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艰难的历程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少人把传统与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视传统为一无是处。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却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情景:在古老的中国,在丰富的历史传统中,本来就存在许多有利于现代转变的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中华文明一直居于东亚文明的核心地位,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21页)虽然如此,中国人并不完全排斥外来文化,曾经先后吸收了来自南亚的佛教文化和来自西亚的伊斯兰文化。还从美洲引入了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和玉米。十七世纪中叶,随着基督教传教士的东来,欧洲自然科学亦传入中国。军事上,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前后,中国的军事实力仍然超过任何潜在敌国的力量。从政治结构来看,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政治现代化的某些因素:两千多年间一直是一个赓续无间的概念明确的国家,国家统一的观念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以集权制官僚机构为特征,它在许多方面具备了现代官僚制度运作的雏形,有效的文官制度较之贵族寡头政治在向以事功取人的现代官僚政治的转变中似应更为简单易行。(59页)从经济结构来看,前现代中国在土地和劳力市场上存在着的私人契约行为及官营经济的有限作用,使她与其他世界帝国区别开来,而与进入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联系在一起。
  从社会情况看,中国的起点也是很高的。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阶级相对开放,科举制为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敞开了大门。农村小块土地占有方式盛行,小地主所有制连同租佃制形成一种没有鲜明等级差别的乡村环境,与欧洲过渡性的小农土地占有出现以前的贵族或农奴主的大庄园制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中国地方社会还存在其他许多明显的现代特征。
  最后,前现代中国的突出发展在教育上表现得也很明显。“除日本之外,就技术和社会价值对民众的渗透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前现代社会可与之相比拟。官档和私录的记载以及通讯联系皆依赖书面文字。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两方面对成就、普及和理性的取向,受到普遍的重视。世俗化的学校教育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规范化的。”(242页)
  然而,有着上述诸多现代化因素的中国,却迟迟未能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答案究竟何在?这本书指出五个方面。
  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而滋生了一种中国文化优越感和自视为万邦来朝的中央之国的世界秩序观。中国人长期以“无邻邦帝国”自居,对外关系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的,即册封与被册封、朝贡与受朝贡、天朝与蛮夷之间的等级秩序关系。这种世界观使中国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挑战之际缺乏应变的灵活性,加之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终于在一个世界历史巨变的关头,在短短时间内从文明强盛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落后挨打的深渊。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点,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用强力打开中国的门户,迫使其放弃以老大帝国自居的世界秩序以后所建立的无非是一种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秩序,而不是所谓传播国际平等观念。
  在政治方面,虽然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政治现代化的某些最“现代”的因素,但是
  
  “从一种重要意义上来说,可能正是中国政治理想本身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构成了它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像扩大政府责任范围,或者为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建立正规机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在娘胎里就被旧政治秩序那种窒息一切的稳定性和伦理上的正当性给扼杀了。……谁能想象出并证明一定要进行改革呢?这个社会能产生哪些会呼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的社会势力呢?在中国领导人不准备对中国政治进行彻底的改造,而仅仅小修小补之前,要设想历史自己能够走上缔造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而又不吸取西方演进的政治体系和观念所扩散出的特定因素和业已显示出来的优越之处,实在是匪夷所思。”(62页)
  
  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方面的障碍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政治行为来分析,本书第三、九两章正是做了这样的分析。其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对十八至十九世纪中国武装力量变化的描述。
