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的基本态度是“回到事情本身”,意为回到事物的本来样子或本来状态。
如果把它引入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呼唤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教育”的回归。
如果把它引入做事原则,可以理解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态度。
如果把它引入教师教育工作,可以理解为把助力教师成长这件事做到底,帮助教师追求“真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教师。
小学语文教研员孔凡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的教师”,孔老师以“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坚持把培养教师这件事情做到底,做到最好。
大厦起于地基,地基牢靠了,大厦才会傲然挺立。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它的根基。教学也是一样,它的根基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孔凡艳老师尤为重视对教材的解读。而且,特色地解读教材已成为孔老师身上的一个标签。
一直以来,孔老师倾心于教材的解读。她认为,教材的解读应该经历三步,即多次复读、分角色读、读出自己。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进行多次复读,目的是充分熟悉文章,整体上感知文章。其次是分角色读,从读者的视角揣摩作者的旨意,从教者的视角体会编者的意图,从学习者的视角预设学生的情态,从引导者的视角设计学习的行程。其目的是以不同的角色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真正读懂课文本意。最后是读出自己,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来读某篇文章的,每个人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融合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读出自己。其目的是让人有思考、有批判地理解文章,不被文章牵着鼻子走。经过这样的三步,教师就能够对教材有个准确而适度、客观而不乏主观思考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
作为教研员的孔凡艳老师说:“把培养教师这件事做到底的前提是我自己首先得是一个专业的教师。”她努力“成己”,让自己在专业素养上始终引领着别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成人”,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对孔老师而言,“成人”就是“成己”。
孔凡艳老师以科研为工具,深挖语文阅读教学中蕴藏的秘密,探寻其本质。本质显现的过程总是曲折的,每一次的努力都会使追求者距离“事情本身”更近一些,唯有坚持到底者才可一窥真理。孔老师的教育生涯执着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18年来,她一直行走在探寻的路上。
早在2001年,孔老师就开始关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问题。他们申报了“‘分层教学 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核心成果是提出了“学案”,即“学习方案”,旨在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学,并参与到确定学什么”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学案”分为四步;初读生成学案、自探落实学案、共议交融学案、反思完善学案。
后来,孔老师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申报了“依托学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的课题,该课题聚焦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作为子课题的“依托学案提高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研究”,正式提出“自能阅读能力”的概念。自能阅读是指,在面对一篇文章时,学生自己应该能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自己能够粗略地读懂课文。这个阶段的学案由四步拓展为五步,在原有四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步:拓展延伸学案。
再后来,孔老师申报了“依托学案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最大化地达到自己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这个阶段的“学案”在步骤上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步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现在,孔老师的团队聚焦于“依托学案有效进行‘一带N’课内拓展阅读的研究”。它是之前相关课题的深化,尤其是后来增加的拓展延伸学案步骤的深化。
从孔老师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她每一阶段的研究都是对上一阶段的深化,使研究不断趋于完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孔老师那种“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风格。科研于孔老师而言犹如一把利剑,哪里有荆棘便在哪里亮剑,直至铲除荆棘,突出重围。
孔老师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常规工作指导、发现可造之才、助力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其实,这三个层面可以看作是教研员工作的三种境界。孔老师为把教研员这件事情做到底,始终以最高境界要求自己,在认真完成常规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发现人才,也尽可能成就教师的风格。
孔老师创新常规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为教师的成长助力。她指导教师的武器之一是“下水”,即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指导教师。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有时候给老师们指导备课思路或者上课时,老师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孔老师的核心意涵。经过思考之后,孔老师决定,老师备课时,她自己也备课,然后交流备课思路;老师上课后,她自己也亲自上课,进行示范。武器之二是“参与式培训”,即教师不只是听教研员的分析,自己也要表达观点和思考。如让教师主持研讨、让教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点评其他人的教学或教学设计等。此外,孔老师也非常重视“跟踪指导”的方式,即对一位教师可能进行几个学期的跟踪指导,让教师不断地在自身基础上向前发展。
长时间指导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孔老师发现一些具有潜能的可造之才,团队中的不少教师都是她在视导、调研、组织活动中发现之后培养起来的。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要做一节课参加工作室展示,孔老师进行了指导:课的设计只是为了引导拓展阅读,没有体现略读的课型、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令孔老师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教师完全领会了孔老师的想法,经过指导之后的课很好地呈现了孔老师的建议,这让孔老师很惊喜。孔老师觉得这位年轻教师有潜能,所以就经常让她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甚至让这位年轻教师主持教研活动;后来又经过“京教杯”展示的历练,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成长。
孔老师指导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在孔老师的推动下,已经召开了几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研讨会。为激励和促使老师们积极主动地梳理、总结自身的教学风格,孔老师给参与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提出了要求:要学习名师,更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挖掘自身特色。之后,召开了一次特色经验分享会。因为有老师们一段时间的自身挖掘、有孔老师的多次点拨指导,再加上团队的交流提炼,那次的会议特别成功,每位教师都挖掘了自身的特色,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孔老师认为,挖掘自身特色就像写文章,必须要反思、要总结、要思辨、要锤炼。因此,自我反思已然成为孔老师帮助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秘密武器。
在孔老师心中,非常清楚最终要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子。正如房屋虽未建造,但是“观念的房屋”已然在设计师的头脑里了。孔老师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把“观念的好教师”落地为真实的好教师。这或许就是教研员这项工作所应该有的本来样子,是孔老师把教研员这件事情做到底的最直接的表现。
对孔老师而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不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育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让孔老师不断地追求教育的本真,既“成己”,也“成人”,达到“成己”与“成人”的完美融合。
