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何处来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个性写作,意味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刻骨铭心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教会学生品读经典名篇,放眼自然,体察生活,用作文的思想去体验生活,用生活的思想去构思作文,让学生写出文质优美、感情至深的文章。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学生作文获胜的法宝。如何让学生在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呢?
  一、品读经典名篇,体验真情实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片段。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有《七根火柴》还有……在教读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品读感人的片段,体验作者的真情,引起共鸣。让学生体验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的感情细胞得以在情景中引发膨胀,情感的种子一旦在心里播下,日后就会被生活的一个个感人镜头催发,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在课余时间,大力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课室后面开辟阅读心得感悟的论坛“我的论坛我做主”。每期都有一个话题,如“我眼中的红楼人”,“三国英雄你最欣赏谁” 等等。学生可以随意的把自己的感悟写在小纸片上,贴在留言处,或跟别人的帖。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和“人气王”,并贴在班级宣传栏的“坛主之星”上加以表彰。学生为了能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众人的认同,到处搜集依据,看报,看杂志,为自己据理力争。这种无拘无束的说真话,表真情,谈看法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写作成了生活的需要。
  二、体察生活,激发真情实感喷涌
  如果说写作是棵大树,生活就是那大树的根;如果说写作是奔腾的江河,生活便是那源源不断的小溪,没有小溪的汇聚,哪来滔滔江水?
  鲁迅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让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灵去感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察形索神,所谓形,即人、事、景、物的外在表现;神,即寓含于形之中的内在精神。也就是通过感知客观外在的形、态、声、色,主观上创造性地发现特点、规律,发现美。“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个动作、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句话语……常会拨动我们心灵情感的那根弦,让我们心动,让我们感动。
  三、把好要点,抒发真情
  有了真人真事,心里有了真情实感,用什么途径将它恰当的表达出来呢?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抒情要点,不同的感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传达。
  以泪传情,《背影》一文中作者三次看见父亲的背影三次落泪,此情此景泪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作者采用的抒情要点就是以泪传情,可谓感人至深。以细节传情,在行文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透过细节描写表现作者的爱与恨、喜与哀。郑振铎在《猫》一文中很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都表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以歌传情,我国是诗的国度,很多诗歌千百年来在流传;很多优秀的歌曲之所以传唱,是因为它们表达了人民的真挚情感,学生如果作文中恰当引用诗词或者歌词传情达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一个学生在《朋友一生一起走》的文章中结束语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抒发了互慰共勉之情。以画面传情,这种方式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意味更深沉。此外还有以梦传情、以祝福传情、以结尾抒情议论传情等抒情方式。无论哪一种情,学生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心底真情流诸笔端。这样的作文自然能打动读者。
  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丰富的感情,只要教师能让学生品读经典名篇,放眼自然,体察生活,他们心中的情感之弦一旦被拨动,就会凑出动听的乐章!
其他文献
一次沙龙研讨中,一位同事给我们讲述了下面的这个案例:  有位教师为了渲染气氛,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情景:“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朗读水平很高,电视台特意准备到我们班来招聘播音员。你们想当播音员吗?你们想到电视台露一手吗?老师预祝你们成功。”  此言一出,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自由读时,孩子们集中了所有的智慧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比试读时,同学们声情并茂,使出了九牛二虎之
期刊
学期初,偶遇机缘参加了语文优质课评选,我选择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所以我选择了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信息和资源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下载了很多适合学生阅读和观看的资料,以期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温暖他们的心灵,为课文内容和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好铺垫。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期刊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授学生以渔,远胜于授学生以鱼。  多年来,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经常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把知识掰开并揉碎,讲深讲透,这样以来,一篇好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一节课仅有的45分钟,被我占去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反认为这样的讲解模式才算“传道授业”,才被认为是好课。  我完全抛弃了分析课文的模式,不再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这篇小说写得如此精彩,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  【教学片段】  片段一:理解、评价人物形象  轻声读第20-47段,菲律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普遍认为语文难教,学生成绩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体现在作文教学上,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与我们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关系,下面就我个人在这两方面进行初浅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后,学生抓耳挠腮,弄了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曾经常见的人和事物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的结果。不留心观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现在,我们初中几乎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的意识。然而,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学习形式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就针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期刊
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文章或名人名言,可以讲述小故事等等。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课前三分钟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处。   在我刚接手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时,我就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普遍比较胆小,他们大多数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声音是小得可怜。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胆量呢?要怎么
期刊
著名作家钱钟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的确,准确的比喻是增添文章文采的手法之一,它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下面我以中考满分作文为例,庶谈比喻的艺术功效。   一、比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运用比喻绘景可把抽象的景物形象化,把简单的景物具体化,让那些美妙的景象生动可感,妙不可言。如中考满分作文《走进神奇的地下魔宫》中:“黄龙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他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把个人意识及利益放在首位,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表现与危害  初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已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障碍。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