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共时平面上,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考察了副词“空”的句法分布与搭配、语义指向、表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重点分析了副词“空”在表达否定时的语义指向,指明了它否定的对象是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
关键词:“空” 语义指向 表义特征 预设否定
一、引言
关于否定副词“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张谊生(1996)提到了“空”的预设否定功能以及与其他预设否定词之间的差别。他在《“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潜在内涵》一文中指出了“空”的表义特点及其与“白”的表义重点的差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探讨“空”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将进行详细论述。
文中现代汉语例句均来自北大语料库,不一一注明出处。
二、“空”的句法分布与搭配
副词“空”的语法功能是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修饰谓词。“空”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存现义动词、心理动词和行为动词。
(一)存现动词
(1)由于清政府实行对外妥协政策,使他空有杀敌之志而无能为力,加上官场黑暗,他忍无可忍,在1882年辞官。
(2)只有把想法付诸实行才能获得成功,不然只是空有构想罢了。
(3)此刊接手时空有刊号而从未出版过,为保住刊号,仓促出两期。
(4)李鹗鼎谈到这件事时感慨万千:国家贫穷,一事无成,空有壮志,难成现实。
(二)心理动词
(5)年初许愿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年终却一事无成,让农民空欢喜。
(6)可就连这也是空欢喜,郭龙生从未圆过东渡梦,至今还在为白送蝴蝶,劳而无获耿耿于怀。
(7)在他看,就如同有翅膀而被捆绑着,空着急而飞不起来。
(8)便提醒的是,尽管僵化思想要不得,但另一种大哄大嗡、不着边际的空想也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行为动词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10)儒生们空忙了一场,作用一点没有发挥,好不恼怒。
三、“空”的语义指向分析及表义特征
(一)“空”的语义指向分析
经过对语料的考察和归纳,副词“空”修饰的动词性结构“VP”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意义的“VP”;一种是消极意义的“VP”。
1.积极意义的“VP”指业已取得的或与生俱来的各种有利条件。例如:
(3)此刊接手时空有刊号而从未出版过,为保住刊号,仓促出两期。
(1)由于清政府实行对外妥协政策,使他空有杀敌之志而无能为力,加上官场黑暗,他忍无可忍,在1 882年辞官。
在这些例子中“有刊号”“有杀敌之志”即为有利条件。
2.消极意义的“VP”指业已付出的或将要付出的各种代价。例如:
(7)在他看,就如同有翅膀而被捆绑着,空着急而飞不起来。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着急”“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即为付出的代价。
可以看出,无论“空”修饰的是表示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的“VP”,表达的效果都是拥有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的无效性。如:有“有杀敌之志”这个有利条件,却未能杀敌:受了那些辛苦与委屈,却什么都没得到;着急了,却飞不起来。可见,“空”无论是修饰积极意义的“VP”,还是修饰消极意义的“VP”,表达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的语义指向为句外成分,即所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内,而在本句之外。其否定的不是“VP”本身,而是人们预期拥有有利条件或付出代价应该取得的理想结果,这个结果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具有有利条件自然会有的一个好的结果,付出代价之后也该有的一个良好的结果。使用预设否定词“空”之后,两种结果都被否定了,表达了“无效性”的意义。
(二)“空”的表义特征
“空+VP”的表义特征主要是表达动作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表义重点是动作行为的无效性。
人们从“理想化认知模式”出发来判断事件的结果,李福印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ICM为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说话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具有这样的认知规约:具有有利条件或付出了代价就应该取得良好的结果。当我们得知一定的有利条件或努力没能得到一个理想结果时,就用“空”加以否定,来表达“无效果”的语义。例如:
(11)接受之后呢,你就完全不能拿自己当个人,你空有心胸,空有力量,得去当人家的奴隶:做自己老婆的玩物,做老丈人的奴仆。
在例(11)中,“有心胸”和“有力量”都是有利条件,而从后面的话语中我们得知这些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就用“空”来否定结果,表达具有的有利条件的无效性。
四、“空”的语用功能
(一)否定功能
副词“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表示否定,并且是一种预设否定。即它否定的不是命题本身,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也就是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这种预设与人的经验和认知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具有的认知规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具有这样的认知规约:具有有利条件自然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而付出代价的目的也是为了一个良好的结果。当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即说话人认为好的条件和付出的代价并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时,说话人就用副词“空”加以否定,以表达他自己对这一反预期信息的态度,即否定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
(12)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看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是空费了时间,一事无成。 该例中的“费”,作为预设触发语,激活了预设“我们在观察问题上花了精力,付出了代价”。根据说话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知规约:花了精力,付出了时间就应该获得一个好结果。而通过现实和话语传递的信息却是一事无成,于是说话人就用副词“空”来否定“费”激活的预设,表达他认为“费时间”这一行为无效的看法。
