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幽默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马克·吐温是美国传统幽默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幽默作品具有严肃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幽默艺术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幽默技巧是高超的。本文试对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色彩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马克·吐温 幽默色彩 文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作家。其作品往往在幽默、滑稽、夸张的表层之下,暴露出美国乃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幽默、诙谐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马克·吐温的小说忠实地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读他的小说,人们往往能在那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体味到马克·吐温独到的智慧闪光。这闪光或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或是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或是对人生、人性的思索,或是对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探寻。马克·吐温的幽默文学开创了一代文风,并对之后的美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
二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色彩
1 马克·吐温幽默的轻松色彩
幽默最直接的审美效果就是会产生一种足以显示人类风趣诙谐和高超才智的会意之笑。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小说作品中,他给我们展示了大量轻松而愉快的幽默。这种幽默不仅给作者自己带来了快乐,而且也把类似的快乐传递给了读者或旁观者。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索亚在教堂布道的恶作剧让人捧腹不已,让人深深体会到幽默的乐趣。小说这样写道:
“在祷告做到半中间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落在他前面的座椅靠背上;它从从容容地搓着双手,……它逍遥自在地老在那儿做着这一全套梳妆打扮的工夫,……因为汤姆虽然手痒得要命,直想去抓它,可又不敢——他相信如果正在祷告的时候干这种事情。他的灵魂立刻就会遭到毁灭。可是祷告到了最后一句的时候,他的手也就开始偷偷地伸过去;‘亚门’,刚一说出口,苍蝇就当了俘虏。”
按西方社会的传统,教堂祷告可谓是人生最神圣、最庄严、最肃穆的时刻,不允许有任何对基督的亵渎。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需要人们极其虔诚,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更不用提别的事情。可是,马克·吐温却让他的主人公汤姆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地方去抓苍蝇,这委实是对上帝的“不敬”,让人看来不免滑稽可笑。更值得玩味的是,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马克·吐温竟然还安排了由汤姆引起的一场狮子狗与甲虫大战的恶作剧,把个庄严的教堂搞得乌烟瘴气,大家笑成一片。马克·吐温利用庄严的教堂环境与汤姆调皮捣蛋的活动情境之间的不协调性拱建起了一个充满幽默情趣语境,让人感到身心的轻松和愉悦。
小说《百万英镑》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偶然机会下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滑稽诙谐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片断莫过于“我”去添置衣服时,店员托德接钱时的表情特写和老板的滑稽行为,让人看过不禁捧腹大笑。店员托德脸上开始“布满整个脸蛋的大型的微笑,中间还有皱折、鱼尾纹和螺线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扔块石头一样”,可当他瞥了一眼钞票后,那微笑立即冻成了冰,就像“维苏威火山侧面的小平川上看到的那些波纹状的、一条条蠕虫似的凝固熔岩”。这一前一后的表情大转变,着实让人难忘。就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在此以前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微笑竟会这样固定住并且僵在那里”,真是可笑无比。而老板的行为就更显滑稽,他一头“扎进那堆退回来的服装中……神情激动,嘴里念念有词”,这个“扎”字真可谓是马克·吐温的神来之笔,他把老板那种可笑的行为和那种屈颜媚俗的为人一展无遗。在这里,马克·吐温以一种诙谐的笔触,通过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特写,制造出了一种轻松幽默的小说氛围,也让小说的读者们分享到了他带来的快乐,还人生一丝轻松。
2 马克·吐温幽默的象征性色彩
