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
汤沐海那睿智的大脑袋中装满了音乐。
在欧洲乐坛,他又一次完成了他的艺术定位。从交响乐指挥到歌剧指挥,再到室内乐团指挥,汤沐海的世界,充满着激情,指挥棒下,又多了一份色彩。
两年前见到汤沐海,我曾说他像当年英国指挥家普列文,怀揣“航空时刻表”满世界飞。几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公民”还是那样忙碌。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后面推动,另一股力量在前面牵引,他身不由己。
现今欧洲乐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汤沐海,唯一没变的是,那份艺术家的纯真。
“太有意思了,我很喜欢这种挑战生涯!音乐之路上,我上演了全武行。”汤沐海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还是那么单纯,简直像个玩耍中的孩子。
“歌剧受众面太广,你不可能自作多情,因此,我学会了妥协。指挥交响乐,感觉就在大海中,随急浪起伏,一会儿被冲到浪尖,一会儿又沉入海底。而室内乐呢,像串珍珠项链,精细到每一个小节。感觉就像从大海边突然到了森林中的山溪边,光着脚浸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感受着那份宁静和清凉透骨,真是妙不可言。”汤沐海说。
说的是音乐,其实是人生。当汤沐海时隔36年后重新站在长宁路江苏路口眺望时,感慨顿生。脚下这块土地上有座工厂,他曾在此度过四年光阴,而今,旧貌不复存在,工厂早没了踪影,拔地而起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当年的工人汤沐海,已经成为一个驰骋欧洲乐坛的出色的华裔音乐大师。
宋祖英美国演唱会结束后,汤沐海飞到了南京。一个星期内,华盛顿、南京、上海,再飞慕尼黑转机到苏黎世。在音乐会间隙,他放心不下97高龄的父亲汤晓丹和年届八旬的老母蓝为洁,匆匆回上海,不到48小时,汤沐海又要飞回苏黎世的音乐会舞台上。
可以肯定,生活给予一年中有着百余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来说,决不是北欧舒适阳光下的闲情逸致。而今任职瑞士室内乐团艺术总监的汤沐海,成了地道的“瑞士钟表匠”,时间,成了他和生命中最吝啬的财富。
这位匆匆的“过路客”,在非常有限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里,2006年10月底的一个晚上,他接受了我的专访……
“出色的音乐家应该用灵魂指挥,而不是追求名利”
汤沐海家中,满屋是书。偌大的一个客厅,除了一套沙发和钢琴外,书架占满了室内所有的空间。书桌前,汤沐海正在打电话,脸上露出了焦急的表情。原来,北欧一些国家工人罢工,飞机航班被取消,他的行程乱了,电话中,他不停地在交涉。见我进门,他用抱歉的手势与我打招呼。
一头艺术长发,汤沐海显得十分洒脱,音乐使他变得年轻。对他而言,还有什么比音乐更重要呢?
当纯情被某种魔力吸引后,艺术家就像玩耍中的孩子,他们对现实世界置若罔闻,热衷于创造自己的世界。汤沐海就是这样,他用指挥棒将旋律织成了丝绒般美妙的音响,奉献给了无数的听众。他成为国际乐坛上中国人的骄傲,在古老欧洲的乐坛上,一个中国指挥家被许多欧洲著名乐团聘请,在世界各地演绎着不朽作品。他将充沛的体能、精力,纯真地献给了他的恋人——音乐。除此之外的世界对他是陌生的。
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谈……
记者:你刚从美国飞回来,又在南京指挥演出了一场音乐会?
汤沐海:那是一场令人激动的音乐会,“三大中国经典作品音乐会”,有《红旗颂》、《梁祝》。和全本的《黄河大合唱》,很过瘾。
记者:国内的报道说,宋祖英美国演唱会非常成功,你感觉呢?
汤沐海:的确如此。宋祖英演唱会,美国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排练得非常认真。演奏中国乐曲,有些地方他们还相当吃力,需要练习,因为为外国民歌全场伴奏,他们还是第一次。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指挥一个外国乐团为中国民歌伴奏,我也是第一次。由于排练时间有限,虽然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效果还是相当不错。中间穿插了两首巴托克的顶峰作品——斯拉夫舞曲,美国乐团非常合作。
记者民歌形式用交响乐队来伴奏,有点像乐曲的单乐章,因为我们的配器还是停留在民乐配器的基础上,似乎没将交响乐队的长处发挥出来。你认为呢?
汤沐海:是这样,非常简单、单调。比如复调啊,配器手法等等缺乏多样化,缺乏独立、缺乏深度、缺乏基本,这需要作曲家们努力。
我对民歌很熟悉,16岁参军到新疆,就接触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音乐,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我也专门学过民歌课,之后,虽然搞古典音乐指挥,但是我接触到不少世界各国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记者: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职业指挥家凤毛麟角,你是其中一位,在欧洲打拼许多年,直至获得成功,指挥这个职业,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你愿意为此奉献一生?
