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爹与突发事件治理的边界及其实现:基于类型和阶段的分析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政府单一主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的情境,动员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满足人们公共安全需求的新方式。鉴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培育。培育应采取区别化原则,可根据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突发事件演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以实现资源、事务和组织之间最匹配的治理目标。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概念体现了源自西方理念的协商民主内容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载体形式之间的结合。在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内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源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差异。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入发展,从协商目的而言,要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协商民主的一般目的和价值相适应;从协商主体而言,要让协商民主主体与代表制之间相平衡,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主体平等之间相协调;从协商程序而言,就是要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其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程序正义相契合。
研究美国国家治理模式对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治理"理论的讨论颇具意义。从国家与社会的相关关系上考虑,美国国家治理可归结为"弱耦合"型治理模式。此种国家治理模式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完成构建,即多元国家治理价值体系的认同性作用、复合国家治理权力结构的嵌入性优势、多效国家治理主体能力的渗透性发挥。美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弱耦合"特征首先体现在"耦合"上,其次体现为"弱关系"。"耦合"包括国家治理结构上的耦合和国家与社会间的耦合。弱关系是指在美国国家治理权力结构下,治理主客体之间存在丰富的弱相关关系。最后,美国国家治理模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对自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社会概念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充实和具体化,这表现在马克思并未从纯粹物质的角度看待劳动产品,而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劳动产品的社会意义。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中首次得到了明确,在第四个规定中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说明。结束了对异化劳动的讨论之后,马克思又给自己规定了从社会角度讨论私有财产的性质的任务,表明了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私有财产的性质这一思想的彻底自觉,从而为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胡锦涛党群关系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助于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于弘扬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胡锦涛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特色鲜明:一是与马克思主义党群观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群思想的精髓,具有思想开放性和历史传承性;二是理论品格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群思想发展的时代要求,围绕“以人为本”思想,突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行为准则、“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理念,揭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思维路径,从时代高度赋予马克思主义党群观新内涵、新意义
安全观竞争是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亚,中国新安全观和美国现实主义安全观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合作安全体系和军事同盟体系的并存兼容,并且二者的并存兼容已经成为东亚和平的基础。但是,这两种安全体系的兼容是不对等的,并存也是不平衡的,这是东亚“虽有和平、但地区热点频发”的重要原因。对中国来说,可以在合作安全的基础上构建强化型合作安全模式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取得“对等兼容”和“平衡并存”。未来东亚安全秩序的发展趋势取决于美国军事同盟的强化能够走多远和中美之间能否建成新型大国关系。
根据本刊常设栏目,现发布2017年选题指南。欢迎围绕本刊选题指南所列选题投稿。选题指南范围内的稿件通过本刊匿名审稿后将优先刊用,优稿优酬。一、“理论热点聚焦”栏目1.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2.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它将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化”和“分阶段化”,使党当前的任务“系统化”和“协调化”;坚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代特征、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发展保障等维度进行了新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它是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集成和理论结晶,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