编辑 _ 付江泓
如果把它引入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呼唤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教育”的回归。
如果把它引入做事原则,可以理解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态度。
如果把它引入教师教育工作,可以理解为把助力教师成长这件事做到底,帮助教师追求“真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教师。
小学语文教研员孔凡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的教师”,孔老师以“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坚持把培养教师这件事情做到底,做到最好。
“解读教材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特色”
大厦起于地基,地基牢靠了,大厦才会傲然挺立。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它的根基。教学也是一样,它的根基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孔凡艳老师尤为重视对教材的解读。而且,特色地解读教材已成为孔老师身上的一个标签。
一直以来,孔老师倾心于教材的解读。她认为,教材的解读应该经历三步,即多次复读、分角色读、读出自己。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进行多次复读,目的是充分熟悉文章,整体上感知文章。其次是分角色读,从读者的视角揣摩作者的旨意,从教者的视角体会编者的意图,从学习者的视角预设学生的情态,从引导者的视角设计学习的行程。其目的是以不同的角色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真正读懂课文本意。最后是读出自己,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来读某篇文章的,每个人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融合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读出自己。其目的是让人有思考、有批判地理解文章,不被文章牵着鼻子走。经过这样的三步,教师就能够对教材有个准确而适度、客观而不乏主观思考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教学成功的基本前提。
作为教研员的孔凡艳老师说:“把培养教师这件事做到底的前提是我自己首先得是一个专业的教师。”她努力“成己”,让自己在专业素养上始终引领着别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成人”,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对孔老师而言,“成人”就是“成己”。
“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课题,我相继做了18年”
孔凡艳老师以科研为工具,深挖语文阅读教学中蕴藏的秘密,探寻其本质。本质显现的过程总是曲折的,每一次的努力都会使追求者距离“事情本身”更近一些,唯有坚持到底者才可一窥真理。孔老师的教育生涯执着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18年来,她一直行走在探寻的路上。
早在2001年,孔老师就开始关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问题。他们申报了“‘分层教学 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核心成果是提出了“学案”,即“学习方案”,旨在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学,并参与到确定学什么”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学案”分为四步;初读生成学案、自探落实学案、共议交融学案、反思完善学案。
后来,孔老师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申报了“依托学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的课题,该课题聚焦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作为子课题的“依托学案提高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研究”,正式提出“自能阅读能力”的概念。自能阅读是指,在面对一篇文章时,学生自己应该能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自己能够粗略地读懂课文。这个阶段的学案由四步拓展为五步,在原有四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步:拓展延伸学案。
再后来,孔老师申报了“依托学案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最大化地达到自己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这个阶段的“学案”在步骤上没有变化,但是每一步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现在,孔老师的团队聚焦于“依托学案有效进行‘一带N’课内拓展阅读的研究”。它是之前相关课题的深化,尤其是后来增加的拓展延伸学案步骤的深化。
从孔老师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她每一阶段的研究都是对上一阶段的深化,使研究不断趋于完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孔老师那种“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风格。科研于孔老师而言犹如一把利剑,哪里有荆棘便在哪里亮剑,直至铲除荆棘,突出重围。
“努力让每个教师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孔老师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常规工作指导、发现可造之才、助力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其实,这三个层面可以看作是教研员工作的三种境界。孔老师为把教研员这件事情做到底,始终以最高境界要求自己,在认真完成常规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发现人才,也尽可能成就教师的风格。
孔老师创新常规指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为教师的成长助力。她指导教师的武器之一是“下水”,即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指导教师。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有时候给老师们指导备课思路或者上课时,老师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孔老师的核心意涵。经过思考之后,孔老师决定,老师备课时,她自己也备课,然后交流备课思路;老师上课后,她自己也亲自上课,进行示范。武器之二是“参与式培训”,即教师不只是听教研员的分析,自己也要表达观点和思考。如让教师主持研讨、让教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点评其他人的教学或教学设计等。此外,孔老师也非常重视“跟踪指导”的方式,即对一位教师可能进行几个学期的跟踪指导,让教师不断地在自身基础上向前发展。
长时间指导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孔老师发现一些具有潜能的可造之才,团队中的不少教师都是她在视导、调研、组织活动中发现之后培养起来的。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要做一节课参加工作室展示,孔老师进行了指导:课的设计只是为了引导拓展阅读,没有体现略读的课型、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令孔老师没有想到的是,那位教师完全领会了孔老师的想法,经过指导之后的课很好地呈现了孔老师的建议,这让孔老师很惊喜。孔老师觉得这位年轻教师有潜能,所以就经常让她参与教研、科研工作,甚至让这位年轻教师主持教研活动;后来又经过“京教杯”展示的历练,得到了全面、快速的成长。
孔老师指导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在孔老师的推动下,已经召开了几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研讨会。为激励和促使老师们积极主动地梳理、总结自身的教学风格,孔老师给参与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提出了要求:要学习名师,更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挖掘自身特色。之后,召开了一次特色经验分享会。因为有老师们一段时间的自身挖掘、有孔老师的多次点拨指导,再加上团队的交流提炼,那次的会议特别成功,每位教师都挖掘了自身的特色,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孔老师认为,挖掘自身特色就像写文章,必须要反思、要总结、要思辨、要锤炼。因此,自我反思已然成为孔老师帮助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秘密武器。
在孔老师心中,非常清楚最终要把教师培养成什么样子。正如房屋虽未建造,但是“观念的房屋”已然在设计师的头脑里了。孔老师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把“观念的好教师”落地为真实的好教师。这或许就是教研员这项工作所应该有的本来样子,是孔老师把教研员这件事情做到底的最直接的表现。
对孔老师而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不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教育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让孔老师不断地追求教育的本真,既“成己”,也“成人”,达到“成己”与“成人”的完美融合。
编辑 _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