汤沐海:我想这是爱。而且随着时间越久,接触音乐越多越深,也就越喜欢。长时间的学习、摸索、实践以及多年的用功,突然有一天,音乐在你面前融会贯通了,从古代到近代,一个“音乐历史时代”,清晰地展现在你的头脑中,就像人体中的经络,融会贯通后浑身感觉轻松。这种舒畅感,不是用语言能解释清楚的,这是从事指挥职业最愉快、最希望得到的感觉。
记者:音乐很奇特,两小时前激动人心的音乐在瞬间就过去了,曲终人散后,剧场空空荡荡,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音乐中究竟有什么东西让人陶醉?
汤沐海:音乐作品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最珍贵的时间在进行,过去就过去了,但其中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东西,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力量”。音乐会现场的那种氖围,是听录音、看录像无法感觉到的。那么多音乐家,用心和血,用肌肉、用乐器在拨动、在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将人类创造的力量在瞬间碰撞出光彩而呈现给听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表现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的神奇,在于用流畅的节奏、音响,在一个过程中,给你震撼给你愉悦。
记者:每场音乐会以后,你走下舞台后是什么感觉?
汤沐海:处于极度的亢奋中,话也特别多,好像还没有释放够还想继续释放。这个过程要延续到深夜才能有所缓解。说实话,用自己的爱、用音乐去感染观众,对指挥家来说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因此,在排练过程中,乐手们出现了错误和缺点,是不可原谅的,必须去纠正。但是在音乐会表达时,音乐在瞬间喷发时,所有的错误和缺点,似乎又都是可以原谅的。
记者:音乐造就了一批“神经质”的疯子,几乎所有的指挥大师都被人称之为“音乐暴君”,你的老师卡拉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在排练中,有时怎么排练都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你会怎样?你与乐队又是如何相处的?
汤沐海:(哈哈大笑)这是相当使人恼火的事情,但是没办法,有时候你必须得放弃。比如管乐部分,音色 很差,你可以告诉他用心去吹,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励他,但是还是达不到要求。你会感觉到很无奈。对指挥来说,调节乐手与音响之间的关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指挥与乐队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暴君”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代的人际关系,是多元的和交错的,更多的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记者:在你的眼中,国内的音乐环境怎样?
汤沐海我认为,过去的中国,与国际交流太少,在那种环境下,人们对音乐有种饥渴感,艺术家对金钱利益考虑得很少。今天的中国,音乐环境宽松了,可是功利性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而现在的欧洲,心态比较平和,古典音乐是他们的民间音乐,人们可以有很多文化上的选择。
我以为,一个出色的演奏家、音乐家应该用灵魂去演奏,用灵魂去指挥,而不是追求音乐以外的名利。如果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附着在艺术的翅膀上,它就显得沉重而无法自由自在地翱翔。
“别担心中国出不了伟大作品,历史会作回答”
记者:现在,古典音乐会已经到了没有政府或企业资助,仅靠票房收入难以为继的局面,因而,国际上的老牌乐团访华演出,票价高得令人咋舌,国外是这样吗?
汤沐海:在国外,音乐会票价没有那么高。无论在德国、比利时、芬兰等欧洲国家都是这样。在芬兰,一场歌剧最好位置的门票,不过相当于人民币500元。现在国内有些音乐会门票动辄上千块钱,老百姓怎么看得起?举个例子,慕尼黑音乐厅一场演出最高票价也不过90马克,约合45欧元,450块人民币,但他们普通月收入在2500欧元左右,也就是25000块人民币,算算看这个比率占多少?但据我所知,实际上这个座位的价格远远超出票价,政府或者基金会将这部分作了调节,用什么样的方式调节,我们不得而知。欧洲许多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画展,经常免费对公众开放,老年人甚至坐火车和公共汽车,都可以享受免费待遇。
记者:培养一个出色的交响乐指挥,需要多长时间?卡拉扬说至少15年,是吗?你在国内有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可造之才?
汤沐海:卡拉扬所指的是有欧洲文化背景的人,如果是外国人,还不止15年,我看起码还要再加10年。至于有没有发现国内的可造之才,很抱歉,我每次来去匆匆,关心的是音乐会,确实没时间到各地音乐团体去看看,只是在与音乐家们聊天时,听说一些年轻人很有才气。职业指挥,并不是看你挥洒自如,肢体动作如何漂亮,重要的是音乐内涵,用最美的声音,把音乐“传染”给听众,光“传染”还不行,还要知道怎么样科学地去达到这个目的。
我在欧洲了解到,现今在乐坛上的一些有名气的指挥,很小就到歌剧院去学习。他们为歌者弹钢琴,将整部歌剧弹下来,而且一出又一出戏地弹奏,久而久之,就站在了一个高度,到了自己排练,就将自己的音乐感悟用指挥棒去表达。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去天才地表现。
指挥这职业,谈不上天才,这是媒体宣传的结果。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天赋、勤奋、运气的综合体,准确地说,应该是“天才地表现”。
记者:你在柏林跟卡拉扬学习了两年,卡拉扬走后,你有没有写过文章回忆或者纪念他?
