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浩的烦恼
周末,6岁的浩浩被保姆从幼儿园接回家,见到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家,非常高兴。父子俩热络地玩起了游戏,当妈妈进门的时候,他似乎捕捉到一丝尴尬的气氛。晚饭时,浩浩显得异常兴奋,一个人又是讲故事,又是唱儿歌,仿佛在演一出独角戏,身边坐着的是两个心不在焉的大人。晚饭后,爸爸妈妈各忙各的,浩浩乖巧地在房间里画画。到睡觉时间了,浩浩懂事地洗漱完准备跟妈妈回房上床,忽然他一把拉住爸爸的手,坚决地要求三人睡一张床。爸爸妈妈犹豫地对视了一会儿,最后同意了。熄灯后,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浩浩,左手拉着妈妈的手,右手拉着爸爸的手,并将父母的手交叠在一起……年幼的浩浩并不知道,早在他4岁的时候,父母就因两地分居,情感疏远而办理了离婚手续。只是双方商定,等孩子长大些再告知真相。
虽然大人们对真相三缄其口,但敏感的浩浩依然感觉出其中的端倪。一次,他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说,哪怕大人离婚,也要养他们的宝宝。”
浩浩上小学后,家中这样的气氛依然维持着。直到一天傍晚,浩浩回家后见爸爸妈妈两人正在卧室谈话,懂事的他转身回自己房间做作业,哪料妈妈却把他叫了进来。当妈妈告知,其实三年前,爸爸妈妈就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时,浩浩的眼圈瞬时红了,一直担心怀疑的事情终于成为事实,而且爸爸将要重新建立家庭,浩浩顿时懵了,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望着浩浩痛苦的小脸,爸爸妈妈开始互相埋怨对方说错话……两个星期后,浩浩的班主任来电话,告诉妈妈,最近浩浩上课很不专心,而且成绩直线下降。妈妈听了以后非常担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单亲孩子的“心事”
所谓单亲家庭,并不是单指离异家庭。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父母离婚、父母因工作长期分居两地、父母一方去世等等。上述案例中的浩浩起初是承受着爸爸妈妈两地分居的烦恼,之后又不得不接受爸爸妈妈离婚和爸爸再婚的现状。针对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孩子大多怀有如下的“心事”:
1、“你们不要我了!”
故事中的浩浩虽然不知道真相,但内心的恐惧却呼之欲出,并多次通过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来。有时候爸爸妈妈不忍心那么快让年幼的孩子承受真相,但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觉察不到。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台灵敏的小雷达,时刻捕捉着父母的心思,尤其是家庭气氛不太正常的时候。在浩浩说出那句“哪怕大人离婚,也要养他们的宝宝”之前,他无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父母的失和最易勾起孩子这样的疑问,作为父母爱的结晶,他们很难接受父母已经不再相爱。当家庭破碎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也随之破碎了。
2、“我怎么做爸爸(妈妈)才会回来?”
通常因夫妻不和而导致的单亲家庭,孩子会有一个秘密的心愿———即让破碎的家庭完好如初。浩浩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努力地为父母的和好创造机会。有些孩子会和浩浩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吸引父母的眼球。比如在学校中努力表现,希望由此看到父母和好的画面等。但他们不能明白,孩子的努力有时并不能弥合成人间的关系问题,父母对婚姻的感觉及处理,通常不由子女的态度而改变。如果一个孩子始终抱有这样的幻想,当他面对真相时,将会感觉太过痛苦而无法接受。他们将父母无法在一起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自己的行为,任自责淹没幼小的心灵。有时,为了拯救家庭,他们不惜让自己“生病”,用自己的“病”作为家庭的粘合剂,付出成长的代价。
3、“我恨你!”
