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素质教育在改革中前行,课改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而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彰显教师的个性成为我们每个教育人深思的问题,“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施展个性的平台。
在第八次课改春风的吹动下,在如皋市教育界所有领导、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单导学”模式应运而生,关于“活动单导学”,丁非主任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诠释”中讲得非常到位:“‘活动’是学生全面主动、直接参与的学习方式。‘单’是学生学习探究学习的指针和引擎,是学习过程与展示的平台,是活动历程与结果的真实记录。‘活动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活动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导学’无非是说‘活动单’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单从丁主任的诠释,就不难看出,如皋市打造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课改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试验、实践、打磨,这种模式已经成型、成熟并得到推广。“活动单”历经了纸质单(教师自行设计)——电子单(教研室组织设计)——纸质与电子交互(形成纸质文本并印刷成书)的历程,现在甚至提出了单在心中的更高要求,可见“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进的广度与深度。而在初始阶段,这种模式曾经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我就曾经错误地认为:有了活动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全年级、全市所有的课堂都一样,我们教师不都成机器人了?这样的课马路上随便抓一个人来都能上……只要是老师都知道,“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初期在学校的推行基本处于阳奉阴违的状态。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历经摸索,走过困惑,最终得以全面推开。如皋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效率提升显著,广大教师步入了专业成长的轨道。伴随着模式的深入推广,一批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其实,应该说“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个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伴随“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思想的个性化
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学中亦如此。思想是行动的指挥者,只有思想上不断求新,教学方法上才会不断创新。
回想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每教一篇课文,绝不肯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几乎把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都分析到位 ,咀嚼透彻,灌输给每一位学生。而课堂活动单只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有限的几个活动,如果坚持过去的逐段逐句分析,根本无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我们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在研透课标的基础上分析各课的侧重点,一堂课解决一个知识点,甚至几堂课解决一个知识点,一学期下来、一年过去,我们的积累应该是非常可观的。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的推广,尤其是人手一本印刷成册的《活动单导学练》,似乎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千篇一律,真正实施操作才发现,那是我们思想上的一个误区。
首先,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原有活动单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允许、最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调整,并不是让教师拿到现成的活动单就去上课。曾经听过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堂课,其中一个活动是学生讨论下雪天一些人物的思想活动,活动单上设计的是司机、学生、工人等有限的几个代表,很显然这样的活动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者把这一活动改为:学生思考你身边不同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结果答案丰富多彩,有些更是超出了老师的想像。没有教师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解放的思想,没有教师对活动单个性化的调整,怎会出现如此有活力的课堂?
其次,“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把备课由课前延伸到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知识的生成由学生完成,有时候,有些结果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而语文不像数理化那么是非明确,这时需要老师充分运用自己个性化的思维,灵活、巧妙地解决问题,既不能被答案所束缚,又不能背离课文的内涵、作者的意图。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们才会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碰撞出灵感,生成自己的心灵感悟。
只有老师思想上不断求新,才可能引导学生求新;只有老师精神上有自己的独立个性,才可能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而不是唯课本论、答案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而且为教师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 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之一,大部分人都是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课堂教学当然离不开语言,这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课堂语言基本上以口头语言为主,而过去备课时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对教材内容及教法的研究上,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完全透彻地教给学生,而根本不会考虑,至少不会刻意考虑课堂上的授课语言,尤其是理科老师。“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课堂上不多的话语却要掷地有声,能让学生如醍醐灌顶,教师不得不珍惜少有的说话机会,不得不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导入语、过渡语,甚至根据预设的学生课堂生成设计点评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无形中成了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深入推广,教师基本形成了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典雅型等各种适合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个性。
教师不同于舞蹈家,不会注重肢体语言,更谈不上肢体语言的丰富、优美,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不出声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随着人的心理、表情、口头语言等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会意的眼神、鼓励的微笑、赞美的手势……“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是还要求教师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一分子,教师自身的各种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得以流露,这些肢体语言不仅促进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个人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甚至关系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爱好程度。“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促使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三、 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基本上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及目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成果展示——小组质疑补充。乍一看,所有的课堂都是一个模子,真正实施后才发现,同样一个活动,不同的小组、不同的班级最后的生成差距很大,说明某一个活动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操作模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如何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通过活动凸显学生的才能与个性,如何在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不得不各显神通,探寻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就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变式训练不易操作),尝试采用“将带兵” 模式,实行组长负责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不可能根据情形立马因材施教,而这种教学模式帮我做到了,所以我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之后都补充了一个流程——过关。让尖子生在班里当“小老师”,真是好处多多,不仅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主动性强,语文素养高,有组织能力,有自信心。所以说,“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适当调整,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仅是课改中生成的范本之一,它不能满足课改的所有要求,在促使教师在某个方面形成自己个性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如皋市高明镇高明学校)
