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到的地方不该中途返航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97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叫张凡夕,高中用到现在的笔名。
  他叫小强,百度贴吧朋友取的网民。
  他叫张斐然,真实名字。
  他从小就喜欢把自己的漫画文章拿给朋友分享,
  而且一定要给意见。
  他15岁生日开始写一篇十几万字的小说。
  16岁生日完成。
  他高二时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DV,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他偶尔因为是艺术生而受到鄙视,
  但更多时间为自己是艺术生而庆幸。
  他慵懒而不安分,一如他最爱的猫。
  
  两年前北师大蛋蛋网上出现的大学生短片《谁怕谁》下载量颇高,也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关注,“小强”这个名字对于北师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一年后的《湍流》各地首映,更是奠定触爱好电影的观众中的地位。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6级学生的张斐然,究竟拥有什么样的魔力,让这股湍流奔向各地;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他在校内网与豆瓣网上拥有如此高的人气。我们将打开小强的内心世界,带给读者小强以及他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2008年《湍流》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二楼首映,现场之火爆,让工作和剧组人员把座位让给观众而自己只能席地而坐。
  说起湍流的题材构思,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小强爷爷病危去世时没来得及赶回他身边,当他得知爷爷临终前因未看见自己而张嘴长逝的时候,非常难过后悔。随即就想用拍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悔意以及对亲人的怀念。
  关于后悔,编剧张浩亮(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会长)想到了日本科幻作家小林泰三中篇小说《醉步男》。但该小说属于“硬科幻”,具有许多专业理论知识,想要拍成大众比较易于接收的影片在剧本方面还需要大改。在由编剧主刀,剧组人员悉心探讨下,历时半年最终完成的《湍流》的脚本。
  演员的选择也是一波三折,原定好的男主角不是已经在拍片时间不能协调,就是临时出小意外无法正常参与拍摄。小强选演员非常注重细节:“开拍之前会多接触演员,要是不认识的我会请他一起吃饭。从佟薪火的言谈和举止我能看出来他挺适合演戏,例如说话到激动之处的一个小表情就能体现其表现力。”当谈到一般大家都比较注重的演员相貌,小强则认为相貌效果主要看摄影师和导演的水平。他说:“同样一个人拿给我和张艺谋拍,出来的效果当然是他拍出来好看啦。其实最终我凭感觉确定下佟薪火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但最后上镜大家配合都很不错。”
  “学院的机器借用期有限,再加上我每次拍片都状况不断,从来都不能按时完成拍摄。只有向同学借,”说到机器,小强很无奈,“拍《湍流》用的是索尼FX1,这是高清的机器,但我后期是用笔记本剪辑,怕带不动,所以只能用标清格式。”除了FX1外,还用了小型斯坦尼康,学生没有能力用轨道,剧中南锣鼓巷动作戏部分和一些走路的场景就必须要用到这个稳定器。
  《湍流》看起来制作比较宏大,成本却相对较低。小强给我算了笔账:设备是借的不需要花钱,所有的室内戏都赶在一天24小时完成,租金200元;另外租了两天的斯坦尼康400元;剩下的就只有吃饭和车费了,一共也就是一千多一点。
  拍片子对于小强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他说可能是因为性格问题吧,剧组成员既是好朋友又是合作伙伴,大家都比较开朗。但是也有比较困难的情况,《湍流》的拍摄期持续了两个月。那时刚好是在期末,大家都在忙考试。三个主要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来自不同的院系,能够凑齐一次时间非常不容易。所以断断续续很少有时间拍。“这样比较惨,我们剧务蔡璨只有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演员的课程表和考试表,然后打电话说你明天下午考试,上午能不能来拍”,小强笑笑说,“挺折腾大家的,搞得演员都很喷火”。其实分开拍非常不利于后期制作,每次演员的发型的大家的感觉都在变。但是没有办法,只有尽力克服。
  学生拍片都比较有限制。一个是上面提到的演员问题,因为没有片酬,导演就不可能严格要求演员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走,也不能对演员有太苛刻的要求。“演员之间也很难协调,一个临时爽约就会导致其他演员都不能工作,其他演员还觉得被耍了一样,搞得我也很难做人。”小强也算一个脾气比较好的导演,面对这些情况往往都是好性子地各方协调,“但是有时候会觉得比较抑郁,特别是卡到一半因为客观原因拍不下去的时候,也有小小心里埋怨一下。”
  另一个是场地的问题,很多地方都不能拍,甚至是大街上,管理人员会收费。“有一次到国贸取景,好不容易凑齐了人去了两次都没有拍成,最后第三次还是偷着拍的。”小强回忆道,“《飘着》有场戏是在星巴克拍的,蔡璨给我们放风,有服务员来了我们就赶紧凑到一起把摄像机拨到回放模式装作在看片子的样子,然后人一走,我们又继续拍。”
  除了在母校首映以外,《湍流》在许多地方展映过:包括北京大学、法国文化中心、今典花园电影院等。半年的各地展映让《湍流》赢得了较多的观众,其在豆瓣网上也热评颇多,知名度也在以大学生为主的观众群体中逐渐打响。小强及其剧组都非常珍惜展映最后与观众交流的机会,以求更好的改进自己的作品。目前小强也在准备亲身赴福州、厦门海峡两岸大学生电影展,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前段时间在重庆的一个短片展,当时《湍流》的成员都没有过去,但后来看了现场过程让小强感到比较“憋屈”,观众的看法和质疑让小强非常想跟他们解释和交流:“有些东西我觉得我必须出来解释,但是只可惜我当时不在现场。”
  
