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交响音乐作曲家,也是为小提琴的作品民族化创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一。本文试从内容题材、音乐表现手法、演奏技法三个方面的民族化来分析陈钢的小提琴作品。
关键词:陈钢 小提琴 作品 民族化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47.21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后,随着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西方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音乐也随之广泛传入。而作为乐器的小提琴早在17世纪末便出现在我国,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作曲家陈钢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家庭,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独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其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而他创作的作品中又以小提琴乐曲的数量最多。可以说,陈钢对于西洋乐器“民族化”,尤其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内容题材的民族化
1 历史故事题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美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有历史记载,也有根据历史记载演义的传说,它们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向往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的优秀品质。而以这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因为题材的熟悉,容易被国人所接纳。对于西洋乐器——小提琴在我国发展和普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聪明热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求学。在求学期间,她与青年梁山伯相识,同窗三载,产生纯洁的感情。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英台毅然投入坟墓之中;两人化作一对彩碟,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本曲以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作为题材背景,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本土化”的情节使听众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使音乐根据题材更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音乐”。
题材的民族化,不仅奠定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而且使其成为民族化的有效载体。因此,题材的民族化,万万不可小视。
2 民族文化题材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各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一个求同存异、风俗各异的联合体,而陈钢在音乐作品中也抓住了这一民族化因素,创作出了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面貌为题材的作品。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深受听众的喜爱。
《苗岭的早晨》创作于1975年,根据白诚仁的同名口笛曲改编。苗族的历史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但其音乐歌舞非常发达,喜用歌声代替语言抒情交流,讲述民族历史、知识和生活,都是用歌舞来表达。《苗岭的早晨》吸收了苗族歌舞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小提琴表演艺术的特长,运用苗岭原生态的自然和音乐特点,描述了一篇秀丽的景象,根据苗族音乐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展现了本民族本土的音乐风格。
二 表现手法的民族化
1 音乐主题
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灵魂,陈钢在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中善于挖掘传统的、民族特色的音乐语句,运用科学的作曲技法,创作出民族化的音乐作品。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诞生于“文革”时期为数不多的优秀小提琴作品之一,其主题音乐的基本旋律来源于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在乐曲中,小提琴在较高的音区奏出了带有浓郁塔吉克音乐风格的主题。塔吉克民族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其民族性格坚毅、豪放,被称为“鹰的民族”。器乐中,尤以“鹰笛”为主奏乐器:它用山鹰的翅骨做成,声音高亢嘹亮。《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开头“纵情高歌”的基本主题就取材于这样的调式。乐曲中处处可见塔吉克民族的音乐元素。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在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术的同时始终立足于民族本身的音乐文化,创作本民族原生态的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作品的灵魂,陈钢在创作中常采用我国民族化特点的音乐来作为他作品的主要因素,因而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如:在《王昭君》中,他采用了广东音乐和粤剧唱腔中的音乐素材,并在音乐中使用了大段琵琶的演奏,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 调式调性
(1)五声调式体系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小提琴乐曲大都是建立在五声调式体系之上;五声调式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地圆篇》,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音乐代表性的调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小提琴独奏曲《我爱我的台湾岛》。这首曲子是根据台湾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改编的,是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乐曲的引子在A羽调式上奏出,采用华彩形式,用G弦和双音表达主题,激昂而又气势磅礴。曲子大体分为两段,第一段在D羽调式上,以不同的变奏连续出现主题。表现思念、向往的主题,旋律来自于民歌,以中音、高音、双音、复调和泛音等技巧演奏。第二段中的小快板在A羽调式中大胆地运用偏音,运用各种节奏技巧,转到情绪激昂的D宫调式上,把乐曲推向高潮,表达了“祖国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再转为G宫调式,最后结束在F羽调式上。最后的尾声在D羽结束,突破了原先主题的缠绵、依恋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和迫切,尾声部分情绪激昂、坚定,一往无前。