汤沐海:历史上曾有指挥家在舞台演出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我的恩师卡拉扬就是在萨尔茨堡他的家乡排练歌剧时倒下的,突然感觉不适,很快就不行了。尽管他是柏林爱乐的霸主,但他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晚年又与乐团不和,有摩擦,心情很压抑。作为伟大的指挥家,他倒下去早了一点。他有高贵的气质,只要他一走进柏林爱乐的大厅,空气即刻变得凝重起来。乐手们从来都恭敬地称他为赫伯特·冯·卡拉扬先生,没有人敢直呼其名。他更多时候是沉默寡言,有黑色幽默,他只做不说,是一个实干家。作为音乐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带给你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每场音乐会或者每部作品中,总有让你莫名激动的东西,即便你是铁石心肠的人,你也会被他的音乐震撼,这是他的力量所在。从这中间,我学到很多东西,并且永远在学。
卡拉扬逝世时,我在国外开音乐会,无法赶去参加葬礼,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一代音乐伟人被葬在萨尔茨堡一个小镇的安静的小山冈上,墓葬非常简单。两年之后,我到萨尔茨堡恩师的墓前,放声大哭了一场。我觉得,能伴随人间最美好的东西飘游九霄云外,这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印象中,卡拉扬不收门生,是吗?
汤沐海:他中年开始,为一些大师班上课,晚年时,他觉得时间紧迫,很少教学生。他的学生不多,但是他提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这些人现在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记者:你还曾在美国坦格伍德音乐中心,在小泽征尔指导下担任指挥,也向伯恩斯坦学习过,这些指挥家谁对你影响最大,谁让你受益最大?
汤沐海:怎么说呢,卡拉扬深沉,伯恩斯坦热情。我以为,卡拉扬是一幅壮观的图画,伯恩斯坦则是人世的交际人;卡拉扬一丝不苟,伟大而深沉,伯恩斯坦则热情如火,音乐充满人性,勾勒人性入木三分。我很有幸受到卡拉扬的赏识,连续两年旁听卡拉扬训练乐团;毕业之后也有机会指挥柏林爱乐的正式演出,卡拉扬强调学生自己要有“悟性”,伯恩斯坦是一请教则滔滔不绝,我问他一首交响曲,他会先将整首作品分析给我听,两者完全不同。对一个指挥来说,指挥歌剧之后再指挥交响乐,戏就唱活了。
在跟卡拉扬学习后,我又跟小泽学习,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小泽对我说,这是我第一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你一定要来听听。因此,我结束了在比利时指挥的新年音乐会之后,立即赶到了维也纳,这让小泽很高兴。
记者:这些年,中国的音乐家频频走到国外,你觉得,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还有哪些事要做?
汤沐海:伟大的作品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只有真正伟大的作品,才能找到自我,才能让世界接受。我认为,一个民族要将自己的东西推出去,要看有没有伟大的作品。西方很多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作品有的是在很多年后才被认可。俄罗斯音乐就走过漫长的一段路,从最初的音乐,欧洲并不接受,几百年后他们融入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后才真正成为世界音乐。
与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史相比,我们民族近代音乐的发展并不健康,似乎缺少些什么,我想,大概是真正的传统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民族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要担心出不了伟大的作品,历史会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你觉得,国内的音乐教育在培养指挥人才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汤沐海:所谓科班造就出色的指挥人才,这种方式本身值得商榷。
我以为,指挥系的学生,可以先送进声乐系学习,从声乐和民歌学起;可以到歌剧院当钢琴手,为歌者 伴奏整出戏;也可以在室内乐中实践,方式很多,许多成功的指挥就是从这儿起步的。
我现在居住的瑞士,学校的教育是从孩提开始,每个人要学四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本民族的语言。学古典音乐的人,没有语言方面的专业技能,你如何研究西方音乐,从事发源于欧洲的古典音乐工作?当你在读意大利歌剧大师的作品或者德国歌剧作品时,如果所有的理解都是需要翻译帮助才能完成时,你又怎么能够做到对作品有创造性的理解?简直难以想象。我们的音乐附小、附中,学古典音乐的学生,应该加强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到了十七八岁,他们的语言就相当好了。指挥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如此。
记者:国内一提到古典音乐,就冠以高雅一词,其实音乐本身从来不存在高低贵贱之说,这种说法本身有“古典音乐是为少数阶层和有钱人服务的”之嫌,海外是这样的吗?
