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纷争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x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會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69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祸起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殃及中国亿万无辜百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一系列野蛮的侵略和惨无人道的杀戮,都与昭和天皇密切相关,无不出自他的暗示、默许、批准、决定甚至诏令。
  再往前追溯,1874年的入侵台湾,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4年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这一系列侵略战争的背后,既源自明治政府的“大陆政策”,也源自明治天皇尚武好斗、无限膨胀的侵略野心。
  但他们,都逃脱了战争的责任和正义的审判。甚至,他们常常以有功者和神圣者的形象存在于日本历史记载中和日本国民心中。日本人崇尚明治天皇的维新,赞赏昭和天皇的《人间宣言》,却不愿提及这祖孙两代天皇对中国长达70余年侵略战争的责任。
  在天皇的命令和精神感召下,野蛮的日本侵略者以暴力践踏中国领土,蹂躏中国河山,屠杀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民。直到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军国主义穷途末路之下,昭和天皇被迫颁诏停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艰苦卓绝的胜利。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放假1天,举国欢庆抗战胜利。
  如今,昭和天皇已经去世,坐在日本皇位上的是他的儿子明仁天皇。从神话时代的神武天皇算起,日本的天皇已历经125代、2600余年。其中有信史可查的,是1400余年,并且其家族血脉从未中断。为了皇位,有兄弟之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有叔侄之间的殊死相争;既出现过几个太上天皇看守一个年幼天皇的局面,也出现了帮助未成年的男帝看守皇位的女帝。几乎大部分天皇,都与宫廷斗争、国内外征战相关。
  天皇家族的千年纷争,是我们观察日本的一面镜子。
  昭和天皇
  战败之后,逃脱罪责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时,日本放送协会(NHK)的播报员在整点报时后说:“现在即将广播重大事项。请全国听众朋友起立。”接着,情报局局长下村宏说:“天皇陛下即将亲自对全体国民宣读重大诏书。现在开始播送玉音。”
  昭和天皇的声音传了出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诏书长4分40秒,是昭和天皇在当天凌晨录制好的。诏书中的“联合公告”即《波茨坦公告》,其第十三条明确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昭和天皇虽然在御前会议上接受了此公告,但在诏书中只字未提“投降”的字眼,而且大量使用汉语的文言文。听到诏书后,明白其含义的陆军大臣等34名将官切腹或开枪自杀,但还有很多日本平民没有理解天皇的意思。
  因此,昭和天皇投降的诚意一直受到争议。
  赤着身子站在冰柱下锻炼
  昭和天皇出生于1901年4月29日,是明治天皇的长孙。明治天皇亲自给他取名“裕仁”。“裕”取之于中国《周易》中“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由于裕仁的父亲嘉仁皇太子患有慢性病,又是明治天皇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裕仁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裕仁出生时的身长、体重高于当时日本新生儿的平均水平,更让皇室增添了几分喜悦之情,当时不仅军队鸣炮庆祝,全国各地也举行庆典,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人山人海。
  由于皇妃们“母凭子贵”,所以常常出于嫉妒,互相设计陷害,致使皇子们很难活至成年。裕仁出生后不久,就交由海军中将川村纯义负责教育和保护。1904年,川村去世后,3岁的裕仁回到父母身边,移居皇孙御殿,并由侯爵木户孝正照顾。
  1908年4月,裕仁进入皇家学习院接受正式教育。学习院的院长是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他是甲午战争的悍将、日俄战争的“英雄”。在教育裕仁的问题上,最令乃木担忧的是裕仁那孱弱的身体和笨拙的举止,他认为这会妨碍裕仁将来履行天皇的职责。为此,他教裕仁学习相扑、游泳。冬天,乃木不让裕仁围着火炉烤火,而让他到操场上去跑步,甚至让他赤着身子站在冰柱下,直到能控制住发抖的身体,安静地站在那里为止。
  1912年,嘉仁皇太子即位,成为大正天皇,裕仁被封为皇太子。根据《皇族身位令》,皇太子和皇太孙满10岁后须任陆军及海军武官,11岁的裕仁成为陆军步兵少尉和海军少尉,配有近卫步兵第一联队和海军第一舰队。
  1914年,13岁的裕仁进入与社会隔绝的东宫御学问所,接受了多年的“帝王学”教育。在裕仁看来,天皇就等于国家,只对“神祖神宗”负责,为达目的可以不计手段,臣民只能服从天皇。
  此外,裕仁从少年时期起就对自然世界非常着迷,收集了很多海洋植物和动物标本。教授裕仁自然史和物理的老师是服部广太郎,他后来给裕仁当了30多年的科研随员。
  一场政治联姻,一次简朴婚礼
  1917年,裕仁和母亲贞明皇后都选中了久迩良子为太子妃。久迩良子是久迩宫邦彦亲王的长女,也是赫赫有名的伏见家族后代。皇后和裕仁希望借助伏见家族的实力,削弱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长洲藩阀的势力。但这场婚事背后的政治斗争持续多年,直到1921年,皇室才做出维持婚约的最后裁决。
  1921年3月,20岁的皇太子裕仁乘坐“香取”号军舰,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访欧之行。这是他初出国门,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意大利,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款待。据裕仁后来回忆,他在游览巴黎时闹了一个笑话:“我当时第一次乘地铁,什么手续也不知道,紧紧地握住车票,入闸的时候检票员要在票上打孔,结果我紧张得怕被他夺取,握着车票不放,双方就这样来回拉扯数分钟,惹得检票员大怒。这张车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访欧期间,还有两件“小事”对裕仁影响很深。一是包括岡村宁次等人在内的日本驻欧武官前来晋谒,他从此获得了这批少壮派军官的支持;二是他买了一尊拿破仑半身像,后来一直放在书房里,一遍遍加深自己对武力征服的向往。
  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裕仁身着军服,骑马视察了东京市区。按照日本世代相传的说法,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每当日本皇室的祖先天照大神对她在位的皇子皇孙不满时,这条鲇鱼便会躁动,引起地震。裕仁的视察是为了抵消这个传说对皇室形象的影响。他想让皇室大众化、亲民化,为此作了很多努力。比如,1924年,他和良子的婚礼只举行了一些简短的仪式。此举强化了日本人心中仁慈的皇太子形象。
