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ntonese”,联合国认证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直到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说粤语的华人还远多于说普通话的华人
“语言是最势利的一样东西,没有用,当然没人去学。”中山大学语言学教授庄初升如是说。
所以,语言的普及、传播与流传,也最能反映当时当地的生态与文化。数百年来,广州的兴衰荣辱,不尽风流都镌进了粤语中,口耳相传。广州兴,则粤语兴;广州衰,则粤语衰,同声同体,宠辱不惊。
数百年来的一部粤语传播史,就是一部近代广州史。悲欢、流离、变迁,种种故事,由岭南始,向东西南北进发,在高山与海洋间,吟诵、高歌、呢喃。辛酸混杂血泪,骄傲伴随自信,粤语,已成为广州最好的声音名片,寰宇四海之内,莫不有闻。
粤语中的普通话
在大多数人眼中,粤语、广东话、广州话与白话,指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其实大不相同。两广以北,自是另一种语言生态。听不懂自成体系的广东话时,北方人多半会恨恨抛下一句,“说的什么鸟语”。被广东人听见,也就哈哈一笑,自顾自地继续。但其实,种种听不懂的南方话里,粤语只是其中一支。
在学术界,自1900年始,历经章太炎和国民党汉语研究院等数次对汉语方言规整分类,再到建国后将方言化为7区,粤语自然归属于粤方言区。广义上的粤语,是一种区域方言,广州话则是地点方言,地位大致相当于“粤语中的普通话”,最为标准,因此总有人将两者混淆。但其实仍有不同,即使是泛广州概念上的番禺、南海,当地方言也与真正老广州的东山西关话不尽相同。
至于广东话,就是更广意义上的分类,粤北的客家话、潮汕话也都属于广东话。“粤语”的“粤”字来源,甚至并非“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而白话,则始于清末民初的一种称谓,县志里记载的白话,与广西的“平话”一起,取自“平白无故”,其时多半是与文言文相对,意指民间口语。
但在外国人眼中,偌大一个中国,多少种语言间竟不能互相通话,实是不可思议。雍正年间的广东官员上京议事,与京官面面相对抓耳挠腮,互相之间无话可说。不得已,清政府在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推广官话,但在本地方言传统根深蒂固的广州,收效甚微。
走向世界的中国话
及至后来,粤语开始了历史上的首次逆向传播。清代的中国,国门四闭,仅余广州与外国人通商贸易。传教士与商人们接踵而至,议事、通商、传教。外国人在中国首次掌握的汉语,多为粤语,而非官话。不少外国人天真地相信,粤语就是标准而地道的中国话。不少北方人士,为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不得不学习掌握粤语。再到后来五口通商、租借香港,广州由过去的偏远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和贸易中心。
19世纪,美国西部大开发,大兴土木,修建铁路。大批广东人被“卖猪仔”,半被迫地离乡背井,漂泊到了美国西部。那一段血泪史自不待言,直到现在,美国的旧金山与洛杉矶仍有大批华人后裔,一張口,清一色都是广东话。四邑话、粤语,间杂交错。行走在唐人街里,仿佛置身于广东街,说的话吃的菜,一派浓浓的广东风味。而这也是最早一批扎根西方的华人,与“下南洋”的华人一起,将粤语带至世界各地。粤语也在西方有了自己的名称,“Cantonese”,还成为了联合国认证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直到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说粤语的华人还远多于说普通话的华人。
近代中国,许多革命先驱如孙中山、廖仲恺等,都是广东人,使用的也多为粤语。在民国成立之初,也曾有过用粤语、南京话还是北京话作为官话的争论。即使决定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将之设为国语,但粤语在民间的实际使用仍然没有多大限制。
1949年和1997年,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两个特殊的年份,建国与香港回归,都掀起了粤语向海外传播的两个新高潮。大批香港人与广东人的外流,令粤语愈加兼容并包。在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当地粤语的普及程度,足以令人讶异。