(2)多用偏音色彩
陈钢在创作中有一个很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多采用偏音来增加乐曲的色彩,从而突出民族音乐特点。如: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有机地吸收了苗族歌舞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了小提琴表演艺术的特长,形象地描绘出巍巍苗岭清晨令人向往的宁静。曲调的基本音列为5 1 3 5 1几个音,行腔中适当间插经过性、装饰性的4、降3、降3 6等音,其旋律骨架实际上只是一个分解的大三和弦在“5—1”十一度宽阔的音域里跌宕起伏,句逗落音均在“1”、“5”上停留,具有浓郁的徵调色彩。旋律大起大落,使人联想起苗岭山脉连绵起伏,巍峨陡峭。整个音调中除了徵、宫两音运用得体外,角音“3”的运用也很巧妙,它不稳定、多缓缓地向上或向下滑动,形成降3,蕴涵着极为奇异的中立性调式色彩,给旋律增加了独特的韵味。
3 结构特点
陈钢在作品创作中常采用我们民族习惯的结构“慢—快—慢”的特点。
如小提琴曲《金色的炉台》中的引子部分是一个华彩,小提琴在G弦上以八度大跳呈示主题,充满激情。
乐曲主体部分主题明朗、亲切,述说了领袖毛主席来到工人中间带来的无比幸福之情(慢)。
快板部分欢腾活跃,表现炼钢工人在领袖的关怀下,积极工作,为祖国大炼钢铁的热烈场面(快)。
尾声为全曲的高潮,在高音区奏出主题旋律,并运用双音技巧,似一首心潮澎湃的颂歌,抒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壮志豪情(慢)。
三 演奏技法的民族化
为了使小提琴演奏能够更好地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作曲家陈钢将中国乐器的一些演奏技法借鉴到小提琴演奏中,在小提琴民族化风格的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滑音
(1)上、下滑音
上、下滑音是民族拉弦乐器最常见演奏技法之一。滑音在小提琴演奏上一般称为“滑指”。我国吹、拉、弹民族乐器风格各异的演奏是和多种多样的滑音分不开的。这种技法为乐曲增添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处,小提琴在换把时演奏了这种滑音,使乐曲显得犹豫、踌躇,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将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不忍离去的情景。
在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中,独奏小提琴开场中有一段表现王昭君形象的音乐,曲中就有这种滑音,增添了古代女子袅袅娜娜、淡雅脱俗的气质,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
(2)同指滑音
同指滑音是一种极富于戏剧性的歌唱模拟滑指,会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近似于民歌歌唱家感人肺腑的演唱。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哭灵控诉的一段,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声、配器和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了吸取的表现手法,这里的同指滑音表达了哭泣的情绪,将英台的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有一段模仿鸟叫的声音,就是运用了同音滑指的演奏技法,同指进行了五次滑音,把鸟儿的叫声模仿得活灵活现,这段乐句为整个曲子增色不少,也成为乐曲中的精华部分。
(3)大距离的滑音
多见于北方的坠子、坠胡、擂琴等乐器,亦有快滑、慢滑之分,是北方拉弦乐器最具风格色彩的演奏技法之一,也见用于二胡。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哭灵控诉的另外一段,运用了大距离的滑音,是情感上的宣泄,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同指滑音对比,前者表示的是低回婉转的哭泣,这句表现的是英台呼天嚎地、悲痛欲绝的情绪。悲痛欲绝的哭诉,极具感染力。
2 弓法
碎弓:是弓子的快速来回运行,二胡演奏也称“抖弓”,一般要求拉得细密。根据情感的要求,在需要加大力度时则要把弓子拉长。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抗婚中,在激昂地斗争过后,现实给用的回答趋势强大封建势力的重压,这时主人翁内心的痛苦被小提琴的碎弓表现得淋漓尽致,愤怒之下的无助,泣不成声。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中的小提琴声部中也多次出现了碎弓,用以描绘塞外的风声,进而衬托出昭君出塞的坚定决心,义无反顾。
3 音型
陈钢作品中的题材、音乐主题和调式调性的民族性,使得作品中有很多乐句都在模仿我们民族乐器所奏出的音型,分别有:
(1)模仿古筝的效果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片段中,有一段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在一连串迂回级进音型之后有八度关系的两个顿音,奏得清脆而有弹性。这段音乐以轻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出梁祝三载同窗、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2)模仿琵琶扫弦的效果
在小提琴曲《刀舞》中,多次出现了小提琴的和弦拉奏技法,其实就是模仿琵琶扫弦的声响。委婉舒展,且不失英雄气概。
(3)用来模仿少数民族乐器冬不拉的拨弦
在小提琴曲《恩情》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都出现了拨弦的奏法,是用来模仿少数民族乐器中的冬不拉,把新疆维吾尔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钢为我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风格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民族化的路子是非常宽广的,所谓‘民族化’,主要表现在它的精神和气质上,同时‘民族化’一定要同‘现代化’结合起来,一切合适于它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都可以用”。
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大气、宏伟、旋律优美,并要求演奏者有相对过硬的技术,所以他的很多曲目都被设为小提琴考级中的中国曲目范围高级水平的必奏曲。他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三四代小提琴学习者。在我们熟悉的中国小提琴曲目中,陈钢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为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 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白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胡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
