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中学生写作多数存在缺乏个性的毛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作文难以出彩,千篇一律。实际上很多学生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只要选准角度、选用最佳材料、注重语言锤炼,完全有可能写出个性飞扬的文章。
关键词: 写作 个性 角度 内容 表达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题型愈来愈灵活,没有了那种“出土文物”味,而偏重于对自身的观照和反省,偏重于对社会热点——如人类与自然的环保热点,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察等。作文对文体没有要求,使写作真正回归到它的本源——重视作文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只有写出独创性的作文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角度,稳妥中求新颖
由上海《萌芽》杂志发起、联合国内七所著名大学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给我们透露出了某些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维”(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局面。“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其主标题就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如有这么一道复赛作文题:监考人员临时咬了一口放到讲台上的一只苹果。此题体裁不限、自由度更大,于是有人引譬连类写成了一篇精采的议论,有人依据它构思出一篇感人的小说,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出一篇写实的散文……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丰富的遐思、多样的表达,也完全有别于以往的那些八股气十足的考场作文,显得多姿多彩、个性飞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条条大陆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都证明写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个性,拾人牙慧、原地绕圈都是不进则退,标新立异才能展示你鲜明的写作个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与众不同,文章才有经久不息的魅力,开一个时代文学先河的作家能名垂史册原因也就是在于此。如脍炙人口的《离骚》为骚体的创作开创了模式;柳永的慢词为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远在挪威的易卜生因明显的张扬个性鼓吹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剧而闻名遐迩,他的《布兰德》第一次表现出挪威“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开创的能力,能够独立的行动”(恩格斯)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庸俗狭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至于现代的一批为现代作家如张承志、韩少功、余华、福克纳、乔伊斯、萨特、艾略特、卡夫卡等都独树一帜。他们并不是以标新立异为主要目的,而是在努力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存状态的否定,仅此而已,却有良好的收效。
当然中学生的作文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学生作品要力求表现出小作者的个性。现代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就是写“真实”的假话,有些老师似乎也很乐意把他们培养成说假话的能手。《语文学习》杂志发表学生习作《大乌龟哪里去了》及其指导老师的修改稿,很多老师认为:《大乌龟哪里去了》是一篇富于童趣的本色文章,无需大改;可是指导老师则认为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经他指导以后的作文则是一篇佳作。好在哪里?指导老师如是说:“主题明,表达巧。”其实,作文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想法,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有些语文教师套用“主题”“题材”“技巧”等文学创作的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所谓“双重转化”首先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其次是作者将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转化为文字。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是写作的本质属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形成期,写作教学也能对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起一定的作用。个性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发展。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情思,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个人的人生经验的积累,这是个性发展一个必然的途径。我们要引导学生表现个性,在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那么怎么才能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我认为,首先要不随波逐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言人之未言,言人之不敢言;其次,文章材料要新颖,让人看了耳目一新;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做到文笔优美、语言流畅。
现在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就必须提炼观点,把原材料中那些精华提炼出来。它既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又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而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其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观点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虽然有制约性,但绝不是“单一性”。
有这么一则材料:有许多人喝同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对这则材料可以站在三种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高贵的是你喝上了甘甜的水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杯。有些同学提出“表里完好地搭配方能构筑辉煌的人生命”,这种有悖于常人观点美其名曰“反弹琵琶”。要知道,这则材料本身有其特定的内涵,是有限制性的——材料中“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已经有褒贬之义了。这就是材料所具有的制约性,你不能偏离题义,只有在不偏离题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才是对材料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有效的开发,提炼出有深度的观点。如“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含义深刻的标题较醒目,才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内容,广博中求最佳
写作离不开素材,素材需要靠平时的积累。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等话题,谁不希望在作文中侃侃而谈霍金、钱老、华罗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让无数的读者坚信学习勤奋,或是有坚强的意志力,或善于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呢?母爱深深。从传说中的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女娲到一心为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其家的孟母到岳母刻字再到仁厚博爱的朱德母亲,这种延绵不绝、深沉而单纯、執著而痴情的母爱,早已成了我们人类生命的文化家园,难道谁不希望唤起蛰伏人类心底的真善美吗?谈起志向,谈起珍惜时光,谁不希望能听到意味隽永的小故事呢?