  从平定三藩之乱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其间将近两百年里清朝政府没有遇到严重的挑战。在国家安全、稳定的另一面是军队的惊人腐败和变得毫无作用。十九世纪上半叶,持续不断的少数民族反抗和农民起义导致地方采取防卫措施,凭借地方士绅威望及资财武装起来的军事力量取代了无能的正规军和过去乡丁的作用,此即所谓“团练”。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组建了他的湘军,各省则纷纷效法。这些地方军队采用西式组织和技术,并以其所控制的口岸和商业为自己筹饷,形成一种新型的军事政治机器,从此开创了中国近百年地方主义、军阀主义横行的历史,本书作者称之为“中国政治的军事化演变”,它影响到所有参与政治活动的人。(91页)军阀统治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学习西方现代知识与技术的运动最终都成了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后起现代化载体的国家及其统一的、长期的目标被远远置于一边了。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国民日穷,国力日弱,帝国主义乘隙长驱直入。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国现代化的课题似乎只剩一个,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权威,其它任务几乎全部搁置,一九四九年以后还要围绕这一课题付出高昂的代价。上述这种以地方主义、军阀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政治的军事化”实在是迟滞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方面,中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经济结构拥有充裕的劳动力,却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土地,中国前现代经济主要依靠广泛可用的劳力而缓慢地增长,经济生活中专注于劳动力的密集使用而不是创新技术、发明机器。在经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中国社会缺少一种类似西方新教伦理的文化精神,官僚士大夫皓首穷经、因循守旧,普遍卑视工商业活动,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上门来时,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顽固分子仍然一味反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害怕采用现代技术会引起经济和社会失序。帝国主义打破了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旧经济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外受列强掠夺、内部四分五裂、沿海与内陆严重脱节的另一种破败格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除去短时期曾经在夹缝中有所增长以外,长时期陷于停滞甚至倒退。
  从社会来看,前现代中国人口增长居高不下,不多的一点剩余被急剧增加的人口消耗殆尽。中国社会分层的总体模式是包括官僚士大夫和商人在内的各阶层纷纷向地主靠拢,范围狭小的地方市场所造成的分工完全服从于农业的需要,中国社会的这种“农村导向”与一些成功的后来者如日本和俄国的日益加强的城市导向明显区别。从社会组织状况看,中国社会中占压倒优势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组织,在国家和家庭、宗族之间的公开组织极少。社会只看重家庭和宗教的联系,偌大一个中国看上去更像一个千千万万独立王国式的家族的堆积,缺少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的因素。前现代中国的这种社会状况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留有清楚的痕迹。
  最后来看教育。前现代中国教育的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民众,价值取向是尊孔读经以求取功名。这种教育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也窒息了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数学、医学、天文、地理诸领域的研究,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学科的研究,使之不能成为系统的科学。“结果,留给二十世纪的,就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知识和方法论,只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口号是汉学在反对所谓宋儒空洞玄学的斗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是说,科学价值来自人类思想上的冲突,而不是来自自然科学,中国人的学问恰巧就集中在人的思想冲突领域内。”(260页)
  需要指出的是,在早熟的“现代”因素与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间并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有些因素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有些早熟的现代因素发展到后来反而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被动展开的,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些很好的历史传统因素被破坏了。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狂潮席卷了一切,使“中国本来可以怎样怎样”之类的命题成了无稽之谈。为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特点,除了横向地考察五个方面的因素,还需纵向地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在本书的架构中,这两种考察是揉合在一起的。
  本书第二部分标题为“二十世纪的转变”,这个转变以一九O五年为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因为一九○五年被废除的科举制度“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335页)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以后却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帝国主义侵略和地方主义、军阀主义的泛滥造成国家四分五裂,转移了对现代化的注意力,反对外来入侵和寻求统一与稳定成为中国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主题。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不仅没有取得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且社会日趋分裂,教育的变革亦支离破碎。正是基于此,作者对一九四九年中国在共产党人领导下的重新统一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是把现代知识的空前增长视为历史的原动力。从这里又引申出两条原则:第一,认为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国内转变;第二,认为一国的发展水平不能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或其他体制上的规范来衡量。作者称这两条原则使现代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方法划清了界限。(见本书17页)但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这两条原则。两原则之一强调内部因素的决定作用,之二反对单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衡量发展水平,应当说是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本书的缺点在于,由于内容太多,要交代的历史事件太多,五个方面齐头并进,线头太多,容易使人摸不着头脑。亨廷顿在其《发展的目标》(载于《理解政治发展》一九八七英文版)中批评了西方现代化研究诸流派中的“相容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把现代化的各个分进程联为一体、“所有好事情会一齐来”,或者视某一特定目标为带动其它目标的“火车头”,而未看到现代化诸目标如经济增长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了解必须在诸目标中做出选择并采取缓和矛盾冲突的政策,因而没有真实描绘出五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的发展变化。这个批评对于本书恐怕也是适用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摆脱现代化的诸目标和分进程之间矛盾冲突的痛苦,如何选择最稳妥、最少弯路的发展模式,解决经济增长(效益)与公平分配、增长与自由、政治民主与社会稳定等等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亟待研究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于燕园
  
