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声乐唱法有着自身的民族特色,是优秀的艺术资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声乐唱法文化历史悠久,更是我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本文从中国声乐唱法的发声科学、字正腔圆、情感抒发、润腔讲究、表演得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来认识中国声乐唱法艺术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声乐唱法;民族特色;演唱艺术;表现形式
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具备民族音乐特色。其特点是表演风格多样,演唱方式多变,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蕴含着多种艺术美感。中国音乐艺术在5000多年来的发展中,沾染了民族的气息和文化的色彩,是深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别具特色的是审美标准。其表现形式包括民歌、曲艺和戏曲等,而且,随着国内音乐向多元化音乐方向的发展,中国声乐唱法也正在与国际音乐接轨,让中国声乐唱法艺术走向世界。
一、发声科学
声音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唱中如何正确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表演者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发声,掌握真声、假声、混合声等,这样才能在唱歌中做到底气十足,气疏韵长。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这是讲教师在收学生时,首先要看学生的声音条件是否可以,是否能运用良好的呼吸和发声方法;又如《礼记·乐记》也有这样一段记载:“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①这是说唱歌者要有控制气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唱歌时声音顺畅。
音乐艺术在审美上,有着对声音的评判标准。其评价的字词为:“甜美、圆润、清脆、轻柔。”人们常常评价一些唱歌者的声音让人听完后有种声韵相融、余音绕梁的感觉。这是对歌者声音的高评价,也是对声音的要求。那么,我们介绍一下发声技巧:需要演唱者在唱歌时尽量吸气,以保证声带有很强的弹性,实现声带在运动中的灵活,让歌声听起来有很大的张弛力。而且,演唱者不仅要练习发声,还要学会控制嗓音,让声音听起来有强弱、松弛、刚柔的变化,从而让歌声听起来更加有感情。
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年的发展中,演唱者演唱技艺逐渐提高,其声音特点不仅保持了甜美、圆润、清脆、轻柔等优点,还有豪迈、奔放、浑厚等特色。例如:放黄莺(无锡);紫竹调(宜兴);那一盏灯笼不点火(江阴);结识私情东海东(常熟);采茶灯(江苏溧水);剪窗花(无锡)等,这些歌曲多数是民歌,具有当地的歌曲特点,具有原生态特色。
二、字正腔圆
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和说话是不一样的,难度很大,要求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字正腔圆就是我国声乐艺术对唱字的评价标准。其要求如下:
第一,吐字要清晰、咬字要准确。语言特点让中国声乐唱法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唱歌是为了讲述作品中的故事,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如果都无法听清作品的内容,那么就无法展现作品的魅力,更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失败的歌唱表演。中国许多古代戏曲家都对唱字有很高的要求。例如:魏良辅曾经在《曲律》中讲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指明了“字清”在唱歌中的重要性。所以,字清是中国声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唱歌好坏的根本需要。
第二,唱字要有韵律感。唱字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正确的使用唱字技巧,才能在唱歌过程中吐字清晰,咬字准确,才能让歌曲听起来有韵律感。声乐界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找出了正确唱字的方法。它是把汉字分成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然后根据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声音特点进行发声训练,保证唱字的清晰、准确、有韵味。还要掌握“四呼”、“四声”和“五音”等技巧,提高歌声的灵活性,让音字表达多样化。这里的“四呼”指的是口形变化:开、齐、撮、合;“四声”指的是声调变化: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五音”指的是口腔五部分的腔调变化唇、齿、喉、牙、舌等。总之,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各地区方言差异较大,没有统一的唱歌技巧约束很难形成统一的审美标准,歌唱界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才把这一唱字技巧推广到全国各地,才会让中国声乐唱法大方光彩,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②。
第三,唱字要灵活。唱歌不仅需要掌握唱字技巧,也要学会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歌曲听起来富有情感,打动观众。也就是说,演唱者要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来运用唱字方法,把唱字进行细腻的处理,这样会让演唱者的歌曲有更强的感染力。还有,作曲家创作一个作品肯定有他的个人情绪和感情,演唱者要准确的进行把握,从而让歌曲听起来喜悲分明,让观众真正的听懂这个作品。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增强感染力,在吐字上,会用到硬咬、软咬等方法;在收音上,会用到半收、全收、急收、慢收等方法;在表现上,会用到语气、语调、语势、重声、轻声等手法,有时,演唱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情绪,还会加强对某一个字的处理,从而让歌曲听起来更有韵味,能带领观众走入歌曲的意境。
三、情感抒发