汤沐海的确如此,如你所说,音乐本身不存在高低贵贱之说,更没什么标准。完全是听者的感受。即便是伟大作曲家的作品,有人钟爱也有人不喜欢。就说瓦格纳吧,喜欢他的“粉丝”崇拜得五体投地,但不喜欢他的人,把他骂得一无是处,那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你不觉得吗,音乐使你年轻,你现在还是那么有激情,像个年轻人”。我说。
汤沐海笑了。显得很高兴。当他难得闲暇坐在母亲面前时,蓝为洁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儿子。在她心中,儿子其实早就成了艺术圣徒。他已经不是母亲的私有财产了,他已经献身音乐了……
汤母:艺术之家的辛酸泪
汤沐海出身在艺术之家。父亲汤晓丹是中国电影界老一辈的大导演,人称“不穿军装的将军”,母亲蓝为洁是上影厂电影剪辑“一把刀”,哥哥汤沐黎是中国融入西方世界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年迈的汤老看见儿子归来,喜不自禁:“我这一生,无憾、无怨、无悔。让我感到最大满足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他们凭自己的天赋与拼搏,已遨游在世界艺术海洋中。他们有中国人的风采,有中国人的脊梁。”而母亲蓝为洁,则将思念儿子之情全部寄托在文字中,她用了整整半年时间,伏案著书,写下了34万字。她从心底里为儿子骄傲,也为丈夫汤晓丹自豪,这是他们风雨人生中所诞生的一件件杰出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当年他们那种为艺术而献身的遗传基因,已经在儿子身上显现。
汤沐海说:“我很幸运,有来自母体的才能,有自己的努力,有社会机遇。我很随意地行驶在地球的两头,围着它的圆圈转,带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与人类共同奔赴真正的世界文明,我想,这应该是世界音乐指挥家的责任。”
“命运把我抛到灾难旋涡时,我学会了奋斗,靠自己的拼搏创造奇迹;当幸运之神微笑着向我招手时,我学会了把握机遇,谨慎而又大胆地迎接挑战,让每一场音乐会都成功。”汤沐海说。
在一边的汤母开口了:“我们这个艺术之家啊,像盘散沙。汤老成年在外拍电影,我呢,在农村搞四清,家里经常只剩下没爹没娘的小哥俩,他们吃了不少苦。有一天,领导通知我说,家里出了点事,要我马上回去,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里。原来,汤沐海在五十九中读高中时,被新疆军区文工团看中招去当文艺兵。我匆忙赶到家,汤沐海已经穿上了新军装,马上要出发去新疆。才16岁的孩子啊,我合不得啊!送他上了火车,我坚持没有掉眼泪。但在家收拾他的小床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整整哭了一个星期。”说话间,老太太话语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汤沐海没走多久,‘文革’就开始了。他父亲被打倒关进‘牛棚’,我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汤沐海的厄运开始了。他的日子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小小年纪受到连累,吃尽了苦头。白天干苦活、重活受折磨后,晚上,他忘却一切,一头钻进乐谱中研究音乐,并偷偷地学会了很多乐器。四年之后,汤沐海被退回上海,到工厂当工人。”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一天,汤沐海对我说,妈妈,我作曲需要一架手风琴。我听后没有吱声。在那个年代,买一架手风琴要500多元,而汤老已经停发工资很多年了,日子过得很拮据。到哪里去弄钱呢?没办法,只能靠节俭。于是,我就拼命从伙食费中节省,中午不吃菜,光吃一分钱的汤,每天外出捡废纸,几十里路再背上十几公斤重的废纸,步行回市区去卖钱。就这样,好不容易攒下了三百元,又向别人借了两百多元,托人在北京买了一架手风琴带回上海,了了沐海的心愿。这些往事,我从来没有给儿子说。很多很多年后汤沐海才知道。随着儿子学习需要,他需要一架钢琴。我动足脑筋,想尽一切办法,为汤沐海买了一架钢琴。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下,不容易啊!沐海有了钢琴,为他以后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汤母动情地说。
“直到现在,我儿子的手风琴、钢琴以及小床,还连着我的心,我不舍得卖掉!”
父母的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汤沐海抓住机遇起飞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犹如深山中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溪流,清澈见底。在中国第二代指挥家中,汤沐海的指挥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他依靠自己的实力,融入了国际乐坛的主流群体。这位卡拉扬的关门弟子,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受到了伯恩斯坦、小泽征尔的格外垂青。
汤沐海告诉我:“祖国的文化给了我无法替代的营养,使我在海外占据优势。中国文化的细腻、韵味、深度内涵,常常会在我表达一部音乐作品的某一瞬间启迪我,使我在演绎音乐时,能展现自己独到的风格。”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闪光就在瞬间。今天成功了,还有明天,而明天,又是另外一首新作品,另外一场音乐会,这需要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诠释。明天对我来说,永远是个新起点!”
汤沐海是纯真的,纯真得对于音乐以外的世界有一种漠视。正因为这一份纯真,中国才有了一位世界认可的出色指挥家,世界乐坛多了一位艺术使者。
汤沐海的明天,永远是一个新起点!
