当最为常见,尤其在口语中,更为广泛。如:
(1)早不谈,晚不谈,偏偏要在请客的辰光谈?(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上例中,充当“V1”的“谈”为单音节动词。
2)双音节动词
在格式中双音节动词充当“V1”的句法成分。如:
(2)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例(2)中的“出来”为双音节动词。
3)动词性结构
格式中,“V1”由动词性结构充当。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动词带宾语形成的述宾结构。如:
(3)怎么就这么巧,早不停电,晚不停电,偏偏在那关键一刻停了电。如释重负的我,长长吁了一口气。(田万生《停电》)
例(3)中的“停电”是“停”和“电”组成的动词性结构,二者为动宾关系。
4)形容词
在格式中,“V1”有时由形容词充当。如:
(4)真的急了!可早不急!晚不急!单现在急有何用?(第一财经论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V1”,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说:*“早不高,晚不高”*“早不美好,晚不美好”。至于哪些形容词能够进入该格式,哪些不能进入,本文暂不做讨论。
2.“V1”“V2”的共现
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但并不共现,情况比较复杂。
1)“V1”“V2”完全一致
“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完全一致,在例(1)中,“V1”/“V2”都是“谈”,“V1”=“V2”。
2)“V1”“V2”不完全一样
“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不完全一致,但是中心词一定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例(3)中“V1”是“停电”,而“V2”则成了“停了电”;例(5)中“V1”是“出”,而“V2”是“出了这样的大案”。
(5)吴淼水恼火不已:“早不出,晚不出,偏偏上面来查狱的时候出这样的大案。”(影视剧《大宋提刑官》)
这种情况,一般是“V2”在语义上对“V1”的同义复现或完整补充。
3.格式中的“时间词”
该格式中,“时间词”作为变量,表示“V2”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是时间状语。一般情况下由“在”“赶”等介词+“今天”“现在”“这会儿”等时间词来充当,或者直接由表示时间的短语充当。
1)时间词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时间词是能做‘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例(4)中的“现在”就是时间词。
2)表示时间的短语
通过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或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来充当格式中的“时间词”。也有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如:例(1)中的“请客的辰光”是“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例(3)“在那关键一刻”是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的情况;而例(6)则是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
(6)找帽子又找了半天!真他妈缺德!他早不伐树,晚不伐树,赶爷要找羊,他伐树!(汪曾祺《羊舍一夕》)
(二)句法特征
1.该格式通常出现在多重复句中。如:
(7)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在该格式所处的复句中,格式内部形成两层结构关系。根据黄伯荣《现代汉语》对复句结构关系的论述,该格式第一层次的结构以“偏偏”为分界,前后的结构形成对举的并列关系;第二层次以“晚”为分界,前后形成平列的并列关系。如例(7)的结构分析如下:
并列 并列
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
该格式中包括三个分句,有两个层次,是多重复句。分句和合成一个分句组,通过关联词“偏偏”与分句形成了对举的并列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用“|”表示。分句和是并列关系,用意合法,这是第二个层次,用“‖”表示。用框式图解法表示为:
并列
|————————‖————————|
并列
|————‖————|
二、格式的语义分析
该格式主要是以“V1”和“V2”为核心构成的双动核结构。其施事和受事比较自由,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格式的主要语义特征是:表示说话人主观的否定,即说话人认为施事的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发生出现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格式语义所否定的中心为:“‘时间词’+V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格式的表义功能也是多样的。
(一)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
1.表层语义
从句式的表面形式出发,格式的语义关系是:第一,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1”(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双向否定,即:“早不V1”和“晚不V1”;第二,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2”(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观评述。这是该格式表层语义特征。如在例(7)中,首先是说话人对施事“V1”(动作行为)即“要这笔钱”的双向否定:“早不要这笔钱”和“晚不要这笔钱”。然后是对施事“V2”(动作行为)的主观评述:“偏偏现在要这笔钱”。
2.深层语义
该格式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及特定的格式意义,综合形成了其深层的语义特征。其中“不”和“偏偏”的语义对格式深层语义有很大影响。
第一,“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否定,同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该格式中,“早不V1,晚不V1”是说话人对施事发出的“V1”持不赞同态度,而恰恰是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V1”或“晚V1”的希望和肯定。