[5] 王斐:《陈钢小提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陈钢:《〈红色小提琴〉陈钢小提琴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7] 陈钢:《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蒙,女,1978—,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关键词:陈钢 小提琴 作品 民族化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47.21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后,随着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扩张,西方文化逐步被国人接受和学习,西方音乐也随之广泛传入。而作为乐器的小提琴早在17世纪末便出现在我国,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作曲家陈钢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家庭,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独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其作品还有交响诗、大合唱和室内乐合奏等,而他创作的作品中又以小提琴乐曲的数量最多。可以说,陈钢对于西洋乐器“民族化”,尤其是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内容题材的民族化
1 历史故事题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美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有历史记载,也有根据历史记载演义的传说,它们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向往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的优秀品质。而以这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因为题材的熟悉,容易被国人所接纳。对于西洋乐器——小提琴在我国发展和普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聪明热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求学。在求学期间,她与青年梁山伯相识,同窗三载,产生纯洁的感情。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英台毅然投入坟墓之中;两人化作一对彩碟,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本曲以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作为题材背景,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本土化”的情节使听众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使音乐根据题材更生动、鲜活地表现出来。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音乐”。
题材的民族化,不仅奠定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而且使其成为民族化的有效载体。因此,题材的民族化,万万不可小视。
2 民族文化题材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历史上各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文化的缩影,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一个求同存异、风俗各异的联合体,而陈钢在音乐作品中也抓住了这一民族化因素,创作出了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面貌为题材的作品。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深受听众的喜爱。
《苗岭的早晨》创作于1975年,根据白诚仁的同名口笛曲改编。苗族的历史上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但其音乐歌舞非常发达,喜用歌声代替语言抒情交流,讲述民族历史、知识和生活,都是用歌舞来表达。《苗岭的早晨》吸收了苗族歌舞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小提琴表演艺术的特长,运用苗岭原生态的自然和音乐特点,描述了一篇秀丽的景象,根据苗族音乐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展现了本民族本土的音乐风格。
二 表现手法的民族化
1 音乐主题
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灵魂,陈钢在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中善于挖掘传统的、民族特色的音乐语句,运用科学的作曲技法,创作出民族化的音乐作品。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诞生于“文革”时期为数不多的优秀小提琴作品之一,其主题音乐的基本旋律来源于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在乐曲中,小提琴在较高的音区奏出了带有浓郁塔吉克音乐风格的主题。塔吉克民族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其民族性格坚毅、豪放,被称为“鹰的民族”。器乐中,尤以“鹰笛”为主奏乐器:它用山鹰的翅骨做成,声音高亢嘹亮。《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开头“纵情高歌”的基本主题就取材于这样的调式。乐曲中处处可见塔吉克民族的音乐元素。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在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术的同时始终立足于民族本身的音乐文化,创作本民族原生态的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作品的灵魂,陈钢在创作中常采用我国民族化特点的音乐来作为他作品的主要因素,因而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如:在《王昭君》中,他采用了广东音乐和粤剧唱腔中的音乐素材,并在音乐中使用了大段琵琶的演奏,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 调式调性
(1)五声调式体系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小提琴乐曲大都是建立在五声调式体系之上;五声调式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管子·地圆篇》,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音乐代表性的调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如:小提琴独奏曲《我爱我的台湾岛》。这首曲子是根据台湾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改编的,是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乐曲的引子在A羽调式上奏出,采用华彩形式,用G弦和双音表达主题,激昂而又气势磅礴。曲子大体分为两段,第一段在D羽调式上,以不同的变奏连续出现主题。表现思念、向往的主题,旋律来自于民歌,以中音、高音、双音、复调和泛音等技巧演奏。第二段中的小快板在A羽调式中大胆地运用偏音,运用各种节奏技巧,转到情绪激昂的D宫调式上,把乐曲推向高潮,表达了“祖国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再转为G宫调式,最后结束在F羽调式上。最后的尾声在D羽结束,突破了原先主题的缠绵、依恋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和迫切,尾声部分情绪激昂、坚定,一往无前。
