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评断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深入,女权主义思潮迅速蔓延,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权主义流派,西方女权主义尤为盛行。女性主义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觉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批判,可以说,女性主义批判,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表达方式,这种文艺理论的发展给当代西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现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化批判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假的作品,而要想更好地解读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就必须对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介绍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少数族裔女性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华裔文学兴起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Edith Eaton)和温妮弗莱德·伊顿(Winnifred Eaton)的作品。这一对姐妹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尤其是艾迪丝·伊顿,她致力于维护和弘扬华裔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华裔的历史、命运和境遇为主题,为美国华裔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1912年,艾迪丝·伊顿发表了短片故事集《春香夫人》,在这篇文学作品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女性在西方的处境。此书以西雅图和旧金山为背景,反映了北美中国移动家庭的挣扎与快乐,突出表现了移民的文化冲突。可以说,这一文学作品开启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先河。美国华人黄玉雪在其创作的《华女阿五》中,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个华裔美国少女在事业上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为了纠正当时美国主流意识对华裔及其文化传统的狭隘认识,黄玉雪在叙述个人成长故事中穿插了大量中华文化和风俗的描绘,将中华文化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尽情地展现了出来。该书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低劣的形象,使得美国上流社会对华人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后,美国华裔的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人对华裔不再那么抵触和鄙视。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的兴起,对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进入美国主流文坛。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家,其中,最突出的是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汤婷婷被誉为“亚裔写作先驱”,其代表作有《女勇士》《中国佬》等,这些文学作品确立了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因长期受到中美文化的双重压力,使得华裔美国女子处于双重边陲化的弱势地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强烈地抨击了唐人街的中国封建父权制,为受压迫的中国妇女鸣不平。继汤婷婷之后,程美兰(Linda Ching Sledge)和杨萱(Belle Yang)等华裔女作家在华裔女性文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程美兰的《太平天国》更是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同一时期,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在推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谭恩美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四对母女之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揭示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该作品描绘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图景:三妻四妾、巫术崇拜、迷信等,而这些文化逐渐成为老外眼中的“中国文化”,并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追捧。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华裔女性作家,如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在伍慧明的《骨》中,作者对双重文化环境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出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对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环境下的第一代华人移民进行了抨击。再如,邝丽莎(Lisa See)的《金山》(On Gold Mountain)和刘爱美(Aimee Liu)的《云山》等,这些华裔女性文学作品吸引了大批美国读者。
二、女性主义批判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思潮不断高涨,对女性在就业、教育、福利、政府以及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质问,并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女性主义批评是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女性主义批判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大厦,用女权话语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享与亲密关系。可以说,女性主义批判的产生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显现了女性主义批判的学术创新活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世界用的是男人的话语, 女权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而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发明女性的话语,让这个世界拥有女权。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无疑受到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启发。美国华裔女性通过写作、通过女性文字来发泄情绪,通过写作作为对抗妇女压迫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通过“阴性书写”,运用女性话语权,构建了女性主体身份。以谭恩美的《幸福会》为例,这部文学作品以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感情。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代华裔母女的文化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母女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谭恩美在写作时,以口语体的自我叙述方式,使得女性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在文章中,谭恩美揭示了族裔女性的社会困境,将母女不同的文化观念表现得比较透彻。可以说,谭恩美的这种女性话语成为族裔女性常用的一种言说方式。
三、结语
综上,女性主义批判是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性别是除了两性间可见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元素外,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女权主义批判思想的发展,对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尽管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美国社会主要是由白种人组成,由白人文化组成的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是排斥和歧视的。在女性主义批评思想下,华裔女性作家可以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確立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抨击白人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从而帮助华裔美国人确立其文化身份。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肩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在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华裔女性作家对人类共同生存意义的表达,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西方文化,科学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周莹,阎立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嬗变[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41-144.
[2]陈靖怡.本土化: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必然趋势[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4(6):1-4.
[3]张佳佳.理论与批评的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批评理论化与理论批评化[J].文学教育(上),2017(11):170-171.
[4]潘雯.“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J].华文文学,2017(5):42-50.
