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力求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
(一)调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
根据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05‰,据此推算,2010年全国人口约为134148万人。2009年人均GDP为29667元,折合4480美元.。2009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迈进世界100位,今年估计在90位左右。基于对各项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国经济正“企稳回升”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目前有两种错误倾向需要警惕:一是为“保增长”取得的成绩而盲目乐观,认为无需考虑结构问题,继续朝前走就行;二是担心调结构会使本来经营就很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也影响相关行业的增速,损坏“保增长”的进度。
实际情况是,2009年以来,“保增长”是首要任务,以“保增长”为目标的相关政策出太很快,但技术改造、产业转移,以及触及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政策调整则显滞后。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利益总是不能保持一致,加上一些地方、部门与个人利益的驱动,导致有的地方借保增长之名而违背科学发展观。“调结构”就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速度。保增长不是保原有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增长。
(二) “调结构”迫在眉睫
无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到了不调整不行的战略选择期,目前有两方面的压力步步紧逼:
一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我国通过外需市场消化大量过剩产能的方式难以为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2009年3月起,我国成为钢铁净进口国,5月份钢铁钢坯进口量达100万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铁路、公路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需求,本该淘汰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死灰复燃”,而这种落后产能的物耗、能耗和环境污染都大大超过相关标准。过去10年中国式很幸运的走了一段依靠外需创造经济奇迹的路径。但同时,我们在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过度压低劳动力成本、创造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给全球的同时,还被别人就贸易顺差等问题横加职责。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依靠外需拉动的这条路在国际市场上还要走更长一段时间,但突然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型。
二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改变,但目前的经济结构与之不相匹配。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为主转变为需求拉动。但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却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可以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明显滞后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1、回顾中国消费的演变历程
从一般定性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凭票限量、供应短缺;20世纪80年代末期解决了温饱阶段;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小康阶段、 消费质量提高;进入新世纪精神消费全面提升;现在发展性消费的新阶段。
2、投资与消费不协调
投资需求持续过旺,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增长相对较慢,巨大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从1978年—2007年,我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其中2003年—2007年,投资率年均为42.4%,而消费率从62.1%下降到48.8%,其中2007年,居民消费率仅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52%相比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
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一增长格局有被进一步强化的趋势。200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占到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去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这表明,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消费拉动作用部明显,内生动力还不强。
内外需发展不协调,首先,内外需增速不协调,外需增长过快,而内需跟进不够,2008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上升1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倍,两者相差55倍多。
其次,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从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大大超过了世界41%的平均水品,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对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去年上半年,出口同比下降21.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二、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内涵
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是指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为目标,把促进消费增长和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作为举措,保持投资消费比例的动态优化,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生产要以消费为出发点,投资结构和规模要服从于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
第二,持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保持投资消费比例的动态优化,消费主导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消费的最大化,而是要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总需求,保持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三、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一)实施就业促进政策
就业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根本保障,中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地效果,但就业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从国际经验看,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要加强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就业问题很重要,不仅有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农民就业问题,还有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变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等、靠、要”,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更多的实现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创业式就业,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存式创业,而是机会型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给别人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缩小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消费水平就会越低,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政府要通过税收与工资杠杆来调整收入水平。逐步建立起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和工资的稳定提高机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稳定消费预期和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社会稳定也具有重大影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还比较低,积极探索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加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等,同时,要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等。提高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
(四)降低政府储蓄的比重
当前,中国政府储蓄规模仍然较大,政府投资比重偏高,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目前,中国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大约在6%左右,相对于法国的0.3%,印度的1.5%、美国的-0.9%以及日本的-2.2%来说,这一水平是非常高的,因此,应将一部分原来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转向有利于消费的公共产品建设,为拉动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五)改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消费文化,中国有着节俭的文化传统,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需要破除陈旧的消费观念,倡导现代文明消费观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引导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同时,加快促進消费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制度,营造诚信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消费信贷,使消费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一)调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