改革开放的这30年,广州凭借地理优势,经济腾飞,再挟香港流行文化之威,令粤语在一段时间内风头极盛。香港粤语歌曲、电视剧和电影强势登陆中国大陆,也令“标准音”的广州话渐渐掺杂部分港式口语,多了些殖民地时期的西方味道。逐渐波及到内地,90年代初,在京沪两地,都涌现出不少粤语学习班。虽然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多中心化,广州盛极一时的景象已不复存,但粤语仍然是中国目前最流行的方言。
爱护粤语
建国之后大力推行普通话为标准语言,方言难免受到冲击。即使强大如粤语,也难以避免被影响的命运。在广州的许多中小学,老师严禁用粤语授课,学生课间都被禁止用粤语交流。消息甫一曝光,就引发各界争议。许多年轻一代已然熟稔普通话多于粤语的讲法,古旧的物件,更多用新潮的方式表达。古老的粤语,面临着被改革的命运。好在广州人对粤语,有极强的情结和身份认同感。民间坚持粤语传统的心态始终不变。广州人就连出街散步,和宠物对话,都是说的一口粤语。有人开玩笑,“广州的狗出了广东,怕是都不会和同类交流了。”
语言是文化的活标本,一种语言的兴衰,与这一族群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粤语语调清朗清隽,声调多变,自有一种抑扬顿挫之美。爱护粤语,也是爱护独属于老广州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
粤语的传播,在摇头晃脑的讲古,咿呀婉转的粤剧乃至铿锵情切的粤语流行歌曲和电视剧当中,融进了广州人的豁达。庄教授说,“广州人真包容,你要是说别的地方方言,说得不好,当地人是不高兴的,懒得理你。只有广州人,只要你愿意说,说得不好,他们也很高兴。”
在街角树荫下,饮上一碗凉茶,听说书人娓娓讲古,“古”意为故事,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用上新的“桥段”,三国里的猛张飞大战锦马超,招式都是粤语里才有的种种代称,只在广州能听到这般新解。遇到“书路广”的好“讲古佬”(说书人),“古趸”们抚掌大笑,如痴如醉。再行几步,戏棚里上演着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平喉白话”地唱下来,较之京剧,节奏更快,也更口语化,阿婆听得明白,“细路仔”(小孩)也入了迷。
到了晚上,广州的KTV里,响着的不是内地常见的软绵绵台式情歌,还是同根而生的香港流行乐。陈奕迅在内地其他地方要高唱《十年》,到了广州,就要换成《明年今日》,曲目变幻,文化同根。就像广州的电视收视率排行榜上,永远是香港的电视台高踞榜首,一水儿的粤语,才有着那份亲切。
同是广东,在移民城市深圳待上数年,普通话练得会越来越标准,粤语却总也入不了门。只有在广州,循着粤语,就找到了这城市的魂。粤语,是这城市的一张声音名片,听到粤语,就想到了广州。
“语言是最势利的一样东西,没有用,当然没人去学。”中山大学语言学教授庄初升如是说。
所以,语言的普及、传播与流传,也最能反映当时当地的生态与文化。数百年来,广州的兴衰荣辱,不尽风流都镌进了粤语中,口耳相传。广州兴,则粤语兴;广州衰,则粤语衰,同声同体,宠辱不惊。
数百年来的一部粤语传播史,就是一部近代广州史。悲欢、流离、变迁,种种故事,由岭南始,向东西南北进发,在高山与海洋间,吟诵、高歌、呢喃。辛酸混杂血泪,骄傲伴随自信,粤语,已成为广州最好的声音名片,寰宇四海之内,莫不有闻。
粤语中的普通话
在大多数人眼中,粤语、广东话、广州话与白话,指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其实大不相同。两广以北,自是另一种语言生态。听不懂自成体系的广东话时,北方人多半会恨恨抛下一句,“说的什么鸟语”。被广东人听见,也就哈哈一笑,自顾自地继续。但其实,种种听不懂的南方话里,粤语只是其中一支。
在学术界,自1900年始,历经章太炎和国民党汉语研究院等数次对汉语方言规整分类,再到建国后将方言化为7区,粤语自然归属于粤方言区。广义上的粤语,是一种区域方言,广州话则是地点方言,地位大致相当于“粤语中的普通话”,最为标准,因此总有人将两者混淆。但其实仍有不同,即使是泛广州概念上的番禺、南海,当地方言也与真正老广州的东山西关话不尽相同。
至于广东话,就是更广意义上的分类,粤北的客家话、潮汕话也都属于广东话。“粤语”的“粤”字来源,甚至并非“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而白话,则始于清末民初的一种称谓,县志里记载的白话,与广西的“平话”一起,取自“平白无故”,其时多半是与文言文相对,意指民间口语。
但在外国人眼中,偌大一个中国,多少种语言间竟不能互相通话,实是不可思议。雍正年间的广东官员上京议事,与京官面面相对抓耳挠腮,互相之间无话可说。不得已,清政府在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推广官话,但在本地方言传统根深蒂固的广州,收效甚微。
走向世界的中国话