  小强风格碎碎念
  
  说起对电影的喜好,小强说前不久翻出的小时候日记,发现自己在初二的时候就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了。当然现在要不是这本日记的话自己完全已经不记得了。
  17岁,小强开始有计划的拍一个剧情片,当时网上视频还很少,基本没有高中生拍DV片。《手机怪谈》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一个标清且无法自动对焦的老式机器,周末在父亲办公室才能用的电脑,和WINDOS中MOVIE MAKER的后期剪辑。效果虽不是很好,却成为小强踏上艺术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可能是高二《手机怪谈》后养下的习惯。小强很注重观众对自己影片的评价。在高中上网受到限制的时候,通过手机连着笔记本也要上传作品,看看点击率,浏览网友对作品的留言。小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碰到差评也会比较失落。用他的话说就是目前还没有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之前碰到观众误解的地方,小强会回复解释并和他交流。但这样的效果不佳,常常会更被误解成为“狡辩”或者“不虚心”,说到这里小强挺委屈的。他很客观的说,评价不论好坏,都有留言者自己的道理。下次拍片时可以改良的我会努力,但有些是我有意想要营造的气氛和呈现的特点,个别观众不太赞成的话,我也只能坚持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很少在网上回复,也很难解释,因为确实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 意。
  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从17岁的《手机怪谈》到现在的《湍流》及其番外篇,从刚开始自己拿着老式DV自己拍出游记录,到现在带领一个团队制作出能够代表大学生的优秀作品;我们都看着小强在步步的成长。他一直坚持自己做导演兼摄影师。“因为我有自己想要的拍摄手法,别人拍的话我还要传达一遍会有误差,”小强说,“其实我们班上有很多比我拍的好的人,但是还是想多锻炼。下自己,总会慢慢有进步嘛。”
  记录片对于小强来说并不感冒,他觉得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主创者一定要有想象力,就算是反映真实的生活,也是要用一种高于生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给了小强很大的力量和启示。“《太阳照常升起》让我看到电影的极致美。终于意识到最想到的地方不该中途返航。”这是他主页上的
  句话,电影中把用非常梦幻的手法真实的道理表现出来,这对小强的影响很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拍片风格比较近似商业化。
  他爱用跌宕的情节来吸引观众。这或许与他天真烂漫的性格有关。
  他喜欢天马行空如《湍流》,
  他喜欢惊险刺激如《手机怪谈》,
  他喜欢欢快乐观如《谁怕谁》,
  他喜欢时尚感觉如《飘着》。
  现阶段小强正在努力学习法语,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赴法国学习电影。“毕竟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地,非常希望能够去那里感受一下电影的氛围,”他很向往的说,“学电影,会一直往这个方向走,至于其他的,还是随缘。”
  
  《湍流》
  剧情简介……
  “时间足够你爱”——罗伯特·海因来因。
  改编自日本科幻作家小林泰三中篇小说《醉步男》。
  人们都说时间像河流一样不可逆转。
  但河流中偶尔也会有湍流漩涡。
  爱人的死让杜宇无法接受。
  一场意外却让他具备了跨越时间的能力。
  救她的机会只有一次。
  他,开始和时间战斗。
  
  《手机怪谈》
  剧情简介……
  “中国第一部高中生自拍恐怖片”。《DVD电影评介》专版推荐。
  高中生杞子(潘琪饰)做了一个恶梦,梦中她的十年好友小凡(本片导演张凡夕饰)和屈屈(屈婕婷饰)突然出现又神秘消失,她感到有一双眼睛在窥视她,随后她接到了一个“4444”号码的来电,电话里传出了奇怪的声音……从梦中惊醒的她,却真的在手机里发现了一个未接来电,号码是4444……随后他们接到了屈屈的死讯……次日,屈屈的男友接到了“4444”发来的短信后在暗无天日的树林里不明失踪。杞子预感到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种种凶兆接踵而至……一切都预示着一场恶梦正向他们袭来。人类的情感,在现实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当最终屈屈的死真相大白时,杞子不顾一切地拨通了“4444”这个号码,挑战来自那个未知世界的恐惧……
  
  《谁怕谁》
  剧情简介……
  当一个成绩优异的插班生和一个好吃懒做的小混混因为一个同音不同字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再加上旁人八卦的煽风点火,一场恶战由此展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的赢家会是谁呢?
  一部纯粹的校园喜剧片,融合韩剧般的无厘头漫画式剧情以及对《穿普拉达的恶魔》等时尚影片的恶搞,希望能够让大家回想起最青涩的高中年代。
  