  “举国家之总力征战”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25岁的裕仁继承皇位,定年号为“昭和”,取自中国《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含有和平之义。但仅3天后,他就颁布诏书,向他的祖父、发动侵略战争的明治天皇致敬:“明治天皇以他文武兼备的卓越素质,于内广泛施教,于外屡建战功,建立了丰功伟业。我将不忘遗训,继承遗志。”
  昭和天皇渴望建立超过祖辈的“大业”。日本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都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间进行的。
  1941 年6 月,希特勒向苏联发起进攻,昭和天皇随即在7月2日主持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了不惜以武力向东南亚扩张的国策。此后,昭和天皇把目光转向了太平洋,但夺取太平洋的战略资源,必然加剧与美国的矛盾。昭和天皇与他的将领们就是否对美开战盘算了很长一段时间。1941年9月5日,昭和天皇问总参谋长杉山元:“万一日美两国间出现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杉山元说:“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3个月解决!”昭和天皇问道:“你曾是日华事变(指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4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昭和天皇更加愤怒:“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3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元低头不语。
  尽管没有十足把握,日军还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了美军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昭和天皇颁布《对英美两国宣战诏书》,诏书中说:“朕之陆海官兵全力奋战,文武百官奉行职守,庶民各尽本分;亿兆一心,举国家之总力,以期达成征战之目的。”
  日军在珍珠港捡了个小便宜,结果是吃了大亏——美国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战败的结局。1945年,美国空袭东京及皇宫,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中、美、英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国对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一连串的事态变化,迫使昭和天皇无奈做出“圣断”,结束了这场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
  “排除了天皇,日本就会瓦解”
  战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使昭和天皇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设法保留了天皇制。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曾提出,“天皇制是日本社会的安定要素”,并把天皇比喻成“女蜂王”,“若把女蜂王从蜂群中消除掉,那么蜂巢也将崩溃”。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认为:“对他(昭和天皇)的控告无疑会在日本国民中引起巨大骚乱,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天皇是日本人统合的象征。排除了天皇,日本就会瓦解……很可能就需要供养一支百万人的军队,无限期地维持秩序。”
  对美国人的善意,昭和天皇心存感激。1945年9月27日,昭和天皇亲往美国驻日大使馆拜访麦克阿瑟,表示完全支持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而麦克阿瑟则表示将保证天皇的地位。
  但是,未受审判不代表昭和天皇不负有战争责任。事实上,昭和天皇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责任者。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说:“没有这个日本国唯一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或同意,大日本帝国对外进行战争是不可能的。”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战争决策和重大军事行动,都与天皇有着密切关系,或是得到天皇的暗示、默许、批准,或是天皇在御前会议上通过“密室指导”做出的决定。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向国民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朕与尔等国民之间的纽带,始终由彼此之信赖和敬爱所结成,而非仅依神话和传说而生;也不是基于‘认为天皇是现世神、同时日本比其他民族更加优越从而被赋予应当成为世界的支配者的命运’这种架空的概念。”
  发表《人间宣言》后不久,昭和天皇便开始“巡幸”全国,鼓励国民。视察活动持续了近8年,累计165天,行程3.3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冲绳以外的日本列岛各地。其目的还是宣扬天皇的权威性,并借此提高国民的凝聚力。
  1947年5月,日本废除《大日本帝国宪法》,同时颁布新的《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由国家元首变为“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民统合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从法理上讲,天皇在国家政治与外交事务中已不具有实际权力。
  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希望尽可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天皇的作用。昭和天皇从20世纪50年代起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包括出访欧美,参加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等。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缓和。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仪式,并会见了昭和天皇。裕仁首先伸出手去同邓小平握手,他说,两国有着漫长的友好历史,虽然一时有过不幸的事情,但已成为过去,希望今后加深两国的亲善,长期维持和平。邓小平也表达了同样的冀望。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终年88岁,在位62年,无论在位年限还是年龄,均打破以往天皇的纪录。
  早期天皇
  宫斗与内战

  在日本,人们称在位的天皇为“今上天皇”,去世后再改称他的年号。据记载,日本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只不过,同许多国家一样,最早的首领都起源于神话传说。   神武天皇,只在传说里
  相传开天辟地之初,日本列岛还不存在,神仙们都住在“高天原”,即天上。一天,众神俯瞰苍茫大海,觉得美丽的海中既无海岛,也无人烟,实在寂寞。于是,掌管万物生灭的女神召来伊耶那岐、伊耶那美兄妹,命他们到下界治理海洋。女神还赐给伊耶那岐一杆长矛,用无瑕白玉精制而成,名为“天沼矛”。