马克·吐温的作品经常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增强幽默的效果,小说《黄祸的寓言》以“蝴蝶王国”与“蜜蜂王国”的关系隐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关系。蝴蝶王国中的“蝴蝶”掌握着独有的酿蜜和用刺蜇人的本领,“蝴蝶”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开始远征,他们一路所向无敌,只是在远东碰到了“蜜蜂部落”这个大障碍。“蜜蜂部落”是一个文化落后近原始状态却生性淳朴、喜好和平,生活贫困但勤俭诚实的民族。“蝴蝶”派传教士强行侵入蜜蜂部落,用鲜蜜和文明侵占了蜜蜂王国的市场,也教会了蜜蜂酿蜜和以刺蛰人的本领,此时,一个“智者”蚂蚌,警告“蝴蝶”,并预言说蜜蜂们掌握了酿蜜技术和蛰人的本领,就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占领蝴蝶原来的市场,并且将用“其人之刺,反之蝴蝶之身”,最终毁灭蝴蝶王国。在这则寓言中,马克·吐温笔下的蝴蝶帝国象征着西方列强,而蜜蜂王国象征着中国,这个寓言小品反映了当时西方人普通存在的一种恐外症或恐华症。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正在觉醒,试图走现代化的道路。而一旦中国实现了欧洲化的近代化,它将会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对手构成压倒性的优势,将会使西方文明走向灭亡。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外乡人巧妙地利用一袋假金币作诱饵,戳穿了历来享有“诚实”、“清高”美名的赫德莱堡虚假的声誉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伪善的本质。小小的赫德莱堡实际上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公民正是全体资产阶级乃至美国统治阶级的象征。在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作者以浪漫的、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哈克同吉姆在木排上清新和谐的生活,而以讽刺漫画式的笔法描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人们的粗野、残忍、虚伪和贪婪。前者象征着美好自由的生活,后者则象征着所谓的文明社会。这种象征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3 马克·吐温幽默的夸张性色彩
马克·吐温的作品常采用夸张手法,对幽默对象进行极度夸张,以揭示幽默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幽默效果更加强烈。小说《竞选州长》抓住被收买的资产阶级报刊专事造谣诽谤这一典型特征,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早期民主选举的种种弊端。小说夸张艺术极为泼辣大胆、尖锐有力,却令人信服。当“我”被竞选对手收买的报纸诬蔑犯了“伪证罪”,而“我”看到造谣文章后的反应,作者是这样形容的:
“我不胜诧异,简直气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
当对方又诬蔑“我”为小偷后,小说写道:
“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
这之后竞选对方对“我”的造谣诽谤逐步升级,直至恶意中伤“我”烧死了疯人院的病人,甚至教唆九个肤色不同,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在公开集会上抱住“我”的腿,叫“我”作爸爸。这一系列的造谣诽谤终于迫使这位从前的正派人,现在的所谓的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我”甘拜下风,退出竞选。作者正是运用了高超的正反颠倒和夸张的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4 马克·吐温幽默的悲凉性色彩
马克·吐温晚期的小说幽默明显带有浓重的悲凉气息,冷峻的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愤恨,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失望,甚至是绝望。《狗的自述》是一部令人伤心欲绝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一只狗的口吻幽默戏谑地讲述了自己悲苦的一生。作者别出心裁,给狗赋予了人性之善,而留给人本身的只剩下人性之恶。而最令人悲哀的是,人性之善不但没有纠正人性之恶,反而被后者彻底打败,甚至征服。曾是“万物灵长”的人类最终跌落于茹毛饮血的动物之列,“人将不人”。整篇小说行文口吻虽说平静而幽默,可这背后却隐藏着作者马克·吐温深深的痛苦。这是一份对人性之善的哀伤,也是对人性之恶的鞭挞,更是对人类社会本身信心的失落和对滑稽荒诞的世界存在的嘲弄。在小说《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中,主人公摩根运用现代机器对反对他的骑士的大屠杀,更是反映了这位幽默大师对人性残酷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情绪和愤世嫉俗的态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在幽默中含着哀怨,含着讽刺”。马克·吐温通过独具匠心的幽默构思,从偶然中写出必然,从怪诞中写出真实。在看似轻松达观的叙述中,时时反映出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悲观失望情绪。
三 马克·吐温式幽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开创了口语化幽默的文风,广为后世效仿
