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奇点冲击下的商机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预见2045年,人类将迎来“奇点”——科技进步的速度达到无限大。所有技术都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什么才是能够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商业?企业应该怎样进行组织上的变革?小规模的企业如何创造出大规模的成果?人们应该基于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行动?本书将为读者揭示奇点临近时代的商机。
  2013年被人们视为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的起点。自那一年开始,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够在电视、报纸以及街头,看到“人工智能”或“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些词。而从2016年下半年起,媒体曝光数量激增的另一个词是“奇点( Singularity)”。
  使这一词闻名于世界的,是AI领域的世界级权威、天才未来学者雷·库兹韦尔(Raay Kurzweil)。他曾经预言,“科技进步的速度达到无限大”的奇点,将于2045年到来。库兹韦尔声称,奇点是一个“能够彻底颠覆人类能力”级的现象。但是或许绝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解释,对于何谓奇点、它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切身地感受奇点的临近了。
  新闻中几乎每天都会报道一些与最前沿科技相关的信息,例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实验,无人机的应用等。从这些新闻中,我们难道没有感受到,近来科技进步的速度正在一个劲地加速吗?
  此外,不论是电话、相机、游戏、社交网络服务(SNS)还是个人计算机,全都被集约到了智能手机中。究竟是从何时开始,人类离开智能手机,居然已经变得无法生活了?——这已不再是一个让人大惊小怪的问题了。但iPhone首次在美国发售,还不过是10年前的事。科技进步的速度将不同以往——这正是奇点临近现象的本质。
  想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本质,就必須要理解科技“指数级”(Exponential)飞跃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指数级”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人工智能将迫使人类失业,机器取代人类大肆横行——想必有许多人,会对曾经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世界和那些来路不明的家伙感到担忧吧。我曾经以为,2016年公映后引起热议的电影《新·哥斯拉(Shin Godzilla)》里的“新”,指的正是奇点(Singularity) 一词的开头读音(日文读音同为Shin)。甚至库兹韦尔自己也声称,“无法预测奇点带来的冲击会有多大”。
  但是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能发现,一直以来,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发明新的科技来实现生活质量的飞跃的。不论在哪一个时代,新的科技最开始都曾经成为人们感到畏惧、担忧的来源,并成为人们打击的对象。尽管如此,诸如体力劳动比率的下降,寿命的延长,贫困率的下降,幼儿死亡率的下降,疾病的治愈等,毋庸置疑全都是凭借科技才得以实现的。
  我坚信,今后依旧如此。人类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继续创造出光明的未来。并且,试想我们能够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体验到远远超越人类花费近千年所经历的变化,这、止我感到十分兴奋。
  也有许多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研究人员,认为“奇点”云云是不切实际的,至少在2045年这样一个不久的将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我认为,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是否真的会发生奇点现象,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论奇点是否会到来,科技正朝着这一方向,实现着指数级的飞越,这是不容质疑的现实。那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由此,本书将尽量简明精要地为读者阐述“奇点”及“(科技)指数级(飞越)”所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我还将在本书中思考下列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中,能够实现划时代增长的商业模型是什么,企业应该怎样进行组织变革,我们应该基于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生涯?如果本书能够为各位读者就如何领先于2045年做出决断和采取行动带来启示,我将不胜荣幸。
  相关链接:
  “如今,一波全新的革命性技术正在暂露头角:廉价的模拟传感器、比特币、3D打印、神经网络市场营销、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纳米技术和大数据。他们不仅能改变公司组织和运营方式,而且他们确实那样做了。仅仅采用其中某一项新技术,我们的工作方式就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这些技术在本质上会加快商业世界的节奏,而且这种加速并不是线性递增的,而是指数型递增的。和我们在过去半个世纪内的技术革命中所看到的东西相比,这种加速是史无前例的。”
  ——[加]萨利姆·伊斯梅尔等 著,《指数型组织》
