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丘成桐:我从未见过“天才”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初春的清华园,绿意盎然。穿过二校门,民国时期的建筑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路上行人很少,每一座古朴的老建筑都散发着一种跨越百年的静谧感。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就位于这片建筑中的静斋。门口的照片墙上,整齐排列着近百位授课教师、博士后的简介,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学术精英汇聚一堂,而最上方的中心主任一栏,便是丘成桐的照片。
  在这位国际知名数学家的办公室里,他向《环球人物》记者聊起自己的童年,再次将时间带回过去。70年流金岁月,半生往复于东西方之间,从跨越文化的隔膜到自己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之一,丘成桐的人生正如他在新出自传中所写的那样:“这种感觉,使我置身于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位置,介于无论在历史上、地理上、理念上甚至口味上都是南辕北辙的两套文化和两个国家之间。”
  丘成桐曾在行旅之中无数次自问:我真正的家园何在?他在美国麻省剑桥市有套住了30多年的房子,在北京也有一套公寓,但心灵的安托之所则是第三个家——“它就在数学的国度内,我在那里栖迟最久,至今差不多半个世纪了。”
  对丘成桐来说,数学具有一种超越的力量、一种升华的意义,是他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的护照,也是他探索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中文与英文难免出现沟通障碍,数学却常常能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膜,让人类产生共鸣。

“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


  丘成桐是客家人。这个族群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多次迁徙,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丘成桐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住于广东蕉岭,1949年,刚出生几个月的他随家人迁居香港。
  因为父亲要养一大家子人,丘成桐的童年生活是困顿的,迫于生计,他们搬过几次家。“贫穷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没有东西吃,隐约的饥肠辘辘的感觉。”但生活并不因此而痛苦,四周的农田是丘成桐和兄弟姐妹的天然食堂和游乐场,每天仍充满乐趣。
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

  真正的痛苦是丘成桐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整个家庭立刻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丘成桐的父亲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學者,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在父亲的启蒙下,丘成桐小时候背诵了大量古文、古诗词,对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他在襁褓中便离开内地、20岁赴美留学,也始终没有忘记根之所在。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叫沙田,是九广铁路(即广九铁路,连接广州和香港九龙)经过的地方。我每天沿着铁路上学、下学,常常看到运货的火车来来去去。那些货物都是从广州运到香港的,什么都有,我还记得内地闹饥荒的时候,火车上的牛啊、猪啊,都比之前瘦很多。”丘成桐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
  香港的教育分成英文学校和中文学校两类,中学时代的丘成桐上的是中文学校,要背下60篇古文经典,用毛笔默写下来,100分满分,错一个字扣5分。丘成桐对记者回忆,普通古文是成篇的,背起来比较容易,最难背的是《论语》,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漏掉一段就零分了。
  30多年后,丘成桐在内地访问时,每次遇到需要题字的场合,都可以熟练地拿起毛笔写下诗句,就是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
  1969年,丘成桐以优异成绩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提前毕业,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师从数学泰斗陈省身。他仅用两年便获得博士学位,从此开启了耀眼的学术生涯:27岁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震动世界;30岁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33岁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首位华人得主;45岁获数学界杰出成就奖——克拉福德奖;61岁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多年来,除了学术上的成就外,丘成桐也以直言不讳著称。与前辈、同侪、弟子之间,对一些事情的观点不同,他在世人面前并不隐晦。谈到国内学术界的一些问题,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痼疾,他的批评也直截了当。但在丘成桐日常写作的诗词里、文章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同样令人动容。
  “遥望长城意自豪,风云激越浪滔滔。雁鸿东返安湖泊,骐骥西来适枥槽。家国兴荣一任重,算筹玄妙自功高。廉颇老矣丹心在,愿请长缨助战鏖。”这是2020年6月,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时,丘成桐现场所赋的律诗《愿请长缨》。
  尽管婴儿时期便离开内地,丘成桐却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变化,要求自己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两个儿子必须学习中文。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祖国一直在他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上图:2006年6月,国际弦理论大会在北京召开,丘成桐(左一)出席会议。下图:2005年11月,台湾大学向丘成桐(中)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1979年,丘成桐第一次回到内地访问。他曾描述当时的心情:“当飞机在北京着陆时,我心潮澎湃,就在飞机旁,俯身触摸祖国的泥土。”那次访问让他百感交集,一方面终于踏足故土,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认识到“中国要在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上追上西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美国,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我还是希望能竭力相助,哪怕是一丝一毫都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也许有一天能有所成就,扭转乾坤。”   多年来,丘成桐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创建数学研究中心,培养青年英才;为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他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在国际数学界发出华人之声;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丘成桐中学物理奖”,举办“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发掘和培养数学新星。
  “我强烈地相信,我们为中国站起来,中国自己也会站起来;我们更尊敬祖国,其他国家也会尊敬中国。”