马克·吐温口语化的幽默文风,成为真正的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标志,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要求运用规范、文雅而华丽的英语进行文学创作,马克·吐温却首创了幽默文学的口语化文风。这种文风不仅产生了幽默的效果,而且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本土文学的形成。美国文学自此开始摆脱了欧洲文学的牵绊,有了自己真正的本土文学。由此,马克·吐温被后世奉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创作中抛弃了华丽、造作的用词,直接起用美国本土的方言土语,为美国文学口语化文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自民间的美国方言、土语和俚语本身就浸染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和感情,带有浓郁的幽默特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一旦被运用于文学创作,融入到一定的文学语境当中,就会随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强烈的幽默气息。马克·吐温的这种幽默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海明威、福克纳及其后世的幽默文学等都直接师承了他这种幽默特质。而舍伍德·安德森就直接师承了他的文风,成为了20世纪初第一位严肃运用口语表现生活的作家。海明威简洁的“冰山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吐温的这种语言特质。
2 形成了严肃化手法展现幽默的文风
马克·吐温幽默的叙述方式,与以往的幽默作品相比,有了根本的区别,马克·吐温之前的诸多幽默大师,像阿蒂默斯·沃斯、乔西·比林、纳斯比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幽默只是被当作一道调味品,一些装饰点缀。他们用一些嬉皮式的语言,在语句与缀字间极尽所能的夸张、荒诞,力求达到幽默的味道。然而,这种只是为幽默而幽默,为取笑而逗乐的作品是不可能“逾远弥存”的,它们只能被人们看作是饭后茶点而己。而马克·吐温的作品则不同,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作依托,其中既有幽默的逗笑成分,也有批判讽刺不合理生活现实的精髓,他在讲幽默时经常保持一种不露声色和一本正经的严肃口吻。马克·吐温在《讲故事的艺术——论美国风格的幽默故事以及它与滑稽故事、笑话的区别》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幽默故事的效果取决于怎么讲,而滑稽故事只求不使人生厌。……幽默故事要求有充分的严肃性,讲述者要尽力不动声色,切忌让听众猜测到故事是荒谬可笑的。”
这点与后世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所提倡的那种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叙述要求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客观而冷静的叙述可以减少主观的感情色彩,没有过多的外来影响,这样故事就显得相当真实,就像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一样。此外,这种不动声色的严肃口吻可以缩短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就像读者自己亲身参与了故事的发生、发展一样,使故事更具有一种真实力与感染力。揣摩开去,马克·吐温提倡的这种严肃的幽默讲述口吻,无疑对美国后世文学中的客观叙述要求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伊哈布·哈桑,陆凡译:《当代美国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曾艳兵:《幽默美学品格的历史走向——从“古典幽默”到“黑色幽默”》,《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4期。
[4] 董衡巽:《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粟景妆,女,1964—,广西百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马克·吐温 幽默色彩 文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幽默作家。其作品往往在幽默、滑稽、夸张的表层之下,暴露出美国乃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幽默、诙谐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马克·吐温的小说忠实地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读他的小说,人们往往能在那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体味到马克·吐温独到的智慧闪光。这闪光或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或是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或是对人生、人性的思索,或是对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探寻。马克·吐温的幽默文学开创了一代文风,并对之后的美国文坛有着重要影响。
二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色彩
1 马克·吐温幽默的轻松色彩
幽默最直接的审美效果就是会产生一种足以显示人类风趣诙谐和高超才智的会意之笑。在马克·吐温的早期小说作品中,他给我们展示了大量轻松而愉快的幽默。这种幽默不仅给作者自己带来了快乐,而且也把类似的快乐传递给了读者或旁观者。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索亚在教堂布道的恶作剧让人捧腹不已,让人深深体会到幽默的乐趣。小说这样写道:
“在祷告做到半中间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落在他前面的座椅靠背上;它从从容容地搓着双手,……它逍遥自在地老在那儿做着这一全套梳妆打扮的工夫,……因为汤姆虽然手痒得要命,直想去抓它,可又不敢——他相信如果正在祷告的时候干这种事情。他的灵魂立刻就会遭到毁灭。可是祷告到了最后一句的时候,他的手也就开始偷偷地伸过去;‘亚门’,刚一说出口,苍蝇就当了俘虏。”
