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对话教学”逐渐被教学工作者发现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的优势与重要性逐渐被发掘,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幼儿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在理论上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在对前辈逐渐观点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对幼儿美术欣赏“对话教学”的应用进行探析,对如何将“对话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做出思考。
关键词:对话教学;幼儿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引导儿童对美有初步的感知,在幼儿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教育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方式——灌输式讲解引起的。最常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作品为儿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是教师将给学生听,学生不一定听,或者听不听得懂。直到“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出现并运用于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这样的状况才得到了改变,就这方面而言,“对话教学”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属于教学突破,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作品选择要注重“内涵”
这里所谓的“内涵”并非指一部美术作品中要有多么深奥的道理或者教育意义,而是要从色彩、内容、种类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在色彩方面,根据儿童心理年龄发展,幼儿对于色彩的辨认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幼儿较为喜欢鲜艳的色彩,因此在此期间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要有明丽、鲜艳的颜色,符合儿童心理的;在内涵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选择一些花花草草的图画、静态的水果等这些图片,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之有话可说。另外,在选择时也要有一定的侧重,例如,选择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不同国家的作品、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中国工艺品、与幼儿生活贴近的美术作品,以及融入幼儿生活的一些作品。通过艺术作品进一步观察生活,通过生活反思艺术作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艺术教育也许并未进入到如此深奥的地步,但对于儿童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在种类方面,美术艺术欣赏所欣赏的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不仅包含图画,还应包括剪纸、民间工艺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筛选,不拘泥于图画作品。
二、根据儿童年龄段选择欣赏作品
“对话教学”的三个步骤,包括教师与作品的对话,幼儿与作品的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需要与教师达成对话,还要通过自身的理解与作品达成对话,因此作品的选择就要在儿童的认知范围内,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色彩、形状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范围。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幼儿根据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3岁、3—4岁、4—5岁、5—6岁。处于2—3岁的儿童,对形状和色彩的认识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要引导他们认识一些色彩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为他们日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打好基础。此时选择的作品要有明丽的颜色、清晰的轮廓,帮助他们进行认知。
处于3—4岁年龄段的儿童,基本上对应幼儿园的小班。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身边景物的认知,选择作品时可以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例如水果、蔬菜、花草等,帮助儿童提高其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培养发现美的能力,逐渐提升与作品对话的深度。
对于4—5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中班阶段。作品选择则进一步回归生活,此时不仅要引导幼儿欣赏作品中描绘的生活中的作品,也要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较为深层次的内涵。在作品的颜色选择上也摆脱以往单色调的状态,提示学生观察颜色的渐变以及结构的分布。在这个阶段较为特殊的一项就是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彼此的作品进行互评。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摆脱初期涂鸦式的作画,开始有意识的去模仿和表达一些事物。学生间的互评能够推动相互间的交流,推动课堂气氛。
对于5—6岁的儿童,已经处于幼儿园的大班阶段,此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与喜好偏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此时教师不再满足于询问学生对某件作品的认识,而是要问幼儿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或者为何不是另一幅。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
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就要明确的,幼儿尚未对世界形成完整的认知,身心发展尚未完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根据儿童情况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地位,同时,教师也要明确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学生情况制定目标,不可凭借教学经验、教学参考书目自行制定。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相符合。
四、构建适宜对话的环境
回归到“对话教学”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以往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不同在于:以往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而“对话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懂得倾听,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平等的交流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来烘托氛围的,而这种环境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其一,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以往教师为学生讲解作品,有些语言是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虽然这些语言已经是教师慎重筛选过的,但幼儿的身心发育于成年人的差距较大,平等的交流就是站在学生角度的交流环境;其二是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得到鼓励儿童才能提高自信,进一步表达自己;其三,就是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儿童对作品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切勿因课堂原因而減少学生表达的时间。
最后,我们还要明确的是,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而非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师不需要告诉儿童笔法、线条等,而是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如何对生活进行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62—65.
[2]学前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27.
[3]王春燕.试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J].幼儿教育,2013,3(7):6—7.