当任何努力都不见成效的时候,孩子便会由爱生恨。一方面,当孩子思念爸爸(妈妈)却又不能常常见到的时候,他们会相当愤怒,并把一切痛苦归咎于离去的爸爸(妈妈);另一方面,周围亲戚朋友的不慎言行也误导了孩子的认知,如“你妈妈不是个好女人”、“你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等等。浩浩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过对父亲的“恨意”,但他上课时心不在焉的行为却仿佛是对父亲的“报复”。
如何将伤害降到最小
★不宜隐瞒太久
浩浩的父母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但刻意地隐瞒,反而触发孩子更多槽糕的想象。原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很具有想象力,当他们无法正面获得信息时,猜测和想象成了找寻答案惟一的手段。于是孩子内心的恐惧成倍地增长,每天都需要花精力去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5岁之前,和蔼自然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婚的事,或者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都是可行的,并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而且孩子对父母再婚的接纳程度也会较好;但5岁之后,孩子的内心已有清晰父亲的形象,这个阶段正需要父亲的力量给予支持,突然面对真相,有时反而伤害更大。
★给出具体承诺
在向孩子道出真相的同时,应辅以具体的爱的承诺,以保全孩子的基本安全感。由于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被抛弃,因此父母需要保证对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不作改动。拿案例中的浩浩来说:比如他和妈妈可以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比如固定时段爸爸会来看望浩浩,并和他有单独相处的时间;比如依然每周周末去爷爷奶奶家;比如每天和爸爸通个电话等等。当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候,尽量具体地告知他如何与爸爸接触,对孩子来说不会感到那么绝望。有时,孩子自己也会提出一些要求,父母可以权衡,如果太为难,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替代的办法,切忌一口回绝。
★父母不彼此抱怨
对孩子来说,二分之一来自爸爸,二分之一来自妈妈,他始终会牵挂自己的父母,无论父母之间有无婚姻。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不断在孩子耳边抱怨对方,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那意味着他想要和父母双方联结的愿望被压抑:和妈妈走得近,怕爸爸知道不开心;和爸爸走得近,也怕妈妈会生气。左右为难的结果是,孩子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
(作者系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特聘咨询专家)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周末,6岁的浩浩被保姆从幼儿园接回家,见到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家,非常高兴。父子俩热络地玩起了游戏,当妈妈进门的时候,他似乎捕捉到一丝尴尬的气氛。晚饭时,浩浩显得异常兴奋,一个人又是讲故事,又是唱儿歌,仿佛在演一出独角戏,身边坐着的是两个心不在焉的大人。晚饭后,爸爸妈妈各忙各的,浩浩乖巧地在房间里画画。到睡觉时间了,浩浩懂事地洗漱完准备跟妈妈回房上床,忽然他一把拉住爸爸的手,坚决地要求三人睡一张床。爸爸妈妈犹豫地对视了一会儿,最后同意了。熄灯后,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浩浩,左手拉着妈妈的手,右手拉着爸爸的手,并将父母的手交叠在一起……年幼的浩浩并不知道,早在他4岁的时候,父母就因两地分居,情感疏远而办理了离婚手续。只是双方商定,等孩子长大些再告知真相。
虽然大人们对真相三缄其口,但敏感的浩浩依然感觉出其中的端倪。一次,他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说,哪怕大人离婚,也要养他们的宝宝。”
浩浩上小学后,家中这样的气氛依然维持着。直到一天傍晚,浩浩回家后见爸爸妈妈两人正在卧室谈话,懂事的他转身回自己房间做作业,哪料妈妈却把他叫了进来。当妈妈告知,其实三年前,爸爸妈妈就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时,浩浩的眼圈瞬时红了,一直担心怀疑的事情终于成为事实,而且爸爸将要重新建立家庭,浩浩顿时懵了,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望着浩浩痛苦的小脸,爸爸妈妈开始互相埋怨对方说错话……两个星期后,浩浩的班主任来电话,告诉妈妈,最近浩浩上课很不专心,而且成绩直线下降。妈妈听了以后非常担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单亲孩子的“心事”
所谓单亲家庭,并不是单指离异家庭。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父母离婚、父母因工作长期分居两地、父母一方去世等等。上述案例中的浩浩起初是承受着爸爸妈妈两地分居的烦恼,之后又不得不接受爸爸妈妈离婚和爸爸再婚的现状。针对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孩子大多怀有如下的“心事”:
1、“你们不要我了!”
