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整本书”,既不是数量上的概念,也不是整册的书,而是与阅读篇章相对而言的,指含有内在关联性与思想逻辑性的整部书籍,主要包括经典著作和学术著作两大类。语文教师应以学科活动为引领,把文学欣赏、知识内化和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既可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深度、厚度,又能在语用目标下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情感价值意识,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如何开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呢?下面笔者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例,试对此做一些简略的阐述。
  一、以品读主要内容为由,增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呼兰河传》是萧红笔下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作者在自己短暂生命中留下的绝笔之作。整本书共分为七章和尾声。茅盾先生说是“一篇叙事诗”,因为它通篇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大白话式的故事叙述。作者以“旁观者”的眼光和情感,主要描写了呼兰河小镇及其独特的乡土民俗和人物关系,为读者呈现了白山黑水的质朴人文和自然情感。那区域性语言、小民性人物和生活性故事描绘出的立体感画面,传递了诗质化感受。这种语言文字才是最动人最高尚的艺术!这种语言描写的技巧和方式,是最值得阅读者去学习与体悟、借鉴与建构的。
  比如,“晚飯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食物简单却清爽可口,语言朴素却令人回味。诸如此类的语言描写在整本小说中随处可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赏析,并让他们努力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既可更好地走进小说、走向作者,又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
  二、以梳理基本思路为由,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
  整本书阅读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于本着“战略指向与战术指导”统一的思想原则,通过整理或疏通基本思路,切实感受并体悟人物故事和情感现象,从而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呼兰河传》是作者以自己童年生活为原型和线索,把令人孤独的童话故事“串烧”起来,生动形象地折射出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等。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与欣赏,学生能够看到民族的影子和时代烙印。
  从全书角度来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展开分析的同时,注重写作顺序,深入分析人物的鲜明特点,有效提升学习思维的严密性。比如“冯歪嘴子”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有思想之人,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与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命运,表现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再如“小团圆媳妇”,在各种“治病”土方法的折磨下失去生命,是那个时代下的悲剧式人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其人其事”,深入感受缺少科学的愚昧和时代冷漠,进而比较客观地分析整部小说。
  三、以筛选经典片段为由,锻铸学生审美鉴赏情感
  人所共知,无论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还是整本书,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相对经典性的“精彩片段”,而这个(或这些)片段恰是让阅读者(或者引领阅读者)进行“审美与鉴赏”的关键之处。就整本书阅读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孕育其中的精彩片段不仅在数量上相对较多,而且蕴藏着作者非同一般的情感寄托。正因为如此,整本书阅读往往需要我们认真“筛选”并集中“鉴赏”,从而在体悟整本书(或作者)艺术情愫的同时不断强化自我情感。
  在《呼兰河传》中,值得“重点阅读”的经典片段不可谓不多。在实际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筛选与指导”,让学生明白“优秀段落”的描写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思,从而帮助他们切实体会到这部作品独特的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虽然语言浅显,却显现俗不伤雅、俗中见雅,使学生在通俗性与文学性的和谐融合下感悟作者笔法和名著风采。比如,引导学生认真赏析“大地被冻裂”以及“赶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等人物语言的经典片段,让他们在具象化描写中感受北方的人与自然气息,不断增强整本书阅读情趣,把他们逐步引向善读乐思的良性之路。
  四、以回归精神内核为由,赋予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力量在于警示人们——“不忘过去,开创未来”。在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淘洗而不朽的文学艺术元素一直以其独有的精神内核在“闪闪放光”。这种优质“遗传基因”的形象和魅力,更需要后来者的代代相传和发扬光大,这就是“在精神回归中进行文化传承”。作为历史文明的学习者和传承人,青少年群体应当而且必须具备时代责任意识和社会传承能力,不忘过去、接棒传递、开启未来,这也是时下倡导整本书(经典)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和小城故事,展示“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它把“批判锋芒”指向北方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一深隐的文化层面,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歌”。在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审美活动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回到这一“精神内核”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欣赏“大泥坑、跳大绳、洗热水澡”等文化载体中不做“看客”,而是具有“批判与传承、改造与引领”的责任意识。
  五、以促进学用结合为由,激发学生持久阅读活力
  宋代诗人陆游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意在阐述“学用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实践出真知”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整本书阅读何尝不是这样呢?