(二)情态功能
Lyons(1977:452)认为,“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表达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在汉语中,副词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副词“空”在此就有表达情态的功能,即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征——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空”在起到否定功能的同时,也作为一种表现主观性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情感指向。我们可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来理解它的情态功能。
1.主观视角
“视角”是指说话人对客观情态的观察角度,或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说话人的主观视角不同,对同一句子凸显的表义重点就有差异。副词“空”用来否定其后动词所激发的预设,说话人的视角放在预设上,表义重点就成了突出具有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的无效性。
2.主观情感
说话人传达命题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个人情感,尤其是当它变成羡余成分(有没有“空”都不影响否定义的表达),即其后动词本身就隐含有否定义(隐性羡余否定)或其后用附加说明的方式将否定预设所表示的意思再复述一遍(显性羡余否定),否定副词“空”就明显表达了情态义,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例如: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14)想从他的梦话中发现一些“奇迹”,结果仍是空费了心机。
在这两个例句中,前一个后面附加说明“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将否定词“空”要表达的语义复述了一遍;后一个例句中“费”中已含同否定词相似的义素。这两个例句中的“空”都是羡慕成分,传达了说话人认为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具有无效性的强烈主观情感。
3.主观认识
说话人在言语表达中会在话语中留下主观认识的烙印。首先,“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认知规约就同人的主观认识相关,理想化认知模式本身就是根据人的认知和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其次,说话人要判断动词所激活的预设所表达的信息与说话人的主观预期值相反,这个判断过程本身就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正是先判断出了相反,才使用副词“空”加以否定。所以,在使用“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五、结语
本文从共时角度对副词“空”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着手。主要分析了“空”在句子中的分布与搭配,“空”修饰的动词主要有存现义动词、心理动词和行为动词;副词“空”的语义指向为句外成分,即指向其后动词所激活的预设,“空”主要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无效性;“空”的语用功能是否定其后所接动词所激活的预设,并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情态功能。
关键词:“空” 语义指向 表义特征 预设否定
一、引言
关于否定副词“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张谊生(1996)提到了“空”的预设否定功能以及与其他预设否定词之间的差别。他在《“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潜在内涵》一文中指出了“空”的表义特点及其与“白”的表义重点的差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探讨“空”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将进行详细论述。
文中现代汉语例句均来自北大语料库,不一一注明出处。
二、“空”的句法分布与搭配
副词“空”的语法功能是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修饰谓词。“空”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要是存现义动词、心理动词和行为动词。
(一)存现动词
(1)由于清政府实行对外妥协政策,使他空有杀敌之志而无能为力,加上官场黑暗,他忍无可忍,在1882年辞官。
(2)只有把想法付诸实行才能获得成功,不然只是空有构想罢了。
(3)此刊接手时空有刊号而从未出版过,为保住刊号,仓促出两期。
(4)李鹗鼎谈到这件事时感慨万千:国家贫穷,一事无成,空有壮志,难成现实。
(二)心理动词
(5)年初许愿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年终却一事无成,让农民空欢喜。
(6)可就连这也是空欢喜,郭龙生从未圆过东渡梦,至今还在为白送蝴蝶,劳而无获耿耿于怀。
(7)在他看,就如同有翅膀而被捆绑着,空着急而飞不起来。
(8)便提醒的是,尽管僵化思想要不得,但另一种大哄大嗡、不着边际的空想也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行为动词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10)儒生们空忙了一场,作用一点没有发挥,好不恼怒。
三、“空”的语义指向分析及表义特征
(一)“空”的语义指向分析
经过对语料的考察和归纳,副词“空”修饰的动词性结构“VP”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意义的“VP”;一种是消极意义的“VP”。
1.积极意义的“VP”指业已取得的或与生俱来的各种有利条件。例如:
(3)此刊接手时空有刊号而从未出版过,为保住刊号,仓促出两期。
(1)由于清政府实行对外妥协政策,使他空有杀敌之志而无能为力,加上官场黑暗,他忍无可忍,在1 882年辞官。
在这些例子中“有刊号”“有杀敌之志”即为有利条件。
2.消极意义的“VP”指业已付出的或将要付出的各种代价。例如:
(7)在他看,就如同有翅膀而被捆绑着,空着急而飞不起来。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着急”“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即为付出的代价。
