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积累作文的素材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izui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同样如此。一篇文章,即使有再好的立意和构思,如果没有典型而有力的材料作为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宋人朱熹曾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好文章,材料积累必不可少。那么,怎样积累作文的素材呢?
  
  一、开发课本资源
  
  近几年,一些高考高分作文,文质兼美,感悟深切;其素材多取自课本。下面这段高考作文就很好的借用了《岳阳楼记》中的内容。
  我心中就有这样一个人——范仲淹。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如惊雷般炸开,激起历史长河中的千层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胸襟,这种气度,才真正值得人敬佩。然而这种气度来自于他对万事的超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他具有了一个出世者的风范。入世,则积极进取,为天下苍生谋福;出世,则旷达洒脱,视功名利禄为身外物。虽居庙堂之高,却真正是一个心灵的隐者。这种襟怀,这种气度,难怪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崇敬。洞庭湖波涌千年,铭记的是他的名字,见证的是他由入世到出世的心路历程。
  ——2005年高考湖北卷《入世与出世》
  应该说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千挑万选的,文章的主题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所以很多话题作文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素材。比如,庄子其人及《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对我们的精神、道德追求就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些人为了获得财富和权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人格扭曲,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然而我们还没有迷失方向,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丢失,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几位庄子这样的大师,他们的思想、智慧和人格光芒,一直穿透历史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再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说:“职业是生命,业余在写作。”他深受病痛折磨,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作品。苏轼被贬黄州,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及赤壁诗词;柳宗元被贬永州,留下了《愚溪诗序》及山水小品“永州八记”;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了《史记》。以上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面对挫折,不灰心,不消沉,积极作为,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生命”或“挫折”或“残缺”等话题的素材。
  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适合“感恩”或“生活的态度”之类的话题;《米洛斯的维纳斯》适合“缺陷”或“空白”这样的话题;《游褒禅山记》适合“拼搏”的话题;《六国论》适合“团结合作”的话题;《病梅馆记》适合“教育”的话题;《伶官传序》适合“忧患”、“自律”的话题;《烛之武退秦师》适合“爱国”、“智慧”、“胸怀”等话题:《归去来兮辞》、《项脊轩志》中的一些片段适合“亲情”的话题。
  课本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脉搏,体会到人生的智慧。课本中的人类文明就如夏季的夜空,繁星点点,行走在这样的夜空里,我们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幅幅动人的图画,聆听那一句句睿智心语,一定会心中明亮。思想飞扬!
  
  二、用心感受生活
  
  有些同学总认为生活平淡无味,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或认为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写,于是就挖空心思,编造些“假”、“大”、“空”的故事。
  其实,高中生虽然生活比较单调,但毕竟也是生活在社会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就会积累到许多鲜活的写作教材。
  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温馨、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细节组成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人生,就会生出潮润眼眸的份份感动。
  比如说早晨,我们还在梦乡里,母亲已经轻手轻脚地起床,给我们准备好了早餐;晚自习结束,无论有多晚,我们都会远远看见家里明亮的灯光。家庭无论多么艰难,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穿暖;父母无论有多少辛酸,留给我们的都是幸福、满足的笑脸。父母每天疲惫的身影,日渐苍老的容颜,还有母亲那絮烦的唠叨声,父亲那缭绕刺鼻的烟味,以及那只忠诚的台灯和落满灰尘的风筝……都会引起我们无尽的思绪。只要把这些情感稍加整理。便可成为我们文章中打动人心的素材。
  再比如在学校,同学们听课时渴求知识的眼神,自习时,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的情景;运动场上冲刺的瞬间,晚会上的欢声笑语,辩论会上的唇枪舌剑;老师伏案工作的背影,语重心长的批评;还有生病时同学们送上的一杯热水,被误解后的委屈泪落,考试名次下滑时的黯然神伤……
  以上所举的这些事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一段话说得好:“感谢日升,让我在白日的光辉中有明亮的心情;感谢日落,让我在喧嚣疲惫过后有静夜可依。感谢快乐,让我幸福地绽开笑容,在美好欢愉中摄取生活的馨香;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也练就了我释怀生命之起落的本能。感谢生活。让我在青草飘香的季节里看见生命的美丽。”
  可以说以生活为素材的文章最真实,也最容易打动读者,它让人回味无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生活就是高考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放眼大自然
  