汤沐海那睿智的大脑袋中装满了音乐。
在欧洲乐坛,他又一次完成了他的艺术定位。从交响乐指挥到歌剧指挥,再到室内乐团指挥,汤沐海的世界,充满着激情,指挥棒下,又多了一份色彩。
两年前见到汤沐海,我曾说他像当年英国指挥家普列文,怀揣“航空时刻表”满世界飞。几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公民”还是那样忙碌。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后面推动,另一股力量在前面牵引,他身不由己。
现今欧洲乐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汤沐海,唯一没变的是,那份艺术家的纯真。
“太有意思了,我很喜欢这种挑战生涯!音乐之路上,我上演了全武行。”汤沐海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还是那么单纯,简直像个玩耍中的孩子。
“歌剧受众面太广,你不可能自作多情,因此,我学会了妥协。指挥交响乐,感觉就在大海中,随急浪起伏,一会儿被冲到浪尖,一会儿又沉入海底。而室内乐呢,像串珍珠项链,精细到每一个小节。感觉就像从大海边突然到了森林中的山溪边,光着脚浸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感受着那份宁静和清凉透骨,真是妙不可言。”汤沐海说。
说的是音乐,其实是人生。当汤沐海时隔36年后重新站在长宁路江苏路口眺望时,感慨顿生。脚下这块土地上有座工厂,他曾在此度过四年光阴,而今,旧貌不复存在,工厂早没了踪影,拔地而起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当年的工人汤沐海,已经成为一个驰骋欧洲乐坛的出色的华裔音乐大师。
宋祖英美国演唱会结束后,汤沐海飞到了南京。一个星期内,华盛顿、南京、上海,再飞慕尼黑转机到苏黎世。在音乐会间隙,他放心不下97高龄的父亲汤晓丹和年届八旬的老母蓝为洁,匆匆回上海,不到48小时,汤沐海又要飞回苏黎世的音乐会舞台上。
可以肯定,生活给予一年中有着百余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来说,决不是北欧舒适阳光下的闲情逸致。而今任职瑞士室内乐团艺术总监的汤沐海,成了地道的“瑞士钟表匠”,时间,成了他和生命中最吝啬的财富。
这位匆匆的“过路客”,在非常有限的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里,2006年10月底的一个晚上,他接受了我的专访……
“出色的音乐家应该用灵魂指挥,而不是追求名利”
汤沐海家中,满屋是书。偌大的一个客厅,除了一套沙发和钢琴外,书架占满了室内所有的空间。书桌前,汤沐海正在打电话,脸上露出了焦急的表情。原来,北欧一些国家工人罢工,飞机航班被取消,他的行程乱了,电话中,他不停地在交涉。见我进门,他用抱歉的手势与我打招呼。
一头艺术长发,汤沐海显得十分洒脱,音乐使他变得年轻。对他而言,还有什么比音乐更重要呢?
当纯情被某种魔力吸引后,艺术家就像玩耍中的孩子,他们对现实世界置若罔闻,热衷于创造自己的世界。汤沐海就是这样,他用指挥棒将旋律织成了丝绒般美妙的音响,奉献给了无数的听众。他成为国际乐坛上中国人的骄傲,在古老欧洲的乐坛上,一个中国指挥家被许多欧洲著名乐团聘请,在世界各地演绎着不朽作品。他将充沛的体能、精力,纯真地献给了他的恋人——音乐。除此之外的世界对他是陌生的。
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谈……
记者:你刚从美国飞回来,又在南京指挥演出了一场音乐会?
汤沐海:那是一场令人激动的音乐会,“三大中国经典作品音乐会”,有《红旗颂》、《梁祝》。和全本的《黄河大合唱》,很过瘾。
记者:国内的报道说,宋祖英美国演唱会非常成功,你感觉呢?
汤沐海:的确如此。宋祖英演唱会,美国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排练得非常认真。演奏中国乐曲,有些地方他们还相当吃力,需要练习,因为为外国民歌全场伴奏,他们还是第一次。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指挥一个外国乐团为中国民歌伴奏,我也是第一次。由于排练时间有限,虽然没有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效果还是相当不错。中间穿插了两首巴托克的顶峰作品——斯拉夫舞曲,美国乐团非常合作。
记者民歌形式用交响乐队来伴奏,有点像乐曲的单乐章,因为我们的配器还是停留在民乐配器的基础上,似乎没将交响乐队的长处发挥出来。你认为呢?
汤沐海:是这样,非常简单、单调。比如复调啊,配器手法等等缺乏多样化,缺乏独立、缺乏深度、缺乏基本,这需要作曲家们努力。
我对民歌很熟悉,16岁参军到新疆,就接触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音乐,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我也专门学过民歌课,之后,虽然搞古典音乐指挥,但是我接触到不少世界各国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
记者: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职业指挥家凤毛麟角,你是其中一位,在欧洲打拼许多年,直至获得成功,指挥这个职业,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你愿意为此奉献一生?