有一个农民和一位远航的水手交谈,如下:
农民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水手答道:“出海捕鱼,死在海上。”
农民又问:“你祖父呢?”
水手答道:“也死在海上。”
农民说:“那你不怕也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你父亲死在哪?”
“死在床上。”
水手又问:“你祖父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水手冷峻地问:“那你每天都睡在床上,难道你不害怕吗?”……
写作素材除了事例要新颖之外,还应在文中表现为新体验、新感受、新的思考等方面。《一次成功的喜悦》是这样描述的:“门又被打开,进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上帝’。我忙上前:‘先生,请看看……’话未说完,手中的广告早已被打飞:‘小鬼,不要挡路,什么破玩意儿还值得看!‘我两眼竭力忍着不让咸咸的液体流出,一字一句地说:‘先生,请给别人尊重,那也是维护你的自尊!’在众人的目光下,来人嚷嚷着走了,我的泪水终于落了下来。可我立即提醒自己:哭什么!你不是成功地维护了自尊吗……”
这一段叙写正是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们应有的心理品质这些角度出发,反映当今社会的多色调,针砭时弊,促人警醒和深思。选材的当代性无疑强化了文章的震撼力。
紧握代脉搏,不仅要求小作者要有大量的素材,而且要求他们针对题目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并加进作者的理解,或作者的理性思考,不然有堆砌事例之嫌。如从“许多人喝同一口水……”的材料提炼出“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之后,学生就要着手准备写作素材。此时学生们就要翻箱倒柜,快速地搜寻有关这类话题的名言,于是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书本上学过的实践者纷沓而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没这要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如此一来,文章显得雍容大度,如果再加进小作者对现在社会存在的现象的理解,那么,这就是一篇有个性、有质量的文章。
三、表达,得体中求文采
文章有了观点和素材正如人有灵魂和骨骼,那么,要形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必要的因素就是血肉。文章的血肉是什么呢?当然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语言。作品个性化要求语言符合文体特征外,还要活泼生动,符合人物性格。平时不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因而造成了语言的贫乏、干瘪,没有自己的语言体验,导致语言的一本正经、四平八稳;或老成拘谨,枯燥无味;或矫情造作、空话套话,这种失去了创造力的语言致使表情达意失去了鲜活独特的个性。
语言的创造性就要靠平时对语言的感悟。第一个称女孩子为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只有不断地积累语言体驗才能在作文中应用自如,语言才能引人入胜,人见人爱。请看几句中学生作文的摘句——
“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今天早上被剪掉的头发,你们节哀顺便吧。”
“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同学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体委大声宣布着。”
这几句话之所以精深,原因是小作者嫁接改造写了政教处突然袭击检查学生长头发事件,第三句是学生用押韵的语言,比赋的手法,向大家揭示了一个“秘密”,让人忍俊不禁。思量着学生哪来的这种奇思怪想,然而,正是这些新奇的语言体验,倒让我们发觉了这位同学的语言天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将词语分门别类归纳并尽量记词汇,千万要记住,不能死记硬背词汇。相反,不断地体验文字,不断地再创造文字有益于加深对知识、人物、生命和社会的理解。请看贾平凹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
总之,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努力做到: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像猴子一样机灵活泼,像小猫一样不受人左右,这样才能在内容上,广博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新颖;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才能写出个性飞扬、流光溢彩的文章,才能在考试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出版社,2002.
