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断的充电,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理念 集体备课 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我想就新课程改革谈一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问题一: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显得紧张。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老教材用了六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虽然后来加到三个课时,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二:教师课改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面面俱到,甚至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还有就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问题三:学生历史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面临众多的问题与迷茫,抱怨是无济于事的,任何改革一开始必然是荆棘遍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针对以上困惑,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这句话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理解和阐述。
二、加强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也可以和同事共同备课,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力使课堂丰富且效率高。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又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等形式,那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我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
关键词:教学理念 集体备课 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我想就新课程改革谈一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问题一: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显得紧张。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老教材用了六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虽然后来加到三个课时,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二:教师课改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面面俱到,甚至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还有就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问题三:学生历史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面临众多的问题与迷茫,抱怨是无济于事的,任何改革一开始必然是荆棘遍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针对以上困惑,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这句话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理解和阐述。
二、加强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也可以和同事共同备课,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力使课堂丰富且效率高。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又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通过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等形式,那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我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