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珂勒惠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版画家,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广博的人文情怀在当代的艺术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珂勒惠支审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鼓励人民勇于对抗不公平的命运,该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珂勒惠支;版画;内在精神;现实意义
一、凯绥·珂勒惠支生平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7月8日生于德国柯尼斯堡, 1881年开始学习绘画与雕刻,1889年去慕尼黑深造绘画艺术,深受德国著名的版画家麦克思·克林格尔铜版画技法的影响,我们能够自珂勒惠支早期的作品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1928年,珂勒惠支被授予教授头衔,并担任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直至1933年,希特勒对德国文化部进行法西斯镇压,珂勒惠支被解除了在柏林大学的一切职务,作品被禁止出版和展览,最后于1945年逝世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摩里茨堡。
二、珂勒惠支版画的内在精神
珂勒惠支所处的创作时代是相对来说动荡的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力剥削劳动力,造成了非常大的贫富差距,珂勒惠支与其丈夫长期生活在贫民区,它的丈夫为穷人治病,而她则描绘底层人民的命运。另一方面珂勒惠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她通过版画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让人们直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此本文章仅选取珂勒惠支的《战争》组画,以阐述珂勒惠支的时代意义。
珂勒惠支于1919年师从巴拉赫学习木刻,她的作品黑白对比及其强烈,粗狂有力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她于1922年至1923年创作了系列组画《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牺牲》,该画也是鲁迅首次将珂勒惠支的画介绍到中国,刊登于《北斗上》,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版画影响非常的深刻。从画面的内容上来看,《牺牲》是以一位裸体母亲怀抱一个熟睡的婴儿作为画面的主体构成的,母亲的双颊凹陷,能够看出长期忍受饥饿。从画面的构图上来看,白色的半圆背景包裹住黑色的圆形背景与主体物,画面的刀痕酣畅淋漓,像是在诉说一种苦难,具有着极强的悲剧色彩。《牺牲》刻画的不仅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大多数的母亲形象,更是在诉说着她自己的命运,战争无情的剥夺了她大儿子年轻的生命,使得她这位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体现了作为一名母亲的悲哀与无奈。
《双亲》也是《战争》组画之一,画面的主体内容为一个男人单手捂着脸,另一个手轻放在一个女人的肩上,整幅画面中看不到人脸和表情,却传达出了一种深切的悲哀之情,整幅画面的背景为纯白色,而主体为黑色,衣服的处理直接为大刀线刻。
《母亲们》是《战争》组画的第六幅,画面中的母亲们紧紧的相拥在一起,整个画面中对每一个人的表情都进行了刻画,却无不传递出一种恐惧之感,母亲作为孩子的保护者,在战争面前却无能为力,画面的背景同样处理为纯白色,主体物的上半部分相对较灰,下半部分为黑色,因此画面整体的构图更加的稳定。
珂勒惠支的版画多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疾苦,是处在这个世界中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尤其是在《战争》组画中,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在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陷入了一片恐慌,底层的人民忍饥受冻,母亲们保护不了孩子,这是对无情的社会的控诉,她的黑白木刻似乎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屈的力量,虽然看似只有寥寥几笔,却将整幅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人民抗争的赞扬,对战争的反对,在当今的世界中仍然影响深远。
三、珂勒惠支版画的现实意义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和创伤,我们反观当今的国际社会,看似平稳却波涛暗涌,战争使人民失去自己的家园,失去自己的亲人,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使他们变得一无所有,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珂勒惠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控诉了灾难的无情,她批判了她所处的那个动荡的时代,而在当代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苦难永远都是降临在手无寸铁的人民身上,使他们丧失了人应当拥有的生命权利,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珂勒惠支版画的内在精神,呼吁和平。
珂勒惠支的一生虽然贫穷,但是她却留给我们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她的版画作品与她的生活经历密切的相关,母亲、孩子、死亡这些皆构成了她的绘画主题,作品以其有力的黑白语言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德国人民忍饥挨饿、战乱、挣扎的深切同情和爱戴,这是一种广博的人文气概,和不屈的精神。珂勒惠支的作品结合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奔放,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皆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柯勒惠支是人民的诗人也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是这个时代进步的重要的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战争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珂勒惠支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歌颂了人民勇于斗争的不屈精神,对中国19世纪甚至是当今的版画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画,不仅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更应当从她的作品中反观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现状,每一位艺术家都应当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当代仍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勇.表现主义版画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2]梁华.抗争的力量---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的艺术特色[J].鄖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3]李冬玉.版画的发展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珂勒惠支述评[A].鸡西大学学报.2011.