第二,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偏偏”的解释为:“①同副词‘偏’。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③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从中可以知道,“偏偏”是具有很强主观色彩的词语,并且表示否定。在格式中,“‘偏偏’+时间词’+V2”表示了对“V2”的主观否定,同时“偏偏”的第三个释义有时也会起到作用,使句式含有说话人不满的意思。
在例(7)中,其深层次的含义为:说话人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要”或“晚要”行为的肯定;并且通过“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表达出了说话人对施事“要这笔钱”这一行为的主观否定。
(二)表义功能
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该格式在具体语境中则表达出了更加丰富的具体语义特征,如:不满、惊奇、疑问或怀疑、气愤和无奈等。这主要是受说话人的情绪、所处的具体语境等影响的结果。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三、格式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环境
该格式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显了说话人的情感因素,有很强的口语特点,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使用。
1.日常性交际口语
该格式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被使用。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在所记录下来的日常口语语料中,有这样一例:
(8)早不开,晚不开,偏这会儿开!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
2.在电视剧、电影、评书、相声、访谈类等节目中,使用频率也是较高的,这与此类节目的口语性较强的特点有关。如:
(9)他早不来,晚不来,单等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来,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评书 《三侠五义》)
3.即使在书面材料中,该格式也是在对话中出现,具有典型的口语性特征。如:
(10)淑英听见这句话便也插嘴嘲笑道:“奇怪,早不痛,迟不痛,偏偏梅表姐来了,你的眼睛就痛了。”(巴金《家》)
4.另外一个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论坛成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是语言现象比较活跃的地方。根据我们的考察,论坛中发言帖的主题以及文章标题大量采用该种格式。如:
(11)早不下,晚不下,偏偏今天下雨……(百度_独眼吧_)
(12)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周末来(百度空间-“你我之间的事”的博客日志)
(13)早不退,晚不退,胆怯了才退(杭州19楼»咖啡教室»咖啡大教室)
网络中该语言现象的广泛使用,说明该格式的适用性很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人们往往采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感受,而该格式口语化的特点正好符合了网络语言的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该格式大多运用于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交际中,在正式的文件语体环境中使用并不广泛。这是由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该格式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的特点适用于口语交际,在通俗的语言环境中有很大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语用价值
在对该格式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用环境的考察与分析后,我们知道该格式形式特点突出,表义明显,使用普遍,所以有其独特的语言作用和价值。
1.表达效果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意愿通过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更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语言形式使表达更为准确和易于接受,以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图。“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主要表达说话人认为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不恰当、不合适。运用这一格式,说话人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达到合适的表达效果。如:
(14)七巧指着长安道:“早不嫁,迟不嫁,偏赶着这两年钱不凑手!明年若是田上收成好些,嫁妆也还整齐些。”(张爱玲 《金锁记》)
例(14)中,说话人“七巧”认为长安出嫁的事情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该格式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对长安现在出嫁的不同意和否认态度,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简洁经济,重点突出
语用学上有一条原则:经济性原则,即说话人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最丰富的语言内容。这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省力原则的作用和结果。该格式不仅形式简化经济,内容完整丰富,而且重点突出、表达效果良好,使听者印象深刻。如:
(15)第三回担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妇女出口了。声音很大,是故意说给他听的:“早不担,迟不担,偏偏在这个时候担,臭死人了!”(路遥 《人生》)
例(15)中“妇女”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提出了反对意见,效果非常突出。
3.匀称整齐,节奏明快
该格式,形式上匀称整齐,音律上对称、和谐。“早不”和“晚不”形成固定的对称,“x”是相同的语法单位,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性很强,在“偏偏”引导的后半个形式中语气增强,节奏突出,铿锵有力,语势逼人。
四、总结
现代汉语中的“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在口语化语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格式,通过对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全面考察分析,我们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语言格式的特点和规律,将对我们今后的规范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范晓.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左思明.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闫真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
关键词:早不 晚不 偏偏 时间词
“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
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回来。
日常交际中,该格式的个别词语会有一定变化,其中“晚”用“迟”,“偏偏”用“偏”,“单”用“单单”等,本文将一并考察分析。
一、格式的句法分析
(一)句法结构
该格式中,“早不”“晚不”“偏偏”是常量,“V1”“时间词”和“V2”是变量。“V1”分别与“早不”“晚不”构成状中结构。“V1”一般为谓词,如动词、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V2”与“偏偏”“时间词”也构成状中结构,“V2”与“V1”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一般以谓词为主。
1.“V1”/“V2”的构成
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一致,所以我们主要讨论“V1”。
1)单音节动词
“V1”的句法成分由单音节动词充当最为常见,尤其在口语中,更为广泛。如:
(1)早不谈,晚不谈,偏偏要在请客的辰光谈?(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上例中,充当“V1”的“谈”为单音节动词。
2)双音节动词
在格式中双音节动词充当“V1”的句法成分。如:
(2)早不出来,晚不出来,为何偏偏此时出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例(2)中的“出来”为双音节动词。
3)动词性结构
格式中,“V1”由动词性结构充当。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动词带宾语形成的述宾结构。如:
(3)怎么就这么巧,早不停电,晚不停电,偏偏在那关键一刻停了电。如释重负的我,长长吁了一口气。(田万生《停电》)
例(3)中的“停电”是“停”和“电”组成的动词性结构,二者为动宾关系。
4)形容词
在格式中,“V1”有时由形容词充当。如:
(4)真的急了!可早不急!晚不急!单现在急有何用?(第一财经论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V1”,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说:*“早不高,晚不高”*“早不美好,晚不美好”。至于哪些形容词能够进入该格式,哪些不能进入,本文暂不做讨论。
2.“V1”“V2”的共现
格式中,“V1”和“V2”的句法成分基本相同,但并不共现,情况比较复杂。
1)“V1”“V2”完全一致
“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完全一致,在例(1)中,“V1”/“V2”都是“谈”,“V1”=“V2”。
2)“V1”“V2”不完全一样
“V1”“V2”位置上的句法成分不完全一致,但是中心词一定是相同或相似的。如例(3)中“V1”是“停电”,而“V2”则成了“停了电”;例(5)中“V1”是“出”,而“V2”是“出了这样的大案”。
(5)吴淼水恼火不已:“早不出,晚不出,偏偏上面来查狱的时候出这样的大案。”(影视剧《大宋提刑官》)
这种情况,一般是“V2”在语义上对“V1”的同义复现或完整补充。
3.格式中的“时间词”
该格式中,“时间词”作为变量,表示“V2”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是时间状语。一般情况下由“在”“赶”等介词+“今天”“现在”“这会儿”等时间词来充当,或者直接由表示时间的短语充当。
1)时间词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中:“时间词是能做‘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例(4)中的“现在”就是时间词。
2)表示时间的短语
通过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或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来充当格式中的“时间词”。也有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如:例(1)中的“请客的辰光”是“事件/动作/状态+会儿/时刻/时候”形成表示时间的时间性短语;例(3)“在那关键一刻”是指代词“在”+“这”/“这个”+“会儿”/“时刻”/“时候”的情况;而例(6)则是由“‘在’‘赶’等时间介词+事件/动作/状态”充当时间词的情况。
(6)找帽子又找了半天!真他妈缺德!他早不伐树,晚不伐树,赶爷要找羊,他伐树!(汪曾祺《羊舍一夕》)
(二)句法特征
1.该格式通常出现在多重复句中。如:
(7)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在该格式所处的复句中,格式内部形成两层结构关系。根据黄伯荣《现代汉语》对复句结构关系的论述,该格式第一层次的结构以“偏偏”为分界,前后的结构形成对举的并列关系;第二层次以“晚”为分界,前后形成平列的并列关系。如例(7)的结构分析如下:
并列 并列
他早不要这笔钱,‖晚不要这笔钱,|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这里面一定有鬼!