  兄妹俩来到通向下界的天梯旁,兄长伊耶那岐把“天沼矛”插入海中一搅,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接着,他将长矛抽出,从矛尖取下许多盐,这些盐落到海里,堆积成了一个岛。他们顺着天梯来到岛上,把一根粗大的柱子顶天而立,并在柱子后面建起一座宏伟的宫殿,称“八寻殿”。二神沿相反方向绕着柱子转圈,相遇时,伊耶那岐赞道:“真是一个美娇娘!”伊耶那美也赞道:“真是一个美男子!”随后,二神交合,并先后生下8子,也就是四国、九州、本州等8个岛屿,总称“大八洲国”。伊耶那美生完8子,坐起身时,又生6岛。接着,她又创造了岛国的山川草木。
  既然创造了日本列岛,为什么不再生一个天下之主呢?于是,伊耶兄妹又生出了“日神”,即“天照大神”,她一出生就光芒四射。二神喜之不尽,将她送到天上,让她治理“高天原”。后来,天照大神派孙子琼琼杵尊下凡,带着八尺勾玉、神镜和草薙之剑3件神器统治下界。他死后,其后代彦火火出见尊自九州开始东征,最终统一日本列岛。彦火火出见尊于公元前660年登基,成为大和民族的最高统治者,被尊奉为神武天皇,也是“开国之神”。那3件神器从此成为历代天皇标榜正统的“三大神器”。
  神武天皇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公元8世纪日本皇室授意编写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部史书中。由于历史久远,其真实性已不可考。学界基本认为,神武天皇并不存在。这个神话模仿了中国皇权天授的故事,强调皇权神授,为天皇血脉的正统性和“万世一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推古女皇,首次自称天皇
  真实的日本天皇究竟起源何时尚无定论。根据中国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日本先后有5位大王来华要求册封,分别是赞、珍、济、兴、武。赞曾于421年和425年两次遣使南朝,宋武帝还特发诏书嘉许。这与《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基本一致。那时,日本还没有称天皇,只是称大王。
  7世纪初,“天皇”的称号正式出现了。提出这一称号的是日本第一位女皇、第33代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592年登基,628年去世。一般认为,这是有日本信史可查的最早的天皇。她在位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隋朝;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周边形势的变化引起了推古天皇和她的侄子、摄政王圣德太子的注意。他们也试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提倡佛教;从中国的佛教和儒家经典中找到“王权神授”“王道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与传统信仰相结合,树立天皇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观念;压制大贵族势力,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培养人才;重视中日邦交,向中国派遣留学生。
  在对外交往中,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的“中央集权、唯我独尊”意识也有所体现。他们不愿再臣服于中国。公元608年,推古王朝在给隋朝的国书中,首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即推古女王称自己为“天皇”,称隋炀帝为“皇帝”。这是日本在对外交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天皇”称号,意在挑战华夷秩序,与隋朝平起平坐。
  中大兄皇子,用计“清君侧”
  公元629年,舒明天皇即位。642年,其皇后即位,称皇极天皇。在舒明、皇极两朝,贵族苏我氏大兴土木,劳役人民,暴虐骄横,甚至藐视和排挤皇极天皇。朝廷上逐步形成反对苏我氏专权,主张学习中国唐朝制度的改革集团。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就是舒明、皇极二人的儿子中大兄皇子。他求教于留学隋唐归来的学生和僧侣,立志革新政治,增强王室权威。645年,他精心策划了一场“清君侧”的宫廷政变——
  那年6月12日,权臣苏我入鹿上早朝,在殿门前遇见了一位歌舞伎。歌舞伎巧言嬉谑,使苏我入鹿“笑而解剑”。苏我入鹿走进宫门后,大极殿的12道大门立刻悄然关闭上锁。大殿上的早朝如期进行,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佐伯连子麻吕等人手执武器藏在大殿旁,气氛极为紧张。突然,中大兄皇子率先冲入大殿,刺伤苏我入鹿。苏我入鹿跑近皇极天皇的御座,叩头作揖说:“臣不知罪,乞垂审察。”皇极天皇也很惊恐,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大兄皇子回答母亲说:“苏我入鹿尽灭天宗,将倾日位。”听罢,女王默默退殿,不加制止,苏我入鹿随即被杀。
  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得知儿子被杀后,企图反扑。中大兄皇子立即展开政治攻势,宣传“天地开辟,君臣始有”,揭露苏我入鹿专横跋扈、违君之道的罪行。苏我虾夷的部下纷纷“解剑投弓,舍此而去”。众叛亲离的苏我虾夷烧宅自焚而死,权倾一时的苏我氏退出了历史舞台,权力重归天皇。
  孝德天皇,效仿中国使用年号
  清除了苏我氏后,皇极天皇打算让位给儿子中大兄皇子。但中大兄皇子为避闲言,不受皇位,由舅舅轻皇子即位,这就是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是位博學之士。《日本书纪》说他尊崇佛教,“为人柔仁好儒,不择贵贱”。他博览中国典籍,对远自黄帝和尧舜,近至汉唐诸帝的治国之术颇有了解,一直想改革日本陈腐的政治。
  孝德天皇上台伊始,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辅佐政事。他还仿照唐代官制,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大臣,又任命从唐朝留学回国的僧旻、高向玄理为国博士,组成了改革的智囊班底。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年号为大化,取自中国的《尚书》“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这是日本第一次效仿中国使用年号。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世袭氏姓贵族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废除贵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将土地、部民全部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国家每6年一次,把田地平均分给农民;统一租税。   大化改新让日本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天皇成为最高权威,自诩为神的代言者,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大化改新没有给孝德天皇带来平静。他原本与自己的外甥、皇太子中大兄皇子关系密切,政见一致,携手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两人出现了不同看法,日渐失和。
  651年,孝德天皇改年号为白雉,第二年又将政治中心从奈良县的飞鸟移至难波(今大阪)。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摆脱中大兄皇子。当时,新政不断受到贵族和旧势力的抵制。中大兄皇子既是为了控制残余的守旧势力,也是为了个人的权柄,要求孝德天皇迁都回飞鸟。孝德天皇不肯接受。653年,中大兄皇子毅然率领皇室贵族和朝廷大臣返回飞鸟,大半臣子也随他而去。孝德天皇独自留在难波,成了“孤家寡人”,第二年就在抑郁之中去世。