[4]版画__高师教材[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5]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教材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莫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
[7]刘新.德国黑白木刻[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洪玉晗(1994~),女,北华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
关键词:珂勒惠支;版画;内在精神;现实意义
一、凯绥·珂勒惠支生平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7月8日生于德国柯尼斯堡, 1881年开始学习绘画与雕刻,1889年去慕尼黑深造绘画艺术,深受德国著名的版画家麦克思·克林格尔铜版画技法的影响,我们能够自珂勒惠支早期的作品中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1928年,珂勒惠支被授予教授头衔,并担任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直至1933年,希特勒对德国文化部进行法西斯镇压,珂勒惠支被解除了在柏林大学的一切职务,作品被禁止出版和展览,最后于1945年逝世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摩里茨堡。
二、珂勒惠支版画的内在精神
珂勒惠支所处的创作时代是相对来说动荡的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力剥削劳动力,造成了非常大的贫富差距,珂勒惠支与其丈夫长期生活在贫民区,它的丈夫为穷人治病,而她则描绘底层人民的命运。另一方面珂勒惠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她通过版画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让人们直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此本文章仅选取珂勒惠支的《战争》组画,以阐述珂勒惠支的时代意义。
珂勒惠支于1919年师从巴拉赫学习木刻,她的作品黑白对比及其强烈,粗狂有力的线条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她于1922年至1923年创作了系列组画《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牺牲》,该画也是鲁迅首次将珂勒惠支的画介绍到中国,刊登于《北斗上》,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版画影响非常的深刻。从画面的内容上来看,《牺牲》是以一位裸体母亲怀抱一个熟睡的婴儿作为画面的主体构成的,母亲的双颊凹陷,能够看出长期忍受饥饿。从画面的构图上来看,白色的半圆背景包裹住黑色的圆形背景与主体物,画面的刀痕酣畅淋漓,像是在诉说一种苦难,具有着极强的悲剧色彩。《牺牲》刻画的不仅是她所处的时代的大多数的母亲形象,更是在诉说着她自己的命运,战争无情的剥夺了她大儿子年轻的生命,使得她这位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体现了作为一名母亲的悲哀与无奈。
《双亲》也是《战争》组画之一,画面的主体内容为一个男人单手捂着脸,另一个手轻放在一个女人的肩上,整幅画面中看不到人脸和表情,却传达出了一种深切的悲哀之情,整幅画面的背景为纯白色,而主体为黑色,衣服的处理直接为大刀线刻。
《母亲们》是《战争》组画的第六幅,画面中的母亲们紧紧的相拥在一起,整个画面中对每一个人的表情都进行了刻画,却无不传递出一种恐惧之感,母亲作为孩子的保护者,在战争面前却无能为力,画面的背景同样处理为纯白色,主体物的上半部分相对较灰,下半部分为黑色,因此画面整体的构图更加的稳定。
珂勒惠支的版画多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疾苦,是处在这个世界中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尤其是在《战争》组画中,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在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陷入了一片恐慌,底层的人民忍饥受冻,母亲们保护不了孩子,这是对无情的社会的控诉,她的黑白木刻似乎是一种力量,一种不屈的力量,虽然看似只有寥寥几笔,却将整幅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人民抗争的赞扬,对战争的反对,在当今的世界中仍然影响深远。
三、珂勒惠支版画的现实意义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和创伤,我们反观当今的国际社会,看似平稳却波涛暗涌,战争使人民失去自己的家园,失去自己的亲人,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使他们变得一无所有,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珂勒惠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控诉了灾难的无情,她批判了她所处的那个动荡的时代,而在当代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苦难永远都是降临在手无寸铁的人民身上,使他们丧失了人应当拥有的生命权利,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珂勒惠支版画的内在精神,呼吁和平。
珂勒惠支的一生虽然贫穷,但是她却留给我们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她的版画作品与她的生活经历密切的相关,母亲、孩子、死亡这些皆构成了她的绘画主题,作品以其有力的黑白语言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德国人民忍饥挨饿、战乱、挣扎的深切同情和爱戴,这是一种广博的人文气概,和不屈的精神。珂勒惠支的作品结合了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奔放,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皆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柯勒惠支是人民的诗人也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是这个时代进步的重要的推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战争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珂勒惠支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歌颂了人民勇于斗争的不屈精神,对中国19世纪甚至是当今的版画都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画,不仅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更应当从她的作品中反观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现状,每一位艺术家都应当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当代仍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勇.表现主义版画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2]梁华.抗争的力量---浅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的艺术特色[J].鄖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3]李冬玉.版画的发展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珂勒惠支述评[A].鸡西大学学报.2011.
[4]版画__高师教材[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5]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教材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莫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0.
[7]刘新.德国黑白木刻[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洪玉晗(1994~),女,北华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