汤沐海:我想这是爱。而且随着时间越久,接触音乐越多越深,也就越喜欢。长时间的学习、摸索、实践以及多年的用功,突然有一天,音乐在你面前融会贯通了,从古代到近代,一个“音乐历史时代”,清晰地展现在你的头脑中,就像人体中的经络,融会贯通后浑身感觉轻松。这种舒畅感,不是用语言能解释清楚的,这是从事指挥职业最愉快、最希望得到的感觉。
记者:音乐很奇特,两小时前激动人心的音乐在瞬间就过去了,曲终人散后,剧场空空荡荡,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音乐中究竟有什么东西让人陶醉?
汤沐海:音乐作品从第一秒到最后一秒,最珍贵的时间在进行,过去就过去了,但其中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东西,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力量”。音乐会现场的那种氖围,是听录音、看录像无法感觉到的。那么多音乐家,用心和血,用肌肉、用乐器在拨动、在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将人类创造的力量在瞬间碰撞出光彩而呈现给听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表现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的神奇,在于用流畅的节奏、音响,在一个过程中,给你震撼给你愉悦。
记者:每场音乐会以后,你走下舞台后是什么感觉?
汤沐海:处于极度的亢奋中,话也特别多,好像还没有释放够还想继续释放。这个过程要延续到深夜才能有所缓解。说实话,用自己的爱、用音乐去感染观众,对指挥家来说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因此,在排练过程中,乐手们出现了错误和缺点,是不可原谅的,必须去纠正。但是在音乐会表达时,音乐在瞬间喷发时,所有的错误和缺点,似乎又都是可以原谅的。
记者:音乐造就了一批“神经质”的疯子,几乎所有的指挥大师都被人称之为“音乐暴君”,你的老师卡拉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在排练中,有时怎么排练都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你会怎样?你与乐队又是如何相处的?
汤沐海:(哈哈大笑)这是相当使人恼火的事情,但是没办法,有时候你必须得放弃。比如管乐部分,音色 很差,你可以告诉他用心去吹,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励他,但是还是达不到要求。你会感觉到很无奈。对指挥来说,调节乐手与音响之间的关系,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指挥与乐队之间的关系,过去那种“暴君”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代的人际关系,是多元的和交错的,更多的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记者:在你的眼中,国内的音乐环境怎样?
汤沐海我认为,过去的中国,与国际交流太少,在那种环境下,人们对音乐有种饥渴感,艺术家对金钱利益考虑得很少。今天的中国,音乐环境宽松了,可是功利性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而现在的欧洲,心态比较平和,古典音乐是他们的民间音乐,人们可以有很多文化上的选择。
我以为,一个出色的演奏家、音乐家应该用灵魂去演奏,用灵魂去指挥,而不是追求音乐以外的名利。如果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附着在艺术的翅膀上,它就显得沉重而无法自由自在地翱翔。
“别担心中国出不了伟大作品,历史会作回答”
记者:现在,古典音乐会已经到了没有政府或企业资助,仅靠票房收入难以为继的局面,因而,国际上的老牌乐团访华演出,票价高得令人咋舌,国外是这样吗?
汤沐海:在国外,音乐会票价没有那么高。无论在德国、比利时、芬兰等欧洲国家都是这样。在芬兰,一场歌剧最好位置的门票,不过相当于人民币500元。现在国内有些音乐会门票动辄上千块钱,老百姓怎么看得起?举个例子,慕尼黑音乐厅一场演出最高票价也不过90马克,约合45欧元,450块人民币,但他们普通月收入在2500欧元左右,也就是25000块人民币,算算看这个比率占多少?但据我所知,实际上这个座位的价格远远超出票价,政府或者基金会将这部分作了调节,用什么样的方式调节,我们不得而知。欧洲许多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画展,经常免费对公众开放,老年人甚至坐火车和公共汽车,都可以享受免费待遇。
记者:培养一个出色的交响乐指挥,需要多长时间?卡拉扬说至少15年,是吗?你在国内有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可造之才?
汤沐海:卡拉扬所指的是有欧洲文化背景的人,如果是外国人,还不止15年,我看起码还要再加10年。至于有没有发现国内的可造之才,很抱歉,我每次来去匆匆,关心的是音乐会,确实没时间到各地音乐团体去看看,只是在与音乐家们聊天时,听说一些年轻人很有才气。职业指挥,并不是看你挥洒自如,肢体动作如何漂亮,重要的是音乐内涵,用最美的声音,把音乐“传染”给听众,光“传染”还不行,还要知道怎么样科学地去达到这个目的。
我在欧洲了解到,现今在乐坛上的一些有名气的指挥,很小就到歌剧院去学习。他们为歌者弹钢琴,将整部歌剧弹下来,而且一出又一出戏地弹奏,久而久之,就站在了一个高度,到了自己排练,就将自己的音乐感悟用指挥棒去表达。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去天才地表现。
指挥这职业,谈不上天才,这是媒体宣传的结果。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天赋、勤奋、运气的综合体,准确地说,应该是“天才地表现”。
记者:你在柏林跟卡拉扬学习了两年,卡拉扬走后,你有没有写过文章回忆或者纪念他?