  孝德天皇死后,皇极太上天皇于655年重新即位,称齐明天皇。中大兄皇子668年正式即位,是为天智天皇。在即位前,他颁布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正规法典《近江令》,将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白河天皇,建立“院政”独揽大权
  大化改新没能让天皇家族地位永固。中大兄皇子登基后,賜给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一个姓氏:藤原。此后,藤原氏长期受天皇赏赐,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于9世纪下半期建立起摄关政治,开始独揽朝政。
  “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年幼时,由太政大臣代理行政事务,称为摄政;天皇长大亲政后,另设关白一职,辅助天皇总揽政事。按规定,摄政应由皇室成员担任,但自从藤原良房在866年自称摄政后,这个职务就落入权臣手中。11世纪中叶,藤原氏的庄园已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十几分之一。既有摄关两职在手,又有庞大经济基础,藤原氏便能随意废立天皇了。
  11世纪中叶以后,藤原氏的专权日渐受到皇室和官僚的反对。1086年,白河天皇为抵制藤原氏,让位给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成为太上天皇。他在自己的住处建立“院厅”,任命官吏,挑选武士保卫太上天皇和院厅,国政事务都归院厅处理,“院政”由此诞生。
  太上天皇真正掌权的时间不长,仅有100年左右,即后三条、白河、鸟羽、后白河4位太上天皇统治时期。
  后鸟羽太上天皇,向幕府投降
  在各方反对藤原氏的时候,新兴武士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团的力量。源氏武士团是成长最快、最强的武士团之一。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在日本特指权力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幕府将军),与朝廷相并立,形成了双重政权结构。表面上天皇依然是“治天之君”,但其主要控制范围缩小到日本西部,仅掌管身份、官职、文化、艺术等特定领域的权力,实权在幕府手中。
  凭源赖朝的智谋和实力,完全可以进驻京都(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京都),挟持天皇,左右朝政。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再声明对天皇的尊重。
  源赖朝去世后,幕府实权落入他的妻子北条氏家中,他们与皇室的矛盾日趋尖锐。1221年,矛盾终于激化,京都的皇室和贵族发动了声讨幕府的“承久之乱”。当年5月15日,皇室向全国发令讨伐幕府。得到消息的幕府立即进行反击总动员,“军中只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迅速集结19万大军,由北条时房、北条泰时率领,兵分三路进军京都。发兵的同时,北条义时还写信给后鸟羽太上天皇说:“今派19万大军,请见情迎战。若仍感不足,我将亲率20万大军赴京都。”此时,皇室的兵力只有1.7万骑。6月5日至6日,两军在杭濑川相遇,皇室军不战而溃,幕府军进入京都。后鸟羽太上天皇大惊失色,投降时推卸责任说:“此次事件并非是自己策划,而是谋臣的计划。”
  平乱之后,幕府对皇室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废掉了年幼的仲恭天皇,停止了太上天皇的院政,将两位太上天皇后鸟羽和顺德流放,拥立后堀河天皇登基。
  13世纪下半叶,为争夺皇位,皇室分裂成两个系统。以后嵯峨天皇的长子后深草天皇为首的,称持明院系统;以次子龟山天皇为首的,称大觉寺系统。两派争相讨好幕府,以求获得支持。
  德川家康,让天皇跌到最低谷
  1467年,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幕府之下,出现了众多拥有土地和武士的大庄园领主,称为大名。大名的出现和战国的到来,成了摇摇欲坠的天皇家族的救命稻草。因为,大名要在乱世中扩充势力,巩固地位,除了兵权和土地,还渴望获得朝廷授予的官位和荣誉称号,以显得自己名正言顺。为此,大名们从经济上纷纷资助皇室,而经济拮据的天皇就靠着卖官鬻爵维持生计。
  16世纪后半叶,两个声名赫赫的大名——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为了利用天皇压服其他大名,对天皇和皇室都表现得非常尊重。可怜的天皇对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尊皇”行动受宠若惊。正亲町天皇竟然称颂织田信长是“大宏量”“大广智”“大无欲”“大慈悲”。1585年,丰臣秀吉被天皇任命为关白,次年兼任太政大臣,可以利用朝廷权威发号施令。
  继丰臣秀吉之后,大名德川家康战胜群雄,结束了战国时代,于1603年2月开创江户幕府时代。此后的200多年里,天皇的皇位继承,除了因病、因亡者外,几乎都受到江户幕府的干涉。如果有天皇对江户幕府的干涉稍稍表露出不满,就会受到迫害,甚至被杀。比如后光明天皇、桃园天皇、后桃园天皇等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
  在德川家族的江户幕府统治下,天皇的自尊和权威丧失殆尽,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历史的最低谷。能够延续其血统,不被彻底推翻,已是天皇家族的万幸。而终结这200多年低落命运的机遇,最后降临在明治天皇身上。
  明治天皇
  打开侵略战争之门

  1889年2月11日,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领衔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问世。它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第一章便是《天皇》,占整部宪法篇幅的22%。其中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颁布这部宪法的,就是明治天皇。彼时,他年方36岁,登基22年,正站在带领日本从古代走向近代的历史节点上。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明确天皇的权力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国家元首、最高统帅权、外交权、大臣任免权和立法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统帅权:天皇是大日本帝国国家所有权力的源泉,是日本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从此,无论在政治传统、精神伦理上,还是在近代法律上,天皇都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的、无可怀疑的主宰。
  12岁被皇宫门口的枪炮声吓昏
  明治天皇出生于1852年9月22日,幼名佑宫,是孝明天皇最宠爱的皇妃庆子所生。庆子并非皇后,按照规定,妃子所生的皇子8岁以前不能生活在皇宫里,要一直和母妃生活在外祖父家。佑宫的外祖父是孝明天皇的顾问中山忠能,中山全家及御派仆人细心百倍地照料佑宫。他的童年像普通孩子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使他成年后少了些许刻板、僵硬的皇子习气。
  1860年,8岁的佑宫被孝明天皇立为皇太子,并取中国儒家经典《孝经》中的“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改名为“睦仁”,回到皇宫生活。从此,睦仁在侍女和仆人的呵护中长大,深受娇惯和宠爱。那时是武士战乱、幕府掌权的末期,1864年,长州藩士兵与幕府军在皇宫门前激战时,12岁的睦仁竟被枪炮声吓得昏厥过去。
