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9月这个传统的销售旺季,开发商预期将会呈现“量价齐升”的销售局面,于是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以北京为例,北京9月推出的48个住宅项目中,签约均价环比8月上涨的有28个,占比为58.3%;签约均价为22935元/平方米,环比8月份的签约均价22314元/平方米,上涨幅度为2.8%;个别楼盘的涨价幅度超过10%。
但是市场销售环比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全国主要的54个城市楼市住宅总签约为119581套,环比8月同期下调幅度达到11.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4个月来同期成交量的最低点。同时,开发商库存加大,资金压力加大。以武汉为例,8月以来武汉开盘销售率达80%以上的项目只有个位数,整体销售率仍维持在50%左右,还有一些项目甚至不到20%,9月份去化速度相比8月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市场迷茫了。有人认为,市场依然冷清,还处在“谷底”,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也有人认为,“金九银十”是一般规律,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这两种判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一、何以呈现“金九银十”量价齐升的局面
要解释今年“金九银十”市场的平淡,必须先了解传统的“金九银十”是如何出现“量价齐升”局面的。
在第一次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预期“金九银十”价格会上涨,于是上调价格;投资者看到供应紧张,看好未来的涨价空间,利用首付购房的杠杆比例投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看到价格上涨,痛苦指数增加,绝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观望。但是由于投资需求比较旺盛,房地产去化率很快,资金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次市场博弈。
随后开始了第二次市场博弈。随着小幅涨价,开发商和投资者都获得了收益,于是开发商开始第二轮价格上涨,投资者的做多意愿促使加大购房。消费者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观望意愿松懈,在痛苦指数加大的情况下入市;大部分人选择继续观望。市场出清很快,开发商去化速度加快,现金流充裕、获利加大。
第三次博弈开始后,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金流更加充裕、盈利加大,没有现金流压力,捂盘倾向加大;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形势鼓舞了投资者,他们更加看好市场,于是用循环抵押前面的房产,用投资溢价进一步加大进入市场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商的捂盘,加之部分开发商造势,于是造成了消费者的恐慌性购房,越来越多消费者进入市场。这就造成传统的所谓“金九银十”,价格和交易量都暴涨。这也是当前开发商制订开发策略的依据。
经过多次博弈,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大部分开发商和投资者都看好房价会持续上涨;同时,价格之高导致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排挤出住房市场。中央政府感觉到房地产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于是开始限购、限贷,对市场进行调整。
简而言之,传统的“金九银十”是开发商与投资性需求联手造势所导致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连续博弈的市场,在开发商和投资者联手营造的虚假繁荣局面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房价上涨,市场价格终于突破消费者心理底线。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前的房地产市场是投资需求主导的市场,刚性需求在投资需求的主导和胁迫下入市。将每次博弈所形成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体现了“追涨杀跌”的投资特性。
二、为什么今年的“金九银十”价升量跌
步入2012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来,开发商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市场呈现出“价跌量升”的局面,部分开发商资金面变得比较充裕,增加了博弈的砝码。转眼到了9月,他们判断市场形势全面好转,根据传统 “金九银十”的所谓规律,部分项目价格环比8月份提高了10%左右,结果市场总体的销售数量下降约20%左右。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呢?
以上市场行为可以理解为限购条件下的第一次博弈。在本轮博弈中,由于限购、限贷导致投资性需求退出,市场变为开发商和刚性需求之间的博弈。开发商因为资金充裕具有了推迟开盘、待价而沽的能力,于是提高价格。刚性需求感觉价格上涨过快,痛苦指数增加,选择了观望。于是出现了“价涨量跌”的市场局面。
这种局面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开发商经过今年前几个月的去化,积累了比较充裕的现金;消费者也会继续观望,因为交易量没有上升,不会出现无房可购的局面;另外价格也没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这就形成了今年“金九银十”伊始市场的僵持局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限购和限贷。
三、后市如何
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取决于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连续博弈的结果。如果将9月份的市场表现视为第一次博弈的结果,我们对随后的市场博弈可作如下预测。
第二次博弈。随着第一次博弈的结束,由于没有投资需求接盘,开发商的存货数量加大、资金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筹码减少,必须降价去化;随着价格的下降,部分观望的刚性需求会选择入市。于是出现了价格下降、交易量小幅度攀升的局面。
第三次博弈。随着第二次博弈的结束,虽然小幅度降价,去化率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大去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是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价格太高,痛苦指数太大,选择等待。在市场不能出清的情况下,开发商迫不得已再次降价出售。这样就会将更多的刚性需求引导进入市场。
多次博弈下的市场均衡。必须经过连续博弈和调整,使得市场价格接近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合理价格。这个时候,消费者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和痛苦,开发商也能够按照正常速度去化,取得合理利润,市场就实现了平衡。
如果将第二种类型博弈的每一种博弈结果联系起来,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体现了刚性需求作为一种正常的需求,与价格成反比的特征,这也是最基本经济原理的体现。
