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关于文学语言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这里,我们仅就人文性或人文精神的弘扬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一、审美素质及其在语文素质中的作用
在人类的各种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一项普遍而又特殊的素质。审美,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比如政治活动或生产活动不同,更少一些“实用的”和“功利的”目的,更多一些“精神的”和“文化的”的意义。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没有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失去了“精神”和“文明”。
语文教材或读物中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好的范本。这些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美的闪光点,熔铸自身情感结晶的产物。“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相等”,生活七彩斑斓,千姿百态,文学作品就理应是自然美、人物美、情操美等等的统一。在阅读中,我们会伴随审美欣赏,使我们的审美能力循序渐进地得以提高。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须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1、课内提高
①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入时若能建立与课文主旨或情感类似的氛围、情境,会起到一鸣惊人、先声夺人之效,从而为以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执教《故乡的榕树》时,紧紧围绕“乡愁”这一点,精心设计如下导语:“提到家乡,同学们会有何感受?(学生多为住读生,诱发思乡之情)人们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结。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无论身处异地他乡,始终魂牵梦绕思故乡,始终生死相依恋故乡。”由于课前先介绍了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时短短几句话蕴含深意,就能引起共鸣。
除以情动人导入外,以旧带新导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我以“中国四大名楼与诗文”导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师生齐诵诗文,沉浸在对祖国名胜古迹及悠久文化的热爱中,其声朗朗,其乐融融。审美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多媒体的介入也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手段。虽说多媒体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并非万能,但其作用功不可没。集声音、画面为一体,带来视听震撼,不仅悦目,而且赏心。
②美读吟咏 觅取趣味
文学作品如一枚枚青涩的橄榄,初上口觉之无味,细读之,嚼之有味,过后还能回味无穷。朗读品味,有利于觅取趣味,所谓“三分文,七分读”。
有些教师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作用,往往以读带讲,以读串起课堂教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诗词中蕴含深意、美点颇多,不在读中入境、察情、悟理,能起到好的效果吗?而很多文学作品所起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去阐释,去补充。
③驰骋想象 再造形象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优秀的诗歌、散文,想象的翅膀不张开,审美的天空不会高远。
如教《绿》,作者将绿比喻成鸡蛋清、少妇裙幅、荷叶等,用语新奇、高妙,可让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形象,以强化绿的质地、亮泽;最后“我若能挹你以为……临风飘举”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让他们续写下句:你还能想出什么句子?学生必然跃跃欲试。
④赏析评点 鉴赏高下
a、捕捉美点 热烈讨论
可采用赏析讨论和写读后感,然后交流的形式进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就作品的不同角度评点,如语言美、结构美、人情美……再推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如教《冬天之美》,提一问而动全身:冬天之美,美在何处?学生七嘴八舌,评美,赏美,美在其中。
b、同一题材 比较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两首同写洞庭湖的诗,教陆游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它们在主题、表达方式、感情等方面的异同,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的境界。
2、课外补充
举一可以反三,触类方能旁通,课外阅读欣赏是一方广阔的天空。指导学生多读精思、博览兼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许我们在课内太注重教学生怎么吃的方法,殊不知真正好的方法应是放手让学生去在文学海洋中遨游,在文学天空中翱翔,让他们自己去吃,吃出方法,吃出美味来,否则一个个最终面黄肌瘦,面有菜色,何来健康?
单位:湖北京山县一中
一、审美素质及其在语文素质中的作用
在人类的各种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一项普遍而又特殊的素质。审美,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比如政治活动或生产活动不同,更少一些“实用的”和“功利的”目的,更多一些“精神的”和“文化的”的意义。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没有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失去了“精神”和“文明”。
语文教材或读物中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好的范本。这些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美的闪光点,熔铸自身情感结晶的产物。“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相等”,生活七彩斑斓,千姿百态,文学作品就理应是自然美、人物美、情操美等等的统一。在阅读中,我们会伴随审美欣赏,使我们的审美能力循序渐进地得以提高。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须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1、课内提高
①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入时若能建立与课文主旨或情感类似的氛围、情境,会起到一鸣惊人、先声夺人之效,从而为以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执教《故乡的榕树》时,紧紧围绕“乡愁”这一点,精心设计如下导语:“提到家乡,同学们会有何感受?(学生多为住读生,诱发思乡之情)人们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结。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无论身处异地他乡,始终魂牵梦绕思故乡,始终生死相依恋故乡。”由于课前先介绍了余光中的《乡愁》,导入时短短几句话蕴含深意,就能引起共鸣。
除以情动人导入外,以旧带新导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我以“中国四大名楼与诗文”导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师生齐诵诗文,沉浸在对祖国名胜古迹及悠久文化的热爱中,其声朗朗,其乐融融。审美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多媒体的介入也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手段。虽说多媒体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并非万能,但其作用功不可没。集声音、画面为一体,带来视听震撼,不仅悦目,而且赏心。
②美读吟咏 觅取趣味
文学作品如一枚枚青涩的橄榄,初上口觉之无味,细读之,嚼之有味,过后还能回味无穷。朗读品味,有利于觅取趣味,所谓“三分文,七分读”。
有些教师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作用,往往以读带讲,以读串起课堂教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诗词中蕴含深意、美点颇多,不在读中入境、察情、悟理,能起到好的效果吗?而很多文学作品所起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去阐释,去补充。
③驰骋想象 再造形象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优秀的诗歌、散文,想象的翅膀不张开,审美的天空不会高远。
如教《绿》,作者将绿比喻成鸡蛋清、少妇裙幅、荷叶等,用语新奇、高妙,可让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形象,以强化绿的质地、亮泽;最后“我若能挹你以为……临风飘举”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让他们续写下句:你还能想出什么句子?学生必然跃跃欲试。
④赏析评点 鉴赏高下
a、捕捉美点 热烈讨论
可采用赏析讨论和写读后感,然后交流的形式进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就作品的不同角度评点,如语言美、结构美、人情美……再推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如教《冬天之美》,提一问而动全身:冬天之美,美在何处?学生七嘴八舌,评美,赏美,美在其中。
b、同一题材 比较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两首同写洞庭湖的诗,教陆游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比较它们在主题、表达方式、感情等方面的异同,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的境界。
2、课外补充
举一可以反三,触类方能旁通,课外阅读欣赏是一方广阔的天空。指导学生多读精思、博览兼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也许我们在课内太注重教学生怎么吃的方法,殊不知真正好的方法应是放手让学生去在文学海洋中遨游,在文学天空中翱翔,让他们自己去吃,吃出方法,吃出美味来,否则一个个最终面黄肌瘦,面有菜色,何来健康?
单位:湖北京山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