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光山色”这句套话,通常很恶俗。但若说到大明湖,这四个字便不再空泛。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
在济南,大明湖知春最早!南山上的残雪还未化尽,大明湖岸边的柳树就已在春寒料峭中悄悄抽枝发芽了。丝丝柳条上一串串嫩绿鹅黄的芽苞,是谱奏明湖之春的自然音符。也许头一天这里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天你就会突然发现这里已是满眼翠绿了。济南以外的地方,那春姑娘总是蹑手蹑脚走来的,显得不是那么大气;而大明湖的春天,却是一夜之间撞进来的。
历代光顾济南的文人墨客,都对大明湖的春景感觉特好,见到青青柳色、春水荡漾,就会勾出无限情思,留下了许多诗文。曾在济南为官,“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满怀赞颂之情这样描绘了大明湖的春天:“春风随我来,埽尽冰雪顽。花开满北渚,水渌到南山,鱼鸟自翔泳,白云时往还。”眼前的明湖春景,竞使他发出了“吾亦乐吾乐,放怀天地间”的感叹(《西湖二月二十目》)!
而在赵孟烦眼中,明湖之春则是“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湖上早春》)为了十白一声声“前呵”破坏了明湖的如画春色,身为官员的赵孟烦竟然去掉仪仗护卫,独自骑马绕湖缓缓而归:“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正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湖上暮归》)
清代诗人李廷芳站在北岸汇波楼上,看到的大明湖之春是这样的:“春水一湖碧,齐烟九点青。花飞杨柳岸,人过短长亭。”(《汇波楼春望》)同是清代诗人的任弘远描绘了雨后的明湖春景:“明湖雨后净无尘,对景何妨自主宾。千树垂杨烟漠漠,半城春水碧粼粼。”(《雨霁湖上小饮》)。千树垂柳、半城碧水,花红柳绿,游人如织,大明湖的春天婀娜多姿。站在岸边,伸个猫了一冬天的懒腰,真的很舒服!
济南的夏天是热烈的。但大明湖的夏天却是清幽的。1955年夏天,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来到济南。他觉得,来到济南要看的,第一就是大明湖。他看到的是夏季傍晚时分的大明湖:“晚霞东映,映着石牌坊写着大明湖三个字。往湖心走有个巨大的亭子,靠了好些个游艇。朝湖心一望,只觉晚景朦胧,四边树木,交错湖中。一些亭榭在树叶湖光中,加上许多菱蒲莲叶,倒有意思。”(《大明湖》)虽然天近傍晚,可那天张恨水还是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历下亭和铁公祠等景点。后来还专门写了游记《大明湖》发表在当年9月21日香港《大公报》上。
台湾作家林藜早于张恨水十几年就来到过大明湖,他认为大明湖确是个“夏日的好去处”:“两岸垂柳披拂,湖中芦苇齐茂。“湖水”水色碧青,望之可以见底”。“山色湖光,辉映于苍烟暮霭中,别饶幽趣。而碧水回环……夏日风光绝丽。”他在引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夸赞说:“这一描绘,真是恰到好处,罩眼碧莲,香风阵阵,是夏日的好去处。”
还是那位曾巩曾先生,写尽了大明湖的春夏秋冬,对大明湖的夏天情有独钟。他认为在济南避暑最佳去处就是大明湖:“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鹋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西湖纳凉》)如果说,“鱼戏新浪”,“鸟啼绿荫”、“松桥如虹”,“画船似鸦”在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南京莫愁湖的夏天都是可以逢到的,那么,“紫荷香里听泉声”则绝对是大明湖之夏所特有的!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话是老舍说的。说到大明湖的秋天,得感谢“二老——老残和老舍。
老残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小说人物,不必细说。他看到的大明湖之秋是这样的:“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干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老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他专门写过一篇《大明湖之春》。就在这篇写“春”的散文中,他却不惜笔墨地写了“大明湖之秋”。他说:“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友人桑子中先生为老舍画了一张《大明湖之秋》的油画,老舍描述这幅油画说:“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连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实际上,大明湖的秋景,早已被昔日文人骚客“把玩”了一两千年了。远的不说,350多年前王士祯眼中的大明湖秋景是“清吹靡凉荻,眠鸥点残荷”(《秋日游明湖》)。一二百年前张元看到的秋天雨景是“一湖落疏雨,万叶尽秋声”(《秋夜泛明湖遇雨》)。其实,“残荷”也罢,“疏雨”也罢,他们看到的都是大明湖的暮秋景色,再加上中国文人老有一种悲秋情结,所以写出的诗文,总让人有一种萧索凄凉的感觉。
著名作家艾芜和妻子王显葵1934年底来济南南关得胜街住了两个多月。他看到的大明湖景色是冬天的。在那个年月,也许是艾芜游湖时的心境很糟,总之,他眼里的大明湖之冬,是肃杀的,凋零的、沉寂的、没有生机的:“湖上没有什么游人。画舫和游艇,都冷落地停在湖口,让雪堆上。空际三五飞鹰,对着湖面,展翅盘旋,久久不去。几只捞取枯苇的小船,缓缓地荡漾在远处水塘中,才算点破了一些沉闷的寂静。”
然而,在艾芜先生来济南半年前刚刚离开的老舍眼里,济南的冬天是上帝赐予的艺术杰作。他虽然没有直接写过大明湖的冬天,但在《济南的冬天》中,他写到了济南的冬之水,想必这水肯定是含着大明湖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他写到了济南的冬之鸟,想必这鸟儿更多的是栖息在大明湖畔边的树上的:“树虽然没有叶儿,鸟儿可并不偷懒,看在日光下张着翅叫的百灵们……自然,小黄鸟儿也不少,而且在百灵国内也很努力地唱。还有山喜鹊呢,成群的在树上啼,扯着浅蓝的尾巴飞。”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慈善的,充满着希望的,我想,大明湖的冬天,一定也是如此!