  在与世隔绝的深宫大院里,睦仁接受着最好的教育。父亲孝明天皇亲自担任日本古典诗歌——“和歌”的教师,母亲庆子担任习字教师,汉籍课程由日本一流的汉学家讲授。此外,睦仁还学习帝王之术,跟着父亲参加天皇的各种日常礼仪活动。
  1866年12月,孝明天皇猝死。次年1月9日,睦仁成了日本历史上第122代天皇,当时,他的实际年龄不足15岁。他的年号“明治”取自于中国《周易?说卦篇》中的一句话:“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登基之后,皇室一心想让明治由一个文弱书生转变成崇尚武功、勇猛好斗的武土。于是他开始接受严格的武士教育,由当时日本非常有名的新田村八、山冈铁太郎等武术家教他剑术、马术、角斗术等。同时,还有元田永孚等大儒学家给他讲授封建伦理道德,学习吟诗作歌。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他还学习德语、德国法律、法国政治典章、欧美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执政要术等。
  当时的日本,国内矛盾激化,又遭到西洋列强叩关入侵,人心惶惶,反对德川幕府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867年,朝廷迫使幕府“大政奉还”。1868年,以萨摩、长州等藩为代表的西南强藩倒幕派和朝廷联手,利用天皇的权威,宣布“王政复古”,并在戊辰之战中打败了幕府军。德川幕府在历经15代将军265年之后,结束了对日本的实际统治。做了600余年傀儡的天皇,再次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率先喝牛奶、吃牛肉
  如果说倒幕派与幕府混战时,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既无执政能力,也无施政经验,只能任人摆布的话,那么等到大局已定,这位十六七岁的天皇就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和早慧。他宣布实行“太政宫制”,先从名义上把天皇对朝政的领导固定下来。
  接下来,为了团结幕府旧部服从新政权,明治天皇没有对幕府旧臣和反对势力进行灭绝性围剿,而是尽量劝其归顺,尽力安抚,使大批反对势力很快转过身来,为他服务。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德川幕府所占据的江户城实现了和平交接,德川家族也没有被斩尽杀绝,而是被移封到江户城西南的静冈地区。
  新政权建立后,是仍然以千年古都京都为首都,还是迁都到幕府的所在地江户,出现了不同意见。为了实现权力的统一,防止幕府再生,明治天皇支持迁都。为排除反对派的阻挠,他以“外出行幸”的名义,两次考察江户,制造舆论。1869年,江戶顺利成为日本国都,并改名东京。
  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明治天皇通过废藩置县、中央集权等措施,重整国力,发展经济,摆脱了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危机,开始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1871年11月12日,天皇派出使节团考察西方,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力主维新变革的风云人物从横滨出发,东渡太平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登陆。在美国考察8个月后,又横渡大西洋,访问欧洲诸国,并于1873年回到日本。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的大变革让日本使节大开眼界。一份使节团的官方日志写道:“火车一到,我们刚把行李卸在旅馆,行程就开始了……我们站在钢铁呛人的气息中,周围烟雾蒸腾,身上落满了煤烟灰和尘土……回到旅馆,几乎还没来得及脱掉脏衣服,晚宴的时间又临近了……如果受邀去剧院,我们不得不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注意舞台上的剧情……夜晚我们刚就寝天就亮了,卫队要带我们去参观工厂。”1873年3月15日,使节团还会见了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对他们说:“方今世界各国,皆以亲睦礼仪交往,然而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强弱相凌,大小相侮。”
  使节团不虚此行,回到日本后,大藏卿(后称财务大臣)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的维新政策。他认为:“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日本开始了天皇主导的经济、社会大变革。
  明治天皇不仅明确表达支持维新的政治态度,还在生活方式上率先作出改变——喝牛奶,吃牛肉。此前,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杀生思想的影响,很少吃肉。西风东渐后,日本人开始转变观念。当时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鼓吹吃肉,认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为没有吃肉的习惯。1872年,明治天皇试吃牛肉时,让报纸大肆报道这一消息,以作为“率先垂范”。一时间,民间吃肉之风盛行。
  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1886年,明治天皇令伊藤博文组织人员起草宪法,并于3年后颁布实施。明治宪法所规定的日本天皇制,既不同于西方虚位元首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君主立宪制,其特点是天皇通过大臣的辅弼享有最高权力,主导行政、司法、立法等各个方面。   衔着子弹壳做的烟嘴
  随着近代天皇制的建立和巩固,日本军国主义孕育而发轫。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统治集团就提出“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的方针,随后逐步确立了向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大陆政策”的目标,是将朝鲜半岛、中国大陆乃至俄国的西伯利亚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最终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到明治天皇30来岁时,日本已经发展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事力量,成为远东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1874年入侵中国台湾;1875年制造江华岛事件,入侵朝鲜;1879年吞并中国的附属国琉球。
  这样的维新结果绝非偶然。明治维新的主力是当年支持天皇的武士和被天皇劝说臣服的武士。他们尽管在西方大开眼界,开始穿西装、看歌剧、学外语、搞经济,但他们骨子里依然是在皇宫外血拼的武士。以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无上光荣的“武士道”精神,依然被他们继承和发扬。并且,他们越是发展经济,越能感受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的束缚。武士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然是殖民掠夺。