[2]钱梦龙.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http://www.qfsky.com/Jiao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687
关键词: 写作 个性 角度 内容 表达
近几年来,中考、高考作文题型愈来愈灵活,没有了那种“出土文物”味,而偏重于对自身的观照和反省,偏重于对社会热点——如人类与自然的环保热点,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察等。作文对文体没有要求,使写作真正回归到它的本源——重视作文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只有写出独创性的作文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角度,稳妥中求新颖
由上海《萌芽》杂志发起、联合国内七所著名大学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给我们透露出了某些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维”(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局面。“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其主标题就是“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如有这么一道复赛作文题:监考人员临时咬了一口放到讲台上的一只苹果。此题体裁不限、自由度更大,于是有人引譬连类写成了一篇精采的议论,有人依据它构思出一篇感人的小说,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出一篇写实的散文……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丰富的遐思、多样的表达,也完全有别于以往的那些八股气十足的考场作文,显得多姿多彩、个性飞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条条大陆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都证明写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能承载和张扬写作个体的个性,拾人牙慧、原地绕圈都是不进则退,标新立异才能展示你鲜明的写作个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与众不同,文章才有经久不息的魅力,开一个时代文学先河的作家能名垂史册原因也就是在于此。如脍炙人口的《离骚》为骚体的创作开创了模式;柳永的慢词为词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远在挪威的易卜生因明显的张扬个性鼓吹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剧而闻名遐迩,他的《布兰德》第一次表现出挪威“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开创的能力,能够独立的行动”(恩格斯)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庸俗狭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至于现代的一批为现代作家如张承志、韩少功、余华、福克纳、乔伊斯、萨特、艾略特、卡夫卡等都独树一帜。他们并不是以标新立异为主要目的,而是在努力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存状态的否定,仅此而已,却有良好的收效。
当然中学生的作文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学生作品要力求表现出小作者的个性。现代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就是写“真实”的假话,有些老师似乎也很乐意把他们培养成说假话的能手。《语文学习》杂志发表学生习作《大乌龟哪里去了》及其指导老师的修改稿,很多老师认为:《大乌龟哪里去了》是一篇富于童趣的本色文章,无需大改;可是指导老师则认为文章没有“明确的主题”,经他指导以后的作文则是一篇佳作。好在哪里?指导老师如是说:“主题明,表达巧。”其实,作文要写出作者的真实想法,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有些语文教师套用“主题”“题材”“技巧”等文学创作的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所谓“双重转化”首先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其次是作者将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转化为文字。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是写作的本质属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形成期,写作教学也能对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起一定的作用。个性要在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发展。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的情思,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个人的人生经验的积累,这是个性发展一个必然的途径。我们要引导学生表现个性,在教学中,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那么怎么才能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呢?我认为,首先要不随波逐流,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观点,言人之未言,言人之不敢言;其次,文章材料要新颖,让人看了耳目一新;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做到文笔优美、语言流畅。
现在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就必须提炼观点,把原材料中那些精华提炼出来。它既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又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而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其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材料对观点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虽然有制约性,但绝不是“单一性”。
有这么一则材料:有许多人喝同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对这则材料可以站在三种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高贵的是你喝上了甘甜的水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杯。有些同学提出“表里完好地搭配方能构筑辉煌的人生命”,这种有悖于常人观点美其名曰“反弹琵琶”。要知道,这则材料本身有其特定的内涵,是有限制性的——材料中“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啊!’”已经有褒贬之义了。这就是材料所具有的制约性,你不能偏离题义,只有在不偏离题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才是对材料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有效的开发,提炼出有深度的观点。如“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含义深刻的标题较醒目,才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内容,广博中求最佳
写作离不开素材,素材需要靠平时的积累。谈起学习勤奋,或是谈意志力,把握机遇等话题,谁不希望在作文中侃侃而谈霍金、钱老、华罗庚、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让无数的读者坚信学习勤奋,或是有坚强的意志力,或善于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呢?母爱深深。从传说中的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苍天的女娲到一心为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其家的孟母到岳母刻字再到仁厚博爱的朱德母亲,这种延绵不绝、深沉而单纯、執著而痴情的母爱,早已成了我们人类生命的文化家园,难道谁不希望唤起蛰伏人类心底的真善美吗?谈起志向,谈起珍惜时光,谁不希望能听到意味隽永的小故事呢?
