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学数学课抽象思维活动比较多,因此在有些学生的眼中通常是枯燥乏味的,导致一些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那么怎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在参与数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学习行为能够自觉的、积极的去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注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上黑板做题的机会,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调动起每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课堂的和谐民主气氛还表现在提出问题是双向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老师向学生无休止的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主动地讲出来,征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即时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提问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又增强了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充分发挥民主,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堂探索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教师只需要做好评判,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地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科学的解题方向上面来。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只是对书本知识由教材到黑板简单地进行照搬,没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自觉行为。
比如在讲授“长方形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这两节课的过程中,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跨步的形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或者用直尺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也可以测量自己书本的长与宽,使学生在实际情境的活动中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所需的条件只有两个,那就是长方形的长与宽。通过情境教学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学到了知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三、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学生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有一定的惰性心理产生,这时候如果单纯运用批评教育手段,效果不一定明显,如果能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对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暂时困难,取得进一步的好成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运用鼓励性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明确的认识,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优等生要在掌握一般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深入钻研,进一步拔高,发展其发散性思维,促使其智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学困生,鼓励他们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打好数学基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即使有微小的进步,也要抓住其学习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是没有必要受到表扬的,但是如果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偶尔一次经过刻苦努力,完成了作业,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表扬,才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今后继续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克服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通过辩论把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中活动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过探索、讨论等方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对优秀学生运用鼓励性评价促使其智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对学困生的成长和进步,明确认识到鼓励性评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启珠,《浅谈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09
一、注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上黑板做题的机会,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调动起每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课堂的和谐民主气氛还表现在提出问题是双向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老师向学生无休止的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主动地讲出来,征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即时答疑解惑,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提问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又增强了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充分发挥民主,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堂探索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教师只需要做好评判,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地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科学的解题方向上面来。
二、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只是对书本知识由教材到黑板简单地进行照搬,没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和掌握知识的自觉行为。
比如在讲授“长方形周长”与“正方形的周长”这两节课的过程中,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跨步的形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或者用直尺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也可以测量自己书本的长与宽,使学生在实际情境的活动中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所需的条件只有两个,那就是长方形的长与宽。通过情境教学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学到了知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三、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由于其抽象性,学生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有一定的惰性心理产生,这时候如果单纯运用批评教育手段,效果不一定明显,如果能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对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暂时困难,取得进一步的好成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运用鼓励性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明确的认识,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优等生要在掌握一般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深入钻研,进一步拔高,发展其发散性思维,促使其智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于学困生,鼓励他们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打好数学基础,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即使有微小的进步,也要抓住其学习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是没有必要受到表扬的,但是如果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偶尔一次经过刻苦努力,完成了作业,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表扬,才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今后继续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持续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来克服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中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通过辩论把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在课堂中活动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过探索、讨论等方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对优秀学生运用鼓励性评价促使其智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对学困生的成长和进步,明确认识到鼓励性评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启珠,《浅谈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