  大自然博大、深邃,生生不息。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从大自然中也能获取灵感,得到感悟。面对生机勃勃的小草,我们会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悟到生命力的顽强;面对落花,我们会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面对大海,我们会想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悟到生活贵在包容,生命要有宽度;面对大山,我们会想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感悟到正直、正气的可贵。面对小小的蝉蜕,我们会明白,没有经受住黑暗,耐得住寂寞,才能获得光明,放声歌唱;看到浅浅的溪流,我们也能领会,只有不受诱惑,不怕曲折和坎坷,才能实现目标;天上弯弯的彩虹,给我们启迪,美丽总在风雨后;广袤的宇宙,又令人不由得联想到胸怀的宽广和知识的无涯……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把大自然的素材用到生活中,比仅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视野开阔,意蕴丰厚,而且还可以给我们的文章带来一种灵气和哲恿。
  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一些优秀的散文,比如《白杨礼赞》(矛盾)《雪浪花》(杨朔)、《西风胡杨》(潘岳)等,都是通过对某一自然景物的描写,从而揭示人类的精神品质或阐发对生命的认识。另外,用自然物作比,也有助于说理的形象通俗。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用自然景物做素材时,要力争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就是说,不能把自然景物不加提炼地用到作文之中;要力求从自然到自觉,抓住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类似点,进行联想,进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四、学会一材多用
  
  我们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但是总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遇到某个话题,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贮存相应的素材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在事先掌握的有限的材料上打主意。对于一则材料,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认识也会不同。它给我们的启示往往是多方面的。
  比如,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把项羽写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诗人杜牧却对项羽表示惋惜的同时进行了批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材多用的能力,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同学们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求异思维的训练。“自然物语”式是一种比较简便易行的训练形式。所谓自然物语。就是从客观事物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比如以“筷子”、“竹子”为对象,我们就可以从多角度来表达人生的感悟。
  
  筷 子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褒扬)
  一生忙忙碌碌,全都为了别人。(褒扬)
  一生都在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批评)
  
  竹 子
  空有漂亮的外衣,却无坚实的内涵。(批评)
  过分的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批评)
  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褒扬)
  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过往也都是珍贵的记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感悟,就能使我们的心田湿润,笔底涌泉,开出朵朵鲜花。
其他文献
目前3G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初步探讨运用软交换在了核心网WCDMA的优势和应用.以及R09与R4各自的优劣。
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的作用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本文简要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功能,分析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高校
<正> 长期以来,乔·布鲁诺(1548—1600)一直作为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敬,但中外哲学史专著对他的哲学体系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往往一笔带过,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介绍,因而在评价上也大相径庭。有的说他是唯物主义者,有的则说他是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哲学史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逻辑过程,对其中每个环节的认识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对整个过程的认识,何况布鲁诺哲学在这一过程中是承
钢琴是一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且具有多声部音响效果的乐器。钢琴作品中多声部音乐的复杂性、和声织体的多样性,使弹奏者在诠释作品时须在的平衡、和谐之原则下,运用手指的“合
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我们对30例良恶性滋养层肿瘤进行了定量检测。通过对15种参数的定量测定,发现细胞核的面积、周长、形状因子等9种参数可用于良恶性滋养层肿瘤的判别,
香港政府是法律援助实施的最主要主体,是法律援助主要义务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律师是香港法律援助另外一个重要的实施主体,负责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文章在对香港法律
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当中,由古代人民智慧和心血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的古文化,坭兴陶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陶器,一直被西方国家所尊崇。坭兴陶的雕刻工艺和其本身有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还存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有关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讨论中一个重要而又意见纷纭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这看起来好像只是把“剩余”和“价值”两个词的位置次序颠倒一下,纯粹是概念游戏。其实这两个范畴恰恰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生产关系。理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