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是我们数学教学应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问题;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但在课堂上囿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他们不易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见的现实。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可创设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这个活动(数学小品):“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大象原来有674元,因积极推销玩具,发到奖金997元,现在共有多少钱?”让小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钞(200元),小熊找还1元,给大象10张100元钞(1000元),大象找还3元;其次设计开放性的模拟购物题:小狗有465元,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200元),“营业员”找给他2元,或者买一套西服397元,他给“营业员”4张100元钞(400元),“营业员”找给他3元……。这里事理明明白白,是小学生熟悉的常识,也是学生学习加减法速算法的“生活原型”,通过教师引导“事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抽象的东西就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和组织而凝成一定的法则,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由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
二、注重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我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什么是利息?”“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他们就会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數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如,木工、工程师、统计员、调度员、采购员等要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 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当小小木工,去修理一张左右摇摆的椅子;当学习了“比例的应用”后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家乡地图,量出句容到自己家乡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日一日主要的活动,要求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时间安排合理;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当采购员:一张圆桌,直径1米,要给它铺上台布,商场有3种台布可供选择, A、120厘米×120厘米;B、314平方厘米;C、120厘米×80厘米。你认为哪种比较合适?使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明确:台布不能比圆桌小,但是又不能太大,仅仅是面积比较还不行,还要考虑到长、宽适中,美观适用。因此,B面积不够,显然太小;C面积虽然很合适,但是宽度只有8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米,宽度不够,A长度都是120厘米,比圆桌稍微大一点,留点边沿更美观,所以比较合适。这样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结合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策略意识,体验成功喜悦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出示如图所示的一块被打碎成两部分的正方形玻璃,问: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这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①玻璃具备了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带它去就可以照原样配一块,而②玻璃只有一个直角而边长不能确定所以不能照原样配。这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都有所增强。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问题;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但在课堂上囿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他们不易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见的现实。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可创设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这个活动(数学小品):“小熊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大象原来有674元,因积极推销玩具,发到奖金997元,现在共有多少钱?”让小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2张100元钞(200元),小熊找还1元,给大象10张100元钞(1000元),大象找还3元;其次设计开放性的模拟购物题:小狗有465元,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200元),“营业员”找给他2元,或者买一套西服397元,他给“营业员”4张100元钞(400元),“营业员”找给他3元……。这里事理明明白白,是小学生熟悉的常识,也是学生学习加减法速算法的“生活原型”,通过教师引导“事理”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算理”,抽象的东西就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和组织而凝成一定的法则,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能轻松、自由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
二、注重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我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什么是利息?”“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他们就会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數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 数学问题,积极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如,木工、工程师、统计员、调度员、采购员等要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 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后,可让学生当小小木工,去修理一张左右摇摆的椅子;当学习了“比例的应用”后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家乡地图,量出句容到自己家乡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日一日主要的活动,要求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时间安排合理;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让学生当采购员:一张圆桌,直径1米,要给它铺上台布,商场有3种台布可供选择, A、120厘米×120厘米;B、314平方厘米;C、120厘米×80厘米。你认为哪种比较合适?使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明确:台布不能比圆桌小,但是又不能太大,仅仅是面积比较还不行,还要考虑到长、宽适中,美观适用。因此,B面积不够,显然太小;C面积虽然很合适,但是宽度只有8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米,宽度不够,A长度都是120厘米,比圆桌稍微大一点,留点边沿更美观,所以比较合适。这样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结合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策略意识,体验成功喜悦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出示如图所示的一块被打碎成两部分的正方形玻璃,问: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这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①玻璃具备了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带它去就可以照原样配一块,而②玻璃只有一个直角而边长不能确定所以不能照原样配。这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都有所增强。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 ,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