[5]赵思奇.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5):111-118.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9-),女,黑龙江省尚志市人,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深入,女权主义思潮迅速蔓延,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权主义流派,西方女权主义尤为盛行。女性主义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觉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批判,可以说,女性主义批判,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表达方式,这种文艺理论的发展给当代西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现代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文化批判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假的作品,而要想更好地解读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就必须对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全面的了解。
一、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介绍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少数族裔女性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华裔文学兴起初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对中英混血儿姐妹艾迪丝·伊顿(Edith Eaton)和温妮弗莱德·伊顿(Winnifred Eaton)的作品。这一对姐妹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先驱。尤其是艾迪丝·伊顿,她致力于维护和弘扬华裔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华裔的历史、命运和境遇为主题,为美国华裔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1912年,艾迪丝·伊顿发表了短片故事集《春香夫人》,在这篇文学作品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女性在西方的处境。此书以西雅图和旧金山为背景,反映了北美中国移动家庭的挣扎与快乐,突出表现了移民的文化冲突。可以说,这一文学作品开启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先河。美国华人黄玉雪在其创作的《华女阿五》中,以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个华裔美国少女在事业上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为了纠正当时美国主流意识对华裔及其文化传统的狭隘认识,黄玉雪在叙述个人成长故事中穿插了大量中华文化和风俗的描绘,将中华文化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尽情地展现了出来。该书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低劣的形象,使得美国上流社会对华人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后,美国华裔的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人对华裔不再那么抵触和鄙视。女权主义运动、多元文化的兴起,对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进入美国主流文坛。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家,其中,最突出的是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汤婷婷被誉为“亚裔写作先驱”,其代表作有《女勇士》《中国佬》等,这些文学作品确立了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的地位。因长期受到中美文化的双重压力,使得华裔美国女子处于双重边陲化的弱势地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其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强烈地抨击了唐人街的中国封建父权制,为受压迫的中国妇女鸣不平。继汤婷婷之后,程美兰(Linda Ching Sledge)和杨萱(Belle Yang)等华裔女作家在华裔女性文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程美兰的《太平天国》更是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同一时期,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在推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谭恩美在文章中通过描写四对母女之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揭示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该作品描绘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图景:三妻四妾、巫术崇拜、迷信等,而这些文化逐渐成为老外眼中的“中国文化”,并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追捧。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华裔女性作家,如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在伍慧明的《骨》中,作者对双重文化环境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出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对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环境下的第一代华人移民进行了抨击。再如,邝丽莎(Lisa See)的《金山》(On Gold Mountain)和刘爱美(Aimee Liu)的《云山》等,这些华裔女性文学作品吸引了大批美国读者。
二、女性主义批判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思潮不断高涨,对女性在就业、教育、福利、政府以及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质问,并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女性主义批评是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女性主义批判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大厦,用女权话语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享与亲密关系。可以说,女性主义批判的产生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显现了女性主义批判的学术创新活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世界用的是男人的话语, 女权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而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发明女性的话语,让这个世界拥有女权。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无疑受到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启发。美国华裔女性通过写作、通过女性文字来发泄情绪,通过写作作为对抗妇女压迫的重要方式之一。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通过“阴性书写”,运用女性话语权,构建了女性主体身份。以谭恩美的《幸福会》为例,这部文学作品以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感情。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代华裔母女的文化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母女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谭恩美在写作时,以口语体的自我叙述方式,使得女性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在文章中,谭恩美揭示了族裔女性的社会困境,将母女不同的文化观念表现得比较透彻。可以说,谭恩美的这种女性话语成为族裔女性常用的一种言说方式。
三、结语
综上,女性主义批判是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性别是除了两性间可见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元素外,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关系的重要表现方式。女权主义批判思想的发展,对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尽管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美国社会主要是由白种人组成,由白人文化组成的美国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是排斥和歧视的。在女性主义批评思想下,华裔女性作家可以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確立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抨击白人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从而帮助华裔美国人确立其文化身份。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肩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在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华裔女性作家对人类共同生存意义的表达,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西方文化,科学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周莹,阎立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嬗变[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41-144.
[2]陈靖怡.本土化: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必然趋势[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4(6):1-4.
[3]张佳佳.理论与批评的张力——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批评理论化与理论批评化[J].文学教育(上),2017(11):170-171.
[4]潘雯.“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J].华文文学,2017(5):42-50.
[5]赵思奇.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5):111-118.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9-),女,黑龙江省尚志市人,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