  “技术变革的节奏如此迅速,其所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人类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虽然这个纪元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反乌托邦的形态,但它将人类的信仰转变为生命能理解的意义;将事物模式本身转变为人类生命的循环,升值包括死亡本身。理解奇点,将有利于我们改变时间,去重新审视过去发生的事情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
  ——[美]雷·库兹韦尔 著,《奇点临近》
其他文献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只猫头鹰,它乘着漂亮的豆绿色小船,在海上航行。那时我还很小,第一次在书中见到这只泛舟于海上的猫头鹰。当然,那本书中不只有会划船的猫头鹰,还有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生物:意志坚定的咚咚借助自己会发光的鼻子,在夜色中翻越了槍壳堡山;粗心大意的波波娃在游经布里斯托尔海峡的途中,把脚指头全弄丢了。这些神奇的生物都出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作家——爱德华李尔的奇思妙想。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李
野性的呼唤/ (美) 伦敦 (London,J.) 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4.-978-7-5560-0337-2:?15 I712.44  白鲸/ (美) 麦尔维尔 (Melville,H.) 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2.-978-7-5560-0235-1:?11 I712.44  麦琪的礼物/ (美) 亨利 (Henry,O.) 著.-长江少年儿童出
2018年7月14日,为解决社会经济和结构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全体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以国家纲要的形式,明确规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
刘苏里270平米的家里,大凡有牆的地方,就有书架,他说房子不只是为住买的,更主要是为这四万多本书买的。他说:“小时候没书读,现在过去半辈子,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就像小时候饿过,长大了一定记得存粮食,我存那么多书,就是怕哪天再挨饿。”    书店的气质    1979年之前,刘苏里生活在边陲小镇虎林,距离北京34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新华书店门口天天一大早就有人排队,还有人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了,但很
王寒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517815167  2016-02 36.00  江南有一块地方民风迥然,既有江南人本有的温婉,也有北方人的直爽彪悍。这儿的人个性鲜明,崇尚“大”文化,传统习俗和现代潮流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台州的“贪吃鹫”是离美食风向标最近的人,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就有他们。靠海的能把数十种海鲜烧得没一个重样,靠山的能把面食做得劲道又花样翻新。台州人的风貌现状,相处时的乐事趣事在作
本书是毕淑敏经典散文温情疗愈系列之一种。此书主要围绕心灵的主题,从轰毁你心中的魔床、心轻者上天堂、听凭你的内心、建立快乐的生长点、精神的三间小屋等角度诠释如何安顿好我们的心灵,穿越生命中的迷惘、焦虑、孤独和困惑,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  心灵的盛宴  毕淑敏  长江文艺出版社  978-7-5354-6866-6  2014-08  28.00  喜欢“宴”这个字。不仅仅因为它代表丰盛的饭菜和酒水,
张为志  浙江大学出版社  9787308154765  2016-03 48.00  《非现场经济意识》阐述了:技术集成 社会动力机制 交易机制=智慧共享体系。智慧劳动通过由智慧技术、智慧文化共同搭建的“智慧共享体系”,展示出了智慧劳动“成本极低”和“速率极高”这两个特征,最终成就了智慧劳动在社会经济中的新主导地位。互联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互联网及其应用的研究,非现场经济学说则是对这个时代环境下的
《中医史》是中华文化最具体的生命科学,也是关于中医历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李经纬以跨民族、跨门类的大中医史观全面述说了从炎黄到21世纪的中医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注重对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全书作通史体例,以断代论述,包含少数民族医史成就,直面近代西医冲击,章节题目反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论述与评介。  中医史(修订版)  李经纬  海南
《变形记》是20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然而,它在于我,在20多年前的第一次阅读之后,埋下的却是我对故事无法释怀的困扰和不解。简单说,就是《变形记》中的一个硬邦邦的“假”字,使我如刺梗喉,长时间对这部经典无法接近和深入,只能是敬畏地沉默,如同仰望山顶的寺庙。我无法明白,一个人如何会
我与高信疆先生因书而结缘。那是在1995年春天,好友鲍元恺教授以作曲家的身份赴台湾访问,带去了我的《东方既白》。这是我的一本艺术评论集,其中收录了我与鲍元恺关于音乐艺术的一篇对话。那天晚上,忽然接到鲍元恺从台北打来的电话,说他正与几位台湾的文化名人聚会,并说我的书受到一位台北同行的激赏。随后,他就把电话交给了那位同行——这,就是我与高信疆先生的第一次跨海通话。当时具体说了什么,现在已然淡忘了,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