需要多说一句,在三九严寒之际大明湖也会结冰的。当然,结了冰的大明湖也是慷慨的,它甚至直接产生,个济南特有的行当——“卖冻冻的”。“冻冻”是济南土语,指的是天然冰块。旧时没有电冰箱、空调机等家电设施,市民夏季用冰,只能取用冬天储在冰窖内的天然冰块。这些冰块大多是严冬时节大明湖封冻后,人们大块大块凿下来,贮存在冰窖内的。早年问,大明湖畔汇泉寺的南面曾建有一座大型冰窖。到了三伏热天,“卖冻冻的”便用地排车连接不断地拉运到街上贩卖。一些散落的冰块,被一些家境贫寒的小贩或孩子拾取后,放在柳条筐内,提到街上叫卖。人们暑气难耐之际,忽然听到“拔凉解渴的冻冻”的叫卖声,顿时觉得暑气消弭了一大半。奢侈点的家庭买来一块冰,置于屋内,顿然凉生四座,气顺心爽。
古人游湖,有“春色杨烟,夏挹荷浪,秋容芦雪,冬泛冰天”(见《济南府志》)之说。这一片碧水,实在是大自然赐予济南人享之不尽的福祉。
在济南,大明湖知春最早!南山上的残雪还未化尽,大明湖岸边的柳树就已在春寒料峭中悄悄抽枝发芽了。丝丝柳条上一串串嫩绿鹅黄的芽苞,是谱奏明湖之春的自然音符。也许头一天这里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天你就会突然发现这里已是满眼翠绿了。济南以外的地方,那春姑娘总是蹑手蹑脚走来的,显得不是那么大气;而大明湖的春天,却是一夜之间撞进来的。
历代光顾济南的文人墨客,都对大明湖的春景感觉特好,见到青青柳色、春水荡漾,就会勾出无限情思,留下了许多诗文。曾在济南为官,“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满怀赞颂之情这样描绘了大明湖的春天:“春风随我来,埽尽冰雪顽。花开满北渚,水渌到南山,鱼鸟自翔泳,白云时往还。”眼前的明湖春景,竞使他发出了“吾亦乐吾乐,放怀天地间”的感叹(《西湖二月二十目》)!
而在赵孟烦眼中,明湖之春则是“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湖上早春》)为了十白一声声“前呵”破坏了明湖的如画春色,身为官员的赵孟烦竟然去掉仪仗护卫,独自骑马绕湖缓缓而归:“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正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湖上暮归》)
清代诗人李廷芳站在北岸汇波楼上,看到的大明湖之春是这样的:“春水一湖碧,齐烟九点青。花飞杨柳岸,人过短长亭。”(《汇波楼春望》)同是清代诗人的任弘远描绘了雨后的明湖春景:“明湖雨后净无尘,对景何妨自主宾。千树垂杨烟漠漠,半城春水碧粼粼。”(《雨霁湖上小饮》)。千树垂柳、半城碧水,花红柳绿,游人如织,大明湖的春天婀娜多姿。站在岸边,伸个猫了一冬天的懒腰,真的很舒服!