(2)多用偏音色彩
陈钢在创作中有一个很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多采用偏音来增加乐曲的色彩,从而突出民族音乐特点。如: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有机地吸收了苗族歌舞音乐的精髓,充分发挥了小提琴表演艺术的特长,形象地描绘出巍巍苗岭清晨令人向往的宁静。曲调的基本音列为5 1 3 5 1几个音,行腔中适当间插经过性、装饰性的4、降3、降3 6等音,其旋律骨架实际上只是一个分解的大三和弦在“5—1”十一度宽阔的音域里跌宕起伏,句逗落音均在“1”、“5”上停留,具有浓郁的徵调色彩。旋律大起大落,使人联想起苗岭山脉连绵起伏,巍峨陡峭。整个音调中除了徵、宫两音运用得体外,角音“3”的运用也很巧妙,它不稳定、多缓缓地向上或向下滑动,形成降3,蕴涵着极为奇异的中立性调式色彩,给旋律增加了独特的韵味。
3 结构特点
陈钢在作品创作中常采用我们民族习惯的结构“慢—快—慢”的特点。
如小提琴曲《金色的炉台》中的引子部分是一个华彩,小提琴在G弦上以八度大跳呈示主题,充满激情。
乐曲主体部分主题明朗、亲切,述说了领袖毛主席来到工人中间带来的无比幸福之情(慢)。
快板部分欢腾活跃,表现炼钢工人在领袖的关怀下,积极工作,为祖国大炼钢铁的热烈场面(快)。
尾声为全曲的高潮,在高音区奏出主题旋律,并运用双音技巧,似一首心潮澎湃的颂歌,抒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壮志豪情(慢)。
三 演奏技法的民族化
为了使小提琴演奏能够更好地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作曲家陈钢将中国乐器的一些演奏技法借鉴到小提琴演奏中,在小提琴民族化风格的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滑音
(1)上、下滑音
上、下滑音是民族拉弦乐器最常见演奏技法之一。滑音在小提琴演奏上一般称为“滑指”。我国吹、拉、弹民族乐器风格各异的演奏是和多种多样的滑音分不开的。这种技法为乐曲增添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处,小提琴在换把时演奏了这种滑音,使乐曲显得犹豫、踌躇,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将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不忍离去的情景。
在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中,独奏小提琴开场中有一段表现王昭君形象的音乐,曲中就有这种滑音,增添了古代女子袅袅娜娜、淡雅脱俗的气质,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
(2)同指滑音
同指滑音是一种极富于戏剧性的歌唱模拟滑指,会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近似于民歌歌唱家感人肺腑的演唱。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哭灵控诉的一段,小提琴吸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声、配器和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了吸取的表现手法,这里的同指滑音表达了哭泣的情绪,将英台的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有一段模仿鸟叫的声音,就是运用了同音滑指的演奏技法,同指进行了五次滑音,把鸟儿的叫声模仿得活灵活现,这段乐句为整个曲子增色不少,也成为乐曲中的精华部分。
(3)大距离的滑音
多见于北方的坠子、坠胡、擂琴等乐器,亦有快滑、慢滑之分,是北方拉弦乐器最具风格色彩的演奏技法之一,也见用于二胡。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哭灵控诉的另外一段,运用了大距离的滑音,是情感上的宣泄,与前面我们提到的同指滑音对比,前者表示的是低回婉转的哭泣,这句表现的是英台呼天嚎地、悲痛欲绝的情绪。悲痛欲绝的哭诉,极具感染力。
2 弓法
碎弓:是弓子的快速来回运行,二胡演奏也称“抖弓”,一般要求拉得细密。根据情感的要求,在需要加大力度时则要把弓子拉长。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抗婚中,在激昂地斗争过后,现实给用的回答趋势强大封建势力的重压,这时主人翁内心的痛苦被小提琴的碎弓表现得淋漓尽致,愤怒之下的无助,泣不成声。
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中的小提琴声部中也多次出现了碎弓,用以描绘塞外的风声,进而衬托出昭君出塞的坚定决心,义无反顾。
3 音型
陈钢作品中的题材、音乐主题和调式调性的民族性,使得作品中有很多乐句都在模仿我们民族乐器所奏出的音型,分别有:
(1)模仿古筝的效果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片段中,有一段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在一连串迂回级进音型之后有八度关系的两个顿音,奏得清脆而有弹性。这段音乐以轻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出梁祝三载同窗、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2)模仿琵琶扫弦的效果
在小提琴曲《刀舞》中,多次出现了小提琴的和弦拉奏技法,其实就是模仿琵琶扫弦的声响。委婉舒展,且不失英雄气概。
(3)用来模仿少数民族乐器冬不拉的拨弦
在小提琴曲《恩情》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都出现了拨弦的奏法,是用来模仿少数民族乐器中的冬不拉,把新疆维吾尔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钢为我国小提琴艺术的民族风格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民族化的路子是非常宽广的,所谓‘民族化’,主要表现在它的精神和气质上,同时‘民族化’一定要同‘现代化’结合起来,一切合适于它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都可以用”。
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大气、宏伟、旋律优美,并要求演奏者有相对过硬的技术,所以他的很多曲目都被设为小提琴考级中的中国曲目范围高级水平的必奏曲。他的作品整整影响了三四代小提琴学习者。在我们熟悉的中国小提琴曲目中,陈钢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为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 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 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白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胡斌:《中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两种模式》,《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
[5] 王斐:《陈钢小提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陈钢:《〈红色小提琴〉陈钢小提琴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7] 陈钢:《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蒙,女,1978—,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