情感表达是一首歌曲的创作目的,也是歌唱者情感的宣泄。尤其是民族声乐,更是注重情感和声音上的和谐和统一,做到“声情并茂”,从而让观众从歌声中听出情愫。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讲到:“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其意批评了演唱者在唱歌时只注重表现声音技巧,认为只有将声音的掌控和情感的表达都做好才是真正的演唱。又如: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的《乐记》中讲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其内容的意思是:音乐就是为了表达情感的,是情感变化的表露③。
从中国声乐唱法的发展中看出,中国声乐唱法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的要求很高,不管是何种声乐表现形式,表演者的表情变化和声音变化也是艺术审美的评定标准,表情元素的融入让歌曲表现力更强、感情更真切。这种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让民族声乐更有感染力、也让歌唱者的情感通过表情流露出来。 四、润腔讲究
歌唱也要讲究有韵味、有腔调,这是中国声乐唱法的审美标准。歌曲韵味就是指歌曲加工后产生的味道,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民族音乐风格。中国声乐唱法的作品区别于西洋声乐作品的特征就是歌曲唱出来有韵味、润腔,具有民族特色,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所以,唱味也有很大不同。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
第一,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地域跨越越大,方言变化也就越大。中国声乐唱法的审美特征是“依字行腔”,但是,各地区的旋律不同,造成了歌曲唱味有很大变化。例如: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跑旱船(陕北民歌);无锡景(江苏民歌);丢丢铜仔(台湾民谣);回娘家(河北民歌);新疆好(新疆民歌)等,由于各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歌曲也或多或少沾染了民族或地域的人文气息,从而让民歌听起来极具民族色彩④。而且,歌唱者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唱味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有所变化。
第二,地域差异带来的影响。由于地域风格的变化,在演唱上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南北生活习惯、语言差异、地区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南北的声乐艺术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绣荷包》这个曲目,同样都是讲述男女相爱的故事,但是,在云南、四川等地演唱的就是一种风格,而到了山东、山西等地就变成了另一种风格,其表现手法和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呈现的艺术美感也就有所不同。我们再说戏曲类,像黄梅戏、京东大鼓、评剧等受地区影响,其表现出来的韵味也不相同,正是当地生活习惯、语言差异、地区环境和文化背景上的变化,地区在演绎声乐作品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地域差异对中国声乐唱法带来的影响,声乐作品表现形式和演绎风格都多样化,从而使中国声乐唱法不断地发展变化,让中国声乐唱法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味道的歌曲。
第三,嗓音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知道,不同演唱者的唱歌条件也会有所不同,其嗓音音色的差异也会影响演唱歌曲的味道。例如:音色分清脆甜美、浑厚深沉等,比如说杨坤的音色沙哑、浑厚;彭丽媛的音色甜美、清脆;郁钧剑的音色洪亮、高亢。所以说,每个人的嗓音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歌曲风格,演唱者在唱歌中根据自身嗓音融入一定的音乐技巧,可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从而让听众感到其不凡之处,这就让演唱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
五、表演得体
舞台形象也是中国声乐唱法审美中的考察因素。演唱之外,尤其是对表演和形体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演唱民族歌剧中,对有些舞台动作的规定都是极其严格的。表演者的身高长相是不变的,但是舞台气质和风度是可以改变的。
中国声乐唱法有着形体美的判断标准。它要求表演者唱歌时,不仅要表达情感,也要展现形体美感。也就说,演唱者通过演唱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要根据演唱作品人物的性格做出表演动作,从而展现形体美。例如:当表演女性一面时,就要展现身材和动作的美感;当表演男性一面时,就要展现动作的硬朗,让观众看起来很有力量。著名京剧大师侯喜瑞曾说过:“做就是表演,表演不论哭、笑、怒、惊、喜,都得通过手、眼、身、步、日五法。五法娴熟,功夫扎实,就能有所施展。不然,纵然心中有东西,也弄不出来,也没法演戏。把感情表演出来了,但抬手抬脚不好看,这也不叫艺术,因为艺术总是不能离开美的”。也就是说要想让舞台表现很完美,就要做到“四功”,即:唱、念、做、打等,歌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和演歌剧的时候,表演要得体、到位,这包括身段、动作和舞蹈,给观众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要统一。
总之,中国声乐唱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审美角度上,对发声科学、字正腔园、情感抒发、润腔讲究、表演得体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判断标准,希望中国声乐唱法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坚持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和音乐特点向前发展,从而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中大放异彩,彰显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①罗奇威.民族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的艺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②王小明.浅谈民族声乐中咬字与吐字对情感表达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7(10)
