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试题中都含有一定份量的散文类型的答题内容,如何准确回答散文类型的试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规律性问题。笔者就多年从事高三毕业班教学的经历,不揣冒昧略谈如下见解。
一、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取得答题正确的关键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除了掌握散文的特点之外,对于散文的分类也要特别熟悉。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以空间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二、平时应当熟悉鉴赏的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应当研究散文类型题目的命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1 第一种:如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响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有加强感情的作用。还如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 效果 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某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个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关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四、特别要重视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
1.分析评价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就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抒发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边城》,想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这样一道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五、把握好基本的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王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梅。本文编校:晓苏
一、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取得答题正确的关键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除了掌握散文的特点之外,对于散文的分类也要特别熟悉。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以空间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二、平时应当熟悉鉴赏的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
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应当研究散文类型题目的命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1 第一种:如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响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有加强感情的作用。还如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 效果 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某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个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关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四、特别要重视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
1.分析评价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就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抒发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边城》,想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这样一道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湖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五、把握好基本的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王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梅。本文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