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看”的问题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我们都需要大量的欣赏和学习优秀的作品,但凡有此经验者不免曾经困惑于所谓的“看不懂”。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应怎样理解艺术创作,并该如何观看艺术作品?本文就“观看”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的思考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观看;视觉;艺术创作;器与道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我们都需要大量的欣赏和学习优秀的作品,但凡有此经验者不免曾经困惑于所谓的“看不懂”。看不懂作品想要传达的含义,看不懂到底哪里好,看不懂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能反映出主题等等。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跟随着专业人士的欣赏心得与点评,似懂非懂地认可与接纳着一件件艺术与设计作品,却从未思考观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将就相关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与论述。
  一、观看的产生
  观看,首先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从眼科学来讲,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光线须经过一系列的聚光器官,最后才能折射并聚焦在视网膜上。眼球是这一系列的聚光器官,眼球内容物有水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当注视外物时,由于角膜、虹膜以及这些屈光介质的调节作用,物像才得以聚集在视网膜的适当部位上。
  视觉的成像机制要经过感觉机制与传导机制,即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光线到达视网膜后,首先穿过视神经纤维的节状细胞、双极细胞,再引起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变化,然后它们通过一定的光———化学反应影响双极细胞和节状细胞,从而引起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由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某些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起感光细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便转换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经由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
  二、观看的影响因素
  观看其实可以分为观与看。这里的“看”,指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而“观”表面上指观察,观赏,判断。就文字而言,西方现象学讲“看”,我们在一些文言文中会发现中国人却常用“观”,这两者是可以比较的。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人类的思维能力决定了观看这一本能的行为赋有更多的内涵,观看的方式与结果不断的受到自身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多种影响。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体现了这一点。就艺术创作而言,我们在初学绘画时的静物写生中,同一组对象,每个人画出的却不同。大脑的反映与加工让我们的观看产生了多种结果与可能性。
  约翰·伯格说:“观看先于言语,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每一张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式。然而,影像作为艺术品展出的时候,人们观赏的方式会受一整套艺术旧有的关系影响,比如,美,真理,天才,文明,形式,地位,品位等等。”①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艺术或设计作品,有些人能懂得欣赏有些人却无法理解的原因。
  但换个角度而言,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个人主观主宰着自己观赏艺术品的思想,或许可以更随意地关注自己与艺术家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分成两种:第一种便是客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创作背景下,结合作品自身的特色共同发挥“看”的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艺术的大众传播。第二种方式,即无需理会画作背后的故事,任凭自己的想象附加于这幅作品之上。因此观看的主观性使得观者在没有背景材料的干扰之下对于作品的感触更加强烈。
  三、艺术创作中的观看
  艺术家的创作并非完全凭空想象,先得观看某个事物,在观察中透过事物表象分析出该事物的个体属性,把握住事物的存在。前期观察并不掺杂人为因素,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观物”,是有所观之观;二是“观无”,是无所观之观。在通常意义下,“观”是指的有所观之观,亦即“观物”,“观”某种“存在者”。艺术家初期的观察就是“观物”,之后通过思维的加工与艺术表现所呈现出的作品,并非只是事物本身了,是“观无”后的结果。观无之观,我们称之为“本源之观”。所谓“本源”,所指的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本身;在儒家,存在本身也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首先显示为生活情感,实质上是一种生活领悟。
  可见,艺术创作最终呈现的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艺术观看方式的影响。作品被创作出来的过程就是观看与被看之间的较量,艺术家主动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可见物,而可见物通过无言的抵抗来保持自己的特质,并反过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②我们会发现一些优秀的艺术与设计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们都展现出独特的观看方式,他们捕捉到了足以让所见物变得栩栩如生与我们亲近的细节,他们在作品中保留了他们的观察痕迹。如何去观看决定了如何去表达,我们面对这些艺术品时并不是直接面对着当年的人或物,而是面对着艺术家与该可见物之间的关系。
  四、看与被看的关系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诗人卞之琳写的诗道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李渔的《闲情偶记》中谈了中国清代的设计,他自己设计了一个船舫,他说坐在船里面以内视外固然便是一幅扇面山水,即从里面看,看到桥和水、柳树这些风景,如果站在岸上看船就是一幅扇头人物。符号学家巴尔特写巴黎铁塔,“当我们看它时,它是一件物体;而当我们到铁塔游览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景色。铁塔是一件会看的物体,也是一束被看的目光。”同样揭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我认为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观看艺术品时要能够从“看”中获知“被看”,从“被看”中获知“看”。西方学者米切尔说:“相互张望与回顾,是观望者之间辩证或视觉的对话,这构成了视觉的社会领域或我们所谓的视觉文化的基础。视域的基本结构:不仅要看物体,而且要看其他活物,同时还要被看,成为凝视的对象观看尤其是社会观看并非是观看物体。”
  五、器与道的观看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的分离,诞生了两门学科:物理学和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即形而上学,是一门物理学之后的学科。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属于器物的范畴;后者探索的是超于个别物象的道,归于观念的范畴。