汤沐海:历史上曾有指挥家在舞台演出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我的恩师卡拉扬就是在萨尔茨堡他的家乡排练歌剧时倒下的,突然感觉不适,很快就不行了。尽管他是柏林爱乐的霸主,但他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晚年又与乐团不和,有摩擦,心情很压抑。作为伟大的指挥家,他倒下去早了一点。他有高贵的气质,只要他一走进柏林爱乐的大厅,空气即刻变得凝重起来。乐手们从来都恭敬地称他为赫伯特·冯·卡拉扬先生,没有人敢直呼其名。他更多时候是沉默寡言,有黑色幽默,他只做不说,是一个实干家。作为音乐家,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带给你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每场音乐会或者每部作品中,总有让你莫名激动的东西,即便你是铁石心肠的人,你也会被他的音乐震撼,这是他的力量所在。从这中间,我学到很多东西,并且永远在学。
卡拉扬逝世时,我在国外开音乐会,无法赶去参加葬礼,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一代音乐伟人被葬在萨尔茨堡一个小镇的安静的小山冈上,墓葬非常简单。两年之后,我到萨尔茨堡恩师的墓前,放声大哭了一场。我觉得,能伴随人间最美好的东西飘游九霄云外,这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印象中,卡拉扬不收门生,是吗?
汤沐海:他中年开始,为一些大师班上课,晚年时,他觉得时间紧迫,很少教学生。他的学生不多,但是他提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这些人现在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记者:你还曾在美国坦格伍德音乐中心,在小泽征尔指导下担任指挥,也向伯恩斯坦学习过,这些指挥家谁对你影响最大,谁让你受益最大?
汤沐海:怎么说呢,卡拉扬深沉,伯恩斯坦热情。我以为,卡拉扬是一幅壮观的图画,伯恩斯坦则是人世的交际人;卡拉扬一丝不苟,伟大而深沉,伯恩斯坦则热情如火,音乐充满人性,勾勒人性入木三分。我很有幸受到卡拉扬的赏识,连续两年旁听卡拉扬训练乐团;毕业之后也有机会指挥柏林爱乐的正式演出,卡拉扬强调学生自己要有“悟性”,伯恩斯坦是一请教则滔滔不绝,我问他一首交响曲,他会先将整首作品分析给我听,两者完全不同。对一个指挥来说,指挥歌剧之后再指挥交响乐,戏就唱活了。
在跟卡拉扬学习后,我又跟小泽学习,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小泽对我说,这是我第一个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你一定要来听听。因此,我结束了在比利时指挥的新年音乐会之后,立即赶到了维也纳,这让小泽很高兴。
记者:这些年,中国的音乐家频频走到国外,你觉得,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还有哪些事要做?
汤沐海:伟大的作品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只有真正伟大的作品,才能找到自我,才能让世界接受。我认为,一个民族要将自己的东西推出去,要看有没有伟大的作品。西方很多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作品有的是在很多年后才被认可。俄罗斯音乐就走过漫长的一段路,从最初的音乐,欧洲并不接受,几百年后他们融入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后才真正成为世界音乐。
与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史相比,我们民族近代音乐的发展并不健康,似乎缺少些什么,我想,大概是真正的传统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民族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要担心出不了伟大的作品,历史会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你觉得,国内的音乐教育在培养指挥人才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汤沐海:所谓科班造就出色的指挥人才,这种方式本身值得商榷。
我以为,指挥系的学生,可以先送进声乐系学习,从声乐和民歌学起;可以到歌剧院当钢琴手,为歌者 伴奏整出戏;也可以在室内乐中实践,方式很多,许多成功的指挥就是从这儿起步的。
我现在居住的瑞士,学校的教育是从孩提开始,每个人要学四种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本民族的语言。学古典音乐的人,没有语言方面的专业技能,你如何研究西方音乐,从事发源于欧洲的古典音乐工作?当你在读意大利歌剧大师的作品或者德国歌剧作品时,如果所有的理解都是需要翻译帮助才能完成时,你又怎么能够做到对作品有创造性的理解?简直难以想象。我们的音乐附小、附中,学古典音乐的学生,应该加强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到了十七八岁,他们的语言就相当好了。指挥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如此。
记者:国内一提到古典音乐,就冠以高雅一词,其实音乐本身从来不存在高低贵贱之说,这种说法本身有“古典音乐是为少数阶层和有钱人服务的”之嫌,海外是这样的吗?