在第八次课改春风的吹动下,在如皋市教育界所有领导、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单导学”模式应运而生,关于“活动单导学”,丁非主任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诠释”中讲得非常到位:“‘活动’是学生全面主动、直接参与的学习方式。‘单’是学生学习探究学习的指针和引擎,是学习过程与展示的平台,是活动历程与结果的真实记录。‘活动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活动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导学’无非是说‘活动单’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单从丁主任的诠释,就不难看出,如皋市打造的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课改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经过几年的试验、实践、打磨,这种模式已经成型、成熟并得到推广。“活动单”历经了纸质单(教师自行设计)——电子单(教研室组织设计)——纸质与电子交互(形成纸质文本并印刷成书)的历程,现在甚至提出了单在心中的更高要求,可见“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进的广度与深度。而在初始阶段,这种模式曾经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我就曾经错误地认为:有了活动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全年级、全市所有的课堂都一样,我们教师不都成机器人了?这样的课马路上随便抓一个人来都能上……只要是老师都知道,“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初期在学校的推行基本处于阳奉阴违的状态。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历经摸索,走过困惑,最终得以全面推开。如皋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效率提升显著,广大教师步入了专业成长的轨道。伴随着模式的深入推广,一批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其实,应该说“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个性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伴随“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思想的个性化
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学中亦如此。思想是行动的指挥者,只有思想上不断求新,教学方法上才会不断创新。
回想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每教一篇课文,绝不肯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几乎把课文的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都分析到位 ,咀嚼透彻,灌输给每一位学生。而课堂活动单只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有限的几个活动,如果坚持过去的逐段逐句分析,根本无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我们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在研透课标的基础上分析各课的侧重点,一堂课解决一个知识点,甚至几堂课解决一个知识点,一学期下来、一年过去,我们的积累应该是非常可观的。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的推广,尤其是人手一本印刷成册的《活动单导学练》,似乎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千篇一律,真正实施操作才发现,那是我们思想上的一个误区。
首先,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原有活动单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允许、最好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调整,并不是让教师拿到现成的活动单就去上课。曾经听过小学语文老师的一堂课,其中一个活动是学生讨论下雪天一些人物的思想活动,活动单上设计的是司机、学生、工人等有限的几个代表,很显然这样的活动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者把这一活动改为:学生思考你身边不同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结果答案丰富多彩,有些更是超出了老师的想像。没有教师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解放的思想,没有教师对活动单个性化的调整,怎会出现如此有活力的课堂?
其次,“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把备课由课前延伸到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知识的生成由学生完成,有时候,有些结果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而语文不像数理化那么是非明确,这时需要老师充分运用自己个性化的思维,灵活、巧妙地解决问题,既不能被答案所束缚,又不能背离课文的内涵、作者的意图。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们才会在教师智慧的引领下,碰撞出灵感,生成自己的心灵感悟。
只有老师思想上不断求新,才可能引导学生求新;只有老师精神上有自己的独立个性,才可能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而不是唯课本论、答案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而且为教师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 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之一,大部分人都是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课堂教学当然离不开语言,这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课堂语言基本上以口头语言为主,而过去备课时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对教材内容及教法的研究上,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完全透彻地教给学生,而根本不会考虑,至少不会刻意考虑课堂上的授课语言,尤其是理科老师。“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引导者,课堂上不多的话语却要掷地有声,能让学生如醍醐灌顶,教师不得不珍惜少有的说话机会,不得不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导入语、过渡语,甚至根据预设的学生课堂生成设计点评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无形中成了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深入推广,教师基本形成了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典雅型等各种适合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个性。
教师不同于舞蹈家,不会注重肢体语言,更谈不上肢体语言的丰富、优美,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不出声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随着人的心理、表情、口头语言等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会意的眼神、鼓励的微笑、赞美的手势……“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是还要求教师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一分子,教师自身的各种个性化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得以流露,这些肢体语言不仅促进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个人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甚至关系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爱好程度。“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促使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
三、 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基本上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及目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成果展示——小组质疑补充。乍一看,所有的课堂都是一个模子,真正实施后才发现,同样一个活动,不同的小组、不同的班级最后的生成差距很大,说明某一个活动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操作模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如何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何通过活动凸显学生的才能与个性,如何在活动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不得不各显神通,探寻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就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变式训练不易操作),尝试采用“将带兵” 模式,实行组长负责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不可能根据情形立马因材施教,而这种教学模式帮我做到了,所以我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之后都补充了一个流程——过关。让尖子生在班里当“小老师”,真是好处多多,不仅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尖子生,主动性强,语文素养高,有组织能力,有自信心。所以说,“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追求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适当调整,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仅是课改中生成的范本之一,它不能满足课改的所有要求,在促使教师在某个方面形成自己个性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如皋市高明镇高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