  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学用结合”等各类途径和形式,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阅读与写作”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读写互动,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1+1>2”效果,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实质性阅读效应,更好地保持令人期待的活力现象。比如,就书中的“其人其事”“乡土民俗”“情感价值”还有描写笔法等方面,在阅读与体会、演讲与辩讨的基础上,开展“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等多元化活动,把整本书阅读活动不断引向更深、推向更远。
  总之,无论经典著作还是学术著作,“整本书”往往融“德、智、美”等丰富元素为一体,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优质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类措施和手段让整本书阅读实现常态化和持久化,为推进这一“德善之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
其他文献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展开,在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过程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题型已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初露锋芒了。如: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鲁迅的经典小说《理水》,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为:“《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高考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是:“小说中历史与现
期刊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狭小格局,进入广阔的全景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鉴赏阅读、创造阅读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谈一点体会。  一、整体阅读知人物  整体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课标》指出:“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改变将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习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学习方法,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针对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可采取的方法则不必强求一致。比如对于《秋水》一文而言,教师应当注意到该文特点,采取可行性更高的自主思维启示策略。  《秋水》节选于《庄子》,整篇文章以设喻的形式试图讲明一个比较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易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把本文等同于普通散
期刊
阅读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头到尾地读,这种读法在面对大篇幅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失灵”。有效的阅读要找准“点”,所谓“点”即指阅读文章时所选择的切入点。有效的切入点,便是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最有力的支点,学生可围绕这一支点进行有方向性的阅读,这使学生消除了大篇幅文章閱读带来的迷茫。另外,找到阅读支点之后,学生能够从与文章相关某一问题切入,很快进入到文章的内核。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切入,认清文章内容的大致方向,还
期刊
论述类文本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板块,它观点鲜明独到,结构严谨,体现出很强的缜密性,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逻辑性,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辨析是非、美丑,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资源,也是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肤浅层面,教师机械地围绕文本结构、中心思想等传统要素进行文本解读,没有充分挖掘论述类文本资源,违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阅读教
期刊
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批判性思维为特征、以认知结构对接为手段,促进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实现知识在新构情境中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教学形式为主,碎片化知识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不利于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正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种突破,它将单元文本整合起来,以主题为抓手,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在单元文本之间建立起关联性,从而深度挖掘教材文
期刊
《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议论文写作中,“名”可以理解为文章的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文章说理的起点。我们的思维、认识离不开概念,如果文章有一个确切的、精彩的界定,就能保证立论的准确与深刻,同时也为自己下文的铺展定下一个明确的基调。那么,何谓“概念界定”?按照一般解释,就是指为某个确切的概念下定义,为某个概念定量地划分定义范围。在议论文写作中,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大多比较概括、抽象
期刊
结构化教学理论认为,结构可以简称为“要素”加“联系”,结构化教学就是被结构化意识所支配的教学,包括知识、方法、教学流程与教学理念的“结构化”。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结构化教学应该从文本的结构化入手,而“课眼”就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读时必须要抓住的要素。下面笔者以名篇《赤壁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透过“课眼”理清文本的结构。  所谓“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
期刊
郁达夫的作品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其散文作品为郁达夫圈粉无数。《故都的秋》写于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当时身处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可谓是处境艰危。尽管如此,郁达夫依旧积极参加当时的左翼文学创作活动,由此可见,郁达夫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散文家。当郁达夫回到北平的时候,其内心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平的秋意,趁机落笔写下这篇传世名作。北平的秋天虽气象万千,却无法掩盖其清静与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