  《湍流番外篇》
  The Turbulence:Connected
  剧情简介……
  08年5月拍摄完成的科幻短片《湍流》半年以来在北京高校,法国文化中心以及影院的放映为影片赢得了一定的观众。而09年初,它的续篇《湍流番外篇:声音》(The Turbulence Connected)已于1月6日在北师大艺术传媒学院首映。与一些观众猜测的内容有所不同,此次番外篇的故事由《湍流》中的女二号肖雅的故事着手,讲述一段由声音引起的奇幻故事。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进步,“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解决之道,当影像行业与教育这一百年大业结合,必然赋予传统教育更多新形式,甚至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除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之外,网络、手机、数字电视、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体渠道在传播教育内容方面扮演着日益活跃和重要的角色。目前很多机构看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陆续开展相应的业务应用。  作为中国视频教育的行业领导者,中国
期刊
要想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民生影像栏目,就要有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节目更具竞争力。  笔者曾经将安徽电视台《帮女郎》里的部分DV节目拿到传媒大学的两个班里播放,未曾想反映最强烈的是子栏目《说话吧》。多名观众反映:能够将这样的“时尚表演”放在栏目中播出,真是种大胆的尝试。  《说话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DV监控录像的形式捕捉到一些有趣的瞬间,比如,我们在这
期刊
2009年6月21日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终于落下帷幕。藏族最具才华的青年电影导演万玛才旦,编导的电影剧情片新作《寻找智美更登》夺得“金爵奖”评委会大奖。万玛才旦,我真为你自豪!  新华网记者许晓青、肖春飞评介说:“中国影片《寻找智美更登》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一位电影导演跟随向导在青海的藏族聚居地区寻找出演八大藏戏之一《智美更登》演员的全过程,是一部手法大胆的电影,让人静下心来沉思,同时充满了人情味。
期刊
近日获悉《沿江而上》获得2009年美国艾美奖最佳摄影提名,着实为老朋友汪士卿高兴了一把。艾美奖是国际顶尖大奖,最佳摄影提名,对一部纪录片摄影师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了。现在的汪士卿依然忙碌,自去年年底釜山AFA(亚洲电影学院)归来,他的创作脚步从未停歇。  汪士卿,陕西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本科。喜爱摄影,爱好书法,钟情音乐,喜欢Michel Jackson。电影摄影对于汪士卿来说,
期刊
无论是节目制作还是影视广告,在最终输出之前,由于播出标准的规定,后期编辑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成片音量控制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EDIUS 5.1新添加了均衡化工具,配合使用随盘附赠的VST插件,帮助使用者轻松完成音量的均衡工作。
期刊
电影《刺陵》关机后我就直接来到了成都。因为中央芭蕾舞团在南巡演出,成都是今年演出的最后一站。她们在成都有五场演出,剧目是《红色娘子军》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和我的伙伴们,曾经在无数个不同的舞台的侧幕看这两个剧目,尤其是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经历过她的诞生,成长到今天的成熟。很感慨。这部舞剧的内容和形式其实没有太多改变,但是舞台上的演员却是一拨拨的在改变。有几个曾跳过主要角色的演员前些年
期刊
开始构思《北京跑酷》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尽可能的展现跑酷运动的美感,拍摄过程中我又对整个跑酷运动重新深入的了解了很多,搜集了很多国内外相关的视频,发现了大量非常优秀的跑酷影片。我们摄制组想尽可能的多拍些场景,再加入些情节设计,让影片内容更加丰富些,但由于借到的NEX-FS700时间有限,所以这部短片是集中在一天拍摄的。  跑酷玩家是我们从网上邀请的,找的是北京跑酷公社的赵靖玉和王卫强,他们都
期刊
唐代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肩负着历史使命,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这是中原人首次踏上进藏的道路。从此,使臣、商贾、僧侣来往络绎不绝,终于踏出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蕃古道……  今年,侃客、爱视李、江南岸、一剑等四位摄影摄像爱好者,怀着对高原景色的向往,简单收拾行囊,匆匆踏上了这条令人难以忘怀的艰难旅途……    第一站:环青海湖    经历美景:日月山、倒淌河、茶卡盐池  日
期刊
现如今的婚摄行业鱼龙混杂,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能站在行业的高度去问一句“明天在哪里?”。也许许子杰算一个吧。采访过程中,他曾经对笔者说“是好奇心‘害’了我”,我回答说:“也许是好奇心‘引导’着你吧”。可以说许子杰曾经是一个引领者,他手下的唐山市最大规模的婚庆公司曾经成为引领这个城市婚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解读一个城市婚摄行业的发展历程或许能够以小见大,从中洞察整个行业的发展迹象吧。  解读关键词:
期刊
导演/记者    他就是节目或者作品的指导。一般在欧洲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他需要懂技术,但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拍摄情况来决定拍摄行程的下一步。他需要倾听组内所有人对拍摄的想法。  另外,我想介绍一下我经常接触的欧洲频道对ENG技术方面的标准:  我发现,西方国家的ENG组来中国时候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怎么和中国人配合工作。主要原因是要参与一个ENG组是临时性的工作。在中国这方面的习惯不一样,无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