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师范类人才的新要求,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音乐师范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根据教研[2013]3号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養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响应国家推进美育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深化改革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精神,顺应新时代对音乐教育人才的新要求,“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体艺[2014]1号),需要建立起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不仅吻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关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研[2013]3号)的要求,而且还对解决旧有培养方案落后于当今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重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真正使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稳步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与时俱进。明确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合理分析、创新思路、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应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一脉相承,更是本科阶段培养的继续深化。2013年教育部文件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明确了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此外,高校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不仅需要解决教体艺[2014]1号文提出的优质“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还需要符合2013教育部文件之“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教研[2013]3号)的要求。因此,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创造性地研究出既适应高校现有教学资源,又符合社会对这一类人才需求的全新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
二、围绕目标,构建阶梯式课程设置
音乐教育伴随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有着古老的历史。当人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时,便可以发现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连续性与延续性。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载体.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办学理念的有序性以及教学计划的科学性。艺术硕士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为基石.重要的核心课程在将硕士阶段得到科学地延续与深化,从而避免本科、硕士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断层现象的出现。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是本科课程的简单延续,而是基于贯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继续深入,从音乐教育、技术技能、音乐素养、人文素养四大方面,对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化与提高。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必须具备演唱演奏、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首先,继续开设教育类课程。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硕士阶段教育类课程需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地进行课程拓展与深化。第二,继续开设技术技能课程。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声乐、器乐展示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继续开设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以区别与学科教育(音乐)人才能力的不同。第三,继续开设音乐理论课程。基于本科音乐理论类基础课程,不仅需要继续深入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还需要继续深入史论教学,使培养出的音乐教育人才掌握音乐作品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第四,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教授与传播者,在教学中将对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质量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除了强调专业技能课程学习,还必须以人文课程为依托,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高层次文化管理人才的打造,应以精通音乐技能为基石,更需以较高人文素养为支撑,以此满足社会对高级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不断丰富与快速发展,培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与音乐市场经营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音乐人才市场需求的主流。课程设置将在遵循教育自身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职业要求,充分考虑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三、配置资源。壮大优质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优质师资是成就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与现有的传统型教师构成相适应,又要与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相吻合,也需体现教育学科的学术性。为了实现上述方面的完美结合,对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可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作为原有师资力量的补充,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培养单位可借助社会力量集合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优秀师资建立外聘导师组,以达到“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教研[2013]3号)的要求。为切实推进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无缝对接,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重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组成:校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研究机构、机关厅局级与培养人才有关的用人单位等。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的加入,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理论说教脱离实际操作的弊端,使教学效果更具应用性。此外,一切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将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学术研究、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以此提高未来音乐师资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使教学更具教育学科的理论性与学术性。音乐学院教师负责对音乐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具有音乐学科的学术性。将原有校内师资与校外一线优质师资做合理整合。相关用人单位的加入,可以及时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才招聘中的各种要求,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在未来培养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方面,体现了依靠上述雄厚师资力量的战略决策的决心,不仅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而且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四、创新思维。优化施教措施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和合理的教学时间配置,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所采取的施教措施。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提高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反思以往传统施教措施的弊端,沖破传统施教方式的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地优化施教措施,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新思维,优化施教措施,以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转换思维,革新教学方式,积极探寻并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施教措施。例如,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传授方法和指明方向的前提下,以问题为研究中心展开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获得思想启迪。又如,运用案例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和研究各种各样教学案例,总结实际教学及管理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时,将已有的教学经验提高到理论层面,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做到以实践促进理论形成,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再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机衔接,深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在优化施教措施方面,不能为变化而变化、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在具体研究课程内容、合理分析施教对象、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施教措施,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切实以提升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培养优质教学与管理人才。