“70%靠勤奋,30%靠天赋”


  《环球人物》:您说过不喜欢“天才”这个词。在数学领域,您认为天赋和勤奋的关系是怎样的?
  丘成桐:可以这么讲:70%靠勤奋,30%靠天赋。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我在这个领域几十年,从没见过靠着灵感、一夜之间破解难题的人。能考上清华的学生当然是有基本天赋的,但能不能出成果,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还要看学生的用功程度。
  《环球人物》:这几年很多中国父母热衷于将孩子送进课外培训班,您怎么看这种做法?
  丘成桐:如果培训老师是第一流的学者,那么对孩子大有好处;如果是机械式的培养,只是教孩子做习题、应对考试,开始几次可能还不错,太过分的话就会有很大损害,会把孩子对这个领域的兴趣毁掉的。
  《环球人物》: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学。
  丘成桐:名校确实培养出很多一流人才,但要成为一流人才不一定非名校不可。老实讲,我从来不认为天才是存在的。很多所谓的天才,最后都不成材,没有真正的贡献。因为做研究要持之以恒,要花很多时间,一项研究往往要十年八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
  我们今天的研究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几千年来,全世界有多少杰出人物,你想在一天之内超越他们累积下来的成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你比不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要想有所突破、有所贡献,只能依靠坚持,常年地思考、常年地研究,这并不是考上名校就能达到的。
  《环球人物》:中国有过几次出国潮,最近几年又出现回国潮。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丘成桐:今天中午我还跟我们研究中心的老师讲,比较一下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们都不比美国的名校差,即使是哈佛、普林斯顿这种超级名校,我们也有信心在短期内和它们并驾齐驱。
  学生要出国,当然有一定的好处,出去看看走走,增长见识,感受一下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是国外一流学校,还是值得去的。但如果不出去,也不代表有什么损失,因为现在国内也能提供同样的研究氛围,无论是学风还是论文水平,至少在清华做研究不会比在国外差。所以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可以出去,但不必长年累月地待在国外,以交流的形式出国几个月、半年,体验一下就可以了。

