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建构。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或抽象化的教学策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是比较肤浅的。如何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效引领学生建构概念?本文从巧妙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巧妙设计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搭建探究平台,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巧妙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四个方面阐述。
关键字:概念教学;引入概念;设计情景;探究平台;练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30-01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重要基础,它是初中数学知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概念是一个难点,如果学生无法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教师如何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效引领学生建构概念?
一、巧妙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课教学的首要环节, 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观察一类事物的实例,并通过猜想、判断并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形成某个概念的过程。引入概念时,教师要很好的体现主导作用,要注意引好路,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及数学归纳推理的严密性。
例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二、巧妙设计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的教授过程中,不能死板地灌输概念,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识状况,在概念的学习之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猜想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这样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设计情景,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概念,理解概念。
三、搭建探究平台,帮助学生理清概念
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可以说,巧妙搭建探究平台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巧妙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内化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教师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总之,概念是组成初中数学的基石,影响着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想在初中课堂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概念,需要教师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为学生的概念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全方位的感知概念,运用概念,最终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雅.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4期.
[2]俞百良.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3期.
[3]初中数学描述型概念课的特征及教学策略_爱之林[OL].2014.
关键字:概念教学;引入概念;设计情景;探究平台;练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30-01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重要基础,它是初中数学知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概念是一个难点,如果学生无法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教师如何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效引领学生建构概念?
一、巧妙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课教学的首要环节, 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观察一类事物的实例,并通过猜想、判断并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形成某个概念的过程。引入概念时,教师要很好的体现主导作用,要注意引好路,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及数学归纳推理的严密性。
例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二、巧妙设计情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概念的教授过程中,不能死板地灌输概念,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识状况,在概念的学习之前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猜想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这样利用生活中的案例设计情景,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概念,理解概念。
三、搭建探究平台,帮助学生理清概念
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可以说,巧妙搭建探究平台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巧妙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内化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识事物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教师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总之,概念是组成初中数学的基石,影响着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想在初中课堂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概念,需要教师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为学生的概念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全方位的感知概念,运用概念,最终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雅.浅谈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4期.
[2]俞百良.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3期.
[3]初中数学描述型概念课的特征及教学策略_爱之林[O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