五、量身定制。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因此,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必须在合理分析、仔细研究“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前提下,建设一套具有校本特色,且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系统的教材体系,以此作为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而教材建设的质量与学科建设的成果紧密联系.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赖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编订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经验反思的过程.也是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由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研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理论体系,编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教材,在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地方对音乐师资培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材体系不仅体现国家意志,也集中展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在进行教材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立足于中国立场、发挥中国智慧、发扬中国价值、坚定中国信心。在牢牢把握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借鉴世界音乐教育学科的优秀成果,真正做到量身定制型的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系统教材建设。
六、质量检验,完善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不仅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状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专业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将导致教师授课模式枯燥,学习过程被动接受多于主动研究,考核信度有待商榷,将不能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而完善的考核形式可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地反推作用,因此,完善考核形式迫在眉睫,并使之成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养全面检测的合理杠杆。
(一)过程考核与学位终极考核相结合
首先,从目前培养模式来看,考核形式主要以期末一次性最终考核为主,忽略过程考核这一环节。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制定考核内容、科学规划考核程序,将过程性考核多角度、多渠道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利用阶段性考核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果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学位终极考核也是不可取代的环节,即撰写学位论文,字数可控制为0.5-0.8万字。学位论文的格式严格按教育部门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即便如此,由于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以专业教学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倡学生将教育见习作为论文选题,实际与理论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核心课程为考核依据并选取考核内容
心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生命的发源地,将生命之血液和营养输送至全身。而核心课程,指学科的主干课程,它们扮演的角色和心脏一样,在课程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同时又与其他课程有着有机、内在的联系。因此,以核心课程为考核依据并从中选取考核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衡量尤为重要,在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指标的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查漏补缺、教师教学反思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以15分钟视频录制微课形式,作为呈现考核的成品
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是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考核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内容,通过最终呈现的微课视频,将重点对教学时间的把控性、教学重点内容的拿捏程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效果的突出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微课形式呈现考核作品,也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以及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任重道远。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对解决旧有培养方案落后于现实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重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真正使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稳步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师范类人才的新要求,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音乐师范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根据教研[2013]3号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養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响应国家推进美育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深化改革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精神,顺应新时代对音乐教育人才的新要求,“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体艺[2014]1号),需要建立起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不仅吻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关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研[2013]3号)的要求,而且还对解决旧有培养方案落后于当今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重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真正使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稳步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与时俱进。明确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合理分析、创新思路、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应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一脉相承,更是本科阶段培养的继续深化。2013年教育部文件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明确了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此外,高校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不仅需要解决教体艺[2014]1号文提出的优质“艺术师资短缺问题”,还需要符合2013教育部文件之“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教研[2013]3号)的要求。因此,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创造性地研究出既适应高校现有教学资源,又符合社会对这一类人才需求的全新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
二、围绕目标,构建阶梯式课程设置
音乐教育伴随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有着古老的历史。当人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时,便可以发现由一个阶段进入下一阶段的连续性与延续性。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载体.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办学理念的有序性以及教学计划的科学性。艺术硕士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本科四年的课程设置为基石.重要的核心课程在将硕士阶段得到科学地延续与深化,从而避免本科、硕士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断层现象的出现。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是本科课程的简单延续,而是基于贯穿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继续深入,从音乐教育、技术技能、音乐素养、人文素养四大方面,对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深化与提高。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必须具备演唱演奏、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首先,继续开设教育类课程。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硕士阶段教育类课程需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地进行课程拓展与深化。第二,继续开设技术技能课程。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声乐、器乐表演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声乐、器乐展示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继续开设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以区别与学科教育(音乐)人才能力的不同。第三,继续开设音乐理论课程。基于本科音乐理论类基础课程,不仅需要继续深入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还需要继续深入史论教学,使培养出的音乐教育人才掌握音乐作品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音乐创编能力,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第四,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教授与传播者,在教学中将对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质量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除了强调专业技能课程学习,还必须以人文课程为依托,提升其综合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高层次文化管理人才的打造,应以精通音乐技能为基石,更需以较高人文素养为支撑,以此满足社会对高级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不断丰富与快速发展,培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与音乐市场经营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音乐人才市场需求的主流。