济南的夏天是热烈的。但大明湖的夏天却是清幽的。1955年夏天,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来到济南。他觉得,来到济南要看的,第一就是大明湖。他看到的是夏季傍晚时分的大明湖:“晚霞东映,映着石牌坊写着大明湖三个字。往湖心走有个巨大的亭子,靠了好些个游艇。朝湖心一望,只觉晚景朦胧,四边树木,交错湖中。一些亭榭在树叶湖光中,加上许多菱蒲莲叶,倒有意思。”(《大明湖》)虽然天近傍晚,可那天张恨水还是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历下亭和铁公祠等景点。后来还专门写了游记《大明湖》发表在当年9月21日香港《大公报》上。
台湾作家林藜早于张恨水十几年就来到过大明湖,他认为大明湖确是个“夏日的好去处”:“两岸垂柳披拂,湖中芦苇齐茂。“湖水”水色碧青,望之可以见底”。“山色湖光,辉映于苍烟暮霭中,别饶幽趣。而碧水回环……夏日风光绝丽。”他在引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夸赞说:“这一描绘,真是恰到好处,罩眼碧莲,香风阵阵,是夏日的好去处。”
还是那位曾巩曾先生,写尽了大明湖的春夏秋冬,对大明湖的夏天情有独钟。他认为在济南避暑最佳去处就是大明湖:“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鹋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西湖纳凉》)如果说,“鱼戏新浪”,“鸟啼绿荫”、“松桥如虹”,“画船似鸦”在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南京莫愁湖的夏天都是可以逢到的,那么,“紫荷香里听泉声”则绝对是大明湖之夏所特有的!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话是老舍说的。说到大明湖的秋天,得感谢“二老——老残和老舍。
老残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小说人物,不必细说。他看到的大明湖之秋是这样的:“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干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老舍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他专门写过一篇《大明湖之春》。就在这篇写“春”的散文中,他却不惜笔墨地写了“大明湖之秋”。他说:“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友人桑子中先生为老舍画了一张《大明湖之秋》的油画,老舍描述这幅油画说:“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连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实际上,大明湖的秋景,早已被昔日文人骚客“把玩”了一两千年了。远的不说,350多年前王士祯眼中的大明湖秋景是“清吹靡凉荻,眠鸥点残荷”(《秋日游明湖》)。一二百年前张元看到的秋天雨景是“一湖落疏雨,万叶尽秋声”(《秋夜泛明湖遇雨》)。其实,“残荷”也罢,“疏雨”也罢,他们看到的都是大明湖的暮秋景色,再加上中国文人老有一种悲秋情结,所以写出的诗文,总让人有一种萧索凄凉的感觉。
著名作家艾芜和妻子王显葵1934年底来济南南关得胜街住了两个多月。他看到的大明湖景色是冬天的。在那个年月,也许是艾芜游湖时的心境很糟,总之,他眼里的大明湖之冬,是肃杀的,凋零的、沉寂的、没有生机的:“湖上没有什么游人。画舫和游艇,都冷落地停在湖口,让雪堆上。空际三五飞鹰,对着湖面,展翅盘旋,久久不去。几只捞取枯苇的小船,缓缓地荡漾在远处水塘中,才算点破了一些沉闷的寂静。”
然而,在艾芜先生来济南半年前刚刚离开的老舍眼里,济南的冬天是上帝赐予的艺术杰作。他虽然没有直接写过大明湖的冬天,但在《济南的冬天》中,他写到了济南的冬之水,想必这水肯定是含着大明湖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他写到了济南的冬之鸟,想必这鸟儿更多的是栖息在大明湖畔边的树上的:“树虽然没有叶儿,鸟儿可并不偷懒,看在日光下张着翅叫的百灵们……自然,小黄鸟儿也不少,而且在百灵国内也很努力地唱。还有山喜鹊呢,成群的在树上啼,扯着浅蓝的尾巴飞。”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慈善的,充满着希望的,我想,大明湖的冬天,一定也是如此!
需要多说一句,在三九严寒之际大明湖也会结冰的。当然,结了冰的大明湖也是慷慨的,它甚至直接产生,个济南特有的行当——“卖冻冻的”。“冻冻”是济南土语,指的是天然冰块。旧时没有电冰箱、空调机等家电设施,市民夏季用冰,只能取用冬天储在冰窖内的天然冰块。这些冰块大多是严冬时节大明湖封冻后,人们大块大块凿下来,贮存在冰窖内的。早年问,大明湖畔汇泉寺的南面曾建有一座大型冰窖。到了三伏热天,“卖冻冻的”便用地排车连接不断地拉运到街上贩卖。一些散落的冰块,被一些家境贫寒的小贩或孩子拾取后,放在柳条筐内,提到街上叫卖。人们暑气难耐之际,忽然听到“拔凉解渴的冻冻”的叫卖声,顿时觉得暑气消弭了一大半。奢侈点的家庭买来一块冰,置于屋内,顿然凉生四座,气顺心爽。
古人游湖,有“春色杨烟,夏挹荷浪,秋容芦雪,冬泛冰天”(见《济南府志》)之说。这一片碧水,实在是大自然赐予济南人享之不尽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