在这里要纠正文章开头的两个错误认识。首先,房地产市场不在“谷底”,而是过高的价格抑制了刚性需求的释放;其次,传统的“金九银十”经验(即9、10两月价格大幅度上涨、交易量大幅度上升)并不准确,这是在投资特性主导市场前提下的市场表现,“以价换量”是普遍的市场规律。
齐婧/责任编辑
但是市场销售环比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全国主要的54个城市楼市住宅总签约为119581套,环比8月同期下调幅度达到11.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4个月来同期成交量的最低点。同时,开发商库存加大,资金压力加大。以武汉为例,8月以来武汉开盘销售率达80%以上的项目只有个位数,整体销售率仍维持在50%左右,还有一些项目甚至不到20%,9月份去化速度相比8月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市场迷茫了。有人认为,市场依然冷清,还处在“谷底”,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也有人认为,“金九银十”是一般规律,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这两种判断都是站不住脚的。
一、何以呈现“金九银十”量价齐升的局面
要解释今年“金九银十”市场的平淡,必须先了解传统的“金九银十”是如何出现“量价齐升”局面的。
在第一次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预期“金九银十”价格会上涨,于是上调价格;投资者看到供应紧张,看好未来的涨价空间,利用首付购房的杠杆比例投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看到价格上涨,痛苦指数增加,绝大部分消费者选择了观望。但是由于投资需求比较旺盛,房地产去化率很快,资金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次市场博弈。
随后开始了第二次市场博弈。随着小幅涨价,开发商和投资者都获得了收益,于是开发商开始第二轮价格上涨,投资者的做多意愿促使加大购房。消费者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观望意愿松懈,在痛苦指数加大的情况下入市;大部分人选择继续观望。市场出清很快,开发商去化速度加快,现金流充裕、获利加大。
第三次博弈开始后,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金流更加充裕、盈利加大,没有现金流压力,捂盘倾向加大;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形势鼓舞了投资者,他们更加看好市场,于是用循环抵押前面的房产,用投资溢价进一步加大进入市场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商的捂盘,加之部分开发商造势,于是造成了消费者的恐慌性购房,越来越多消费者进入市场。这就造成传统的所谓“金九银十”,价格和交易量都暴涨。这也是当前开发商制订开发策略的依据。
经过多次博弈,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大部分开发商和投资者都看好房价会持续上涨;同时,价格之高导致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排挤出住房市场。中央政府感觉到房地产市场存在系统性风险,于是开始限购、限贷,对市场进行调整。
简而言之,传统的“金九银十”是开发商与投资性需求联手造势所导致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连续博弈的市场,在开发商和投资者联手营造的虚假繁荣局面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房价上涨,市场价格终于突破消费者心理底线。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前的房地产市场是投资需求主导的市场,刚性需求在投资需求的主导和胁迫下入市。将每次博弈所形成的均衡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体现了“追涨杀跌”的投资特性。
二、为什么今年的“金九银十”价升量跌
步入2012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来,开发商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市场呈现出“价跌量升”的局面,部分开发商资金面变得比较充裕,增加了博弈的砝码。转眼到了9月,他们判断市场形势全面好转,根据传统 “金九银十”的所谓规律,部分项目价格环比8月份提高了10%左右,结果市场总体的销售数量下降约20%左右。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呢?
以上市场行为可以理解为限购条件下的第一次博弈。在本轮博弈中,由于限购、限贷导致投资性需求退出,市场变为开发商和刚性需求之间的博弈。开发商因为资金充裕具有了推迟开盘、待价而沽的能力,于是提高价格。刚性需求感觉价格上涨过快,痛苦指数增加,选择了观望。于是出现了“价涨量跌”的市场局面。
这种局面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开发商经过今年前几个月的去化,积累了比较充裕的现金;消费者也会继续观望,因为交易量没有上升,不会出现无房可购的局面;另外价格也没有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这就形成了今年“金九银十”伊始市场的僵持局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限购和限贷。
三、后市如何
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取决于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连续博弈的结果。如果将9月份的市场表现视为第一次博弈的结果,我们对随后的市场博弈可作如下预测。
第二次博弈。随着第一次博弈的结束,由于没有投资需求接盘,开发商的存货数量加大、资金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博弈筹码减少,必须降价去化;随着价格的下降,部分观望的刚性需求会选择入市。于是出现了价格下降、交易量小幅度攀升的局面。
第三次博弈。随着第二次博弈的结束,虽然小幅度降价,去化率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较大去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是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价格太高,痛苦指数太大,选择等待。在市场不能出清的情况下,开发商迫不得已再次降价出售。这样就会将更多的刚性需求引导进入市场。
多次博弈下的市场均衡。必须经过连续博弈和调整,使得市场价格接近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合理价格。这个时候,消费者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和痛苦,开发商也能够按照正常速度去化,取得合理利润,市场就实现了平衡。
如果将第二种类型博弈的每一种博弈结果联系起来,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斜线,体现了刚性需求作为一种正常的需求,与价格成反比的特征,这也是最基本经济原理的体现。
在这里要纠正文章开头的两个错误认识。首先,房地产市场不在“谷底”,而是过高的价格抑制了刚性需求的释放;其次,传统的“金九银十”经验(即9、10两月价格大幅度上涨、交易量大幅度上升)并不准确,这是在投资特性主导市场前提下的市场表现,“以价换量”是普遍的市场规律。
齐婧/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