“中国家长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


  《环球人物》:传统上,中美教育理念有很大不同。美国一般鼓励孩子多说话,自我表达、自我肯定;中国更倾向于少说多做,谦虚低调。您是怎么看这两种教育理念的?
  丘成桐:如果没有做到5分,却讲成10分,这是不好的,真有学问的人不会这样,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但如果我做到了10分,我就客观地讲出来,也没什么不对。
  中国人的谦虚,有时候是假谦虚。嘴上说自己这不行、那不行,心里却绝对不是这么想的。坦白讲,我很不喜欢这种人。明明心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嘴上偏偏要说自己不行。假如别人真的说这些东西不是他做的,他就要气死了。
  《环球人物》:您曾经说过,很多中国学生非常出色,却很难保持学术初心,一旦有了成果就开始追求其他的东西,不再全身心投入研究了。为什么会这样?
  丘成桐:一方面是家长的影响。中国家长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希望孩子选择赚钱多的专业,物质生活更好一些,兴趣则不是最重要的。
  即使清华大学也有这种例子。一个学生数学念得很好,家长却坚持要他改学经济管理,因为将来可能比数学专业赚钱多。最后学生拗不过,只好转到经管去了。
  相对来说,西方的教育更鼓励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相比于物质,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你喜欢学音乐,可以;喜欢学体育,也可以。但中国父母是自己觉得什么东西对孩子最好,就要求孩子去学,中国文化又讲究孝顺,所以孩子的压力也很大。
2019年1月,丘成桐出席“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获得“2019全球华侨华人十大年度人物”。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也让学生难以保持初心。即使父母不干涉,很多年轻人在取得一些成绩后,也会受到名利的诱惑,开始考虑更多的利益。即使他们到了国外,也很难摆脱这种思想,能一直投入研究的不多,能走到学术顶尖位置的就更少了。
  《環球人物》:国内经常讨论学术创新的问题,您认为这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
  丘成桐: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相关。社会物质水平提高后会有一些好转,但这也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有关。
  坦率地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更讲究中庸,缺乏冒险精神和进攻性,所以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是非常保守的,祖先留下的传统一点都不能变。这在西方看来是很可笑的事情。如果你父亲那一套明明不行了,你还要按他教的勉强维持、不思变革,认为改变就是对不起祖宗,那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创新和进步。
  过去100多年,中国已经慢慢改变了很多,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一些优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守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不能抛弃自己的根本。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的我们还处在变化之中。
  丘成桐
  原籍广东省蕉岭县,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潮影响,文艺界忽视和轻视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的现象相当严重,因而导致对文艺创作要求的简单化,也造成了许多理论上的偏颇与混乱。诸如典型问题,人性和人情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关于文学是人学的理解问题,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问题等等,都往往发生过反复的争论,而且长期存在分歧,不能加以澄清。  当然,有些理论问题,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文艺创作的发展,创作实践中出现了新情
图片来源:时差岛。  丁真是怎么红的?回溯事件最初,仅仅是他买方便面的途中偶然被短视频博主拍下。后来《丁真的世界》短片上线,理塘、小马珍珠、甜野男孩……有关他的一切开始刷屏网络。这些都是看似社交媒体时代昙花一现的惯常操作,但“霸屏”数日,热度不减,就让人疑惑了。  带着疑问,《环球人物》记者辗转飞到海拔4400多米的世界最高民用机场——稻城亚丁,然后坐车数小时穿越重重深山,一路乱石嶙峋、人迹罕至,
芮萌。籍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学士,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财务金融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  最近一段时间,“双循环”成了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词。  毫无疑问,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针催化剂,让本来就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加快了变化的速度,也产生了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鲁迅先生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与人民,转眼将近五十个春秋。在他逝世后十二天,茅盾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上海英文杂志《中国呼声》发表悼念文章,强调指出鲁迅文学遗产的巨大思想价值;文中提到一个日本朋友说,到目前为止,东方还没有一位思想家或作家,其伟大和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能同鲁迅相比。五十年风云变幻,史册增添了几多新页,“红树青山直如昨”!只要我们举步向前,抬头就看见他的背影
李开周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章惇,字子厚。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中了进士,章惇也中了进士,这样的关系被称为“同年”。按宋朝惯例,同年如手足,进入官场后,只要不成政敌,都会互相帮扶,一部分同年还会结成亲家,从此世代交好。  蘇轼和章惇也是这样。他们相交莫逆,简直是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儿。宋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章惇在陕西某县当县令,请苏东坡登山游玩。苏东坡恐高,不敢爬
读《文明论概略》    如果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名著,比作一座座耸立在人类文明大道上引人瞩目的高大建筑,那么收入其中的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是屹立在东西方文明初次交汇的路口一个醒目的路标。  福泽渝吉(一八三四——一九O一年),一个在封建门阀制度下怀才不遇、抑郁早亡的粮食管理员的儿子,一个二十岁开始研究兰学(西学在日本的别称,因由荷兰人首先输入而得名)、以后三度游历欧美的学子,以他
日本通产省最近作出决定,计划将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编辑出版研究日本战后经济是如何发展的《通商产业政策史》。该书主要内容将涉及到战后经济复苏和贸易、资本自由化以及石油危机、贸易摩擦等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将说明被称为“日本株式会社”中枢的通产省是如何制定产业政策的,又是如何执行政策的。通产省现在之所以急于研究历史,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新技术革命以及社会信息化、软件化在日本已经迅速展开,在制定新形势
鸟瞰李叔同纪念馆,形如白莲。  平湖地处浙江省东北部,“沪、杭、苏、甬”四大城市菱形对角线的交汇点。平湖历史上有很多文化名人,弘一大师李叔同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倡導的“勇猛精进”之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平湖人。  去年夏天,我有幸去浙江省平湖市一游。平湖给我的惊喜如此之大,是意料之外的。  平湖自古就有“金平湖”的美称,在那里,我看到不一样的对弈,走进东湖之畔一家棋院,那里有围棋界的最高水平——“当湖
尼古拉·果戈理的诗篇  地》,《光明日报》副刊之一《东风》,《文汇报》副刊之一《笔谈》等等,都有各自设计的美术刊头。或只有题字,或兼有图案。从前日报副刊“刊头”设计同现在的比较,以前的较为简单,现在的,设计较为复杂。当然,刊头设计的好坏优劣,不能以简单复杂来评比,应当以构思和技艺来鉴别。有的刊头设计是切题的,即与副刊的内容性质接近,有的则是装饰性的,不一定切题。在设计刊头时,对于副刊的性质,总是要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香港《新晚报》发表司徒浩的文章,赞扬这本书的校释工作。  评者首先指出《岛夷志略》作者元代的汪大渊是中国的伟大旅行家,此书价值超过《岭外代答》《诸蕃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  关于校释工作,评者认为苏继为此付出的劳动“较之前辈学者如冯承钧等为多”。如冯校注《星槎胜览》中“琉球国”条,“寥寥数语,可以说是‘校而不注’,对读者裨益不大。而苏继的校释却十分详细,……清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