  对于明治天皇来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转移国内视线。他30多岁时,日本国内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为维护天皇制度的权威,不再重演幕府时代的傀儡悲剧,明治政府在资本主义尚未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当年那个被皇宫门口的枪炮声吓昏过去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崇尚武力、好勇斗狠、以征服亚洲乃至世界为己任的天皇。他一年四季身穿旧式军装,骑着高头军马,衔着三八式步枪的子弹壳制作的烟嘴,经常在陆军大学毕业典礼或军事训练中抛头露面,还亲自参加实战演习,召见士兵,四处鼓吹要张扬“国威”,为日军官兵对外作战撑腰打气。他的后半生,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紧紧结合在一起。
  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明治天皇于1893年决定,此后6年,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捐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为此,不但他本人节衣缩食,甚至每天只吃一顿饭,就连皇后也把首饰捐了出来。他对臣子们说:“以后皇后只能用樱花来装饰头发了。”在皇室的鼓动下,政府官员主动献出1/4薪俸。正如他当年带头吃牛肉感动了东京市民一样,海军将士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无不为之振奋,战争野心更旺盛了。
  1894年,明治天皇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他在宣战诏书中说:“朕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战争中失利,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也抱有野心,因而伙同德国、法国进行干预,明治天皇只好下诏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这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卧薪尝胆”式的报仇意识迅速蔓延。经过10年的扩军备战,日本终于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首次击败了一个欧洲强国,成为拥有朝鲜、库页岛(俄罗斯称萨哈林岛)南部及中国台湾的亚洲头号强国,有了和欧美共同瓜分世界的本钱。日俄战争结束后,明治天皇成了“东亚霸主”,实现了千余年前推古女皇采用“天皇”一词时的梦想——取代中华皇帝的地位。这时,他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名字“睦仁”的含义已相去甚远。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终年不足60岁。他与皇后、皇妃共生育了15名子女,成年者仅有三皇子嘉仁和4名公主。夭折的10个孩子中,有8个是在14年内先后丧命的,平均一年半就办理一次丧事。明治天皇死后,只能由嘉仁亲王继承王位,即大正天皇,在位14年。大正天皇因患有精神疾病,未能正常理政,作为不大。明治天皇的孙子、1926年登基的裕仁天皇,继承了祖父的好战基因,而且在位时间长达62年,发起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把世界拖入二战的深渊。
  明治天皇在打开日本近现代大门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罪恶深重的军国主义时代。他的后代也难逃战争带来的灾难。
  明仁天皇
  唯一访华的天皇

  现任日本天皇是昭和天皇之子明仁。同父亲一样,1933年明仁的诞生也曾让日本举国同庆。当时,日本军队已入侵中国。
  一周只能见父母一次
  昭和天皇结婚之后,皇后良子接连生下4个女孩。这引发了皇室的后嗣危机,街头巷尾流言四起,“皇后陛下的肚子肯定只能生女孩”,“明治天皇拥有12名妻妾,而现在的陛下却只有皇后一人”……元老重臣们纷纷劝说天皇纳妾。关键时刻,皇后良子再次怀孕,并于1933年12月23日生下一男婴。经过仔细考虑,昭和天皇给皇子命名为“继宫明仁”,继宫为号,明仁为名。这个名字既出自明治天皇颁布的《大教宣布之诏》中的“宣明治教,以宣扬惟神之大道也”,也包含了中国典籍《周易》中“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的含义。
  按照惯例,皇太子出生后,要被送到远离父母的人家去抚养。但昭和天皇不愿孩子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过远离双亲的生活。而且他没有其他妃子,不用担心太子安全问题。于是,昭和天皇在内宫设置了皇子御殿,把明仁留在身边。
  明仁逐渐长大,大臣们看到昭和天皇仍无意将他送出去抚养,不得不求助于昭和天皇的母亲贞明皇太后和政府元老西园寺公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专门处理日本皇室成员事务的宫内省正式向天皇夫妇禀告:“皇太子到3周岁时要离开两位陛下,此事业已决定。”昭和天皇拿不出有力的反对理由,况且这也是祖先留下来的规矩,只得同意。
  1937年3月29日,3岁零3个月的明仁离开双亲,移居东宫御所。按规定,明仁每周只有星期日能返回皇宫看望父母。这短短的一天,对疼爱他的昭和天皇夫妇来说,显得非常短暫。他们尽量利用这一天,陪明仁玩捉迷藏等游戏,昭和天皇还经常给明仁讲解各种花草、动物的知识。
  1944年,明仁和许多日本小学生一样,被疏散到枥木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日光市躲避战乱,与昭和天皇只能通过信件联系,日本共同通讯社负责为天皇和皇太子传递信件。1945年11月7日,明仁从日光返回东京,先是同弟弟暂住于未被完全烧毁的东宫御所,后又迁至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新行宫。兄弟俩仍同战前一样,只能在每个星期日前往皇宫探望父母。学校的一些老师都觉得,明仁长期与父母分居,只能在侍从的陪伴下学习生活,实在“太可怜了”。   1946年至1950年,昭和天皇遵从“学习西洋思想和习惯”的方针,聘请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伊丽莎白?维宁当明仁的家庭教师。同时,还有4位旅居东京的西方青年帮助明仁练习英语。1956年3月,明仁从学习院大学经济学院毕业。
  网球场之恋
  距离东京不远的轻井泽是日本的避暑胜地,那里群山环绕,树木繁茂,气候宜人。明仁读大学时,非常喜欢打网球。1957年8月,明仁来到轻井泽参加网球比赛,遇见了同来参赛的正田美智子。美智子相貌出众、风姿绰约,明仁一见倾心,对她发起了爱情攻势,常常约她一同出去郊游、打网球。回到东京后,明仁又频频出面组织网球赛,邀请美智子参加,两个人很快就由相识、相知发展到相恋。
  明仁希望和美智子结婚,但遭遇了很大阻力。这是因为美智子的出身。美智子的爷爷是日本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日清制粉集团的创始人,她的父亲正田英三郎一直担任集团的社长和董事长。1957年,美智子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圣心女子大学英语专业。在学校时,她担任过学生会会长。普通人家找儿媳,这样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了。但长久以来,日本皇太子妃的人选都是在皇族和贵族中产生。在皇室眼里,平民出身的美智子没有资格嫁入皇室。昭和天皇和良子皇后也反对这桩婚事,担心美智子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皇宫礼俗。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两人的爱情之路颇为坎坷。其间,美智子借故前往欧洲、美国,名为旅行,实则为了躲避国内舆论。不过,美智子刚一回国,明仁就给她打电话说:“一切障碍都能克服,全看我了,请拿出勇气来!”