  (《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5.00元)
其他文献
在经济活动中,哪些事务应留给市场去进行自发的调节,哪些事务应由政治或“国家”出面进行干涉或协调,即如何对市场与政府做出合理分工?这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们一直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人们在讨论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出路时要涉及的中心议题。对这个问题做出的任何回答,都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一个规范性的标准,以此对市场运行和政治过程做出判断和比较,同时也以一套关于市场和政府运行属性的理论作为预设。  纵
文化疲惫不是文化“疲惫”,是搞文化的人感到“疲惫”,这“疲惫”又非平常意义上的累,而是在商品大潮面前难以立足的恐慌与对文化自身的价值产生了疑虑。  仿佛马拉松运动员面临的“极限”,一部分人将在这个时刻因无力克服而退出比赛;另一部人则还会坚持下去,尽管的确感到“疲惫”。  从根本意义上讲,一个民族是由文化维系的,人们最终会回过头来,感谢那些疲惫的坚持者。至于真正的文化人,是“卫道士”。他们并不在乎别
多年以前初到英国爱丁堡,有朋友建议去看看皇家植物园。闭着眼也能想象出植物园的情景,无非是些奇异艳丽的花草,虽然养眼,却不是我的专业和兴趣所在,加之日程紧凑,不去也罢,于是婉拒了朋友的提议。时隔数年,每每想起英伦之行,仍然庆幸自己的决定“英明伟大”,舍弃植物园却换回几个城堡和教堂,物有所值、毫无缺憾。  然而,最近看过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埃里克·莫格勒(Erik Mueggler)的《纸之路:中
玉茗堂是一座怎样的建筑?玉茗堂果真是在临川沙井巷?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都是在这里写成的吗?  清末青浦人钱静方《小说丛考》一书,转引汤显祖本传:“江西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所居玉茗堂,文史狼籍,鸡埘豕圈,杂沓庭户,萧间咏歌,俯仰自得。胸中块垒,发为词曲,所著四梦,虽流连风怀,感激物态,耍于洗荡情怀,作达空观,亦可悲矣。”他说,这位戏剧大师一生出来手上就有文,未免过于浪漫,
不吐不快  李劲    看到何南林先生的《百年沧桑话文改》(《读书》二○○六年二期)心里有些感受,不吐不快。  我想,国人无须为了所谓的世界文字趋势而削足适履,保持世界华夏世界的文字的独立性更为重要。我们的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文字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文化传统之一。先秦百家,两汉魏晋的散骈文,隋唐的诗,两宋的词,明清的小说。很难想象,没有文字,就凭二十六个字母,能承载我国悠久瑰丽的语言文化吗
美国经济学家亚当·珀森(下文称珀森)身材魁梧,一脸大胡子。除了体形上够分量,他的头衔也很重要:他担任所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大牌经济学家云集,是美国朝野普遍认可的跨党派独立智库;他还曾在英国央行及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术素养。这次,他受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之邀,来华参加中美欧经济学家共同参与的“改革:机遇与挑战”闭门研讨会。5月17日上午,珀森在主办方准备的小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近几年间,我每到一地都喜欢在乡间转一转,发现民间赌风之盛,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赌博几乎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最主要的娱乐和社交方式,而且和他们并不算特别富裕的经济条件相比,很多人赌博上的投入算得上一掷千金。我认识几个老家的朋友,做做小生意,一年也就是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过年打牌出入在好几万。我曾经很看不惯这样的作风,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沉迷于赌博呢?这和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6月12日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开始前,该省已经上报的8个城市在自查自纠阶段,就撤销了450人的二级运动员证书。而此前,在陕西省招办举行的复审测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伪造证件的事情。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二级运动员证书?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2005年10月颁布的,最新《
建武帝夜起更衣,闻二官人私语:  “河东飞蝗蔽日,民将无食矣。”  “昨日梁公言,荆楚去岁绝粒,人相食。”  武帝微嗽,官人寂然。  次日,帝问梁云:“河东如之何?”梁曰:“国泰民安。”帝又问:“荆楚如之何?”梁曰:“日新月异。”帝心知其隐,曰:“明日随联行。”梁唯唯诺诺。  帝至河东,州县迓迎,吏役云从,驿馆华美。席间歌舞侑觞,水陆杂陈。帝心甚悦。  询飞蝗,官吏皆奏“圣世无灾”,“飞蝗敛迹”。
回顾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时期多还是和平的时期多?没有查到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即便是和平时期,人类的冲突与合作,哪个占的比例重?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统计数据,人们也能感觉到结论。冲突与合作,这一人类古老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经济学也罢,社会学也罢,政治学、军事学也罢。  当一九九四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哈萨尼(Harsanyi,J.C.Jr)、纳什(Nash,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