(作者单位:江门市二轻幼儿园)
关键词:对话教学;幼儿教育;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引导儿童对美有初步的感知,在幼儿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教育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方式——灌输式讲解引起的。最常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作品为儿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是教师将给学生听,学生不一定听,或者听不听得懂。直到“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出现并运用于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这样的状况才得到了改变,就这方面而言,“对话教学”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属于教学突破,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作品选择要注重“内涵”
这里所谓的“内涵”并非指一部美术作品中要有多么深奥的道理或者教育意义,而是要从色彩、内容、种类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在色彩方面,根据儿童心理年龄发展,幼儿对于色彩的辨认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幼儿较为喜欢鲜艳的色彩,因此在此期间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要有明丽、鲜艳的颜色,符合儿童心理的;在内涵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选择一些花花草草的图画、静态的水果等这些图片,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之有话可说。另外,在选择时也要有一定的侧重,例如,选择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不同国家的作品、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中国工艺品、与幼儿生活贴近的美术作品,以及融入幼儿生活的一些作品。通过艺术作品进一步观察生活,通过生活反思艺术作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艺术教育也许并未进入到如此深奥的地步,但对于儿童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在种类方面,美术艺术欣赏所欣赏的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不仅包含图画,还应包括剪纸、民间工艺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筛选,不拘泥于图画作品。
二、根据儿童年龄段选择欣赏作品
“对话教学”的三个步骤,包括教师与作品的对话,幼儿与作品的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需要与教师达成对话,还要通过自身的理解与作品达成对话,因此作品的选择就要在儿童的认知范围内,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对色彩、形状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范围。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幼儿根据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2—3岁、3—4岁、4—5岁、5—6岁。处于2—3岁的儿童,对形状和色彩的认识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要引导他们认识一些色彩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为他们日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打好基础。此时选择的作品要有明丽的颜色、清晰的轮廓,帮助他们进行认知。
处于3—4岁年龄段的儿童,基本上对应幼儿园的小班。要注意培养他们对身边景物的认知,选择作品时可以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例如水果、蔬菜、花草等,帮助儿童提高其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培养发现美的能力,逐渐提升与作品对话的深度。
对于4—5岁的儿童,进入幼儿园中班阶段。作品选择则进一步回归生活,此时不仅要引导幼儿欣赏作品中描绘的生活中的作品,也要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较为深层次的内涵。在作品的颜色选择上也摆脱以往单色调的状态,提示学生观察颜色的渐变以及结构的分布。在这个阶段较为特殊的一项就是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彼此的作品进行互评。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摆脱初期涂鸦式的作画,开始有意识的去模仿和表达一些事物。学生间的互评能够推动相互间的交流,推动课堂气氛。
对于5—6岁的儿童,已经处于幼儿园的大班阶段,此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与喜好偏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此时教师不再满足于询问学生对某件作品的认识,而是要问幼儿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或者为何不是另一幅。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
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就要明确的,幼儿尚未对世界形成完整的认知,身心发展尚未完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根据儿童情况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地位,同时,教师也要明确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学生情况制定目标,不可凭借教学经验、教学参考书目自行制定。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相符合。
四、构建适宜对话的环境
回归到“对话教学”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以往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不同在于:以往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而“对话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懂得倾听,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平等的交流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来烘托氛围的,而这种环境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其一,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以往教师为学生讲解作品,有些语言是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虽然这些语言已经是教师慎重筛选过的,但幼儿的身心发育于成年人的差距较大,平等的交流就是站在学生角度的交流环境;其二是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得到鼓励儿童才能提高自信,进一步表达自己;其三,就是给儿童足够的时间,儿童对作品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切勿因课堂原因而減少学生表达的时间。
最后,我们还要明确的是,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而非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师不需要告诉儿童笔法、线条等,而是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如何对生活进行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术心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62—65.
[2]学前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27.
[3]王春燕.试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J].幼儿教育,2013,3(7):6—7.
(作者单位:江门市二轻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