根据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05‰,据此推算,2010年全国人口约为134148万人。2009年人均GDP为29667元,折合4480美元.。2009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迈进世界100位,今年估计在90位左右。基于对各项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国经济正“企稳回升”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目前有两种错误倾向需要警惕:一是为“保增长”取得的成绩而盲目乐观,认为无需考虑结构问题,继续朝前走就行;二是担心调结构会使本来经营就很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也影响相关行业的增速,损坏“保增长”的进度。
实际情况是,2009年以来,“保增长”是首要任务,以“保增长”为目标的相关政策出太很快,但技术改造、产业转移,以及触及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政策调整则显滞后。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利益总是不能保持一致,加上一些地方、部门与个人利益的驱动,导致有的地方借保增长之名而违背科学发展观。“调结构”就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速度。保增长不是保原有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增长。
(二) “调结构”迫在眉睫
无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到了不调整不行的战略选择期,目前有两方面的压力步步紧逼:
一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我国通过外需市场消化大量过剩产能的方式难以为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2009年3月起,我国成为钢铁净进口国,5月份钢铁钢坯进口量达100万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铁路、公路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需求,本该淘汰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死灰复燃”,而这种落后产能的物耗、能耗和环境污染都大大超过相关标准。过去10年中国式很幸运的走了一段依靠外需创造经济奇迹的路径。但同时,我们在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过度压低劳动力成本、创造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给全球的同时,还被别人就贸易顺差等问题横加职责。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依靠外需拉动的这条路在国际市场上还要走更长一段时间,但突然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型。
二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改变,但目前的经济结构与之不相匹配。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为主转变为需求拉动。但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却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可以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明显滞后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1、回顾中国消费的演变历程
从一般定性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凭票限量、供应短缺;20世纪80年代末期解决了温饱阶段;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小康阶段、 消费质量提高;进入新世纪精神消费全面提升;现在发展性消费的新阶段。
2、投资与消费不协调
投资需求持续过旺,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增长相对较慢,巨大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从1978年—2007年,我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其中2003年—2007年,投资率年均为42.4%,而消费率从62.1%下降到48.8%,其中2007年,居民消费率仅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52%相比下降近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
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一增长格局有被进一步强化的趋势。2009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占到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去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足9%。这表明,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消费拉动作用部明显,内生动力还不强。
内外需发展不协调,首先,内外需增速不协调,外需增长过快,而内需跟进不够,2008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上升1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倍,两者相差55倍多。
其次,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从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大大超过了世界41%的平均水品,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对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去年上半年,出口同比下降21.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二、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内涵
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是指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为目标,把促进消费增长和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作为举措,保持投资消费比例的动态优化,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生产要以消费为出发点,投资结构和规模要服从于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
第二,持续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保持投资消费比例的动态优化,消费主导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消费的最大化,而是要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总需求,保持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三、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一)实施就业促进政策
就业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根本保障,中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地效果,但就业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从国际经验看,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要加强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就业问题很重要,不仅有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农民就业问题,还有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变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等、靠、要”,而是要善于走出一条新路,更多的实现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创业式就业,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存式创业,而是机会型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给别人创造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缩小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消费水平就会越低,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政府要通过税收与工资杠杆来调整收入水平。逐步建立起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和工资的稳定提高机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消费需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同时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稳定消费预期和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社会稳定也具有重大影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覆盖面和保障程度都还比较低,积极探索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加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等,同时,要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等。提高他们的实际消费能力。
(四)降低政府储蓄的比重
当前,中国政府储蓄规模仍然较大,政府投资比重偏高,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目前,中国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大约在6%左右,相对于法国的0.3%,印度的1.5%、美国的-0.9%以及日本的-2.2%来说,这一水平是非常高的,因此,应将一部分原来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转向有利于消费的公共产品建设,为拉动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五)改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消费文化,中国有着节俭的文化传统,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需要破除陈旧的消费观念,倡导现代文明消费观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引导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同时,加快促進消费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制度,营造诚信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消费信贷,使消费变得更便捷,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