汤沐海的确如此,如你所说,音乐本身不存在高低贵贱之说,更没什么标准。完全是听者的感受。即便是伟大作曲家的作品,有人钟爱也有人不喜欢。就说瓦格纳吧,喜欢他的“粉丝”崇拜得五体投地,但不喜欢他的人,把他骂得一无是处,那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你不觉得吗,音乐使你年轻,你现在还是那么有激情,像个年轻人”。我说。
汤沐海笑了。显得很高兴。当他难得闲暇坐在母亲面前时,蓝为洁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儿子。在她心中,儿子其实早就成了艺术圣徒。他已经不是母亲的私有财产了,他已经献身音乐了……
汤母:艺术之家的辛酸泪
汤沐海出身在艺术之家。父亲汤晓丹是中国电影界老一辈的大导演,人称“不穿军装的将军”,母亲蓝为洁是上影厂电影剪辑“一把刀”,哥哥汤沐黎是中国融入西方世界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年迈的汤老看见儿子归来,喜不自禁:“我这一生,无憾、无怨、无悔。让我感到最大满足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他们凭自己的天赋与拼搏,已遨游在世界艺术海洋中。他们有中国人的风采,有中国人的脊梁。”而母亲蓝为洁,则将思念儿子之情全部寄托在文字中,她用了整整半年时间,伏案著书,写下了34万字。她从心底里为儿子骄傲,也为丈夫汤晓丹自豪,这是他们风雨人生中所诞生的一件件杰出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当年他们那种为艺术而献身的遗传基因,已经在儿子身上显现。
汤沐海说:“我很幸运,有来自母体的才能,有自己的努力,有社会机遇。我很随意地行驶在地球的两头,围着它的圆圈转,带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与人类共同奔赴真正的世界文明,我想,这应该是世界音乐指挥家的责任。”
“命运把我抛到灾难旋涡时,我学会了奋斗,靠自己的拼搏创造奇迹;当幸运之神微笑着向我招手时,我学会了把握机遇,谨慎而又大胆地迎接挑战,让每一场音乐会都成功。”汤沐海说。
在一边的汤母开口了:“我们这个艺术之家啊,像盘散沙。汤老成年在外拍电影,我呢,在农村搞四清,家里经常只剩下没爹没娘的小哥俩,他们吃了不少苦。有一天,领导通知我说,家里出了点事,要我马上回去,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里。原来,汤沐海在五十九中读高中时,被新疆军区文工团看中招去当文艺兵。我匆忙赶到家,汤沐海已经穿上了新军装,马上要出发去新疆。才16岁的孩子啊,我合不得啊!送他上了火车,我坚持没有掉眼泪。但在家收拾他的小床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整整哭了一个星期。”说话间,老太太话语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汤沐海没走多久,‘文革’就开始了。他父亲被打倒关进‘牛棚’,我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汤沐海的厄运开始了。他的日子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小小年纪受到连累,吃尽了苦头。白天干苦活、重活受折磨后,晚上,他忘却一切,一头钻进乐谱中研究音乐,并偷偷地学会了很多乐器。四年之后,汤沐海被退回上海,到工厂当工人。”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一天,汤沐海对我说,妈妈,我作曲需要一架手风琴。我听后没有吱声。在那个年代,买一架手风琴要500多元,而汤老已经停发工资很多年了,日子过得很拮据。到哪里去弄钱呢?没办法,只能靠节俭。于是,我就拼命从伙食费中节省,中午不吃菜,光吃一分钱的汤,每天外出捡废纸,几十里路再背上十几公斤重的废纸,步行回市区去卖钱。就这样,好不容易攒下了三百元,又向别人借了两百多元,托人在北京买了一架手风琴带回上海,了了沐海的心愿。这些往事,我从来没有给儿子说。很多很多年后汤沐海才知道。随着儿子学习需要,他需要一架钢琴。我动足脑筋,想尽一切办法,为汤沐海买了一架钢琴。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下,不容易啊!沐海有了钢琴,为他以后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汤母动情地说。
“直到现在,我儿子的手风琴、钢琴以及小床,还连着我的心,我不舍得卖掉!”
父母的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汤沐海抓住机遇起飞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犹如深山中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溪流,清澈见底。在中国第二代指挥家中,汤沐海的指挥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他依靠自己的实力,融入了国际乐坛的主流群体。这位卡拉扬的关门弟子,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受到了伯恩斯坦、小泽征尔的格外垂青。
汤沐海告诉我:“祖国的文化给了我无法替代的营养,使我在海外占据优势。中国文化的细腻、韵味、深度内涵,常常会在我表达一部音乐作品的某一瞬间启迪我,使我在演绎音乐时,能展现自己独到的风格。”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闪光就在瞬间。今天成功了,还有明天,而明天,又是另外一首新作品,另外一场音乐会,这需要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诠释。明天对我来说,永远是个新起点!”
汤沐海是纯真的,纯真得对于音乐以外的世界有一种漠视。正因为这一份纯真,中国才有了一位世界认可的出色指挥家,世界乐坛多了一位艺术使者。
汤沐海的明天,永远是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