③黄振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的情感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④谢静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志昕(1980~),男,吉林图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关键词】中国声乐唱法;民族特色;演唱艺术;表现形式
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具备民族音乐特色。其特点是表演风格多样,演唱方式多变,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蕴含着多种艺术美感。中国音乐艺术在5000多年来的发展中,沾染了民族的气息和文化的色彩,是深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别具特色的是审美标准。其表现形式包括民歌、曲艺和戏曲等,而且,随着国内音乐向多元化音乐方向的发展,中国声乐唱法也正在与国际音乐接轨,让中国声乐唱法艺术走向世界。
一、发声科学
声音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唱中如何正确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表演者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发声,掌握真声、假声、混合声等,这样才能在唱歌中做到底气十足,气疏韵长。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这是讲教师在收学生时,首先要看学生的声音条件是否可以,是否能运用良好的呼吸和发声方法;又如《礼记·乐记》也有这样一段记载:“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①这是说唱歌者要有控制气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唱歌时声音顺畅。
音乐艺术在审美上,有着对声音的评判标准。其评价的字词为:“甜美、圆润、清脆、轻柔。”人们常常评价一些唱歌者的声音让人听完后有种声韵相融、余音绕梁的感觉。这是对歌者声音的高评价,也是对声音的要求。那么,我们介绍一下发声技巧:需要演唱者在唱歌时尽量吸气,以保证声带有很强的弹性,实现声带在运动中的灵活,让歌声听起来有很大的张弛力。而且,演唱者不仅要练习发声,还要学会控制嗓音,让声音听起来有强弱、松弛、刚柔的变化,从而让歌声听起来更加有感情。
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年的发展中,演唱者演唱技艺逐渐提高,其声音特点不仅保持了甜美、圆润、清脆、轻柔等优点,还有豪迈、奔放、浑厚等特色。例如:放黄莺(无锡);紫竹调(宜兴);那一盏灯笼不点火(江阴);结识私情东海东(常熟);采茶灯(江苏溧水);剪窗花(无锡)等,这些歌曲多数是民歌,具有当地的歌曲特点,具有原生态特色。
二、字正腔圆
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和说话是不一样的,难度很大,要求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字正腔圆就是我国声乐艺术对唱字的评价标准。其要求如下:
第一,吐字要清晰、咬字要准确。语言特点让中国声乐唱法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唱歌是为了讲述作品中的故事,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如果都无法听清作品的内容,那么就无法展现作品的魅力,更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失败的歌唱表演。中国许多古代戏曲家都对唱字有很高的要求。例如:魏良辅曾经在《曲律》中讲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指明了“字清”在唱歌中的重要性。所以,字清是中国声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唱歌好坏的根本需要。
第二,唱字要有韵律感。唱字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正确的使用唱字技巧,才能在唱歌过程中吐字清晰,咬字准确,才能让歌曲听起来有韵律感。声乐界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找出了正确唱字的方法。它是把汉字分成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然后根据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声音特点进行发声训练,保证唱字的清晰、准确、有韵味。还要掌握“四呼”、“四声”和“五音”等技巧,提高歌声的灵活性,让音字表达多样化。这里的“四呼”指的是口形变化:开、齐、撮、合;“四声”指的是声调变化: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五音”指的是口腔五部分的腔调变化唇、齿、喉、牙、舌等。总之,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各地区方言差异较大,没有统一的唱歌技巧约束很难形成统一的审美标准,歌唱界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才把这一唱字技巧推广到全国各地,才会让中国声乐唱法大方光彩,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②。
第三,唱字要灵活。唱歌不仅需要掌握唱字技巧,也要学会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歌曲听起来富有情感,打动观众。也就是说,演唱者要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来运用唱字方法,把唱字进行细腻的处理,这样会让演唱者的歌曲有更强的感染力。还有,作曲家创作一个作品肯定有他的个人情绪和感情,演唱者要准确的进行把握,从而让歌曲听起来喜悲分明,让观众真正的听懂这个作品。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增强感染力,在吐字上,会用到硬咬、软咬等方法;在收音上,会用到半收、全收、急收、慢收等方法;在表现上,会用到语气、语调、语势、重声、轻声等手法,有时,演唱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中的情绪,还会加强对某一个字的处理,从而让歌曲听起来更有韵味,能带领观众走入歌曲的意境。
三、情感抒发
情感表达是一首歌曲的创作目的,也是歌唱者情感的宣泄。尤其是民族声乐,更是注重情感和声音上的和谐和统一,做到“声情并茂”,从而让观众从歌声中听出情愫。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讲到:“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其意批评了演唱者在唱歌时只注重表现声音技巧,认为只有将声音的掌控和情感的表达都做好才是真正的演唱。又如: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的《乐记》中讲到:“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其内容的意思是:音乐就是为了表达情感的,是情感变化的表露③。