课程设置将在遵循教育自身本质与规律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职业要求,充分考虑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三、配置资源。壮大优质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优质师资是成就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与现有的传统型教师构成相适应,又要与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相吻合,也需体现教育学科的学术性。为了实现上述方面的完美结合,对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可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作为原有师资力量的补充,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培养单位可借助社会力量集合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优秀师资建立外聘导师组,以达到“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聘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专家及国(境)外专家,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教研[2013]3号)的要求。为切实推进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无缝对接,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重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组成:校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研究机构、机关厅局级与培养人才有关的用人单位等。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的加入,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理论说教脱离实际操作的弊端,使教学效果更具应用性。此外,一切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将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学术研究、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以此提高未来音乐师资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使教学更具教育学科的理论性与学术性。音乐学院教师负责对音乐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具有音乐学科的学术性。将原有校内师资与校外一线优质师资做合理整合。相关用人单位的加入,可以及时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才招聘中的各种要求,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在未来培养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方面,体现了依靠上述雄厚师资力量的战略决策的决心,不仅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而且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四、创新思维。优化施教措施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和合理的教学时间配置,同时,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所采取的施教措施。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提高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反思以往传统施教措施的弊端,沖破传统施教方式的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地优化施教措施,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新思维,优化施教措施,以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自身首先必须转换思维,革新教学方式,积极探寻并研究出合理科学的施教措施。例如,运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传授方法和指明方向的前提下,以问题为研究中心展开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获得思想启迪。又如,运用案例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和研究各种各样教学案例,总结实际教学及管理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时,将已有的教学经验提高到理论层面,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做到以实践促进理论形成,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再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机衔接,深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然,在优化施教措施方面,不能为变化而变化、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在具体研究课程内容、合理分析施教对象、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施教措施,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切实以提升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培养优质教学与管理人才。
五、量身定制。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因此,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必须在合理分析、仔细研究“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前提下,建设一套具有校本特色,且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系统的教材体系,以此作为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升格为一级学科。而教材建设的质量与学科建设的成果紧密联系.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优势组织开发校本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赖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编订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经验反思的过程.也是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由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研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理论体系,编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教材,在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地方对音乐师资培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材体系不仅体现国家意志,也集中展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在进行教材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立足于中国立场、发挥中国智慧、发扬中国价值、坚定中国信心。在牢牢把握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借鉴世界音乐教育学科的优秀成果,真正做到量身定制型的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系统教材建设。
六、质量检验,完善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不仅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状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专业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将导致教师授课模式枯燥,学习过程被动接受多于主动研究,考核信度有待商榷,将不能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而完善的考核形式可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地反推作用,因此,完善考核形式迫在眉睫,并使之成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养全面检测的合理杠杆。
(一)过程考核与学位终极考核相结合
首先,从目前培养模式来看,考核形式主要以期末一次性最终考核为主,忽略过程考核这一环节。任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制定考核内容、科学规划考核程序,将过程性考核多角度、多渠道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利用阶段性考核这一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果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学位终极考核也是不可取代的环节,即撰写学位论文,字数可控制为0.5-0.8万字。学位论文的格式严格按教育部门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即便如此,由于专业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以专业教学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倡学生将教育见习作为论文选题,实际与理论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核心课程为考核依据并选取考核内容
心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生命的发源地,将生命之血液和营养输送至全身。而核心课程,指学科的主干课程,它们扮演的角色和心脏一样,在课程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同时又与其他课程有着有机、内在的联系。因此,以核心课程为考核依据并从中选取考核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衡量尤为重要,在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指标的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查漏补缺、教师教学反思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以15分钟视频录制微课形式,作为呈现考核的成品
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是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考核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内容,通过最终呈现的微课视频,将重点对教学时间的把控性、教学重点内容的拿捏程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效果的突出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微课形式呈现考核作品,也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以及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
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任重道远。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对解决旧有培养方案落后于现实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重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真正使研究生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稳步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