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做学问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恰有这三境界。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课堂提问的预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课堂提问的预设。从内容上说,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形式上而言,要创新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
如在讲《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出的问题是: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抓住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如何对文章的细部进行探讨。而在执教时又考虑到了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其整合性及连贯性,一样的问题换了个问法:“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提问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把学生分成六个竞赛小组,启发学生从“找说明文的中心句、抓说明方法、理文章结构、品文章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多方面提问。课堂效果表明:课前,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提问预设站到了课堂设计的高度,充分预设,课堂中的提问越具体细致越能增强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多角度思考课堂上的提问
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不仅要自己去独立思考设计课堂问题,还要不断反思,多向别人尤其是大家名师学习。
听别人的课时,问问自己,讲课教师的提问设计高明在何处?哪些问题具有创新性或独到的地方?
新课标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
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文本、好的创意、学生的需求)去进行。
一.从文本的角度思考课堂提问
无本之木必将枯萎,无本之源必定干涸。无“本”的课堂提问必然失败。扣住文本进行提问设计一是要抓住各篇课文所呈现的问题特征,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抓住各篇课文所独特的闪光点。
笔者在设计《背影》的课堂提问时,就紧紧扣住这篇散文的线索,抓四次背影并结合“我”的四次流泪来体会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分析父亲的背影时,我设计提问:“父亲黑色的穿戴、蹒跚的动作、故作轻松的表情,让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用意?”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读背影,懂情感”贯穿全文。并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你发现过父母有迂的言行吗?现在你再体会那些言行又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二.从别人的好创意来反观自己的提问
笔者总喜欢听别人讲课之中所体现出的好创意。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有的喜欢在文章的深奥处提问用自己的旁征博引给学生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还有的老师的提问有时代感,如:“既然五柳先生的品质这么高尚,我们今天都做五柳先生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抢着作答。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提问总是能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回答出丰富的内容。他追求的是简而丰的课堂。所有听来的课都给我很大启示,我总爱问自己:“这堂课设计的问题够简洁吗?它所引起的学生的思考会很丰富吗?”
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我总是从这样几个角度问自己:一是在内容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学之前的基础怎样?二是形式上学生能乐于接受吗?三是效果上好不好?如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采取竞赛加分法的形式提问,学生的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将问题分成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答正确了加分,反之扣分。提问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我发现有时学生关注小组得分比关注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要用心得多,我于是更换提问形式研究更好的竞赛法则。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提问的精彩生成
总记得上海著名语文教师朱震国老师执教的《白色方糖》一课,他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发问,各组问对方三道题,答对了加分。如果对方答对就给对方加分,然后再由教师向学生发问。
听那节课的感受:自然,精彩。听朱老师如导演般组织学生互问互答,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兵教兵,将课本中基础的疑难问题解决掉,到他发问时,学生在他的提问下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深奥处,他轻轻的一点拨,学生就茅塞顿开。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课堂,老师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重。
总之,这三境界既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孜孜追求的体现,又是课堂提问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薛莉,教师,现居江苏沛县。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课堂提问的预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课堂提问的预设。从内容上说,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形式上而言,要创新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
如在讲《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出的问题是: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句子,抓住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如何对文章的细部进行探讨。而在执教时又考虑到了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其整合性及连贯性,一样的问题换了个问法:“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在文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提问的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把学生分成六个竞赛小组,启发学生从“找说明文的中心句、抓说明方法、理文章结构、品文章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多方面提问。课堂效果表明:课前,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提问预设站到了课堂设计的高度,充分预设,课堂中的提问越具体细致越能增强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多角度思考课堂上的提问
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不仅要自己去独立思考设计课堂问题,还要不断反思,多向别人尤其是大家名师学习。
听别人的课时,问问自己,讲课教师的提问设计高明在何处?哪些问题具有创新性或独到的地方?
新课标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
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文本、好的创意、学生的需求)去进行。
一.从文本的角度思考课堂提问
无本之木必将枯萎,无本之源必定干涸。无“本”的课堂提问必然失败。扣住文本进行提问设计一是要抓住各篇课文所呈现的问题特征,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抓住各篇课文所独特的闪光点。
笔者在设计《背影》的课堂提问时,就紧紧扣住这篇散文的线索,抓四次背影并结合“我”的四次流泪来体会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分析父亲的背影时,我设计提问:“父亲黑色的穿戴、蹒跚的动作、故作轻松的表情,让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用意?”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读背影,懂情感”贯穿全文。并设计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你发现过父母有迂的言行吗?现在你再体会那些言行又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二.从别人的好创意来反观自己的提问
笔者总喜欢听别人讲课之中所体现出的好创意。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有的喜欢在文章的深奥处提问用自己的旁征博引给学生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还有的老师的提问有时代感,如:“既然五柳先生的品质这么高尚,我们今天都做五柳先生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抢着作答。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提问总是能让学生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回答出丰富的内容。他追求的是简而丰的课堂。所有听来的课都给我很大启示,我总爱问自己:“这堂课设计的问题够简洁吗?它所引起的学生的思考会很丰富吗?”
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提问我总是从这样几个角度问自己:一是在内容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学之前的基础怎样?二是形式上学生能乐于接受吗?三是效果上好不好?如有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采取竞赛加分法的形式提问,学生的积极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将问题分成小组必答题和抢答题,答正确了加分,反之扣分。提问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我发现有时学生关注小组得分比关注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要用心得多,我于是更换提问形式研究更好的竞赛法则。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堂提问的精彩生成
总记得上海著名语文教师朱震国老师执教的《白色方糖》一课,他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发问,各组问对方三道题,答对了加分。如果对方答对就给对方加分,然后再由教师向学生发问。
听那节课的感受:自然,精彩。听朱老师如导演般组织学生互问互答,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兵教兵,将课本中基础的疑难问题解决掉,到他发问时,学生在他的提问下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深奥处,他轻轻的一点拨,学生就茅塞顿开。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课堂,老师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重。
总之,这三境界既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孜孜追求的体现,又是课堂提问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薛莉,教师,现居江苏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