  明仁对美智子的矢志不渝感动了昭和天皇,他率先同意了这桩婚事。1958年11月27日,根据《皇室典范》的规定,日本皇室召开了专门讨论明仁皇太子妃候选人的会议。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批准正田美智子为皇太子妃。
  “平民”“恋爱”这样的词语与皇室联系起来,给了日本人极大的新鲜感。公众认为,明仁皇太子此举冲破了皇室“万世一系血统”的禁忌,很有胆量,对他颇有好感。1959年2月,日本一份民意测验显示,87%的人支持明仁选择平民为妻。
  1959年4月10日,明仁和美智子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皇太子身穿橘黄色的黄丹袍,头戴天子冠,手执上朝用的笏(音同护)板。美智子身着宫中特有的12层单衣,头发做成下垂发型,拖至腰际。当天,有53万人涌上东京街头。当婚车经过时,人们高呼“万岁”。婚礼全程进行了电视直播。随后,日本掀起了一股“美智子热”和“皇室热”。
  1960年2月23日,结婚刚10个月的美智子生下一个男婴——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取名“德仁”,号“浩宫”。1964年11月,美智子生下次子文仁;1969年4月,又生下女儿清子。
  到西安寻找年号出处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明仁皇太子即位,成为日本第125代天皇,改年号为“平成”。平成出自中国《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内平外成”及《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表示国内外、天地间均和平兴旺,充满吉祥。1990年11月12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在东京皇宫举行即位典礼,正式登基。
  明仁天皇登基后,展开一系列皇室外交,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访华。199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10月23日到28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访问中国。
  根据时任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的回忆,明仁天皇为这次出访做了充分准备。当年10月12日,天皇夫妇邀请杨振亚和夫人到天皇起居地东京赤坂御所共进午餐。他们询问了北京的气候、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等情况,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天皇说,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了解日本文化就应该先了解中国文化。告别时,皇后还在杨振亚夫人耳边小声说:“为不失礼,如果在中国期间有什么需要提醒我的,可别客气。”说完,两人都笑了。
  在访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人会见了明仁天皇。在致辞中,明仁天皇谈到了中日战争:“在两国交往的悠久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我国给中国国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幸时期。我对此深感痛心。战争结束后,我国国民基于不再重演这种战争的深刻反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在同贵国的关系上,通过两国前辈们等许多人士的热情努力,建立了要永誓和平友好的关系,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正在不断加深。”“此次我们访问贵国,如能作为一个契机,使两国国民作为友好邻居向着未来共同迈进,我将感到无比高兴。”
  明仁天皇还访问了西安,他想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一看自己年号的出处。博物馆安排了几位眼神好、心思细的工作人员贴着碑石仔细查看,终于在65万余字中找到了“地平天成”4个字。当明仁天皇看到自己的年号出处时,激动地说:“西安碑林在日本颇有名气,许多日本人都知道。今天能亲眼见到,真是太好了!”
  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二战
  2012年8月14日,在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67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说,日本天皇应就日本殖民统治朝鲜半岛“真诚道歉”。这引起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应。明仁天皇虽然表示希望访问韩国,只要为了日韩交好,在韩国道歉也不會犹豫,但访韩之旅至今未能成行。
  2005年8月15日,明仁天皇曾率领7000民众,在皇宫附近的武道馆举行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追悼仪式。他对二战中死去的人们表示哀悼,希望日本永远不要再卷入战争。 80岁生日前夕,明仁天皇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到:一生中对什么事印象最深刻?他给出的答案是“二战”,因为“那么多怀揣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如今,明仁天皇已即位25年,对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视察过。每当发生重大灾害,如1991年普贤岳火山喷发、2011年造成严重核泄漏事故的“东日本大地震”,明仁天皇夫妇都曾到灾区悼唁死难者,慰问灾民,鼓励救援人员。这些工作,是在向世界展示天皇的新形象,也使天皇家族的千年“神话”以新的方式延续下去。   短评
  皇室文化体现了日本民族性

  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万世”虽有些夸张,但“一系”却与史实基本相符。从早期天皇的纷争,到近代天皇的维新,再到现代天皇的战争与和平,一个皇族存续了至少1400年之久,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究其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皇国史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日本民族对“君权神授”深信不疑,这一观念是皇室延续的重要思想基础。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宗教,人们崇拜神道教的最高神天照大神,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正因为长期被灌输这种皇权主义思想,即使外戚、幕府、大名拥有了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实力,他们也无法替代天皇“神”的地位。现在,虽然天皇的神格在法律上不存在了,但在多数日本人心中,天皇仍然是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存在,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
  二是日本是一个纵向结构的社会。自从中南部的大和国在公元5世纪统一日本列岛以来,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信赖秩序,强调“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没有出现过中国“有德者居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观念。因此,无人敢铤而走险,不顾“大义名分”,连根拔掉天皇制。
  三是日本虽内乱不断,但从未被外部势力颠覆。在古代,外敌入侵是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岛国,海洋是其天然屏障,近代之前没有遭到外敌侵占,为天皇的“万世一系”创造了条件。进入近代,虽然西方列强武力叩关,但日本没有与之对抗,而是灵活地接受了西方文明,避免了灭顶之灾,使天皇制延续了下来。
  在西洋化泛滥的今天,日本皇室依然是日本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明治维新追求的“和魂洋才”的国家目标,正是今天日本的真实写照。虽然日本的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文明元素,但那是表面的;日本国家和日本人骨子里的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如同天皇的存在一样,依然支配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天皇家族的延续史也反映出日本充满矛盾的民族特性:既自卑崇拜权威,又自傲挑战权威;既善于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又自我封闭追求优越的日本至上主义;既有强烈的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又有依附权贵苟且偷生的忍耐之心。这些,都反映到当今日本的行为方式上。