故事中的浩浩虽然不知道真相,但内心的恐惧却呼之欲出,并多次通过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来。有时候爸爸妈妈不忍心那么快让年幼的孩子承受真相,但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觉察不到。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台灵敏的小雷达,时刻捕捉着父母的心思,尤其是家庭气氛不太正常的时候。在浩浩说出那句“哪怕大人离婚,也要养他们的宝宝”之前,他无疑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父母的失和最易勾起孩子这样的疑问,作为父母爱的结晶,他们很难接受父母已经不再相爱。当家庭破碎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也随之破碎了。
2、“我怎么做爸爸(妈妈)才会回来?”
通常因夫妻不和而导致的单亲家庭,孩子会有一个秘密的心愿———即让破碎的家庭完好如初。浩浩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努力地为父母的和好创造机会。有些孩子会和浩浩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吸引父母的眼球。比如在学校中努力表现,希望由此看到父母和好的画面等。但他们不能明白,孩子的努力有时并不能弥合成人间的关系问题,父母对婚姻的感觉及处理,通常不由子女的态度而改变。如果一个孩子始终抱有这样的幻想,当他面对真相时,将会感觉太过痛苦而无法接受。他们将父母无法在一起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自己的行为,任自责淹没幼小的心灵。有时,为了拯救家庭,他们不惜让自己“生病”,用自己的“病”作为家庭的粘合剂,付出成长的代价。
3、“我恨你!”
当任何努力都不见成效的时候,孩子便会由爱生恨。一方面,当孩子思念爸爸(妈妈)却又不能常常见到的时候,他们会相当愤怒,并把一切痛苦归咎于离去的爸爸(妈妈);另一方面,周围亲戚朋友的不慎言行也误导了孩子的认知,如“你妈妈不是个好女人”、“你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等等。浩浩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过对父亲的“恨意”,但他上课时心不在焉的行为却仿佛是对父亲的“报复”。
如何将伤害降到最小
★不宜隐瞒太久
浩浩的父母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但刻意地隐瞒,反而触发孩子更多槽糕的想象。原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很具有想象力,当他们无法正面获得信息时,猜测和想象成了找寻答案惟一的手段。于是孩子内心的恐惧成倍地增长,每天都需要花精力去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实,5岁之前,和蔼自然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婚的事,或者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都是可行的,并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而且孩子对父母再婚的接纳程度也会较好;但5岁之后,孩子的内心已有清晰父亲的形象,这个阶段正需要父亲的力量给予支持,突然面对真相,有时反而伤害更大。
★给出具体承诺
在向孩子道出真相的同时,应辅以具体的爱的承诺,以保全孩子的基本安全感。由于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被抛弃,因此父母需要保证对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不作改动。拿案例中的浩浩来说:比如他和妈妈可以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比如固定时段爸爸会来看望浩浩,并和他有单独相处的时间;比如依然每周周末去爷爷奶奶家;比如每天和爸爸通个电话等等。当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候,尽量具体地告知他如何与爸爸接触,对孩子来说不会感到那么绝望。有时,孩子自己也会提出一些要求,父母可以权衡,如果太为难,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替代的办法,切忌一口回绝。
★父母不彼此抱怨
对孩子来说,二分之一来自爸爸,二分之一来自妈妈,他始终会牵挂自己的父母,无论父母之间有无婚姻。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不断在孩子耳边抱怨对方,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那意味着他想要和父母双方联结的愿望被压抑:和妈妈走得近,怕爸爸知道不开心;和爸爸走得近,也怕妈妈会生气。左右为难的结果是,孩子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
(作者系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特聘咨询专家)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