从中国声乐唱法的发展中看出,中国声乐唱法对演唱者的情感表达的要求很高,不管是何种声乐表现形式,表演者的表情变化和声音变化也是艺术审美的评定标准,表情元素的融入让歌曲表现力更强、感情更真切。这种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让民族声乐更有感染力、也让歌唱者的情感通过表情流露出来。 四、润腔讲究
歌唱也要讲究有韵味、有腔调,这是中国声乐唱法的审美标准。歌曲韵味就是指歌曲加工后产生的味道,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民族音乐风格。中国声乐唱法的作品区别于西洋声乐作品的特征就是歌曲唱出来有韵味、润腔,具有民族特色,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所以,唱味也有很大不同。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
第一,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地域跨越越大,方言变化也就越大。中国声乐唱法的审美特征是“依字行腔”,但是,各地区的旋律不同,造成了歌曲唱味有很大变化。例如: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跑旱船(陕北民歌);无锡景(江苏民歌);丢丢铜仔(台湾民谣);回娘家(河北民歌);新疆好(新疆民歌)等,由于各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歌曲也或多或少沾染了民族或地域的人文气息,从而让民歌听起来极具民族色彩④。而且,歌唱者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唱味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有所变化。
第二,地域差异带来的影响。由于地域风格的变化,在演唱上也会有所差别。例如:南北生活习惯、语言差异、地区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南北的声乐艺术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绣荷包》这个曲目,同样都是讲述男女相爱的故事,但是,在云南、四川等地演唱的就是一种风格,而到了山东、山西等地就变成了另一种风格,其表现手法和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呈现的艺术美感也就有所不同。我们再说戏曲类,像黄梅戏、京东大鼓、评剧等受地区影响,其表现出来的韵味也不相同,正是当地生活习惯、语言差异、地区环境和文化背景上的变化,地区在演绎声乐作品上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地域差异对中国声乐唱法带来的影响,声乐作品表现形式和演绎风格都多样化,从而使中国声乐唱法不断地发展变化,让中国声乐唱法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味道的歌曲。
第三,嗓音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知道,不同演唱者的唱歌条件也会有所不同,其嗓音音色的差异也会影响演唱歌曲的味道。例如:音色分清脆甜美、浑厚深沉等,比如说杨坤的音色沙哑、浑厚;彭丽媛的音色甜美、清脆;郁钧剑的音色洪亮、高亢。所以说,每个人的嗓音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歌曲风格,演唱者在唱歌中根据自身嗓音融入一定的音乐技巧,可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从而让听众感到其不凡之处,这就让演唱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
五、表演得体
舞台形象也是中国声乐唱法审美中的考察因素。演唱之外,尤其是对表演和形体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演唱民族歌剧中,对有些舞台动作的规定都是极其严格的。表演者的身高长相是不变的,但是舞台气质和风度是可以改变的。
中国声乐唱法有着形体美的判断标准。它要求表演者唱歌时,不仅要表达情感,也要展现形体美感。也就说,演唱者通过演唱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要根据演唱作品人物的性格做出表演动作,从而展现形体美。例如:当表演女性一面时,就要展现身材和动作的美感;当表演男性一面时,就要展现动作的硬朗,让观众看起来很有力量。著名京剧大师侯喜瑞曾说过:“做就是表演,表演不论哭、笑、怒、惊、喜,都得通过手、眼、身、步、日五法。五法娴熟,功夫扎实,就能有所施展。不然,纵然心中有东西,也弄不出来,也没法演戏。把感情表演出来了,但抬手抬脚不好看,这也不叫艺术,因为艺术总是不能离开美的”。也就是说要想让舞台表现很完美,就要做到“四功”,即:唱、念、做、打等,歌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和演歌剧的时候,表演要得体、到位,这包括身段、动作和舞蹈,给观众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要统一。
总之,中国声乐唱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审美角度上,对发声科学、字正腔园、情感抒发、润腔讲究、表演得体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判断标准,希望中国声乐唱法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继续坚持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和音乐特点向前发展,从而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中大放异彩,彰显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①罗奇威.民族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的艺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②王小明.浅谈民族声乐中咬字与吐字对情感表达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7(10)
③黄振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的情感运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
④谢静波.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志昕(1980~),男,吉林图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