  此外,日本国民文化和心理上的自我约束,也是皇室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皇室文化里的忠诚、信誉、礼仪、勇敢等等是日本民族“大和魂”的源头,因此日本国民崇尚“生若樱花之灿烂,死如秋水之静闲”。在日本,忤逆家族、集体、组织的事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对天皇是必须尊敬与效忠的。从1948年起,日本皇宫开放二重桥,日本国民可在每年元旦和天皇生日时前往参贺,每年都有超过几十万的国民自发凝聚在皇宫周围。皇室在凝聚日本国民精神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室的传统和精神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其生活方式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特别是战后出生的皇家子孙,把日本的传统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婚恋生活、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成为日本媒体追逐的目标,他们本人更成为日本青年追捧的偶像。皇室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日本国民对天皇和皇室的拥戴。
  这种拥戴虽有许多是来自日本民众的朴素感情,但也暗藏危机,容易被政客们利用。天皇制在战后得以保留,天皇未被追究战争责任,本就是导致现今一些日本人歪曲理解历史的深层原因。尤其是战后一代,没有经历过天皇下令开战的历史惨剧,在他们眼里,天皇是没有错误的,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所以,战后出生的首相安倍晋三等人在2013年4月喊出了“天皇陛下万岁”的口号,这正是二战官兵经常喊的口号!战后的首相这样做极不寻常,无法不让人回想起昭和天皇的侵略战争时代。在当今世界,对皇室文化和民族精神来说,和平与自省比什么都重要。
其他文献
多年以前初到英国爱丁堡,有朋友建议去看看皇家植物园。闭着眼也能想象出植物园的情景,无非是些奇异艳丽的花草,虽然养眼,却不是我的专业和兴趣所在,加之日程紧凑,不去也罢,于是婉拒了朋友的提议。时隔数年,每每想起英伦之行,仍然庆幸自己的决定“英明伟大”,舍弃植物园却换回几个城堡和教堂,物有所值、毫无缺憾。  然而,最近看过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埃里克·莫格勒(Erik Mueggler)的《纸之路:中
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清末青浦人钱静方《小说丛考》一书,转引汤显祖本传:“江西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所居玉茗堂,文史狼籍,鸡埘豕圈,杂沓庭户,萧间咏歌,俯仰自得。胸中块垒,发为词曲,所著四梦,虽流连风怀,感激物态,耍于洗荡情怀,作达空观,亦可悲矣。”他说,这位戏剧大师一生出来手上就有文,未免过于浪漫,
不吐不快  李劲    看到何南林先生的《百年沧桑话文改》(《读书》二○○六年二期)心里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我想,国人无须为了所谓的世界文字趋势而削足适履,保持世界华夏世界的文字的独立性更为重要。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文字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文化传统之一。先秦百家,两汉魏晋的散骈文,隋唐的诗,两宋的词,明清的小说。很难想象,没有文字,就凭二十六个字母,能承载我国悠久瑰丽的语言文化吗
美国经济学家亚当·珀森(下文称珀森)身材魁梧,一脸大胡子。除了体形上够分量,他的头衔也很重要:他担任所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大牌经济学家云集,是美国朝野普遍认可的跨党派独立智库;他还曾在英国央行及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术素养。这次,他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之邀,来华参加中美欧经济学家共同参与的“改革: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5月17日上午,珀森在主办方准备的小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近几年间,我每到一地都喜欢在乡间转一转,发现民间赌风之盛,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赌博几乎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最主要的娱乐和社交方式,而且和他们并不算特别富裕的经济条件相比,很多人赌博上的投入算得上一掷千金。我认识几个老家的朋友,做做小生意,一年也就是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过年打牌出入在好几万。我曾经很看不惯这样的作风,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沉迷于赌博呢?这和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6月12日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开始前,该省已经上报的8个城市在自查自纠阶段,就撤销了450人的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此前,在陕西省招办举行的复审测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伪造证件的事情。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二级运动员证书?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2005年10月颁布的,最新《
建武帝夜起更衣,闻二官人私语:  “河东飞蝗蔽日,民将无食矣。”  “昨日梁公言,荆楚去岁绝粒,人相食。”  武帝微嗽,官人寂然。  次日,帝问梁云:“河东如之何?”梁曰:“国泰民安。”帝又问:“荆楚如之何?”梁曰:“日新月异。”帝心知其隐,曰:“明日随联行。”梁唯唯诺诺。  帝至河东,州县迓迎,吏役云从,驿馆华美。席间歌舞侑觞,水陆杂陈。帝心甚悦。  询飞蝗,官吏皆奏“圣世无灾”,“飞蝗敛迹”。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时期多还是和平的时期多?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即便是和平时期,人类的冲突与合作,哪个占的比例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统计数据,人们也能感觉到结论。冲突与合作,这一人类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经济学也罢,社会学也罢,政治学、军事学也罢。  当一九九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萨尼(Harsanyi,J.C.Jr)、纳什(Nash,J.F.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人把传统与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视传统为一无是处。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情景:在古老的中国,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转变的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东亚文明的核心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21
坐在书桌前写着缅怀的文字,我努力追忆先生当年的事迹和言谈,不免后悔那时的不求甚解,不好追问;多少事情,多少话语,成了一节又一节不连贯的断章。虽然单单这些,先生的经历,与夫交往过的人物,就已丰富多姿,可谓中国现代历史精彩的一页,我还想透过这些,透过记忆中先生炯炯的眼神和聪慧的笑容,瞥见那一代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深度。一  先生晚年是以学术安身立命的。  “文革”前后,先生译出黑格尔《逻辑学》,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