及至后来,粤语开始了历史上的首次逆向传播。清代的中国,国门四闭,仅余广州与外国人通商贸易。传教士与商人们接踵而至,议事、通商、传教。外国人在中国首次掌握的汉语,多为粤语,而非官话。不少外国人天真地相信,粤语就是标准而地道的中国话。不少北方人士,为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不得不学习掌握粤语。再到后来五口通商、租借香港,广州由过去的偏远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和贸易中心。
19世纪,美国西部大开发,大兴土木,修建铁路。大批广东人被“卖猪仔”,半被迫地离乡背井,漂泊到了美国西部。那一段血泪史自不待言,直到现在,美国的旧金山与洛杉矶仍有大批华人后裔,一張口,清一色都是广东话。四邑话、粤语,间杂交错。行走在唐人街里,仿佛置身于广东街,说的话吃的菜,一派浓浓的广东风味。而这也是最早一批扎根西方的华人,与“下南洋”的华人一起,将粤语带至世界各地。粤语也在西方有了自己的名称,“Cantonese”,还成为了联合国认证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直到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说粤语的华人还远多于说普通话的华人。
近代中国,许多革命先驱如孙中山、廖仲恺等,都是广东人,使用的也多为粤语。在民国成立之初,也曾有过用粤语、南京话还是北京话作为官话的争论。即使决定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将之设为国语,但粤语在民间的实际使用仍然没有多大限制。
1949年和1997年,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两个特殊的年份,建国与香港回归,都掀起了粤语向海外传播的两个新高潮。大批香港人与广东人的外流,令粤语愈加兼容并包。在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当地粤语的普及程度,足以令人讶异。
改革开放的这30年,广州凭借地理优势,经济腾飞,再挟香港流行文化之威,令粤语在一段时间内风头极盛。香港粤语歌曲、电视剧和电影强势登陆中国大陆,也令“标准音”的广州话渐渐掺杂部分港式口语,多了些殖民地时期的西方味道。逐渐波及到内地,90年代初,在京沪两地,都涌现出不少粤语学习班。虽然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经济多中心化,广州盛极一时的景象已不复存,但粤语仍然是中国目前最流行的方言。
爱护粤语
建国之后大力推行普通话为标准语言,方言难免受到冲击。即使强大如粤语,也难以避免被影响的命运。在广州的许多中小学,老师严禁用粤语授课,学生课间都被禁止用粤语交流。消息甫一曝光,就引发各界争议。许多年轻一代已然熟稔普通话多于粤语的讲法,古旧的物件,更多用新潮的方式表达。古老的粤语,面临着被改革的命运。好在广州人对粤语,有极强的情结和身份认同感。民间坚持粤语传统的心态始终不变。广州人就连出街散步,和宠物对话,都是说的一口粤语。有人开玩笑,“广州的狗出了广东,怕是都不会和同类交流了。”
语言是文化的活标本,一种语言的兴衰,与这一族群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粤语语调清朗清隽,声调多变,自有一种抑扬顿挫之美。爱护粤语,也是爱护独属于老广州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
粤语的传播,在摇头晃脑的讲古,咿呀婉转的粤剧乃至铿锵情切的粤语流行歌曲和电视剧当中,融进了广州人的豁达。庄教授说,“广州人真包容,你要是说别的地方方言,说得不好,当地人是不高兴的,懒得理你。只有广州人,只要你愿意说,说得不好,他们也很高兴。”
在街角树荫下,饮上一碗凉茶,听说书人娓娓讲古,“古”意为故事,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用上新的“桥段”,三国里的猛张飞大战锦马超,招式都是粤语里才有的种种代称,只在广州能听到这般新解。遇到“书路广”的好“讲古佬”(说书人),“古趸”们抚掌大笑,如痴如醉。再行几步,戏棚里上演着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平喉白话”地唱下来,较之京剧,节奏更快,也更口语化,阿婆听得明白,“细路仔”(小孩)也入了迷。
到了晚上,广州的KTV里,响着的不是内地常见的软绵绵台式情歌,还是同根而生的香港流行乐。陈奕迅在内地其他地方要高唱《十年》,到了广州,就要换成《明年今日》,曲目变幻,文化同根。就像广州的电视收视率排行榜上,永远是香港的电视台高踞榜首,一水儿的粤语,才有着那份亲切。
同是广东,在移民城市深圳待上数年,普通话练得会越来越标准,粤语却总也入不了门。只有在广州,循着粤语,就找到了这城市的魂。粤语,是这城市的一张声音名片,听到粤语,就想到了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