可以看出,无论“空”修饰的是表示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的“VP”,表达的效果都是拥有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的无效性。如:有“有杀敌之志”这个有利条件,却未能杀敌:受了那些辛苦与委屈,却什么都没得到;着急了,却飞不起来。可见,“空”无论是修饰积极意义的“VP”,还是修饰消极意义的“VP”,表达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的语义指向为句外成分,即所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内,而在本句之外。其否定的不是“VP”本身,而是人们预期拥有有利条件或付出代价应该取得的理想结果,这个结果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具有有利条件自然会有的一个好的结果,付出代价之后也该有的一个良好的结果。使用预设否定词“空”之后,两种结果都被否定了,表达了“无效性”的意义。
(二)“空”的表义特征
“空+VP”的表义特征主要是表达动作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表义重点是动作行为的无效性。
人们从“理想化认知模式”出发来判断事件的结果,李福印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ICM为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说话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具有这样的认知规约:具有有利条件或付出了代价就应该取得良好的结果。当我们得知一定的有利条件或努力没能得到一个理想结果时,就用“空”加以否定,来表达“无效果”的语义。例如:
(11)接受之后呢,你就完全不能拿自己当个人,你空有心胸,空有力量,得去当人家的奴隶:做自己老婆的玩物,做老丈人的奴仆。
在例(11)中,“有心胸”和“有力量”都是有利条件,而从后面的话语中我们得知这些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就用“空”来否定结果,表达具有的有利条件的无效性。
四、“空”的语用功能
(一)否定功能
副词“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表示否定,并且是一种预设否定。即它否定的不是命题本身,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相关情况,也就是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这种预设与人的经验和认知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具有的认知规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具有这样的认知规约:具有有利条件自然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而付出代价的目的也是为了一个良好的结果。当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即说话人认为好的条件和付出的代价并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时,说话人就用副词“空”加以否定,以表达他自己对这一反预期信息的态度,即否定其后动词激活的预设。
(12)如果我们观察问题是走马看花的,各样都弄一点,这只是空费了时间,一事无成。 该例中的“费”,作为预设触发语,激活了预设“我们在观察问题上花了精力,付出了代价”。根据说话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知规约:花了精力,付出了时间就应该获得一个好结果。而通过现实和话语传递的信息却是一事无成,于是说话人就用副词“空”来否定“费”激活的预设,表达他认为“费时间”这一行为无效的看法。
(二)情态功能
Lyons(1977:452)认为,“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表达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在汉语中,副词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副词“空”在此就有表达情态的功能,即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断定。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征——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空”在起到否定功能的同时,也作为一种表现主观性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情感指向。我们可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来理解它的情态功能。
1.主观视角
“视角”是指说话人对客观情态的观察角度,或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说话人的主观视角不同,对同一句子凸显的表义重点就有差异。副词“空”用来否定其后动词所激发的预设,说话人的视角放在预设上,表义重点就成了突出具有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的无效性。
2.主观情感
说话人传达命题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个人情感,尤其是当它变成羡余成分(有没有“空”都不影响否定义的表达),即其后动词本身就隐含有否定义(隐性羡余否定)或其后用附加说明的方式将否定预设所表示的意思再复述一遍(显性羡余否定),否定副词“空”就明显表达了情态义,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例如:
(9)三起三落,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14)想从他的梦话中发现一些“奇迹”,结果仍是空费了心机。
在这两个例句中,前一个后面附加说明“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将否定词“空”要表达的语义复述了一遍;后一个例句中“费”中已含同否定词相似的义素。这两个例句中的“空”都是羡慕成分,传达了说话人认为有利条件和付出代价具有无效性的强烈主观情感。
3.主观认识
说话人在言语表达中会在话语中留下主观认识的烙印。首先,“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认知规约就同人的主观认识相关,理想化认知模式本身就是根据人的认知和经验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各种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其次,说话人要判断动词所激活的预设所表达的信息与说话人的主观预期值相反,这个判断过程本身就与人的认识密切相关,正是先判断出了相反,才使用副词“空”加以否定。所以,在使用“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五、结语
本文从共时角度对副词“空”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着手。主要分析了“空”在句子中的分布与搭配,“空”修饰的动词主要有存现义动词、心理动词和行为动词;副词“空”的语义指向为句外成分,即指向其后动词所激活的预设,“空”主要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无效性;“空”的语用功能是否定其后所接动词所激活的预设,并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认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情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