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教育,学在包河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共有6位老师执教的德育精品课入选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在这次评选中,合肥市共有14节入选,包河区报送的课例占全市入选作品的46%,这个成绩只是包河区坚持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安徽省教育第一强区,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了教育上的“善治”。
  课程是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从德育的角度讲,显性课程又分为专设德育课程或活动和其他学科课程。包河区在充分挖掘课程自身含义的同时扩展和深化,在德育课程及活动、学科课程及隐形课程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将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贯穿其中,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根本,形成了具有包河特色的课改典范。
  德育活动课程要有“魂”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包河区教体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中,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德育活动课程有了“灵魂”。
  2015年3月,包河区探索研发一门综合性实践地方课程——“森林课堂”。由全区各中小学语文、数学、品德、美术、科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一线教师们组成编写团队,历时一年,以培养和树立学生自由、平等的自然生态观和环保意识,学会并践行与自然友善、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结合包河区独有的自然景观、生态特点共同编写一套区本绿色活动课程教材《森林课堂》。通过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包河的情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森林课堂”通过社会与自然这两个“大课堂”,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中。如在《插秧生态课堂,体验农耕生活》一课中,让孩子们到田间体验“浅插、退步、插齐”的农耕技能,在一个小时的劳作中,“敬业、友善、和谐”的价值观已悄然播种于孩子心间。孩子们边学习边填写研学单,不但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坚定了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的信念。
  全区多所中小学校结合本校春游、研学、工业游等活动逐步实施该课程。“在课堂的选点上,‘森林课堂’也相当有合肥特色。”包河区教体局局长陈雪梅对记者说,“例如教材中出现的探访南淝河、巢湖研学记、游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合肥粮仓大圩镇里说丰年、走进家门口的著名学府、探秘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新能源汽车等,我们充分利用本区的地理和人文资源,教育下一代要怀揣建设国家,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学习的梦想,从小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素养。”
  经过试点,包河区将把“森林课堂”排进全区中小学课表,每个学校每学期完成1-2个主题。目前,包河区的“森林课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此外,包河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程,以更加多样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合肥屯溪路小学的“博雅教育”是以追求“博”“雅”“情”“趣”为核心的“博雅课程”体系为支撑的。其中,“情课程”让学生通过研学体察社会生活,逐渐成长为博学儒雅、人格独立、有担当意识、心灵自由的少年,使他们具有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的价值品质。“情课程”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包括仪式庆典与学生活动,校外活动包括研学课程、家教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校别出心裁,发给学生们“研学护照”,学生可以手持“护照”参观学习、积分盖章。小小“护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双休日去研学成为“学生最期待做的家庭作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还具有深刻的本土文化印记。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开设了徽剧社团课程,从引导学生欣赏徽剧到教授学生徽剧的基本步伐和唱腔,让徽剧真正近距离与孩子们接触,在水袖轻摇、低吟浅唱、群歌齐舞、铿锵雄壮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家乡、爱祖国。学校创作的徽剧《小小滨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徽剧中,用孩子的话语解读深刻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点燃火苗,而不是灌满瓶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有灌输,包河区将其融入德育活动课程中,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自此,有了更加明确的人生方向。
  学科课程注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下,学科教学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包河区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2年12月,时任合肥实验学校校长叶传平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办学实践研讨会,做了《引导学生“自育自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题报告,创造性地发展了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和“小先生制”,推进“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改革,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探究性。学生在《3的倍数》“百数图”中找出了十几种有趣的“规律”,诠释了其中深奥的道理;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能说出“质数”;在《生命的林子》课堂上学生发出“难道只有名寺才能成就名僧”的疑问,并指出“这与和谐社会、均衡发展是否相违背呢?”