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记者从中核集团了解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首堆于8月21日正式开始装料。这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调试工作奠定基础,也为加快高温气冷堆产业化推广,实现全球第四代核电技术引领迈出关键一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从中核集团了解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首堆于8月21日正式开始装料。这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调试工作奠定基础,也为加快高温气冷堆产业化推广,实现全球第四代核电技术引领迈出关键一步。
其他文献
潘氏细胞是重要的微环境信号分子提供者,可为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提供Wnt、Notch、EGF、mTORC1等相关信号因子,维持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平衡。对潘氏细胞提供ISCs微环境信号因子,以及潘氏细胞相关信号因子变化导致的小肠上皮稳态失调进行概述,旨在为潘氏细胞和ISCs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思考,为相关小肠上皮稳态失调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从谷氨酸棒杆菌CGMCC1.15647基因组中鉴定蛋白丰度最高基因的5′UTR(5′-untranslated region)及其下游序列,并利用这些5′UTR及其下游序列与两种高强度启动子P H36和P tac组合分别构建一系列单顺反子和双顺反子表达载体。5′UTR及其下游序列显著提升启动子的表达强度,其中表达强度最高的pTac-B2826-EGFP荧光强度是阳性对照pTac-Positive的3.6倍。使用筛选的增强型表达载体在谷氨酸棒杆菌中成功地表达VHH蛋白(variable domain of
从昆虫降解塑料这一关键点出发,综述有关昆虫种类、取食降解塑料机制及其研究方法。发现国内外共有14种昆虫可取食塑料,其中某些昆虫对塑料的降解是其肠道微生物的作用,目前对昆虫降解塑料的研究方法包括产物分析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细菌培养法和宏基因组学法。展望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利用昆虫降解环境污染物提供依据。
生命科学类课程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课程门类,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生命科学类课程如何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是目前高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热点问题。围绕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思政元素的区别,以动物病理学课程这一生命科学类课程的分支为例,从课程目标的新定位、教学理念的新转变、教学方式的新改革及思政元素的新融入4个方面描述该课程如何从精品课程向一流课程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建设实践。旨在为其他生命科学类课程的一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在重金属中,镉、砷和汞被列为农田中对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最有害的污染物。大米是人类的主食,由于生长期较长,易吸收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的硒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还能有效阻控水稻对其他重金属的吸收,近年来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硒对镉、砷和汞在水稻体内吸收转运影响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硒缓解镉、砷和汞对水稻胁迫的机制,以期为降低水稻中镉、砷和汞含量、提高硒水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措施。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分子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石斛兰产业化技术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技术与工程综合训练中心为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为让非生物专业学生了解身边有益及有害微生物,重庆大学开设了通识课程“身边的微生物”。针对学生无生物学背景,课程内容弱化专业知识深度,主要以不同领域中微生物应用案例为主线,涉及医学、医药、食品、农业和环境等5个领域中常见微生物。在教学模式上采取课内外实验、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采用多位一体方式,考核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评教结果显示,课程无论从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上都深得学生喜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提高微生物菌株β-D-葡萄糖醛酸苷酶产酶数量和活性,缩短发酵产酶时间,对一株鸡源饲用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发酵工艺和初步催化转化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产酶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筛选;采用正交试验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分析,采用HPLC法对酶催化黄芩苷转化试验进行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鸡源饲用枯草芽孢杆菌JY24菌株产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最佳产酶条件:发酵时间42 h,发酵转速240 r/min,装液量10%,培养基初始pH
针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制药知识模块,通过拓展教学思路、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进阶式引导教学,在基础阶段,以教授基因工程制药基本技术和理论为目的,建立双语教学和互动教学,引入前沿进展,夯实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进阶阶段,引入生产设计课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制药工艺创新能力;在升阶阶段,通过系列基因工程制药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药物研发创新能力。实践结果显示,以基因工程制药原理为基础,通过引入前沿进展追踪最新发展方向,配套生产设计课程,并及时融入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实践
开发可兼顾文理科生的分子考古学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可以弥补考古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分子生物学实践学习机会的短板,还能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搭建专业性更强的实践学习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确定了实体课堂无法开展的“古DNA研究”作为内容载体进行虚拟仿真项目开发。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架构兼顾文理科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兼顾文理科生的差异化教学目标,采用以“线上虚拟学习、实体课堂强化”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