按西方社会的传统,教堂祷告可谓是人生最神圣、最庄严、最肃穆的时刻,不允许有任何对基督的亵渎。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需要人们极其虔诚,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更不用提别的事情。可是,马克·吐温却让他的主人公汤姆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地方去抓苍蝇,这委实是对上帝的“不敬”,让人看来不免滑稽可笑。更值得玩味的是,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马克·吐温竟然还安排了由汤姆引起的一场狮子狗与甲虫大战的恶作剧,把个庄严的教堂搞得乌烟瘴气,大家笑成一片。马克·吐温利用庄严的教堂环境与汤姆调皮捣蛋的活动情境之间的不协调性拱建起了一个充满幽默情趣语境,让人感到身心的轻松和愉悦。
小说《百万英镑》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偶然机会下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滑稽诙谐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片断莫过于“我”去添置衣服时,店员托德接钱时的表情特写和老板的滑稽行为,让人看过不禁捧腹大笑。店员托德脸上开始“布满整个脸蛋的大型的微笑,中间还有皱折、鱼尾纹和螺线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扔块石头一样”,可当他瞥了一眼钞票后,那微笑立即冻成了冰,就像“维苏威火山侧面的小平川上看到的那些波纹状的、一条条蠕虫似的凝固熔岩”。这一前一后的表情大转变,着实让人难忘。就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在此以前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微笑竟会这样固定住并且僵在那里”,真是可笑无比。而老板的行为就更显滑稽,他一头“扎进那堆退回来的服装中……神情激动,嘴里念念有词”,这个“扎”字真可谓是马克·吐温的神来之笔,他把老板那种可笑的行为和那种屈颜媚俗的为人一展无遗。在这里,马克·吐温以一种诙谐的笔触,通过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特写,制造出了一种轻松幽默的小说氛围,也让小说的读者们分享到了他带来的快乐,还人生一丝轻松。
2 马克·吐温幽默的象征性色彩
马克·吐温的作品经常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增强幽默的效果,小说《黄祸的寓言》以“蝴蝶王国”与“蜜蜂王国”的关系隐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关系。蝴蝶王国中的“蝴蝶”掌握着独有的酿蜜和用刺蜇人的本领,“蝴蝶”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开始远征,他们一路所向无敌,只是在远东碰到了“蜜蜂部落”这个大障碍。“蜜蜂部落”是一个文化落后近原始状态却生性淳朴、喜好和平,生活贫困但勤俭诚实的民族。“蝴蝶”派传教士强行侵入蜜蜂部落,用鲜蜜和文明侵占了蜜蜂王国的市场,也教会了蜜蜂酿蜜和以刺蛰人的本领,此时,一个“智者”蚂蚌,警告“蝴蝶”,并预言说蜜蜂们掌握了酿蜜技术和蛰人的本领,就会以更便宜的价格占领蝴蝶原来的市场,并且将用“其人之刺,反之蝴蝶之身”,最终毁灭蝴蝶王国。在这则寓言中,马克·吐温笔下的蝴蝶帝国象征着西方列强,而蜜蜂王国象征着中国,这个寓言小品反映了当时西方人普通存在的一种恐外症或恐华症。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正在觉醒,试图走现代化的道路。而一旦中国实现了欧洲化的近代化,它将会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对手构成压倒性的优势,将会使西方文明走向灭亡。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外乡人巧妙地利用一袋假金币作诱饵,戳穿了历来享有“诚实”、“清高”美名的赫德莱堡虚假的声誉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伪善的本质。小小的赫德莱堡实际上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而那19位首要公民正是全体资产阶级乃至美国统治阶级的象征。在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作者以浪漫的、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哈克同吉姆在木排上清新和谐的生活,而以讽刺漫画式的笔法描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人们的粗野、残忍、虚伪和贪婪。前者象征着美好自由的生活,后者则象征着所谓的文明社会。这种象征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容。
3 马克·吐温幽默的夸张性色彩
马克·吐温的作品常采用夸张手法,对幽默对象进行极度夸张,以揭示幽默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幽默效果更加强烈。小说《竞选州长》抓住被收买的资产阶级报刊专事造谣诽谤这一典型特征,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揭露和批判了美国早期民主选举的种种弊端。小说夸张艺术极为泼辣大胆、尖锐有力,却令人信服。当“我”被竞选对手收买的报纸诬蔑犯了“伪证罪”,而“我”看到造谣文章后的反应,作者是这样形容的:
“我不胜诧异,简直气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
当对方又诬蔑“我”为小偷后,小说写道:
“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
这之后竞选对方对“我”的造谣诽谤逐步升级,直至恶意中伤“我”烧死了疯人院的病人,甚至教唆九个肤色不同,刚学走路的小孩子在公开集会上抱住“我”的腿,叫“我”作爸爸。这一系列的造谣诽谤终于迫使这位从前的正派人,现在的所谓的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和讹诈专家的“我”甘拜下风,退出竞选。作者正是运用了高超的正反颠倒和夸张的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4 马克·吐温幽默的悲凉性色彩