  也就是说,器物是可见的,有形的;观念是不可见的,无形的。但是无形的“道”,却是通过有形的“器”来表达的。器具是一个“物”,而且是一个有用之物,适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需。即“造物”是生活之物。它不仅是一个生活之物“之器”,最终还是一个文化之器、生命之器、哲学之器。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的世间万象,不仅仅是它的物理样式,还提供了各种超越样式的观念与思考想象空间。比如我们看到的城市中的某个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或许还隐匿着许多历史的细节,某个经年的物品,一定充满着生活褶皱,激发起观者的记忆与情感的共鸣。当这种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交织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某件艺术或设计作品的边界扩大了,我们所收获的不限于视觉所看到的物,同时我们的观看也不仅是一种观看,我们的视线在引领着另一种思维的观看。
  当然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阅历、环境的影响,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自器见道的观看境界,我们所见之道,所显之观念也定有高下浅深之别。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如是,我们的观看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①[英]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②[英]约翰·伯格,何佩桦译.抵抗的群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其他文献
近千张一百年前我国西南地区的老照片,沉睡在法国一个小镇的地窖里不断褪色、发黄、霉变。昆明热血青年殷晓俊为此坐卧不宁,倾其家财,斥资百万,带着重达80余公斤的照相器材数次赴法,几经周折,终于让600余幅云南边陲先辈们的老照片回归故里。    领事到中国    奥古斯特·费朗索瓦(Auguste Francois)(1857-1935),中文名字方苏雅。1857年8月20日,方苏雅出生在法国洛林地区一
期刊
【摘要】张爱玲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女性意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深陷于繁复的内囿之中:既从属于社会男权意识形态,又追求自我独立与解放。而这种内囿主要来自于对男权社会话语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异化以及女性自我的丧失。张爱玲的小说深刻地体现了女性面对双重内囿所呈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关键词】张爱玲;内囿;疯狂;女性意识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根据女性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
期刊
【摘要】川端康成是有着世界性声誉的作家,其作品素以细腻而精妙的笔法著称。《雪国》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完美地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通过人物的强烈而玄幻主观感受和细腻心理描写,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色彩通篇渲染,加上他深沉的禅宗思想和个人悲惨的人生经历。雪国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川端先生虚无主义思想。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虚无主义;物哀  一、前言  小说由一个坐食祖
期刊
【摘要】在关汉卿的旦本戏中,女性的性格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着关汉卿独特的女性审美观。女性审美观的表现有女子冲破桎梏的精神美,女子主动斗争的机智美,女子重情重义的情感美。关汉卿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把这些女子塑造成美的形象,投射出自身的内在情感,达到了对现实痛苦的宣泄,间接地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关汉卿;女性;审美观  中国戏曲进入元代面貌才焕然一新,典范模式才真正出现,而其中关汉卿可谓元
期刊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北方的恒河中游一带产生。随后,向周边地区传播。公元一世纪时,佛教随着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开展传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首先到达当时的于阗国,即今天和田、于田及其附近地区。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首先传到当时的疏勒国,即今喀什及其周围地区。以后向东传到当时的龟兹国,即今库车及其周围地区,龟兹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佛教沿着塔里木盆地北缘继续南下,传到焉耆国和高昌回鹘国。沿
期刊
【摘要】白先勇先生携手两岸三地文化精英携手打造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近年来不断走进校门、走出国门,并在北京大学开办昆曲传承计划课程,成功地在国内外掀起昆剧热潮,逐步改变了昆剧断层现状。“情”作为汤显祖戏剧的灵魂,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得以着重彰显。在流行音乐充斥社会的音乐文化中,“情”作为连接古典戏剧与现代音乐文化的桥梁,成为吸引青年观众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昆剧;青春版《牡丹亭》;汤显祖;至
期刊
【摘要】康德说,只有在天堂里才能把德行和幸福统一。周冲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最终走向了灭亡,事实上道德和幸福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悖论,正因为周冲性格中的纯粹,毫无一丝污染才会导致他心中梦幻般乌托邦城的崩塌,最终沦为无辜的牺牲者。  【关键词】雷雨;周冲;人物性格;乌托邦之子  一、纯净的光  周冲是纯净的,似乎没有一丝杂质的存在,生长在一个肮脏的家族并没有染上一丝肮脏的气息,所有事情的发生在他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和阐释马尔罗关于“永恒”的艺术主张,引入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追求永恒,超越死亡的观点,实现自我和他者文化传统的探询,展现中西文学观念相互碰撞。  【关键词】艺术;超越;永恒;死亡  曾经有人评论马尔罗:“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是一个伟人”,从《西方的诱惑》到《人的命运》、《征服者》、《王家大道》、《无墙的博物馆》、《阿藤堡的胡桃树》无不体现他不懈对人类,对艺术的变形,对感性、对
期刊
丁村,历史悠久,人文昌达, 东依塔山, 西临汾河, 北接尧都平阳, 南近晋国新田。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金城环抱,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丁村人” 和“ 丁村文化” 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在十万甚或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中华民族的远古先民便在这里栖息、繁衍、劳动、生活,创造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丁村文化”。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丁村居民又在这块宝地上创造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精
期刊
【摘要】俞庆曾是晚清闺秀诗人、词人,性极柔顺,而遭遇婚姻困境。舅姑辱骂,群小谣诼,从不还口、不自辩,致使其郁郁成疾,两次小产,月事不行。舅姑为让家族香火得到延续给丈夫买妾,又使她陷入悲伤之境。肺结核的折磨,更使她对未来绝望。于是俞庆曾在婚后的第9个年头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32岁的年轻生命,可悲可叹。而这些均在她的诗词作品、娘家亲人的悼诗及《绣墨轩诗词》序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俞庆曾;婚姻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