该格式中包括三个分句,有两个层次,是多重复句。分句和合成一个分句组,通过关联词“偏偏”与分句形成了对举的并列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用“|”表示。分句和是并列关系,用意合法,这是第二个层次,用“‖”表示。用框式图解法表示为:
并列
|————————‖————————|
并列
|————‖————|
二、格式的语义分析
该格式主要是以“V1”和“V2”为核心构成的双动核结构。其施事和受事比较自由,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格式的主要语义特征是:表示说话人主观的否定,即说话人认为施事的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发生出现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格式语义所否定的中心为:“‘时间词’+V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格式的表义功能也是多样的。
(一)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
1.表层语义
从句式的表面形式出发,格式的语义关系是:第一,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1”(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双向否定,即:“早不V1”和“晚不V1”;第二,说话人对施事发出“V2”(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观评述。这是该格式表层语义特征。如在例(7)中,首先是说话人对施事“V1”(动作行为)即“要这笔钱”的双向否定:“早不要这笔钱”和“晚不要这笔钱”。然后是对施事“V2”(动作行为)的主观评述:“偏偏现在要这笔钱”。
2.深层语义
该格式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及特定的格式意义,综合形成了其深层的语义特征。其中“不”和“偏偏”的语义对格式深层语义有很大影响。
第一,“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否定,同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该格式中,“早不V1,晚不V1”是说话人对施事发出的“V1”持不赞同态度,而恰恰是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V1”或“晚V1”的希望和肯定。
第二,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偏偏”的解释为:“①同副词‘偏’。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③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从中可以知道,“偏偏”是具有很强主观色彩的词语,并且表示否定。在格式中,“‘偏偏’+时间词’+V2”表示了对“V2”的主观否定,同时“偏偏”的第三个释义有时也会起到作用,使句式含有说话人不满的意思。
在例(7)中,其深层次的含义为:说话人对施事没有发出的“早要”或“晚要”行为的肯定;并且通过“偏偏+现在+要这笔钱”表达出了说话人对施事“要这笔钱”这一行为的主观否定。
(二)表义功能
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该格式在具体语境中则表达出了更加丰富的具体语义特征,如:不满、惊奇、疑问或怀疑、气愤和无奈等。这主要是受说话人的情绪、所处的具体语境等影响的结果。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三、格式的语用分析
(一)语用环境
该格式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显了说话人的情感因素,有很强的口语特点,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使用。
1.日常性交际口语
该格式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被使用。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说明,在所记录下来的日常口语语料中,有这样一例:
(8)早不开,晚不开,偏这会儿开!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
2.在电视剧、电影、评书、相声、访谈类等节目中,使用频率也是较高的,这与此类节目的口语性较强的特点有关。如:
(9)他早不来,晚不来,单等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来,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评书 《三侠五义》)
3.即使在书面材料中,该格式也是在对话中出现,具有典型的口语性特征。如:
(10)淑英听见这句话便也插嘴嘲笑道:“奇怪,早不痛,迟不痛,偏偏梅表姐来了,你的眼睛就痛了。”(巴金《家》)
4.另外一个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论坛成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是语言现象比较活跃的地方。根据我们的考察,论坛中发言帖的主题以及文章标题大量采用该种格式。如:
(11)早不下,晚不下,偏偏今天下雨……(百度_独眼吧_)
(12)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周末来(百度空间-“你我之间的事”的博客日志)
(13)早不退,晚不退,胆怯了才退(杭州19楼»咖啡教室»咖啡大教室)
网络中该语言现象的广泛使用,说明该格式的适用性很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人们往往采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感受,而该格式口语化的特点正好符合了网络语言的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该格式大多运用于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交际中,在正式的文件语体环境中使用并不广泛。这是由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该格式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的特点适用于口语交际,在通俗的语言环境中有很大的优势,有着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语用价值
在对该格式的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用环境的考察与分析后,我们知道该格式形式特点突出,表义明显,使用普遍,所以有其独特的语言作用和价值。
1.表达效果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意愿通过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更需要通过一种合适的语言形式使表达更为准确和易于接受,以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图。“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格式主要表达说话人认为某一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不恰当、不合适。运用这一格式,说话人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达到合适的表达效果。如:
(14)七巧指着长安道:“早不嫁,迟不嫁,偏赶着这两年钱不凑手!明年若是田上收成好些,嫁妆也还整齐些。”(张爱玲 《金锁记》)
例(14)中,说话人“七巧”认为长安出嫁的事情是不恰当的、不合适的。该格式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对长安现在出嫁的不同意和否认态度,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2.简洁经济,重点突出
语用学上有一条原则:经济性原则,即说话人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最丰富的语言内容。这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省力原则的作用和结果。该格式不仅形式简化经济,内容完整丰富,而且重点突出、表达效果良好,使听者印象深刻。如:
(15)第三回担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妇女出口了。声音很大,是故意说给他听的:“早不担,迟不担,偏偏在这个时候担,臭死人了!”(路遥 《人生》)
例(15)中“妇女”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提出了反对意见,效果非常突出。
3.匀称整齐,节奏明快
该格式,形式上匀称整齐,音律上对称、和谐。“早不”和“晚不”形成固定的对称,“x”是相同的语法单位,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性很强,在“偏偏”引导的后半个形式中语气增强,节奏突出,铿锵有力,语势逼人。
四、总结
现代汉语中的“早不V1,晚不V1,‘偏偏’+时间词+V2”是在口语化语言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格式,通过对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全面考察分析,我们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语言格式的特点和规律,将对我们今后的规范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范晓.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郑怀德,孟庆海.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左思明.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闫真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