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思考未解,有空间放飞疑问,有精力探究未知,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上合作,在自主的课堂上探究。   在合肥市南园学校的课堂上,“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物理课堂上,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实验和论证,教师只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在学习“近视的形成”时,生物老师让学生调查分析学生近视的现状,通过眼睛的模拟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视的形成原因;英语老师在讲解各地的肢体语言时让学生当堂演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南园学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在多年办学历史中,凝聚出“启迪心灵,照亮人生”的核心价值,不断完善自主选修课程和成长体验课程,最终形成了育人目标的五个方面: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尚、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设计了以“健、乐、尚、惠、博”五字命名的课程架构,形成了“明慧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推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心理拓展课程、科学素养课程、操作体验课程、文化历史课程等12类自主选修课程科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儿童哲学、国际理解、寻根文化、快乐成长营等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快乐成长的奥秘。
  “土壤是一切作物的生长基础,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得为其培育土壤。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沃土,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长为有中华民族精神,有梦想、守规则、善合作的‘方正少年’!”合肥四十六中学校长黄先银对记者说。学校组织优秀语文教师编写了《国学方正教育课程》校本教材,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帮助学生立中国心、铸民族魂,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如何接纳自己和他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问题。合肥二十九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七年级课程表中,开发了校本教材《聆听花开的声音》,每班每两周1课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同时针对八、九年级开设团体主题大课,努力让每一位二十九中学子在初中三年都能做到: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和接纳自己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把握升学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是知识的生长地,生命气息的焕发地。
  隐性课程要用“心”
  学校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实践中对受教育者和教育实施者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是一门隐形课程。
  道德教育,短期来说,是用显性的活动育人;长远来说,则是用隐形的文化育人。包河区教体局深知这一点,在打造学校文化上处处用心,2011年4月,出台了《关于遴选包河区学校文化建设试点校的通知》,由北师大专家团队帮助各试点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策划方案,指导学校建立核心价值理念下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一系列学校教育实践体系。每所试点校根据自己的核心办学理念,将学校文化与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成长不断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隐形课程。
  “爱”的氛围是要由千万种色彩各异、个性有别的鲜花装扮而成的,合肥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既是“爱”的花团组成者、享有者,又是“爱”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营造“爱满校园”的良好教育环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和学生做朋友,“捧着一颗爱心,爱学校、爱学生、爱同伴”。教师的力量感染了学生,有的高年级学生认低年级学生为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所一贯制学校里,学生们年龄相差10岁,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只是融洽和爱护,此情浓浓,也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爱”的精神,也在实验学子中代代相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张东娇教授在为合肥第四十八中学文化建设成书《发现自己,创造未来》作序中说:“四十八中的学校文化透着一种细腻和诗意。听听楼馆园厅亭泉的命名和解读,就知道我说的不虚。综合楼命名为蕴华楼——蕴,聚也,出自《广雅》,蕴华即蓄积精华;图书馆名为撷华馆,取自黄宗羲的掇菁撷华,是采集精华之意;位于综合楼与教学楼之间的景观为‘馨园’,取‘惟吾德馨’之意;园中有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故做楹联:一园隐三友,两华映四君。体育馆名为弘毅馆,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报告厅南侧是竹林,习风吹送,竹影婆娑,取‘且听风吟’之意境,故名之为‘吟风厅’。北报告厅为‘瞻月厅’,外墙为科技创新主题浮雕。悠然亭、蹊园、慕云楼,处处皆是景,景景有心思,思思有诗意。”