马克·吐温晚期的小说幽默明显带有浓重的悲凉气息,冷峻的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愤恨,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失望,甚至是绝望。《狗的自述》是一部令人伤心欲绝的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一只狗的口吻幽默戏谑地讲述了自己悲苦的一生。作者别出心裁,给狗赋予了人性之善,而留给人本身的只剩下人性之恶。而最令人悲哀的是,人性之善不但没有纠正人性之恶,反而被后者彻底打败,甚至征服。曾是“万物灵长”的人类最终跌落于茹毛饮血的动物之列,“人将不人”。整篇小说行文口吻虽说平静而幽默,可这背后却隐藏着作者马克·吐温深深的痛苦。这是一份对人性之善的哀伤,也是对人性之恶的鞭挞,更是对人类社会本身信心的失落和对滑稽荒诞的世界存在的嘲弄。在小说《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中,主人公摩根运用现代机器对反对他的骑士的大屠杀,更是反映了这位幽默大师对人性残酷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情绪和愤世嫉俗的态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在幽默中含着哀怨,含着讽刺”。马克·吐温通过独具匠心的幽默构思,从偶然中写出必然,从怪诞中写出真实。在看似轻松达观的叙述中,时时反映出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悲观失望情绪。
三 马克·吐温式幽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开创了口语化幽默的文风,广为后世效仿
马克·吐温口语化的幽默文风,成为真正的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标志,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之前美国文学由于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要求运用规范、文雅而华丽的英语进行文学创作,马克·吐温却首创了幽默文学的口语化文风。这种文风不仅产生了幽默的效果,而且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本土文学的形成。美国文学自此开始摆脱了欧洲文学的牵绊,有了自己真正的本土文学。由此,马克·吐温被后世奉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在其小说创作中抛弃了华丽、造作的用词,直接起用美国本土的方言土语,为美国文学口语化文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自民间的美国方言、土语和俚语本身就浸染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和感情,带有浓郁的幽默特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一旦被运用于文学创作,融入到一定的文学语境当中,就会随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强烈的幽默气息。马克·吐温的这种幽默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海明威、福克纳及其后世的幽默文学等都直接师承了他这种幽默特质。而舍伍德·安德森就直接师承了他的文风,成为了20世纪初第一位严肃运用口语表现生活的作家。海明威简洁的“冰山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吐温的这种语言特质。
2 形成了严肃化手法展现幽默的文风
马克·吐温幽默的叙述方式,与以往的幽默作品相比,有了根本的区别,马克·吐温之前的诸多幽默大师,像阿蒂默斯·沃斯、乔西·比林、纳斯比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幽默只是被当作一道调味品,一些装饰点缀。他们用一些嬉皮式的语言,在语句与缀字间极尽所能的夸张、荒诞,力求达到幽默的味道。然而,这种只是为幽默而幽默,为取笑而逗乐的作品是不可能“逾远弥存”的,它们只能被人们看作是饭后茶点而己。而马克·吐温的作品则不同,它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作依托,其中既有幽默的逗笑成分,也有批判讽刺不合理生活现实的精髓,他在讲幽默时经常保持一种不露声色和一本正经的严肃口吻。马克·吐温在《讲故事的艺术——论美国风格的幽默故事以及它与滑稽故事、笑话的区别》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幽默故事的效果取决于怎么讲,而滑稽故事只求不使人生厌。……幽默故事要求有充分的严肃性,讲述者要尽力不动声色,切忌让听众猜测到故事是荒谬可笑的。”
这点与后世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所提倡的那种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叙述要求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客观而冷静的叙述可以减少主观的感情色彩,没有过多的外来影响,这样故事就显得相当真实,就像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一样。此外,这种不动声色的严肃口吻可以缩短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就像读者自己亲身参与了故事的发生、发展一样,使故事更具有一种真实力与感染力。揣摩开去,马克·吐温提倡的这种严肃的幽默讲述口吻,无疑对美国后世文学中的客观叙述要求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伊哈布·哈桑,陆凡译:《当代美国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曾艳兵:《幽默美学品格的历史走向——从“古典幽默”到“黑色幽默”》,《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4期。
[4] 董衡巽:《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粟景妆,女,1964—,广西百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