有一个农民和一位远航的水手交谈,如下:
农民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水手答道:“出海捕鱼,死在海上。”
农民又问:“你祖父呢?”
水手答道:“也死在海上。”
农民说:“那你不怕也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你父亲死在哪?”
“死在床上。”
水手又问:“你祖父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水手冷峻地问:“那你每天都睡在床上,难道你不害怕吗?”……
写作素材除了事例要新颖之外,还应在文中表现为新体验、新感受、新的思考等方面。《一次成功的喜悦》是这样描述的:“门又被打开,进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上帝’。我忙上前:‘先生,请看看……’话未说完,手中的广告早已被打飞:‘小鬼,不要挡路,什么破玩意儿还值得看!‘我两眼竭力忍着不让咸咸的液体流出,一字一句地说:‘先生,请给别人尊重,那也是维护你的自尊!’在众人的目光下,来人嚷嚷着走了,我的泪水终于落了下来。可我立即提醒自己:哭什么!你不是成功地维护了自尊吗……”
这一段叙写正是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们应有的心理品质这些角度出发,反映当今社会的多色调,针砭时弊,促人警醒和深思。选材的当代性无疑强化了文章的震撼力。
紧握代脉搏,不仅要求小作者要有大量的素材,而且要求他们针对题目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并加进作者的理解,或作者的理性思考,不然有堆砌事例之嫌。如从“许多人喝同一口水……”的材料提炼出“志向高洁才能成就人生”“生命在于质量”“精神重于泰山,物质轻于鸿毛”之类有时代精神的题目之后,学生就要着手准备写作素材。此时学生们就要翻箱倒柜,快速地搜寻有关这类话题的名言,于是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是书本上学过的实践者纷沓而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没这要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如此一来,文章显得雍容大度,如果再加进小作者对现在社会存在的现象的理解,那么,这就是一篇有个性、有质量的文章。
三、表达,得体中求文采
文章有了观点和素材正如人有灵魂和骨骼,那么,要形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必要的因素就是血肉。文章的血肉是什么呢?当然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语言。作品个性化要求语言符合文体特征外,还要活泼生动,符合人物性格。平时不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因而造成了语言的贫乏、干瘪,没有自己的语言体验,导致语言的一本正经、四平八稳;或老成拘谨,枯燥无味;或矫情造作、空话套话,这种失去了创造力的语言致使表情达意失去了鲜活独特的个性。
语言的创造性就要靠平时对语言的感悟。第一个称女孩子为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只有不断地积累语言体驗才能在作文中应用自如,语言才能引人入胜,人见人爱。请看几句中学生作文的摘句——
“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今天早上被剪掉的头发,你们节哀顺便吧。”
“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同学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体委大声宣布着。”
这几句话之所以精深,原因是小作者嫁接改造写了政教处突然袭击检查学生长头发事件,第三句是学生用押韵的语言,比赋的手法,向大家揭示了一个“秘密”,让人忍俊不禁。思量着学生哪来的这种奇思怪想,然而,正是这些新奇的语言体验,倒让我们发觉了这位同学的语言天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发现学生语言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将词语分门别类归纳并尽量记词汇,千万要记住,不能死记硬背词汇。相反,不断地体验文字,不断地再创造文字有益于加深对知识、人物、生命和社会的理解。请看贾平凹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
总之,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努力做到: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像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像猴子一样机灵活泼,像小猫一样不受人左右,这样才能在内容上,广博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新颖;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才能写出个性飞扬、流光溢彩的文章,才能在考试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出版社,2002.
[2]钱梦龙.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http://www.qfsky.com/Jiao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