  望湖小学是一所“建在图书馆里的学校”。学校坚持“阅读,教育的核心”“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的基础”的思想,开设“全阅读”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为了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做到了“让书无处不在”:近800平方米的学生图书馆大气而温馨,廊读吧巧用楼梯洞的空间,4个连廊则分为“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爱科学”4个主题阅读区;从校园总导视牌到散落在各处的宣传栏、卷轴型的阅读廊架,公共空间视觉形象全是以“书”为设计元素。走在望湖小学,就像沉浸在“书”的海洋,学校以最直观的视觉印象让学生们喜欢书、爱读书,从小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全面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其承担着吹响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使命。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肥市包河区以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品德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给“课程”打上了“包河烙印”。如今,“善治教育,学在包河”已经成了包河教育人的梦想与追求,他们在改革的春风里,描绘着更加宏伟的蓝图。
  责任编辑/邱 璇
其他文献
摘 要 狭义的德育环境是指专门为德育实践活动和人的道德发展而创设的积极环境。针对不同作用对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对人及人的道德塑造主要有传导、熏染和净化作用机制,对德育及德育实践活动主要有支持、调控和反馈作用机制,对其所归属的社会环境主要有过滤、优化、导向作用机制。  关 键 词 德育环境;作用机制;作用对象  作者简介 赵盈,同济大学学生处,讲师,博士研究生  德育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山东省蓬莱市易三实验小学以革命先烈盛易三的名字命名,学校以“关注生活、追求幸福、塑造学生德性品质”为目的,构建出以“火种”“火焰”“燎原”为一体的“星火”德育体系。它既是学校对革命先烈精神的弘扬,也昭明学校德育工作抓根本、重实效、求精细,如星星之火,必将燃亮学生幸福人生。  播种“火种”  学校推行以重视个体的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将真、善、美的“火种”植入学生心田,并内化成
上城区是杭州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浙江省面积最小、人均GDP最高的城区。作为国内城区教育的代表,她对素质教育的探索走在了国内前列。2009-2014年,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通过五年深度合作,实施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致力于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故国神游  故国神游,多情最是教育,执着梦想追寻;教育兴邦,人文化成天下,立德树人永恒。  泱泱中华,文明古国,五十六个民族发达兴旺,一脉相承的是龙的传人;黄河长江,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滋润大地,自强不息的是教育精神。  人伦立教,九州同德,立于礼,昌于仁,根于孝,行于义,成于信;民为邦本,普天同心,勤于耕,苦于读,勇于为,乐于德,重于生。  伏羲演卦、仓颉造字、周公制礼、孔子办学,生成文化基
情绪调控同知识系统与认知能力一样,是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它的学习又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从教育途径上,应更多地考虑周围情境的氛围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一般来说,孩子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所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
2015年6月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有团伙组织在江西实施高考替考事件。报道称替考人员中有多人是湖北多所知名高校大学生。近年以来每到考试季,考试舞弊消息不断在消遣着社会大众,它常把社会公平、诚信做人这些信条撕得支离破碎。然而,如何在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大背景下,让考试舞弊的一切“潜规则”失灵,最大限度的防范考试舞弊现象发生,是我们可以做且必须要做到的事情。笔者以为,建立不能舞弊、不敢舞弊、不想舞弊的
郑州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做有灵魂的教育”,要求每一位校长做有灵魂的校长,办有灵魂的学校;每一位教师做有灵魂的教师,推进有灵魂的教学;每一位班主任做有灵魂的班主任,建设有灵魂的班级,培育有灵魂的学生。去年以来,郑州市以此为核心,遵循“以生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大力加强班级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鲜活的经验。  一、以班级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择班”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和难题
闲暇时不忘读书的习惯使他身上有一种温润和威严相融合的气质。他的声音洪亮却不失磁性,幽默的话语常引人深思,犀利的言辞也能让人打心底里涌出暖意,与众不同的魅力源于他对教育始终怀有的一颗赤子般澄澈的心。本期专访,我们一同走近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  中国德育:鹿局长您好。近年来,晋中市教育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那么,在追寻教育公平的过程中
义务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就其对象来讲它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就其内容来讲是促进学生对基本品德、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形成和掌握的教育,就其性质来讲它是促进年轻一代全面发展的教育。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处在一个新的形势之下,需要我们理清新思路、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一、义务教育五大基本形势  外部形势纷繁复杂,都对义务教育直接或者间接产生影响。但是,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我认为是
那年9月,有点热。在我辍学两年之后,父亲把我送进了一所农村普通学校。入校的那天,我抱着新发的书本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还有一个同学也恰要跨进教室,我怯生生地偷偷扫了一眼,一个女同学,穿着淡雅的花衬衣。  我从小瘦得可怜,除了父亲,可能就没有人喜欢,因而除了谦让和懦弱,从不敢与人相争。我想迈进去的脚,本能地又收了回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生已经跨进去的一只脚也退了回来,还做了一个让我先进去的动作。我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