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机 构】
: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出 处】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其他文献
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对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合作经验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活动式合作”、“公益营销”和“企业购买服务”这三种形式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形成了独有的合作经验,如有序引进合作单位,以公益原则约束企业的商业冲动以及建立合作物资、人员、资金管理流程等.同时,社会工作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存在政策不配套、人力资源不匹配以及二者需求难以匹配的障碍,使得二者难以形成更为深入的多元合作关系.应针对存在的缺陷,采取相应策略,完善多元合作的发展思
当马克思不在场时,马克思哲学应如何在场?当时代在变迁时,马克思哲学应如何与时俱进、并有学理地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与科学性?这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质疑与辩驳——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与现实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是许斗斗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荟萃.作者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实践性、现实性的思考,直接反思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质疑,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可谓是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考与探索.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
积极福利的建构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矿区移民作为工程移民的一个重要群体类别,在其社会空间转向中人为风险的生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对内蒙古E旗矿区移民现实景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以丰裕现金福利作为保障的背后,缺失的是以明确主体权责、提升自我能力、构筑风险意识为导向的积极福利建构反思.通过呈现矿区移民面临社会转型中传统到现代的生活、生产转向,责任隐没中主体权责的迷失与道德机制的失效,以及无目的自我的个人自主性需要和反思能力匮乏等多重风险困境,尝试寻找积极福利建构作为化解矿区移民风险的耦合策略.其关
以制度环境视角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获得,并尝试对制度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关注制度执行所涉及的两大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所形塑的参与机会空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主要源于政府通过制度空间创设主动赋予以及社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遵从、配合、协商乃至对抗等多元策略努力获致.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会的持续获得,迫切需要政府所提供的外力与社会组织自身内力形成强大合力.“聚合力”不仅取决于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利益契合度”和自身参与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良性互动中推进制度环
古代社会前期没有“农学”一词,涵义类似者最早为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神农之言”“神农之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结先秦学术,始立“农家”概念.然所称农家包括两派,一派讲行农业技术,一派宣言政治主张.至班固才作出农家“播百谷,劝耕桑”的定义.明代渐沐西学,方产生“农学”一称.中国传统农学、传统农书与“农家”之学、“农家”之书并非等价范畴.传统农书分类法应该在坚持现代农学概念标准“以今观古”的同时,兼顾“以古观古”,在现代农学学科的系统性、涵盖农书类型的全面性和传统农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之间求得一个较好的平衡.依此原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慧养老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的新模式.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态势加剧,在农村地区施行智慧养老模式,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Z省6个农村地区智慧养老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智慧养老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但农村地区的智慧养老推行仍然存在困境,农村老年人对智慧型设施使用不熟悉、机构中专业化人员缺失、政府在推行过程中“重规模轻服务质量”导致智慧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难以落地.应该健全农村智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农
近代以来,京津唐煤矿地区环境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中国历届政府对这些地区都进行过治理.从晚清到民国,由于时代的局限,取得的成效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京津唐煤矿地区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直到21世纪前十年,由于各种原因,京津唐煤矿地区的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根本的治理.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京津唐煤矿地区在环境治理上加强了制度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环境污染情况大大改善,长期困扰京津唐煤矿地区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由于
唐代河朔藩镇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早在宋代,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黄巢起义之前的藩镇具有双重性,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藩镇是国家的大害.但是这些都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宋代以后,元人朱礼《汉唐事笺前集》,明人洪垣、张溥、李贽,清人赵青黎、沈炳震、赵翼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藩镇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而明人张大龄的《唐藩镇指掌》、清人华湛恩的《唐藩镇表》、黄大华的《唐藩镇年表》、万斯同的《唐边镇年表》和《唐镇十道节度使表》更是唐代藩镇问题研究的专著.到了近