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销售的人懂产品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要做的是让使用产品的人轻松懂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使用消费者语言。
何为葡萄酒文化?
按著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老师的定义,葡萄酒文化是指人类在葡萄酒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与葡萄酒相关的事物,如古董、著作、研究和科学、培训和教育、艺术等。
郭松泉老师还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解释:葡萄酒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产酒国和饮酒国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葡萄酒文化,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显示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郭松泉老师的这个补充,很好地解释了葡萄酒文化的差异现象。
我们对葡萄酒的理解存在偏差
如果说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葡萄酒文化亦如此。
有人会说,我们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的诗句,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我们目前整个社会对葡萄酒的理解依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
比如我们的电视台,前不久,《旅游卫视》的一个栏目做了一期葡萄酒节目,居然在葡萄酒分类的时候,把葡萄酒分成了甜、半甜、半干、干型和干邑,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居然出现在一家上星的卫视。实际上,我们在微博上看到这种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有些在传播的时候,故意夸大葡萄酒的作用,好像葡萄酒能包治百病,还有一些故意神话葡萄酒,刻意制造一种神秘氛围,比如我最近看到一条微博,说优秀的葡萄酒品尝师能品出采摘葡萄的人是男还是女……
专家、媒体该如何做
葡萄酒传播?
首先包容是前提。
因为目前我们才刚刚上路,我们允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刚刚讲的旅游卫视的错误。实际上,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覆盖能力的电视台来传播葡萄酒文化知识,对行业发展当然是有利的。现在很多专家也在反思,当年我们对葡萄酒加雪碧不屑一顾,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而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全面,自然会慢慢做出改变——现在即使在二三线城市,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
但现在中国不少地方喝葡萄酒的时候要“干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种行为一棒子打死?
第二,遇到明显错误要指出。
不尊重事实的一些明显错误观点流传下来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现在还有一些专家在提到葡萄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说成“红酒”,这是需要注意并一定要加以改正的。
酒商如何传播酒文化
今天我们的葡萄酒经销商面临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知识严重匮乏。尼尔森公司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向每月至少喝一瓶葡萄酒的消费者群体做的市场调查发现,这些“优质消费群体”中其实有近70%的人不知如何辨别葡萄酒的好坏,而有超过60%的人认为,“葡萄酒年份越老,品质和档次越高”。
首先要学会使用消费者语言。
专家语言的盲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传播。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山路上一辆汽车驶近,路边小和尚高举“回头是岸”横幅,大喊:施主,看这里!车内人笑骂:傻x!飞驰而去。10秒后传来惨叫坠落声。当晚小和尚对住持说:师父,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些?
实际上,销售的人懂产品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要做的是让使用产品的人轻松懂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使用消费者语言。段子中,“回头是岸”就是专业语言,但消费者的感受不会很深。比如我们的葡萄酒专家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些国外的水果香气来举例,如果听课的对象够专业,这没问题。但当我们酒商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小和尚一样去思考: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会更好些?
其次要学会讲故事。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愿意听家人给我们讲故事,这是人的一个天性。我们的酒商在树品牌、传播知识的时候应该学会讲故事。
还要学会利用新媒介。
葡萄酒文化传播媒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0年前我服务于张裕公司的时候,大部分的葡萄酒知识是通过报纸来传播,但今天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中国网民已达5亿,从普通网页到论坛、博客、微博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各种各样的葡萄酒应用程序逐步在发展,比如我们看到逸香做的一些葡萄酒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正确传播葡萄酒文化是促进葡萄酒市场消费的根本,希望在座的专家、酒商、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共同努力,一起推进我们的葡萄酒事业。
何为葡萄酒文化?
按著名葡萄酒专家郭松泉老师的定义,葡萄酒文化是指人类在葡萄酒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与葡萄酒相关的事物,如古董、著作、研究和科学、培训和教育、艺术等。
郭松泉老师还对这个定义进行了解释:葡萄酒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产酒国和饮酒国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葡萄酒文化,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显示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郭松泉老师的这个补充,很好地解释了葡萄酒文化的差异现象。
我们对葡萄酒的理解存在偏差
如果说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葡萄酒文化亦如此。
有人会说,我们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这样的诗句,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我们目前整个社会对葡萄酒的理解依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
比如我们的电视台,前不久,《旅游卫视》的一个栏目做了一期葡萄酒节目,居然在葡萄酒分类的时候,把葡萄酒分成了甜、半甜、半干、干型和干邑,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居然出现在一家上星的卫视。实际上,我们在微博上看到这种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
有些在传播的时候,故意夸大葡萄酒的作用,好像葡萄酒能包治百病,还有一些故意神话葡萄酒,刻意制造一种神秘氛围,比如我最近看到一条微博,说优秀的葡萄酒品尝师能品出采摘葡萄的人是男还是女……
专家、媒体该如何做
葡萄酒传播?
首先包容是前提。
因为目前我们才刚刚上路,我们允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刚刚讲的旅游卫视的错误。实际上,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覆盖能力的电视台来传播葡萄酒文化知识,对行业发展当然是有利的。现在很多专家也在反思,当年我们对葡萄酒加雪碧不屑一顾,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葡萄酒的发展,而随着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全面,自然会慢慢做出改变——现在即使在二三线城市,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
但现在中国不少地方喝葡萄酒的时候要“干杯”,我们是不是要把这种行为一棒子打死?
第二,遇到明显错误要指出。
不尊重事实的一些明显错误观点流传下来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现在还有一些专家在提到葡萄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说成“红酒”,这是需要注意并一定要加以改正的。
酒商如何传播酒文化
今天我们的葡萄酒经销商面临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知识严重匮乏。尼尔森公司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向每月至少喝一瓶葡萄酒的消费者群体做的市场调查发现,这些“优质消费群体”中其实有近70%的人不知如何辨别葡萄酒的好坏,而有超过60%的人认为,“葡萄酒年份越老,品质和档次越高”。
首先要学会使用消费者语言。
专家语言的盲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传播。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流传颇广的段子:山路上一辆汽车驶近,路边小和尚高举“回头是岸”横幅,大喊:施主,看这里!车内人笑骂:傻x!飞驰而去。10秒后传来惨叫坠落声。当晚小和尚对住持说:师父,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些?
实际上,销售的人懂产品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要做的是让使用产品的人轻松懂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使用消费者语言。段子中,“回头是岸”就是专业语言,但消费者的感受不会很深。比如我们的葡萄酒专家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用一些国外的水果香气来举例,如果听课的对象够专业,这没问题。但当我们酒商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应该和小和尚一样去思考:是否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会更好些?
其次要学会讲故事。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愿意听家人给我们讲故事,这是人的一个天性。我们的酒商在树品牌、传播知识的时候应该学会讲故事。
还要学会利用新媒介。
葡萄酒文化传播媒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0年前我服务于张裕公司的时候,大部分的葡萄酒知识是通过报纸来传播,但今天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中国网民已达5亿,从普通网页到论坛、博客、微博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而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各种各样的葡萄酒应用程序逐步在发展,比如我们看到逸香做的一些葡萄酒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正确传播葡萄酒文化是促进葡萄酒市场消费的根本,希望在座的专家、酒商、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共同努力,一起推进我们的葡萄酒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